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人物的诞生,历来是史家必须记载的。但是,在古代文献中寻找关于蔡文姬的记载,确如大海捞针,所以,蔡文姬的生卒年月,至今无定论,我们只好从现有的文献中,加以推断。
首先要解决她的生年。现在的说法有两种,一为公元一七七年生,一为公元一七四年所生。两种说法,都有佐证,以哪一个为准呢?我只好重新作以考证。
据《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所记载:“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这里面有两个时间,一是蔡文姬嫁于河东卫宁,虽然没说出嫁时间,但是同时代的丁廙却描写了她的婚嫁场面,其中写到她的年龄:“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在华年之二八,就是说她十六岁。这时候她的父亲还没有被处死,因为开篇一句就说道:伊大宗之令女。《仪礼?丧服》解释:“大宗者,尊之统也。”那么,大宗自然是对蔡文姬父亲蔡邕的尊称。而蔡邕被处死,是在汉献帝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二年,这是许多史书所准确记载的。那么,一七七年之说就比较可信,因为古人是以虚岁论年龄,蔡文姬年方二八,十六岁,其实应是十五岁,公元一七七年至公元一九二年,恰恰十五年,那么,蔡文姬应该是在公元一七七年出生的。而在前两年,也就是公元一七五年,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上书灵帝,认为儒家经本六经文字,由于俗儒穿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订正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文共四十六块,统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我们现在所谓的交通堵塞,其实在东汉已经出现过,而那时,不是去看景,而是去看儒家经典,同时要看的、要学的,还有蔡邕的书法,也就是蔡邕书丹在四十六块石碑上的经典,后人评价蔡邕书法精于篆、隶,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在笔法中的飞白,又是一绝,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蔡文姬出生了。这时候,父亲蔡邕的名望如日中天,这也为之后的灾祸埋下了伏笔。因为在这个时候,汉室日渐衰微,朝政由宦官把持,天下又不断有灾祸发生。
事情果然如东汉顺帝时黄琼所言:“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据《后汉书?蔡邕列传》所记,也就在蔡文姬出生不久,皇帝特诏问蔡邕:“比灾变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载怀恐惧。”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灾害频繁出现,令人恐惧,是何原因。而蔡邕正式复文《对诏问灾异八事》,历数宦官为非作歹、祸国殃民的罪恶,言下之意,就是这些宦官们作孽所致。奏章中最为后世所传诵的,就是“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蜺在古时同“霓”,虹的一种。雨后彩虹,外圈为霓,颜色暗淡;内圈为虹,颜色绚丽;虹为雄,霓为雌,霓堕,即霓进内圈;鸡化,即指雄鸡化成母鸡。为了保密,他将这份密奏用黑色“皂囊”泥封后呈皇帝。皇帝看后叹息,却在起来穿衣的时候,被宦官曹节看到,立即告诉了所有被蔡邕攻击的宦官,于是群起而攻击蔡邕。(“帝览而叹息,因起更衣,曹节于后窃视之,悉宣语左右,事遂漏露。其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很快,在蔡文姬不满两岁时,父亲被下洛阳狱,罪名是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判决是弃市。弃市就是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法。朝中当然也有忠良,中常侍吕强为蔡邕说情,皇帝更思蔡邕大才,于是下诏免蔡邕死罪,剃光头发,铁圈束着颈项,与家属迁徙朔方,不得因赦令免除。(“帝亦更思其章,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然而,并不是皇帝的决定所有人都听的,司隶校尉阳球就派人追杀蔡邕。而阳球所派刀客,却被蔡邕的言行风范所感动,未曾加害于蔡邕一家。阳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贿赂押送蔡邕的部主,给蔡邕下毒,结果,受贿赂的部主,反过来告诫蔡邕,小心有人下毒。(“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蔡邕一家,流放至五原郡安阳县,即今天的内蒙古包头西北。第二年大赦,五原太守王智为蔡邕一家饯行。酒至半酣,王智为蔡邕起舞,蔡邕并未表示感谢,甚至有些轻慢,王智大怒,“诟邕曰:‘徒敢轻我!’”蔡邕见其轻狂,便未想后果,而是“拂衣而去”。返回洛阳路上,接到曹操密报,王智上告朝廷,蔡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于是,蔡邕率全家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在今天的会稽),一去就是十二年。
P003-005
本传立足史料,融会民间传说、调查所得及合理想象,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化的手法和一系列精彩故事,详述传主的三次婚姻.生动展现其在东汉末年大动乱中的生命历程,讴歌了中华文明的深厚与伟大。
——文史专家董乃斌
遭遇乱世而多次变故的悲情婚姻,没入匈奴十余年岁月蹉跎中的冷峻,舍离亲子而盛年归汉的壮行——作者在构思时,即以“命运”二字深嵌于传主的凄美人生。
《胡笳十八拍》的乐音,缥缈至今,真伪难辨,成了文学史上一个无解的命题,反倒成就了传主卓然文采的不朽,也演绎了本书中的唯美章节。命运和才华,怎样交织于传主曲折的一生?循非虚构的文字读去,她将呼之欲出。
——文学专家田珍颖
昭姬不朽
按说写传记,不能写蔡昭姬的灵魂飘飞,如玄幻小说一般,其实这不是我的意思,是蔡昭姬的后人一致认定的。
那是去年夏天,我在一位搞了大半辈子旅游的朋友的陪同下,来到了蔡昭姬当年隐居的地方,现在的蓝田县蔡王村。
那一天很热,车里有空调,凉快些,我们到达村边的时候,有几个老人在树荫下打麻将,两个小学生在一边拍纸三角。我们停下车的时候,几个打麻将的老人看了看我们的车,两个孩子依然专心地拍纸三角。我打开车门时,一个老汉拎了一张牌在半空中停下,看着我。
我微笑着走到牌桌前,问:“咱村是不是蔡文姬隐居的地方?”
还没待老人回答,两个娃娃一起说,“不叫蔡文姬,叫蔡昭姬。”
老汉说:“娃说得对,为了一个狗屁司马昭,把我们先人的名字都改了,我们先人一辈子都叫蔡昭姬,过了个晋,硬给弄成蔡文姬了。”
于是我说到我要写蔡文姬的传记,要请教他们。他们一听就来了精神,说到蔡邕一到长安,就在离这儿百里之内建房子,又说到来这儿隐居后,这儿才真正有了人烟。人气才渐渐旺了起来。
我一听有门,地方找对了,人也找对了,就进一步问:“史书上没有记载蔡昭姬的死亡时间,县里的蔡文姬纪念馆有时间,却没有注明时间来源,就这,也没有具体到月日时辰,到底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哪一时呢?”
老汉把西瓜刀往前一推:“咋能说死?我的先人根本没死!”
几个老人纷纷说起蔡昭姬没死的证据,这些证据很过硬,有时间,有地点,特别是二〇〇八年汶川大地震,关中多少房子都给震塌了,他们村却没有一间房子塌,更没有人死,是最说明问题的。
“我听明白了。”我说,“你们是说,你们的先人升天了,在天上照应着你们。”
一片应声:“就是就是,太对了。”
话越说越稠,看看太阳快要落山,我起身要走,他们全部走过来送我,干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他先人写成升天。我的车开走后,他们的手还朝天上指着。
于是,我就写了蔡昭姬灵魂飘飞那一段。
而且,我坚定地认为:
蔡昭姬永远不死!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郑彦英著的《漠国明月(蔡文姬传)(精)》以蔡文姬人生中经历的三次婚姻为线索,将一个处于繁复大时代背景下的女子的强与弱、凄怨与空净、随遇而安的定力与波澜不平的内心诉求,及与之相关连的种种矛盾心态、不可测的际遇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出一代旷世才女蔡文姬完整而凄美的一生。
蔡琰,字文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圉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她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作品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郑彦英著的《漠国明月(蔡文姬传)(精)》立足史料,融会民间传说、调查所得及合理想象,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化的手法和一系列精彩故事,详述蔡文姬的三次婚姻,生动展现其在东汉末年大动乱中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