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刮痧疗法是我们伟大的祖先传承下来的治病养生法,也是最适合居家操作的两种治疗方法。刘红、高海波主编的《每天学点拔罐刮痧秘诀》将拔罐、刮痧两种疗法相结合,采用了读者易读、易学、易懂的图解形式,详细讲解了拔罐刮痧与经络的关系、拔罐刮痧的常识及操作方法、拔罐刮痧的禁忌、刮痧自诊调补法、强身健体拔罐法、拔罐刮痧自疗法。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快更好地找到穴位,本书在附录中还为读者提供了取穴技巧。只要按照介绍做个动作,就能轻松找准穴位。不管您是上班族、退休族,还是上学族,总有一种或几种自疗法适合您,让从未接触过拔罐、刮痧的人也能拿起罐具和刮痧板为自己的身体进行调理和治疗。
刘红、高海波主编的《每天学点拔罐刮痧秘诀》共分八章,分别讲述拔罐刮痧与经络的关系、拔罐刮痧的常识及操作方法、拔罐刮痧的禁忌、刮痧的自诊调补法、强身健体拔罐法、拔罐刮痧自疗法。本书采用了读者易读、易学、易懂的图解形式。阅读时,读者可以一边读左边文字一边对照右边图解。左边的文字流畅优美、论述清晰,右边的图片写实详尽,将拔罐、刮痧的过程、手法、技巧以及穴位的准确位置展现得一览无余。
刮痧的工具展示
在古代,铜钱、汤勺、嫩竹板都做过刮痧工具,现如今一般都用刮痧板来进行刮痧,常见的刮痧板有牛角刮痧板和玉质刮痧板两类。
广泛地说,凡是边缘圆钝、质地较硬,但不会对皮肤造成意外损伤的物品都可用来刮痧,如家庭中的汤匙、瓷碗边儿、梳子背儿等都是可就地取材的工具。在古代,石器、陶器、苎麻、硬币都曾充当过刮痧的工具。但是,如果长期使用或作为正规治疗工具的话,还是用刮痧板比较好。目前主要的刮痧工具就是刮痧板。刮痧板一般为长方形,边缘较为光滑,四角为钝圆。刮痧板的两个长边,一边厚,一边薄。薄的那一面常用于人体平坦部位,厚面则适合进行按摩保健刮痧,刮痧板的角适于在人体凹陷部位刮拭。根据刮痧板的材质不同,分为不同类别的刮痧板,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犀牛角或牛角最好,玉、石次之,瓷片亦好,塑料不宜。
目前在市面上可以看到各种形状的刮痧板、集多种功能的刮痧梳,主要有水牛角制品和玉制品。刮痧板选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或不良化学反应,而且水牛角味辛、咸,性寒。中医认为,辛可发散行气、活血润养,咸可软坚润下,寒可清热解毒。因此用水牛角质地的刮痧板可达到发散行气、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的作用。此外,水牛角刮痧板质地坚韧,光滑耐用,其药性与犀牛角相似,不过药力稍逊。因犀牛为保护动物,故而水牛角常常作为犀牛角的代用品。
中医认为,玉性味甘平,入肺经,能够润心肺,清肺热;玉具则有清音哑、止烦渴、定虚喘、安神明、滋养五脏六腑的功效,是具清纯之气的良药,可避秽浊之病气。因此,玉质刮痧板有助于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而无副作用。不管是水牛角质地的还是玉制品,刮拭完毕后,都应该将刮痧板用肥皂水清洗擦干或用酒精擦拭消毒。最好固定专人专板使用,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如果水牛角刮板长时间受潮、长时间浸泡或长时间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都会因发生裂纹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每次刮痧完毕后都要将其洗净,然后立即擦干,最好放在塑料袋或皮套内保存。玉质板在保存时则应避免因磕碰而发生破损。
刮痧疗法需要的材料
刮痧的介质其实就是刮痧用的润滑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增加润滑度,减少刮痧阻力,避免刮痧时刮伤皮肤;另一方面刮痧润滑剂具有一定的药物治疗作用,可以增强刮痧的功效。
明清以前刮痧常用的介质是食用油、酒、猪脂、水或药汁等,现在比较常用的刮痧介质有以下几种:
(1)冬青膏:冬青膏是把冬绿油(水杨酸甲酯)和凡士林按1:5的比例来调成的。多用于一切跌打损伤的肿胀、疼痛以及陈旧性损伤和寒性病症的刮痧治疗。 (2)白酒:刮痧时一般选用浓度较高的粮食白酒或药酒。多用于损伤疼痛、手足痉挛、腰膝酸软等病症的刮痧治疗。值得一提的是,此法对发热病人还具有降温的功效。
(3)麻油:即从胡麻科植物芝麻种子榨取的脂肪油,也叫作“胡麻油”“香油”。多用于久病劳损、年老体弱者及婴幼儿等的刮痧治疗。
(4)鸡蛋清:把生鸡蛋一头磕开一个小口,将蛋清倒出。多用于热病、手足心热、烦躁失眠、嗳气吐酸等病症的刮痧治疗。
(5)刮痧活血剂:以天然植物油为原料,经提炼、浓缩调配而成,具有活血化淤,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促进出痧等作用。主要成分是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桃仁、乳香、穿山甲等。主要用于痛症的刮痧治疗。
(6)薄荷水:把新鲜的薄荷叶泡在水里1天后去渣取汁。多用于发热或局部红肿等病。
(7)扶他林: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镇痛抗炎乳胶剂,强效镇痛抗炎药物双氯芬酸二乙胺含量丰富。多用于运动性损伤、腰酸背痛、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病症的刮痧治疗。值得一提的是,扶他林也可以单独使用,具有抗炎镇痛的功效。
(8)刮痧油:由芳香药物的挥发油与植物油提炼浓缩而成,具有行气开窍、祛风除湿、止痛的作用。
(9)止痛灵:用天然中药丹参、桃仁、血竭、蜈蚣、三七、麝香、酒精提炼而成,具有消毒杀菌、活血止痛的作用。
P15-17
中医自成体系,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拥有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都是运用各种天然药物和物理方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以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方法使用安全,疗效明显,对于如哮喘、中风后遗症等这些现代医学疗效欠佳的慢性病、疑难病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在这些方法中,拔罐、刮痧疗法无疑就是个中翘楚,深得人们喜爱。
拔罐疗法,又称“火罐气”“角法”,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助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其吸着穴位皮肤或者患处,通过吸拔和温热刺激等,使人体局部发生淤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方法。被称为21世纪的“自然疗法”或“绿色疗法”。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拔罐疗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兽角治疗疾病的记载。东晋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也有角法的记载。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一书中,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唐代太医署还将“角法”单列为一门学科,学制三年,在理论、操作和临床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学体系。从以上介绍的情况来看,我国晋、唐时代就已非常流行用火罐疗病了。唐以后的医家们,不仅继承了先人的成果,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拔罐疗法,使之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比如,宋代的医家就将拔罐疗法的适应证扩大到了内科疾病中。在宋代医书《苏沈良方》中,就有用火罐治疗久咳的记载。清代著名医药学家赵学敏曾用拔罐疗法治疗风寒头痛、风痹、腹痛等症。另一清代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诀要》中记载了拔罐配合中医、针刺等治疗疾病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拔罐疗法取得了更大的发展,临床应用已经从比较单一的范围扩展到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等诸多分科。不仅如此,拔罐疗法还走出国门,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比如,拔罐疗法在法国被称为“杯术”,在俄罗斯被称为“淤血疗法”。总之,拔罐疗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刮痧的源头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远古时候,当人们患病时,不经意地用手或石片在身上抚摩、捶击,有时竟然能使病得到缓解。时间一长,自然就形成了砭石治病法,这就是“刮痧”的雏形。刮痧在最初又称“刮治”,到清代被命名为“刮痧”,然后一直沿用至今。明代医学家张凤逵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就会阻塞人体脉络和气血,使气血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也会阻塞络脉,使气血不通。这时就可以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具在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拭,直到皮下出血,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就这样被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本书共分八章,分别讲述拔罐刮痧与经络的关系、拔罐刮痧的常识及操作方法、拔罐刮痧的禁忌、刮痧的自诊调补法、强身健体拔罐法、拔罐刮痧自疗法。本书采用了读者易读、易学、易懂的图解形式。阅读时,读者可以一边读左边文字一边对照右边图解。左边的文字流畅优美、论述清晰,右边的图片写实详尽,将拔罐、刮痧的过程、手法、技巧以及穴位的准确位置展现得一览无余。这样会对读者阅读、理解,掌握拔罐、刮痧疗法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亦可以为读者节省不少宝贵的时间。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拔罐、刮痧疗法对于各种疾病的应用不能一一详述,但是我们衷心希望您在看完此书后,对拔罐、刮痧疗法有了一些基本的、正确的认识,或者是对拔罐、刮痧疗法产生一些兴趣,抑或通过拔罐、刮痧疗法使自身的疾病得到好转。
拔罐和刮痧疗法相结合,让您永远多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