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树榛编著的这本《忆往抒怀》共分六辑,其中包含了《寸草难报三春晖——怀念我亲爱的母亲》、《一段苦涩的回忆——艰难的回眸一望》、《在德国共享天伦》、《德国人的现代文明素质》、《改革正未有穷期——庆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从诸葛亮自报财产清单说起》等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忆往抒怀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程树榛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程树榛编著的这本《忆往抒怀》共分六辑,其中包含了《寸草难报三春晖——怀念我亲爱的母亲》、《一段苦涩的回忆——艰难的回眸一望》、《在德国共享天伦》、《德国人的现代文明素质》、《改革正未有穷期——庆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从诸葛亮自报财产清单说起》等文章。 内容推荐 《忆往抒怀》的作者是著名作家程树榛,是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家,曾任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和《人民文学》杂志主编。2008年推出汇总其近60年创作精华的十卷《程树榛文集》,文集包括小说、报告文学、电影文学、散文、诗歌及评论。2008年后散文创作成为作家创作的主要题材,近日八十高龄的老作家程树榛将其2008年至2014年间创作的散文结集成册。散文分以追忆旧友、域外感受、生活感悟等分六辑,其中多篇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报纸刊发。 目录 第一辑 寸草难报三春晖——怀念我亲爱的母亲 西风碧树摧落英——伯父的悲喜人生 一个被历史遗弃的老人 老人和孩子——童年忆片 芳亭倩影 赶考路上——童年记趣 难忘当年师生情——纪念教师节 怀念当年党的好作风 金榜题名时 “走向生活”前后 梅花香自苦寒来 哈尔滨之夏,我心中最美的记忆 意外的调动 西子湖遐思 一段苦涩的回忆——艰难的回眸一望 潘家园的奇遇 第二辑 英灵去了,英名永在——怀念改革家宫本言同志 忏悔——一种心灵的安慰 一个与人民息息相通的作家走了——深切悼念柯岩同志 疾风劲草 高空垂落的悲剧——纪念青年时代的一位朋友 深沉的悼念 第三辑 在德国共享天伦 在德国走亲家 铁血宰相的归宿 一座改写了世界历史的建筑——参观柏林国会大厦有感 历史在这里沉思 在波罗的海中流击水 德国外孙的假期 在德国上医院就医的感想 德国人的现代文明素质 第四辑 波澜壮阔的人生——序赵东宛同志的《回忆与思考》 新毫也敢试婆娑——读《马凯诗词存稿》 “三余”余味意无穷——读沈鹏先生的《三余诗词选》 剑走偏锋慧眼独具——读于大清先生的《在历史的夹缝中寻找》 一部厚重的贴近现实的佳作——序长篇小说《江河水》 老骥伏枥志未休——序朵英贤院士的自传《一路苦苦菜》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看电影《草原上的承诺》有感 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邳州文化丛书》序 博古通今意趣盎然——读高文瑞先生的《京都志趣》 第五辑 钞票多不见得就幸福 触目惊心的新闻 从诸葛亮自报财产清单说起 改革正未有穷期——庆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 海瑞的另外一个侧面 钱沉清江留美名 清廉自守为民造福——参观洛阳白园有感 清正廉明慰民心 并非正常的对比 第六辑 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是怎样诞生的——揭示我国工业战线一桩重大历史事件真相 布满绿珍珠和红玛瑙的田野——枣乡乐陵记趣 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挺住!雅 一个荒诞而真实的故事 在汉语热的背后 不屈不挠直面人生(代后记)——生命长途中的一点感悟 试读章节 2007年2月14日,我亲爱的母亲去世了,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一个人永远地离开了我。我万分悲痛,难以自抑。回想老人家生前的音容笑貌,想起她百年的艰难坎坷历程,想起她对我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情,我不禁五内俱焚,悲从中来,眼泪每每忍不住夺眶而出。我悲愤天道无情,竟然夺走我至爱的亲人。在无限悲痛中,我不由得又忆起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母亲生于江苏邳县(现改为邳州市)的一个颜氏大家族,与孔老夫子的著名弟子颜回乃一脉相传,诗书继世,祖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直至我的外曾祖父,还是前清的末代秀才。不过,到了我的外祖父这一代,已失去煊赫,沦为平民,但仍葆有大家族的气派,在当地独树颜氏一支。外祖父曾经有两次婚姻,共生育十二个儿女,男女各六人。在姊妹行中,我母亲排行第五。由于母亲生来聪慧毓秀、贤淑大度,备受父母关爱,视若掌珠。只可惜外祖父母过早去世,母亲靠兄姊培养成人。时囚受兵燹所苦,家境渐趋困窘,母亲很小年纪便成为家庭重要的劳动力。在田里,扶锄操镰,在家里,厨间灶下;家务农活,无不承担,针黹女红,样样通晓,成为一方有名的巧女。因此,我祖父母才慕名求人作伐,许配给我父亲。 我们程家乃宋朝理学家程颢、程颐(通称“二程”)之后,曾经历代为官,为逃兵燹,避居于人文荟萃的古下邳(即邳县)。我的祖父也是清末秀才,是当地的一代大儒,平日与我的外祖父,亦有过从,彼此比较了解。我的父亲是祖父子女中最小的一个,也特别受到关爱,因得悉颜家我母亲的贤惠,所以才愿结通家之好。当然,外祖父也从多方面获悉我父亲的情况,而乐观其成。 母亲嫁到我们家时,正值军阀混战、盗贼蜂起之时。由于天灾人祸,我们这个望族之家,也由兴盛而衰微,虽门第高耸,声名远播,但实际上已经仓廪空虚,家道维艰了。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祖父虽然去世很早,祖母仍然以长辈的尊严,维护着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三十余口人丁,聚居在一起。我母亲初为人妇,长有高龄婆母,上有兄嫂,下有侄辈,处于夹缝之间,处处小心翼翼,生活如履薄冰。幸而与我的父亲感情甚笃,被巧为呵护,加上我母亲生性贤淑,善解人意,很快便取得祖母的怜爱,兄嫂的信任,侄辈的尊敬。虽然当时家庭生活艰窘,仍能和一家老少和睦相处,倒也觉得幸福美满。 讵料人生多变,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出生不久,刚刚牙牙学语时,父亲惨遭不幸,遽然撒手人寰,撇下了我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当时我尚不满三岁,已经记不起父亲去世时那些悲痛的日子的具体情状。朦胧中仅记得有一方硕大无朋的黑棺材,躺在我们住房的正中。一身缟素的母亲,伏在棺材前嚎啕大哭,她捶胸顿足,痛不欲生。据母亲后来告诉我,她当时直感到天塌地陷,一心想追随父亲而去。但亲戚邻居都在一旁苦苦相劝:不看死者还要看活的,你若有不测,你这未满三岁的孩子,将何以生存下去?而我亦似有所懂事,伏在母亲的怀里,双手搂紧母亲胳臂,痛哭不已。母亲这才从痛苦中有所省悟,也便紧紧地搂住了我,当即盟誓般地对着父亲的灵柩说:为了你的亲骨肉,我要活下去,把他抚养成人,继承你的遗志,如你所盼望的那样——光耀程家门楣。 母亲坚强地活下来了,但痛苦并未稍减。封建家庭的社会环境,传统的道德束缚,使她未能也不想以一个未亡人走出我们程家一步,只是把我当成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以维系自己青春的生命。在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母亲总是以泪水洗面;平日郁郁寡欢,沉默不语。每逢年节和父亲的忌日,便挎起食盒,拎起一筐冥钱,牵着我的手,到荒野之外,去为父亲上坟。她先是伏在坟墓前,哀哀痛哭;既则把冥钱烧化;最后把食盒内父亲平日爱吃的菜肴,摆在坟前的一方平地上,放好杯盘、碗筷,把酒杯斟满了酒浆,对空遥拜,口中轻声默念:你在天有灵,要保佑我们母子平安,保护儿子健康成长,读书习礼,早点长大成人。然后,让我也跪拜一旁,教我向父亲祷告,祈求父亲在天之灵,佑护儿子身心康健,学业有成,鹏程万里。 当年,由于连年的兵荒马乱,我们家乡的学校皆荒废而倒闭。对此,我母亲甚为忧虑。因为我们程家素称“书香门第”,诗书传家,父亲在世时,对我期望很高。可是,我现在已到了入学年龄,尚未就读,怎么能成?不读书,难以成才,何以对得起九泉下的父亲?在无奈中,母亲遂央求我年长的叔伯哥哥、姐姐们,用他们现有的知识,教我读书习字。哥哥、姐姐并无现成的课本,他们只好东拼西凑一些儿歌、俚语,写在纸片上,教我诵读。而我母亲则把这些纸片装订成册,挂在我的脖子上,以便我能够随时翻看。每天晚上,在临睡觉之前,母亲一定要我逐篇念给她听。在诵读时,稍有不通畅,她的脸上便露出不悦之色;如果在什么地方“卡壳”了,她会立即撂下脸来,对我严加斥责。对她这些表情,我往往并不十分在意;而我最畏怕的是,母亲因此而放下手中的活计,暗自饮泣流泪,这比任何惩罚都令我难以领受。“孟母断机”之典,而今方感同身受。因此,我只能乖乖地认真读书识字,丝毫不敢懈怠。 我的这种努力,没有白费。就在我们村不久以后开办的小学开学时,我竟一下子插班直接进入三年级就读,并且成绩优异。次年,我又考入了我们村西边的乾坤寺小学五年级。那时候,高小和初小是分开的,而升入高小,必须经过考试这一关,就像现在的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那样。P3-5 后记 不屈不挠直面人生(代后记)——生命长途中的一点感悟 我已年逾八旬,进入耄耋之年。在漫漫的生命长途中,我饱受坎坷,历经艰险。但是,我一直顽强地挺过来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靠的是什么精神支撑?简单地说,就是八个字:不屈不挠,直面人生。 在这里我仅简述几个片断。 1957年,我刚好大学毕业,在那场“引蛇出洞”的“阳谋”运动中,我也不慎栽了一个大跟头。后来被惩罚性地分配到当时还是非常荒凉的北大荒一个新建的工厂,进行锻炼和改造。当时的处境是很艰难的。生活条件艰苦不说,政治高压如影随身。但是,我没有顺势倒下,而是挺起腰杆与厄运抗争。在分配给我的业务工作中,努力以赴,出色地完成任务;同时用昂扬的青春激情,描绘了建设者开发边疆的精神风貌和战斗情怀。我的作品大量问世,受到读者广泛的好评,从而改变了生活的窘境,奠定了我此生在文坛拼搏的基础。 后来,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无穷灾难的“文革”爆发了。像我这样的人自然首当其冲被打翻在地。在几经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打击之后,我被从技术处室赶到车间进行脱胎换骨的劳动改造。没曾想,我却因祸而得福。因为我在大学时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到车间开机床正好是我的老本行。于是,我和工人师傅一拍即合,他们不把我看作外人,在和谐地对我进行“再教育”后,不久便让我独立创作,一同倒班,一同加工活件,我融人了他们之中,成为被他们信任的一员。我享受到意外的幸福。在下放车间的几年期间,我不仅“逃避”了许多批斗之苦,瘦弱之躯反而变得强壮了。特别是我熟悉了工人们的思想感情,为我后来创作的工业题材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精髓。我的一部中篇小说《机床旁边的爱情》完全是我当时的写照。因此,我自认是个胜利者。 度过漫漫长夜,终于迎来了春天的早晨。党摈弃了“文革”的罪恶渊薮,给知识分子带来生命的春天。我也享受了这普降的雨露滋润,步人了生活的正常轨道,发挥了我应有的作用。 但,不幸的是,我晚年却疾病缠身。动了两次大手术,医生从死亡线上把我拉了回来。身体面对如此巨大的摧残,心灵上产生极大的震撼。本想从此封笔,而后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可是,我一想到古今中外的先贤们那种珍惜时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上继续攀登,从而为国家、民族和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生命轨迹,我就为自己的畏难而退感到汗颜了。因此,我暗下决心,决不能就此消极地躺下,做病魔的俘虏,而是再次挺起腰杆,和它进行顽强的拼搏。终于我取得了胜利。能够继续用我手中的笔(或电脑的键盘),描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国家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和人民奋发有为的崭新精神风貌;同时,我也义无反顾地狠狠鞭挞那些潜藏在阴暗角落里的假丑恶现象,尽到一个中国作家应尽的职责。几年来,我除了撰写大量新作外,又编选了自己的十卷文集;嗣后,又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散文、随笔,多半属于怀旧性的,现在结集成册,故日《忆往抒怀》,算是我和病魔斗争的一点果实吧!我赞赏民间这样的谚语:夕阳无限好,黄昏更美丽! 回顾几十年来的艰苦岁月,眼瞅着那一道道坎坷不平的脚印,我也愈加笃信自己所定的生活准则:不屈不挠,直面人生。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老骥伏枥,在追寻“中国梦”的行列中,我仍壮心不已。 承蒙张陵同志厚爱,丁文梅女士的劳作,使这个小册子得以面世,在此深表谢忱。 2014年9月20日于北京潘家园陋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