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花季掠影
有一回春天前往塔塔加,夜深时抵达阿里山,结果旅馆都客满了。一时间找不着床位,干脆把车子停放在马路边,裹着睡袋,窝在车子里。
隔天清晨天方露出鱼肚白,被冻醒了,想喝杯咖啡。打开车门一看,哇!车顶上竟铺满花瓣。抬头仰望,天空还有一朵朵像沾了点血渍的白雪,略带诡异地坠落下来,形成绵绵花雨。原来,停靠的位置旁边,正好伫立着几棵樱花树。
呵,生命就是这样浪漫。自然界神奇的巧遇,最教人感动,恒久难忘。从此我便爱上了樱花季,不时回忆那落英缤纷的奇异氛围。
若摒除自己的私心,放诸台湾的花季,晚近最具代表性的,我们不难提出几个亦可与之媲美的景点,诸如桃竹苗的油桐花,东海岸的油菜花,阳明山的杜鹃花。但是查阅观光局统计外地游客来台的偏好地点,全台湾赏花地图上,旅人最心仪的去处,还是阿里山。
就不知众人期待的阿里山花季为何?或者,你的花季会跟我的一样浪漫吗?猜想,最大的公约数,应该是高山的橘红小火车,从满树繁花的樱花树下发出响笛,缓缓启程。这等旅情的诗意,无疑是许多人对阿里山花季的印象。
那次抵达阿里山,已经是花季之末。其实每年三月中旬起,花季就展开了。大约延续一个月。此乃阿里山森林游乐区最忙碌的时节,看日出的人潮不若赏花。旅馆的服务生也不必忙着一大早催人起床,赶着去祝山观日。
大家都集聚在沼平公园附近,一如各种蝴蝶之临幸花丛。痴迷如我者,更仿佛采蜜的蜜蜂,不小心飞入糖浆罐里,流连后浑然忘记飞出。最后,终被各种多样温煦、柔软的色泽,排山倒海地淹没,快乐地醉死于甜蜜的浆汁里头。
吾人酗花举止之怪异,也不只这回的误入花海,渊源早自二十多年前。那时,日侵时代的沼平旧村已被大火烧光,开辟成公园的山坡地,尝试栽植更多的樱花。我则是台湾少数的鸟痴,拎个望远镜,迢迢跑到这儿。
为何选择在樱花林海赏鸟?原来,我天真地以为帝雉会在那里出没。殊不知,恰恰相反,除了它,其他高山鸟类反而更有可能。樱花绽放时,公园是它们的便利商店。我乐得待在这儿一整天,等待它们的到来。那时,镇日记录着,哪种乌喜欢到哪种樱花处觅食,又有哪种乌喜欢在樱花树下活动。久而久之,山鸟识得的或许还是那几种,樱花的知识却猛地增进不少。
阿里山的樱花若要粗分,不脱两大类。颜色桃红的台湾山樱花,以及粉嫩淡雅的日本樱花。
山樱花者,平地即有,包括我家社区那几棵孤瘦的,春寒料峭时固定开花,年年提醒我晚冬之将尽,花季之到来。
日本樱花比较麻烦,像扶桑岛民的礼品,同样是名产,总要包装好几层。花季时的主角又可细分为花朵单瓣的吉野樱、千岛樱、大岛樱,及重瓣的八重樱。惟这八重樱又有三十几个品种,纵使学有专长的植物专家,未必都搞得清楚。如此繁复,我浪漫地大而化之,只要记住那花瓣很多层,像牡丹的就是八重樱。
在阿里山森林游乐区中的樱花,又以吉野樱最多。但赏花的人大概都不会费心去猜测共多少株。吾人生性好奇,喜爱将数据具体化,让人知其非凡。于是乃动了检视之心,努力翻找资料。查对了一下,竟有一千九百多株。如何看待这一千九百多株呢?我有一个计算方式,假如把这些樱花全部栽种在台北的敦化南北路上。排成两排,约五米一棵,刚好可从松山机场种到基隆路,足足五公里长。P27-30
从年轻时,每个年代都会绕行台湾两三回。
从早期的观鸟、旧路探查,中期的步道、老街漫游,以迄上个年代的铁道、菜市行脚。我好奇地透过各种面向,接触这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家园。
熟悉因有半甲子的旅行经验,陌生则因它继续快速变迁。百年地景在变,悠邈小镇也在流转,更遑论一些新兴的聚落。
晚近,自己又如何观看这一长时生活的地方呢?
前些时,在南部乡下,走访一家腌渍工厂。过去生活物质匮乏,老祖宗珍惜资源,研发了渍物的方法,将各种蔬果腌制出特殊风味,也延长了食用期限。我的眼前摆着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渍物。或许是接近夏日吧,我的焦点专注于酱瓜、荫瓜和西瓜绵等瓜类的处理。
在老板热情引荐下,打开一罐封藏多时的老瓮,嗅闻这一小小空间。幽暗的瓮中,瓜身半浮,散发浓郁气味。那岂止是美好芳香,似乎还有深奥的生活提示。
霎时,我亦隐隐感觉,旅行一如腌溃的瓮里乾坤。随着时日的缓慢流转,食材在瓮里逐渐脱水、发酵,历经微生物的转化,最终酝酿出独特的风味。看着老瓮漆黑无限的里面,我无从叙述那难以洞彻的美好。好像只那一个“里”,即足以说明一切。
里,蕴蓄着微妙的变化。生活的历练有如各种微生物,时常在旅行中撞击出火花。
里,有一种内敛、沉淀,提示我,应该长时多回地观看,新的风景才会孕育而生。
里,是安于在地体验。只要找到允当的观察角度,多样的情境都能发掘。
里,可以和现今蔚为风潮的轻、慢、小,更进一步对话,激荡更多生活的趣味。
里,不讨喜,不华丽,更非主角词汇,却是行旅的关键字,近乎亲密之意。
《里台湾》一书,我如是开端。辑分为三,百年地景为起头,接续是小镇流光,最后由采采一方压轴。三个篇章的城乡、郊野,多半是读者熟稔之处,纵使未去过,想必也都有所耳闻。
台湾有三个纬度的距离。大洋大陆的交会,加上高大山峦的多重交错,这座岛屿精采地把温带和热带的元素掺杂于一处,从容地演绎生物多样性。不只动植物缤纷,人文风物一样庞杂。翻座山,涉条溪,紧邻的村镇即截然不同。
在台湾旅行,从不会生腻、乏味。不必担心保存期限,更不会过期。这等一村镇一特色的多样,纵然足不出岛,因为“里”的酝酿,总会呈现繁复迷人的风貌。
我学习从生态旅游的视野观照,以此老瓮之里,百般旅来游去。台湾各小镇小城的没落、挣扎,或者它们的热闹、温暖,此回,我都想经由“里”的亲密漫游,跟大家一起分享。
《里台湾》为台湾自然书写领航者、“漫游达人”刘克襄的最新随笔集。作者集二十多年走遍台湾大城小镇深山野壑的独特经验,诗意文字配以清新朴拙的手绘地图,呈现真正地道内行的台湾漫游记忆。辑分为三,“百年地景”为起头,发掘台南府城、淡水、阳明山等经典地标不为人知的一面;接续是“小镇流光”,从垦丁到九份,一路向北,于风情小镇的旧时光中溯游;最后由“采采一方”压轴,走访偏远渔港,车站,离岛……绕开旅游指南上的大路景点,从在地人才知晓的秘密通道,走进真正的“里”台湾。
每一个时代,都有山川风物、人文历史的记述,供后人想像追溯彼时的风貌。多年来,刘克襄走遍大城小镇深山野壑,如是熟悉家园,又笔耕不辍,累积出精彩丰厚的《里台湾》。
这不是详实的旅行指南,更非沉迷於走访的心情撞击。年轻起,鸟类、植物、历史、古道、乡镇、铁道等诸多题材的潜修历练,一一开阔刘克襄的视野,加上乐于试验的精神,他的作品往往深具开创性,洋溢著博物学家综观博闻的特质,更擅长小题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