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心灵的窗户
核心提示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从生理结构来看,角膜是由1.37亿个感光异常灵敏的细胞组成,它们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这些数量庞大的感光细胞可以在任何时间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这意味着,即使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眼神,也包含庞大的信息量。因此,只要能准确捕捉到这些信息,就可以洞悉对方的心灵秘密。
在日常社交活动中,人们可以说谎话,可以通过动作或行为来掩饰真实意图,但眼睛却要诚实得多。瞳孔的变化不能自主控制,它直接受大脑神经支配,当我们感到兴奋、愉悦时,瞳孔会在无意识下扩大到平常的4倍,反之遇到生气、厌恶等负面情绪时,则会不由自主地缩小,如没有任何变化,则表示对看到的事物漠不关心或感到无聊。
眼睛是大脑神经的延伸,不管是瞳孔的变化、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还是表情达意的眼神、视线的转移速度以及方向等,都会产生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眉目之语,这些“语言”恰恰反映了一个人的真实心理活动,透露出人们内心深处的秘密。
睁大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讲,睁大眼睛一般有三种含义:感兴趣、惊讶或恐惧。至于如何区分三者,则要结合脸部的其他特征以及眼神所传达出的信息等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对方面露微笑,眼神友善而热情,那么多半表示对交谈的话题十分感兴趣,暗示愿意与人交谈;如果对方嘴巴微张,眉毛微皱,睁大眼睛后迅速回到正常神色,那么则表示对方很惊讶;如果眉毛上扬,双眼睁大,瞳孔缩小,神色紧张,那么多半是看到了什么恐惧、害怕的人或事物。
左顾右盼
正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往往会平静自然地注视着对方,眼神专注而不失礼仪。眼睛的转动情况与人脑正在处理的信息息息相关,如果眼睛总是向四周看,眼神躲躲闪闪、左顾右盼,毫无疑问他在撒谎。之所以会左顾右盼、躲躲闪闪,一是心里没底,害怕有人会看穿自己的把戏,二是观察周围的反应,从而尽可能把谎言包装得真实。殊不知,眼睛早已经泄露了秘密,人们也早把回避目光接触的人打上“不真诚”的社交标签。
眨眼次数
眨眼是一种极其自然的条件反射,排除炎症、眼睛疼痛刺激外,都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正常人平均每分钟眨眼十几次。如果眨眼数量明显多于正常水平,那么对方不是在说谎就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法庭作证时,眨眼次数就大大超出平均水平,达到每分钟92次,对此他曾坦言“压力过大”。
视线方向
人的视线活动往往反映着其真实内心:通常来说,在过度紧张的情况下,人会不自觉地强迫自己看着对方的眼睛,如视线一直长时间集中在一处,多半是因为内心紧张、不安。正常情况下,人们交谈时视线都会停留在鼻子以上的位置,以示尊重和礼貌,视线停留在鼻子以下的嘴巴、胸等位置,则暗示两人关系暧昧,基本可以判定为情侣或夫妻关系。
眼睛神色
眼睛神色即眼神,其所传递出的情感是异常丰富的,且在男女两性关系上尤为突出。只看对方一眼就迅速转移视线,其实恰恰表明被吸引、渴望与对方交往。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反向作用”的行为方式。眼神专注且一直没有变化或转移,则表示对方内心隐藏着某种不愿意言说的秘密;彼此眼神交织、纠缠,则表明两人情投意合、深情款款。
眯着眼睛
眯眼是人们在反感情绪下的一种下意识行为,往往与嘴唇紧闭同步出现,正如美国旧金山一家沟通培训机构的总裁凯拉·奥尔特所言:“当人们反感某些事物时,往往会眯眼睛。”眯眼这一细微表情意味着对方正在强压怒火或独自生闷气,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反思一下,自色是不是说错了话,是否不经意间说到了对方的痛处。
目光呆滞
目光呆滞意味着对方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中,如果在演讲、发言、交谈时,你的听众面无表情、目光呆滞,那么毫无疑问是因为你的话题太无聊,大家都不感兴趣。要想改变这种无效的交流方式,就必须调整说话内容。
此外,当人们陷入哀伤、孤独、无助、茫然等负面情绪时,也会变得目光呆滞,如果对方避开人群独自发呆且眼神呆滞,则正是我们打开对方心结,走进对方内心的好时机。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