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声》是20世纪最著名的童话作品之一。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以浪漫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可爱的动物形象:胆小怕事、爱好冒险的鼹鼠,热情好客、充满浪漫情趣的河鼠,侠义十足、具有领袖风范的狗獾,喜欢吹牛、追求时髦的蟾蜍,敦厚老实的水獭……春天,鼹鼠兴奋地拱出地面,结识了柳林河畔见多识广的河鼠。从此,鼹鼠的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冒险,他还有了新的朋友:水獭和狗獾,当然少不了聪明的蟾蜍先生。他们生活在河岸或大森林里,随着四季的更替,不同情趣的生活故事也随之发生;他们有乐同事,有难同当。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童话作品,生动地刻画了柳林中萦绕的友谊与温情。
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初版于1908年,是一本充满田园牧歌风情的经典童话,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描写,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四个动物好朋友在柳林河畔间的生活和趣味冒险:胆小善良的鼹鼠、热情聪明的水鼠、仗义行侠的獾、冒失疯狂的蛤蟆,他们的真挚友谊和冒险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著名插画家英格·莫尔为本书绘制的插图精致细腻,小动物们神情优雅,河岸风光旖旎,并隐含着无数等待发现的小细节,让人在阅读经典故事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田野的呼唤和友情的温馨。
第一章 河岸
大清早,鼹鼠就忙着做春季大扫除,辛辛苦苦地收拾他的小屋子。他先用扫帚扫,再用鸡毛掸子掸,然后又拿着一把刷子,提着一桶白漆,东刷刷,西刷刷。一会儿爬梯子,一会儿上楼梯,一会儿搬椅子垫脚,忙个不停。忙到后来,灰尘呛住了他的喉咙,眯了他的眼睛,全身的黑毛也溅满了斑斑点点的白漆。他的腰也酸了,手也抬不动了。
就在这时,春悄悄地来到了空中,钻进了地下,带着奇妙的生气,渴望地、不安地,穿透了他那黑暗而深藏在地下的小屋子,包围住了他。这小小的奇妙变化,使得鼹鼠把刷子一扔,叫了一声:“啊!”又说了声:“真讨厌!”还接了一句,“不干了!”随后他连衣服也来不及穿,像闪电一样冲出了屋子。
上面,好像有谁在迫切地呼唤他,催促他走进一条备用的地道。这条地道又窄又陡,一直通到地面,直到接近阳光和空气的动物们住的碎石路那里。他在地道里用他的小爪,刨了又挖,挖了又掏,掏了又刨,然后歇一口气,接着掏了又刨,刨了又挖,挖了又掏。他一边忙着工作,一边自言自语:“我要出去!我要出去!”好不容易,噗!他的鼻尖透出地面接触到了光。他发觉自己滚到了草原上,在温暖的草里打滚。
“好舒服哇!”鼹鼠对自己说,“这比粉刷房子好多了!”
阳光热乎乎的,照得他身上的皮毛发烫。微风温柔地抚摸着他的额头,带走了额头上的热。
他在地下隐居得太久了,鸟儿的歌声像是在大吼一样,震得他麻木的耳朵发疼。草原上充满了春天带来的欢乐生活气息和喜气,他再也不想去粉刷房子了。
他四脚一跳,像追赶什么似的穿过草原,跑到了对面的矮树丛。
“站住!”一只老兔子守在矮树丛前面,说,“这是私人道路,先付六角过路费来!”他的话刚刚说完,就被没耐心跟他讲理的鼹鼠撞得四脚朝天。
其他兔子听见外面闹哄哄的,都从洞里探出头来,想瞧瞧到底是怎么回事。鼹鼠沿着矮树丛边跑边逗他们:“笨蛋!笨蛋!”他嘲笑着他们,还没等到那些兔子想清楚该怎么回嘴,就跑得不见踪影了。留下兔子们互相埋怨:“你真笨!为什么你不跟他说……”“你可以提醒他说……”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他们怎么说,都是晚了一步。
一切都太美好了,好得不像是真的。鼹鼠穿过草原,沿着杂树林,穿过矮树丛,到处都有鸟儿在筑巢,花儿在吐苞,树叶在簌簌地抖动。一切东西都是快乐的,都在生长,都在忙着。
原先戳着他、跟他悄悄说“粉刷去”的不安感已经消失了。他觉得在这些忙碌的草原居民中当个懒人,比什么都快活。事实上也是,在这个美好日子里,看别人忙得团团转,而自己悠悠闲闲,可能是最痛快的事了。
他漫无目的地闲逛,正觉得自己很幸福的时候,突然在一条涨满水的河边站住了。在这以前,他从来没见过河—细细瘦瘦的、弯弯曲曲的河,就像是一个肥嘟嘟的小动物一样,不停地追着,跑着,嘻嘻哈哈地笑着。一会儿,它咯咯一笑,一把抓住了一样东西,接着又哈哈一笑,放开了那样东西,再扑向其他玩伴。被它抓住的,摇着身子,刚刚挣脱,立刻又被它追上。眼前尽是摇晃和闪动,闪闪的、亮晃晃的粼粼光影,匆促的、盘旋回转的水波和咕咕哝哝、“波波”的水声。
鼹鼠被这情景迷住了,看得出神。他沿着河边小步走着,那副样子就像是一个小不点儿流连在很会说好听故事的大人身边。最后他走累了,就在岸边坐下。河水仍然在喋喋不休地跟他说着,终于把大地心里藏的故事、世界上最好听的故事、“潺潺”地说进了渴望倾听的鼹鼠的心里。
鼹鼠坐在草地上,望过河面,看到对岸有一个黑乎乎的洞,刚好在河岸边的水线上方。这个洞吸引了他的目光,他不禁羡慕起来,想着这个洞既远离嘈杂和灰尘,又在河岸的水线上方,对于一个要求不多,又爱水边别墅的动物来说,那真是个又舒服又隐蔽的居所,实在是太理想了。
他一边想着,一边眯起眼睛注视着黑洞,突然看到黑洞深处有小小的亮光闪了一下,接着又闪了一下,就像是小星星眨眼睛。但是小星星在天上,现在又是白天,不可能是小星星。要说那是萤火虫的光嘛,又似乎太亮太小。
那究竟是什么呢?他正瞧着,那亮光又眨了一下。这一次他可看出来了,那是一只眼睛!接着,就如同是一个画框框出了一幅画似的,有一张小小的脸在那一只眼睛四周渐渐露出来了。
那一张小小的脸是棕色的,有几根小胡须。
圆圆的小脸很严肃,脸上那对首先引起鼹鼠注意的眼睛,还带着闪闪的光彩。
头上的耳朵是小小的、伶俐的,身上的毛像丝绒。
原来是水鼠!
P1-3
任何人,只要读过《柳林风声》,都能体会到书页问令人着迷而失魂的乐趣,即使只是短短一两个小时。
为这部作品绘制插图,自然需要久一点儿的时间。以我的例子而言,我花了两年时间——那是有水鼠、鼹鼠、獾先生、蛤蟆相伴的愉快日子。当手上的工作进行着,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常想起创造他们的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
或许,这是一个人全心投入一样工作时必然的感觉。但我相信,这也是因为我们都那么钟爱英国乡野。到那里寻找插画的灵感源泉,仿佛——即使只有那么一会儿——我们也曾共享了一个春天。
英格·莫尔
温暖的《柳林风声》
《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最初是在1908年,由英国的梅休因出版公司(Methuen&Company)出版。同时由美国的查尔斯·斯克里布纳之子出版社(Charles Scribrier’s Sons)买下了美国发行版权发行美国版。刚刚出版的时候,因为这本书的风格跟原作者以往写的儿童读物风格不同,所以并没有引起读者的注意。可是日子久了,读者渐渐看出了它的特色,爱上了它。到现在,全世界爱读书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不知道这本书。它不仅被公认为是一本不朽的儿童文学名著,而且是最受成人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赞赏的书。四十多年以前,美国卡通大师沃尔特·迪斯尼还根据本书,摄制了一部动画电影,叫作《蛤蟆先生》(Mr. Toad)。其实原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想到要写给大家,他只是为了他的儿子——绰号叫作“小老鼠”的阿拉斯泰尔(Alastair)——而写的。
那是在1907年5月。在英国首都伦敦市内一家银行里当秘书的格雷厄姆,很喜欢户外生活,他认为伦敦的夏天天气不好,会影响“小老鼠”的健康,所以就决定让“小老鼠”跟女管家到海边的一个小镇去避暑。当时“小老鼠”只有七岁大,起先他同意了爸爸的安排,可是到了出发的那天早上却不肯走了。为什么他不肯走了呢?原来在这天以前,差不多有两年了,格雷厄姆天天晚上都要为“小老鼠”讲一个有鼹鼠、水鼠、蛤蟆和獾的故事,每天讲一段,一直讲到这时候还没讲完。“小老鼠”阿拉斯泰尔临时想到,这一次爸爸不跟他一起去避暑,这段日子里,岂不是没办法再继续听这个故事了?所以他不肯走了。
格雷厄姆为了使“小老鼠”阿拉斯泰尔去海边避暑,就答应把这个故事一篇一篇写下来,然后邮寄给他,请他母亲每天晚上念给他听。“小老鼠”阿拉斯泰尔爱听的这个故事——有鼹鼠、水鼠、蛤蟆和獾的故事——就是这本《柳林风声》。
《柳林风声》里充满了欢乐与温暖,书中四个主角:鼹鼠、水鼠、蛤蟆和獾,就跟你我一样,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缺点,都会犯错,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因为对方有缺点就不理彼此,总是尽量帮助对方改过自新。他们四个的友谊如同初春四月拂过柳林的风,使你心醉、忘忧。
不过,这本书的真正价值,还不在于作者把鼹鼠、水鼠、蛤蟆和獾的友谊描写得多么成功。真正使它“不朽”的原因,是它有声音,有图画,有动作。它能触发你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把你的心跟大自然的心融合在一起。
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好像真正到了书上所说的地方:阳光照得你全身热乎乎地发烫,是你躺在草地上动你的脚趾头,是你躺在阴凉的树荫里打瞌睡,或在静静的披满了月光的银亮河上划船。 你到郊外去玩的时候,闻到过泥土和青草的香味吗?你知道夏天是怎样来的吗?如果没有,那么,你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听到、闻到。你可以看到夏天就像一幅会动的画,从河岸一点一点地向你展开,最后以五彩缤纷的景色摄住了你的双目。晨光先是一丝一抹地从天边出现,然后把夜推开,突然向你扑来,热情地拥抱住你的心。你会觉得原野上的风、泥土、河水、绿绿的树林、草地和芦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跟你靠得这么近,近得你可以闻到它们吐出来的气息,听见它们对你说的话——悄悄话。
大自然的美和声音、气息,在这本书里轻柔地震撼着你的心灵,你会突然体会到生命的欢乐、人生的温暖。
这一切所交织成的故事和画面,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说,使《柳林风声》成了“一本温暖的书,一本当你感到寒冷或是信心动摇的时候需要读的书。它是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最能令人重振精神、获得安慰的书!”
原作者格雷厄姆出生在1859年。他在写《柳林风声》以前,1895年写的《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和1898年写的《梦幻时光》(Dream Days)就已经成了最受儿童喜爱的书,并且为他赢得了作家的头衔,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也不喜欢当“多产作家”。有一次,他对英国《人人杂志》(Everybody's Magazine)的编辑说:“我不愿意因为谁要我写就写……我要感到有一种冲动,非写不可的时候才写……”这句话说明了他的写作态度,也说明了他在写《柳林风声》的时候,贯注了他的爱。
三十多年以前,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过本书的中译本,书名叫作《杨柳风》,译出来的文句完全是外国式的中文句子,读起来非常吃力,也不好懂,因此使本书埋没了。译者为了希望读者能再读到这本好书,根据美国查尔斯·思奎布纳子弟公司为纪念本书发行五十周年而重新编排的版本,把它重新翻译出来。
《柳林风声》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你在读这本书,或是把本书念给孩子听——最好是由一个爱大自然的成人来念——的时候,千万别只注意故事情节,而忽略了文字所表达的意象美。
最后,要向读者致歉的是原作者格雷厄姆写这本书的时候,对于选字用词很考究,所用的句法也是最古雅而简洁的,原文就像是富有诗意的散文,读起来很有韵味,而且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但是,译者为了使小读者更容易了解原文的中文含义,有时候只好丢掉辞藻虽美但是含义不明的古雅词句。另外,又为了使小读者能体会到原作者在文中所引用的典故和地名含义,译者在泽文中添加了一些解释的句子和附注。
文/张剑鸣
这是一本温暖的书,一本当你感到寒冷或是信心动摇的时候需要读的书。它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能令人重振精神、获得安慰的书。
——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