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是一处美丽而神奇的秘境,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民族文化、奇特的风土人情、典型的边城特征,使德宏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热土,也成为了很多影视作品的外景地。这里有:湛蓝碧透的瑞丽江、大盈江;白云翠竹掩映的各族村寨;堪称奇观的虎跳石、落水洞;千姿百态的三仙洞;独木成林的榕树王;金碧辉煌的寺院塔林;亚热带雨林奇观——扎朵河的雨林瀑布;一个院坝分属两个国家的奇观……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吸引着游人的脚步。
走进张建章、周灿编著的《秘境德宏:神奇的孔雀之乡》,解读德宏形成、发展和存在的原因,追寻数百年前先祖的生活意韵,感受其特有的文化氛围、远古传承的生活方式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你会得到永久的精神享受。
《秘境德宏:神奇的孔雀之乡》由张建章、周灿编著。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中缅边境,南亚热带风光旖旎,民族特色浓郁,口岸文化繁荣,异域风情诱人。德宏,是贝叶经记载的“勐卯国”、《史记》中的“滇越乘象国”,《马可·波罗游记》中的“金齿国”。德宏是傣族的发祥地,是孔雀舞和葫芦丝的诞生地,景颇、阿昌和德昂族是其特有民族。自古玉出德宏,流光溢彩的翡翠、黄龙玉令人叹为观止,心驰神往。古代的“西南丝路”和近代的滇缅公路贯通其境,今天瑞丽和畹町口岸仍然是我国通向南亚和东南亚的黄金口岸。
上将恤典
刀安仁是云南省少数民族最早参加孙中山同盟会的民主革命先驱,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中,成功领导了云南滇西腾越起义,立下了卓越功勋,被孙中山誉为“边塞伟男”、“中华精英”,并载入历史史册,成为德宏人的骄傲,为后人所景仰。
刀安仁,又名郗安仁,字沛生,盈江新城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云南干崖宣抚使刀盈廷的嫡长子,光绪十七年(1891年)春,因父年老多病,年仅19岁的刀安仁便承袭了土司职位,为干崖第24任宣抚使。同年秋末,大英帝国为扩大殖民地,举兵入侵盈江干崖铁壁关地区(今属缅甸)。刀安仁火速征调四五百名土司兵到铁壁关大青树营盘一带安营扎寨,与当地傣、景颇、傈僳、汉等各族群众一起,组成相互支援的联合战线,采用“天光报信”法和“七里蜂护窝”等丛林战术,抗英8年,击溃了英军尤利的多次进攻。1894年中英续议滇缅条款时,由于刀安仁父子跋涉300多里,找到了汉龙关遗址和界碑,在铁证面前,粉碎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妄想侵吞我国领土的野心,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但在1898年中英进行滇缅边界会勘时,清廷派出的勘界大臣刘万胜却卖国求荣,拱手将我方铁壁关、虎踞关、天马关、汉龙关等大片领土割让给英国,使边疆民众浴血抗战的成果毁于一旦。刀安仁悲愤至极,仰天长叹:“小民尚知守土,朝廷却忍辱求荣,如斯沉沦,国将不国!”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和昏庸腐败的清朝政府,刀安仁日思夜想,苦苦寻求救国良策。
1905年他到缅甸和印度考察。在缅甸仰光,他结识了拥护革命的庄银安等人,在其影响下,接受了只有推翻清朝封建帝制才能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决心回到干崖组织滇西起义。回国后,刀安仁在干崖立即创办了学校,以此为基地聚集力量,培养人才。这时,革命党人秦力山经庄银安推荐来到干崖,他与刀安仁相见后,两人志同道合,结为莫逆之交。在秦力山的鼓励下,为寻求救国之路,刀安仁委任三弟刀安善为土司代办,瞒着生病的父亲,与二弟刀安文率十余名傣族青年男女,于1906年经仰光、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地,不远万里辗转抵达日本东京。在仰光期间,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催促他回乡奔丧,他大哭一场,继续东进,寻求真理。到东京后,他拿着秦力山的介绍信,找到孙中山与黄兴,与孙、黄二人进行长谈后,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并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5月31日,由吕志伊介绍,孙中山主盟,刀安仁和其弟刀安文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期间,刀安仁把带去的十多名傣族青年男女分别安排去学习军事、政法、纺织、印染、师范、橡胶加工、园圃、栽桑养蚕等专业,为实施“实业救国”培养人才。刀安仁则参加了东京政法大学速成法制科的学习,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活动中。在东京期间还结识了同盟会的吴玉章、居正、宋教仁、胡汉民、章炳麟、李根源等人,刀安仁和他们交往密切,他的寓所成了当时革命党人的聚会地点之一。
1908年刀安仁回到干崖后,一面大力兴办实业,一面组织反清革命斗争,按照同盟会会员杨振鸿在新加坡晋见孙中山时共同商定的“滇西革命以腾(冲)、永(昌)入手”的举义方略,把干崖作为滇西起义的前线指挥点,建立同盟会干崖支部,以“举一隅以号召人心为天下倡”,推动和促进滇西地区革命事业的发展。刀安仁与革命党人张文光、刘辅国商量建立了同盟会外围组织——腾越自治会,由刀安仁任会长。在帮助孙中山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和组织武装起义中,刀安仁先后多次变卖个人家产,倾尽巨资支持革命斗争。他与革命党人秘密组建了由傣、景颇、阿昌、德昂、汉等2000多人的反清革命武装队伍——滇西国民军,于1911年10月27日率兵奔袭腾越府,一举攻占了腾越镇台和府台衙门。腾越起义成功后,刀安仁又指挥滇西国民军兵分两路,向永昌(今保山)、顺宁(今凤庆)进军,先后克永昌、夺顺宁(今昌宁)等地。刀安仁被各族各界推举为滇西国民军都督。他赴南京向孙中山大总统汇报滇西起义的情况时,受到了孙中山的称赞。
孙中山被迫退位后,因刀安仁功高盖主,又是孙中山的心腹,故被新军阀加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其弟刀安文被窃国大盗袁世凯囚禁,受尽摧残与折磨。后虽被孙中山等人营救出狱,但终因旧疾复发,于1913年3月下旬在北京病逝,享年41岁。北京政府追赠他为上将军衔,并以“上将恤典”在京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挽联挽幛多达千幅。孙中山也亲自为他题写挽联:“边塞伟男,辛亥举义冠遇春。中华精英,癸丑同恸悲屈子。”同年5月底,刀安仁的灵柩被护送回干崖,葬于今盈江县新城乡凤凰山。
P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