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风陌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克定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南风陌上》作者刘克定多年来从事治学和写作,其随笔杂文,思考缜密,史料丰富,可读性强,在读者中有一定的影响。思想类随笔如《“五合章”的变异》、《芬芳的枣花》,《“羔羊”是赞美官员吗?》、《优昙钵考》、《我看曲水流觞》、《牛虻的残缺美》、《达尔文的斗犬》等等,具有深刻的思辨性。“知人论道”类的《王维的卧雪图》,《<续诗品>读稿》、《乔治桑这颗星》……,对中外文学人物、文学史、诗歌史从不同角度做了深入浅出的研究, 有新的独到的见解。“驿寄梅花”中,以白描手法,记录坊间故事,篇章不多,却展现了活生生民俗及人物画面。读书求知类如《读书冷热说》,《书法的阔气》、《雨中夹雪的奇书》,对读书问题、创作和书法,提出一己之见。《“秦燔”谈屑》、《耳朵要是懂音乐》、《牛虻的残缺美》等,对傅斯年、朱光潜等大家文学、美学的论著,有珍贵的研究心得。文章考证翔实,逻辑严密,文笔凝练、灵动、清新。

内容推荐

《南风陌上》是作家刘克定的杂文随笔集,包括“知人论道”、“枕上诗书”、“驿寄梅花”、“世相闲拾”等。对中外文学人物、文学史、诗歌史从不同角度诠释,有新的独到的见解。对傅斯年、朱光潜等大家文学、美学的论著,有珍贵的研究心得。考证翔实,逻辑严密,文笔凝练、灵动、清新。其杂文犀利尖新,切中时弊。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知人论道

 《续诗品》读稿

 袁枚的书不外借

 乔治·桑这颗星

 王维的《卧雪图》

 悲《瓠子》而作《河渠书》

 关于苏曼殊

 春秋以道名分

 老、庄亦是两家

 “秦燔”谈屑

 “日哭则不歌”

 夜读笔记七则——读邵燕祥先生杂文

 姚平方的“岳州轮”之旅

 “还魂草”

 “周立波作田很里手”

 他在星光之外

第二辑 枕上诗书

 牛虻的残缺美

 阿喀琉斯之踵

 钟馗散说

 耳朵要是懂音乐

 芬芳的枣花

 《羔羊》是赞美官员吗?

 勾栏三谈

 门外读“本草”

 雨中夹雪的奇书

 荔枝生巴峡间

附文:刘敬坤也说四川荔枝

蒋星煜杨贵妃与荔枝

 玉杖上的鸠鸟

 广东的“叹茶”

 四川的“咂酒”

 “雅量”一辨

 读书冷热考

 太行马鸣一叹

 我看“曲水流觞”

 “优昙钵”考

第三辑 驿寄梅花

 回望长安

 长沙水

 “小鱼”非鱼

 醒着的豆爹

 古城会

 “学会”的进退

第四辑 世相闲拾

 牙祭

 李夫人的“实用美学”

 看戏的不是傻子

 “谁让他救我?”

 “百年一遇好书记”

 现在的那些“兔子”

 “环保反腐”

 水三谈

 文章治病——代枚乘发言

 把话说好

 “真话是啥话?”

 照相杂谈

附文:关于“孙于并马”

 “人事学”不等于“人才学”

 “转基因”公章

 阳虎用人得失谈

 君子之学

 礼失求诸野

 袁隆平的梦

 贤哉,回也

 说“过”

 换位思考如何?

 也说“吃肉骂娘”

 勿当“跛脚鸭”

 斯文“鸡汤”该谁喝?

 “四个口袋”与“五间套”

 达尔文的斗犬

试读章节

“还魂草”

很多年以前读巴金的小说《还魂草》,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那是一篇不算太长的小说,单行本,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小说是以给“敏”的书信形式叙述的,讲述他抗战期间在一个山城居住的日子,认识了邻家的两个小女孩秦家凤和利莎。孩子们常到他的楼上来玩,听他讲故事。他生病了,孩子们来看望他;他的生日到了,孩子们为他唱歌……在战争岁月里,这种纯净的友谊,给他和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有一次,他讲了一个还魂草的故事,说是有两个好朋友,一起去寻找一盏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走呀走呀,“两个人永远不停脚地走过许多地方。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在那个时候据说有这样的一种还魂草,人把它捣碎放在死人口里,可以使死了的人复活。这种草生在荒山中,并不难找到,不过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它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就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把还魂草找到了,他带回家里,栽在花盆里面,每天早晚用锥子刺出自己身上的血来浇这棵草,在一个星期以后就用草救活了他的朋友。”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孩子们听着,流出了眼泪。后来,日本飞机轰炸山城,一阵阵爆炸声过后,街上狼藉一片,人们在奔跑,呼号,不远处的瓦砾堆,许多人在寻找自己的亲人。他和利莎万万没有想到,秦家凤和她的母亲就在这场屠戮中丧生,母女二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口里全是血。

“我咬紧牙齿不做声。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话,应该做什么事。我只希望夜早点来,让这个孩子在梦里得到一点安宁,让我的心也得到一点平静。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踏着由行人的脚步踏出来的窄路。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忽然弯下身子,连根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我猜想她大概找事情来分心罢,便不去打岔她。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她拿着草向我们问道。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它的名字。’我顺口答道。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地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道。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马上把草丢在地下,愤恨地用脚踏它,然后她抬起头央求我:‘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

她的脸颊上还留有眼泪,两只眼睛哭得红肿了。

‘利莎,我讲的是故事。还魂草本来就没有的,你不要多想了。我心里也很难过。’我痛苦地说。

她挨近我,把我的一双手紧紧地捏住,停了一下,才说:‘我晓得这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秦姐姐昨天同我在一起,今天她就在席子底下……’,说着她又哭起来了。”

一个《还魂草》的故事,在幼小的心灵里引起如此的反响,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残酷的战争,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轰炸,使巴金愤慨,他在小说中,用莉莎希望秦家凤能够活过来这样良好的愿望,表达了中国所有的孩子对日军侵华的愤慨。真正的还魂草是没有的,死难者的鲜血,只能培养孩子对侵略者的仇恨。这篇小说如此深入人心,曾经激励成千上万热血青年走上抗日前线,使读过它的人永远忘不了巴金的名字。

“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这样的战士》)巴金,你永远是战士!

一百年弹指,一个很普通的巴金的读者,能够奉献给巴金灵前的,是再一次翻开已经发黄的《还魂草》,默默地诵读,在波涛奔涌的南海之滨,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在一盏不算太亮的灯前……  2005年10月20日《大公报》

P55-57

序言

这本书是我来南方前后写的一些短文,几乎都发表过,编人此书时,内容有所增删,有些标题亦有修改。全书包括说文谈史,人生感悟,知人论道,岁月鸿爪,世相闲拾……均是有感而发,想到就写,卑之无甚高论。又因为每篇文章的切入点不同,主脉难以取法,裒然成册,未敢混迹书林也。尽管驳杂,庶几反映我的心灵和意识,诚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人们对美的感知,标准是不一样的,各有不同的审美意识,而不同的审美意识,反映出不同心灵和不同的审美尺度。我的这些肤浅文字,究竟能否得到读者青览?能否从知识层面上引起读者共鸣?这是我在此书出版时的忐忑。

书中收入了《秦燔谈屑》,是学习傅斯年先生古典文学论著的心得。

还收入了《牛虻的残缺美》、《耳朵要是懂音乐》等几篇学习美学的笔记。

记得朱光潜先生几十年前说过一段话:

“马克思说过:

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的表现。

这两句极简单的话解决了美和美感以及美的主观性或客观性的问题。上句说音乐美感须以客观存在的音乐为先决条件,下句说音乐美也要靠有‘懂音乐的耳朵’这个主观条件。请诸位想一想:一、美单是主观的,或单是客观的吗?二、美能否离开美感而独立存在呢?想通了这两个问题,许多美学上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朱光潜《谈美书简》)

对任何美的东西,必须去感知,去认识,才懂得它的美,它也才有美的价值。朱光潜先生认为这是我们探讨美学的一把钥匙。

马克思对费肖尔(德国美学家)美学的移情理论,是持不同观点的,但1859年左右,当费肖尔的五卷本《美学》刚出版不久,马克思就在百忙中把它读完而且作了笔记,足见马克思并没有把它一笔抹煞,最好进一步就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再下结论。这就使我想到,即使有不同观点,也不必匆忙地下结论,这里表现了一位伟人特有的气度和科学的思想。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一个人的听觉不如别人敏锐,就尽量避免谈音乐的美及其享受,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具有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对美学或其他学科的探讨,才算走上正道。

“我坚信中国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追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常风《逝水集·回忆朱光潜先生》卷引)

这几句话,好像就是针对今天所说。每个人都有两只耳朵,是否所有的耳朵都能感知音乐的美?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是否所有的眼睛都能从生活中发现美?是否所有的心灵都能与美的东西沟通、移情?颜回箪食瓢饮,业余时间鼓琴自娱,足以自乐,夫子为之愀然色变,日:善哉!追求美,自身心灵才美,才高尚、纯洁,“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人都拥有了吗?

六朝人以词藻的美丽掩饰或回避内心痛苦,这痛苦我们也经历过,至今记忆犹新。那个时候,人人自危,不苟言笑,像一个虔诚的清教徒。现在,人们能够放开思想,谈一点自己的见解,说一点真话了。

四十年前,赶上“文革”,被下乡“改造”时,农民待我很好,我落户的这家,三代贫雇农,也略通文墨,是温良恭俭让的那种人。四十年后,赶上改革,有位政工干部却问我“你是否被打过右派?”我嗫嚅道:我那时才十岁出头,不赶趟。余复问:有事吗?她答:没事,我随便问问。讪讪然。

我除了诧异之外,无复可言。而人心之不古,也是不必讳录的。

于是想起夫子所背诵的那三句话:不以利自累,失之而不惧,无位而不怍。而达此三种境界,得有三个前提:一是知足,二是审自得(戒得),三是修于内(清廉、厚德和正气)。

然则人的脊梁和血性,是检验这三者的标本,不要为形形色色的脸谱所欺骗。忠勇者的头脑反而简单,“搽着雪花膏的公子,是一定不会自己出面去战斗的”,修内的功夫,对他们而言,就显得尤为艰难些,四十年怕是不够的。

刘克定

2014年9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