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沈信卿先生文集/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沈恩孚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

这本由沈恩孚创作的《沈信卿先生文集》是其中一册,文集记录了晚清至民国的友人交游,社会舆情以及作者的文学创作,具有很高文献价值。

内容推荐

《沈信卿先生文集》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之一种,为沈恩孚文集的整理。沈恩孚,江苏吴县人,字信卿,光绪举人,曾参与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后从事教育工作,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其文集记录了晚清至民国的友人交游,社会舆情以及作者的文学创作,具有很高文献价值。

目录

前言

吴县沈信卿先生诗文集序

越庵诗存

卷一甲申至癸巳(百五十二首)

卷二甲午至辛亥(六十四首)

卷三壬子至癸亥(八十四首)

卷四甲子至癸酉(二百六十首)

卷五甲戌至丙子(二百七首)

卷六丁丑至甲申(六百十六首)

摹梧轩文存

卷一经说(十三首)

字说(三十三首)

卷二论辩(五十二首)

策议(四首)

卷三叙跋(五十一首)

赠叙(十一首)

书牍(三十一首)

卷四传记(十六首)

碑志(九首)

赞颂(三十九首)

哀祭(十七首)

春秋左氏传汉谊

卷二

卷三

卷四

春秋地名考略(摘汉谊)

教学片羽

龙门书院读书日记(三十四则)

五洲歌(一篇)

新格言(五十三则)

无成人传

沈信卿先生传

试读章节

一片

一片春风渡野塘,野塘垂柳复垂杨。绿云何处莺声漏,三两花枝倚夕阳。

春词

春风吹上旧罗衣,惆怅花期事已非。独敛翠蛾思远道,懒看双燕绕梁飞。

寄陈诵笙世培

与君一别半月余,颇怪君无尺素书。而我慵懒亦相敌,反唇倘至应轩渠。感君期我在不朽,逆旅倾心嗟叹久。有时庄论杂诙谐,一语疗人病八九。忆昨春风花乱开,翩翩裙屐枯[姑]苏台。偶从谈笑得真趣,如读异书经百回。梅柳光阴等闲度,独客心情向谁诉?壮怀逸兴试追寻,此乐不疲天亦妒。我所居兮枕浦江,不篙不楫宛在艘。美人悠悠隔春水,鸥边照影何时双。迟君之来我倒屣,君恋吴中钓游地。吴中群彦尽汪洋,龙门文史多高义。我今心交苦不多,愿君讲解得切磋。安得暂借壶公缩地术,?舀滔一倾口海之洪波。

大道曲

落日垂杨道,春风醉画楼。楼头嘶玉勒,楼上吴姬愁。

临高台

相送临高台,高台多悲风。一声飞玉笛,客去如秋鸿。

夜夜曲

美人何所思,独向瑶阶立。罗袜不知寒,夜夜庭前湿。

秋感

二气积今古,阴阳移魁杓。晦朔若循环,江海方滔滔。登高揽白日,长风忽萧条。茫茫天地间,悲歌几雄豪。所思在千古,何以解郁陶。空山有岁月,风雨鸡胶胶。

归舟不寐

卅里路行人静后,五更梦醒夜凉时。潮声渐向枕边落,秋意忽从衾上知。无雨无风灯寂寞,一歌一答橹逶迤。辉辉已见晨星动,箭急归心不可持。

林景周姊丈曾赉秋风话别图景周自澎湖假旋,

行期迫矣,约余与姚子让文楠,作是图志别

浦仙本合住瀛洲,偶憩江乡又掉头。七八月中一来往,三千里外两敖[遨]游。苍烟有路盘雕鹗,流水多情狎鹭鸥。此去海天云树阔,相期重话故园秋。

送景周之膨[澎]湖

秋风底事起江头,要送江天万斛舟。我喝苍虬驾银浪,护君帆影渡沧洲。

海上吟有序

海上吟,伤洋场也。邑自道光中华夷互市,积四十余年,鸟集鳞萃,富庶甲海内.。然数年已[以]来,巨贾荡产去者踵相接,盖非畴曩埒矣。余在同治壬申之岁居城东门数月,时年角,未能辨风土也;光绪辛巳复旅食是邑到于今,兹寒暑六更,耳倦荒淫之谈,目稔奇诡之态,揆厥流弊,殆无终极。噫嘻!陵谷未迁,人禽渐混,白日飘忽,盛衰不恒,留连是非,感交胸臆,既发辛有伊川之叹,聊学香山秦中之吟。凡诗六章,章系以目,亦托于六义之赋云尔。

游 民

世态人繁华,民风凿纯懿。徒手觅生涯,光天走精魅。黠者潜市廛,来往行踪秘。攫物易探囊,三尺瞀不畏。悍者胁乡愚,大言杂嘲戏。搜索罄其赀,朋呼供一醉。中有得业者,挽车掀短袂。自云良家子,年少素矜贵。好作狭邪游,千金等闲弃。坐此家道落,穷途暗挥泪。见闻均足悲,非悲见闻事。但悲濒海邑,本是弹丸地。今成安乐窝,铄尽黄金气。顿令道旁人,形容半憔悴。

佚女

野花开满路,暗引蜂蝶痴。碧玉小家女,皎皎冰雪姿。掼[惯]学时样妆,薄施粉与脂。佻达胜男子,钗影落参差。同巷两三人,携手信所之。朝集张家园,后会相与期。暮游静安寺,此乐更不疲。朝朝与暮暮,车马交衢驰。摩肩杂男女,触目迷雄雌。嗟彼长蓬户,憨愚何识知。出门脱荆布,缟衣渐成缁。田家有贤妇,双鬓乱如丝。

倡家

一女理丝竹,数人仰衣食。此风遂盛开,相沿至今极。城北数万户,倡家累千百。娇女十五余,自负倾城色。堂前硕腹贾,尘土挥黄白。尚笑守钱奴,何堪近芳泽。丑女十二三,黄发初覆额。自惭真面目,金翠滥装饰。掩袖抱琵琶,强赚江湖客。妍媸俱梦中,转眼无人识。蒲柳望秋零,春风难再得。及时嫁村夫,路旁免弃掷。

烟室

鸦片始外夷,流毒人中土。沪北此业多,逐利猛如虎。金碧辉轩楹,琉璃嵌牖户。离旷眼耳迷,贲育筋骨腐。富家轻薄子,黄口未离乳。横榻顾盼豪,云雾恣吞吐。亦有乡里儿,亲朋结三五。将进足趑趄,既入眉飞舞。门外白发翁,自诧目未睹i不问在坐客,个中味甘苦。道有穷巷人,昔受此烟蛊。一饭今不饱,潸潸泪如雨。

异服

乾坤正气薄,朱紫日混淆。变本复加厉,积久成服妖。男儿喜艳服,衣香逐风飘。采[彩]花错其履,锦带缠其要[腰]。女儿轻艳服,淡妆以助娇。红颜一相映,坐中春愈饶。此风遍城隅,日夕趋浮嚣。邻邑复濡染,璞玉伤于雕。不见西来客,虬髯曳鲛绡。

采[彩]票

喝雉且歇响,呼庐且住声。有票号白鸽,租界盛销行。方之博篡者,同实而异名。得失亦茫茫,子重母则轻。间者趋若凫,非想咸怦怦。自忖拔一毛,转眼金满簏。一击惜不中,目瞠心气平。至再复至三,欲已难忘情。艳说东邻儿,因之家业成。弋利此莫便,差强织与耕。群盲赴一轨,迷途那易醒。痴梦日以远,筐箧日以倾。借问票所产,有客来谈瀛。吕宋苦贫瘠,陷人乃设坑。以此课出入,众负彼独赢。吁嗟纵鸽者,杏杳人苍冥。

旅怀

疏懒心情不可支,衡门总少息肩时。销魂又读文通赋,漫兴长吟老杜诗。大地风云成变态,沧江烟雨起相思。翻憎中夜鸡声恶,未肯知雄学守雌。

非狂非简亦吾徒,何处清声有凤雏。穷巷金裘多季子,孤山梅鹤想林逋。琴裁焦尾曾遭爨,剑铸纯钩会跃炉。闻说齿坚先舌敝,未妨牛马听人呼。

长看古月照今人,燕去鸿来海已尘。一瞬千秋驹在隙,十年万卷蠹非贫。宅边待种先生柳,墓下羞樵翁子薪。岌岌儒冠高几许,岸然席上自称珍。P9-11

序言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檗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一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人“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3: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