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集(回良玉散文随笔)》由七篇文章组成。《我的黄山情怀》(发表在《安徽日报》)以礼赞大美景致抒情,感物悟道;《我的残疾人情怀》(发表在中国残联网)以敬仰生命阳光抒情,感动震撼;《我的三农情缘》(发表在《农民日报》)以眷恋厚重事业抒情,感悟论理;《我的家乡情结《(发表在《吉林日报》)以追寻浓浓相思抒情,感恩怀念;《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发表在《民族画报》)以展现民族风采抒情,感念阐释;《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发表在《新华日报》)以品味上善若水抒情,感叹赞美。《我所感怀的人文情理》(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一文是对之前“六情”的一个回顾和概括,也包含了作者回良玉对人文情理的一点感悟心得。这七篇文章,均以“情”为题,无论是赞叹、激赏还是眷顾、追忆,字里行间都饱蘸着作者的经历足印所踏出的体察之情、家国抱负所充盈的感恩之情和人生百味所引发的哲思之情。七字字情真意切,句句情深意厚,篇篇情景交融。读后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七情集(回良玉散文随笔)》七篇散文融情感、思想、哲学于一炉,风格隽永清新、文字朴实无华。《我的黄山情怀》礼赞大美景致,感悟悟道;《我的残疾人情感》敬仰生命阳光,感动震撼;《我的“三农”情缘》眷恋厚重事业,感悟论理;《我的家乡情节》追寻浓浓乡思,感恩怀念;《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展现民族风采,感念阐释;《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品味上善如水,感叹赞美;《我所感怀的人文情理》推崇情理交融,倡导以情悟道、以理度情,梳理人世间的美好情感,探析生活中的情理关系。作者回良玉以“以善良的心趣,透视过往的世事,解读人生操守,浅释人文情理,因情动心,以情为题,行文抒情。”评论界认为,此书既承载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又给予了深刻的时代思想,同时是对美好生活的理性思考。
该书结合作者自己一生的成长历经和五十年的革命工作生涯,风格清新隽永、文字朴实无华。作者“以善良的心趣,透视过往的恐惧世事,解读人生的操守,浅释人文的情理,因情动心,以情为题,行文抒情”。评论界认为,此书既承载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又寄寓了深刻的时代思想,同时是对美好生活的理性思考。
传承保护,永续大美
人生的岁月很长,长到有太多的人生感悟、心声流露、生活真谛需要慢慢去回望和梳理;人生的岁月又很短,短到有太多的文化、风物、人情来不及认真反复地去咀嚼和品味。黄山的景色、生物、文化恰恰又是如此的神美、神奇和独特,在黄山之巅、在新安之畔,在府衙之内、在古村之中,春花的绚烂,夏绿的浓艳,秋色的斑斓,冬雪的空灵,无不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无不令人对大自然的造化和先人们的睿智倍加敬畏。我时常在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虽然只是匆匆过客,但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先人们为我们留下大美的黄山和厚重的徽文化,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善加利用,使之永续传承下去。
多年来,坐拥大美的黄山人,从未放松对美的追求。他们注重科学管理和保护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注重寻求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实现在保护中有序开发、在开发中进行更好的保护,形成了具有黄山特点特质特色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发展道路。时隔多年,再次登上黄山,既看到了越来越美的黄山景致,也看到了不断提升的保护管理水平。在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病的防控上,在森林火灾的防范上,在古树名木“一树一策”的个性化保护管理上,在游步道建设上,在科学调控进山流量上,黄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都走在前列,不仅是神奇之山、生态之山、文化之山,也是安全之山、卫生之山、科学管理之山。
奔腾不息、含韵千年的新安江,是黄山人民的母亲河、生命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成就了徽商的辉煌,见证了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寄托着黄山乃至下游人民美好希望。为了保护好这一江清水,黄山人民大举移民,搬迁企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保护母亲河的步伐从未停歇,力度从未减弱。在国家有关部委及皖浙两省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式实施。黄山人以此为契机,举全市之力,努力把新安江进一步打造成为彰显绿色优势的生态之江、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之江、推动皖浙共同科学发展的繁荣之江、增进上下游人民福祉的富庶之江。其情也真、其言也切、其行也力。
黄山拥有脱俗不凡的雅致乡村。这里不是文化荒漠,而是长期受到徽文化浸润和滋养的诗书之乡;不是黄土高坡,而是处处青山碧水环绕的生态之乡;不是残砖砾瓦,而是到处遍布着古村落、古民居的文物之乡;不是稻菽麦浪,而是大量出产优质茶叶、茶油、菊花等的山珍之乡;不是偏于一隅,而是随着大交通的改善能够通江达海、面向全球的开放之乡。那种山水环绕的风物、那种粉墙黛瓦的风情、那种炊烟袅袅的风华,是黄山独有的韵味和意境,也是黄山人一直坚守的精神家园。这么珍贵的文化遗存,这么丰富的建筑宝库,传承保护是第一位的。 黄山市近年推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对价值较高的古村落、古民居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植入市场因素、增加经济收益,进而以此反哺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就是其中的典范,可谓是守住了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传承了徽州文化的“精、气、神”。但坚守不等于保守。黄山在实施“百村千幢”工程的基础上又启动改徽建徽工作,对重要干道沿线、景区和节点周边的建筑推行外部风格徽派化,从而构成了一道道新徽派的靓丽风景。黄山“保护第一、特色取胜、夯实基础、协调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思路已越来越清晰,举措也十分有力。黄山这些注重保持乡村特色的好做法,在我国面上的新农村建设中也可以借鉴;徽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理念,在现代中国仍大有用武之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必须并行,道德的力量应该在神州大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黄山的美,其突出的表征是独步天下的山水美、是独树一帜的人文美、是独具特色的发展美。与青山绿水相依、与历史文化相融、与政策机遇相会,人心思进、愿景可期,黄山一定会更美丽,一定会成为安徽乃至中国版图上最耀眼的板块之一。美到深处始自然,情至真时自无华。写下这些记忆和感悟,谨表达对黄山的深厚情怀、对祖国的美好祝福……
P17-20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自2013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结合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先后写成七篇散文发表,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获得广泛好评,一些部门、单位和地方还专门组织进行了学习研讨。
这些文章之所以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并非是作者曾经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带来的名声效应,也不是文章中披露了什么揭密内容,而是“以善良的心趣,透视过往的世事,解读人生的操守,浅释人文的情理,因情动心,以情为题,行文抒情”,既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寄寓了深刻的时代沉思;既是对尘世生活的精神超越,又是对美好生活的理性思考。其中,《我的黄山情怀》礼赞大美景致,感物悟道;《我的残疾人情感》敬仰生命阳光,感动震撼;《我的“三农”情缘》眷恋厚重事业,感悟论理;《我的家乡情结》追寻浓浓乡思,感恩怀念;《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展现民族风采,感念阐释;《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品味上善若水,感叹赞美;《我所感怀的人文情理》推崇情理交融,倡导以情悟理、以理度情,梳理人世间的美好情感,探析生活中的情理关系。
文学是人之学,更是情之学。古今中外,凡是能感动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传世佳作,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情的光辉,散发着情的温度,进射出情的力量。回良玉同志的这七篇文章,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情”字,“无论是赞叹、激赏还是眷顾、追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我的经历足印所踏出的体察之情、家国抱负所充盈的感恩之情和人生百味所引发的哲思之情”。这七篇文章,融情感、思想、哲理于一炉,以散文随笔的形式、隽永清新的风格、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蕴涵的人文精神,导引人们净化心灵、提升境界、探索生活的真谛,展现出一位洞明世事、人情练达者的智慧和情怀。
应广大读者要求,经征得作者同意,现将七篇文章按发表时间顺序汇集成书,资智育人,以启来者。我们认为,此书不仅是领略作者的深邃思想、领导风范、道德操守、人格魅力和心路历程的读本,也是解读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很有价值的资料。此《七情集》乃是作者的真情记,相信每位读者都会从中受到启迪、汲取智慧、增添力量。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