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磕绊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殷芳卿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的磕绊人生》作者殷芳卿文笔朴实,不尚浮华,通篇以白描手法叙述人和事、景和物、情和意,平凡普通,原汁原味,毫无雕饰,不事铺排,给人以具体真实之感;但也不乏有幽默诙谐之处,亦庄亦谐,令人捧腹。很多事情的翔实记述,确能震撼人心。诸如写一九五五年“我”父亲到贵池中学给“我”送点钱的事,又如写在得知母患癌症后回乡探视和离别父母事,还有写在902厂为有一个小窠而数次搬家的事,以及为改善一点生活,多次冒险骑自行车到农村换粮食,等等,莫不真实揭示了当年生活艰辛到何种程度,以及农村亲属濒临死亡边缘的苦况,这些文字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生离死别,令人断肠。

内容推荐

“我的磕绊人生”叙述1979年以前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中:童年印象叙述了1949年以前安徽省桐城县的家村风貌;少年经历主要叙述家乡土地改革状况;中学阶段叙述解放后农村新气象和自已的学习与生活;大学时期叙述自已的学习与生活和大跃进的情况;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主要叙述自已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在902厂主要叙述自已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

殷芳卿所著的《我的磕绊人生》从一个小侧面填补平民历史空白,对后人有益。用小侧面说明“左倾”思潮对平民造成的伤害;用“家乡片断”这个小侧面讲农村人口膨胀的内因和外因,对国家领导人施政都有参考价值。

目录

一、童年印象

 1.故里殷刘庄

 2.耕作习俗

 3.百业谋生

 4.乡民生计

 5.信仰习俗

 6.家庭实况

 7.日本鬼子

 8.匪患

 9.念私塾学堂

二、少年经历

 1.解放了

 2.上枞阳小学

 3.上枞阳中学

 4.家乡土改

三、中学阶段

 1.农村新气象

 2.复学

 3.上东流中学

 4.上贵池中学

四、大学时期

 1.初进复旦

 2.破常规

 3.家乡灾荒

 4.饥饿来临

 5.依依惜别

五、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

 1.初次工作

 2.家乡片段

 3.政治运动

 4.朋友往来

 5.支援三线建设

六、在902厂

 1.建厂之初

 2.闹派性斗争

 3.整建党后

 4.“林彪事件”后

 5.华国锋上台

 6.邓小平第二次复出

 7.后记

 8.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3.百业谋生

家乡人多地少,仅靠农业收入,很难维持温饱生活。有些人家大人小孩,衣不蔽体,饥一顿饱一顿。很多人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寻找各种生活门路。

有些人把寻求理想生活门路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望子成龙。他们合作请位先生教私塾,让孩子念书,学算盘。也有人把孩子送到附近小学堂去念书,想让孩子能写会算,将来有谋生的本领。

大多数孩子只念两三年书就辍学了,既不会打算盘,也认识不了几个字,而且很快就忘记光了。但念了两三年书,对他们智力开拓的功效不小,受益不浅。其中,有的人成为能工巧匠;有的人成为小商小贩;有的人当挑夫;有的人当甲长、保丁;有的人挣到一些钱,买一些永佃田,成为佃农种田大户。

有些孩子家境较好,念了七八年书,能写会算。其中:有人拜师学中医后,自己开业行医有人跑到水陆码头学生意,当朝奉;有人加入塾师队伍;有人请木匠造大木船或买一条大木船,当船老板,雇伙计搞船,跑运输;有人开油坊、面坊当小老板。

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很多人都想学手艺,帮人家干活挣钱。学手艺要先拜师。

以学木匠为例:初学木匠的徒弟,由家长送到木匠师傅家学手艺,三年满师。在三年学徒期间,徒弟寄宿在师傅家,除了学手艺外,师傅家中杂活都要干,包括师傅家中农活和家务事都要做。师傅只提供食宿,没有工钱。

做木匠活时,师傅选木料,打墨线。徒弟拿好木料,以墨线为准,用斧子砍,锯子锯,刨子刨,做好毛坯子,再由师傅精细加工,制成木器。这样,师傅可以多出活儿,多得工钱,徒弟没有份儿。偶尔师傅也给徒弟赏点小钱。

在做木工活过程中,师傅给徒弟传授技术要领,徒弟耳闻目睹,摸索到一些经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但不管徒弟手艺如何好,都不能独自去给人家做木工活挣钱。徒弟只有到三年满师后,把同行师傅宴请一番,大众都知道某人是某师傅的徒弟,已经学徒三年出师了,才能独自去给人家做木工活挣钱。其他各种工匠师傅带徒弟方法大致相同。

木匠的活儿种类纷繁:制作和修理家具、农具;做棺材;造船;制造和安装房屋的门窗、楼板、屋梁、桁条、椽子等。因此,木匠要技术全面,才能胜任工作。

桐城县南乡,在抗ft战争胜利后,迎来一个短暂的稳定社会。家住白荡湖边和长江边的老百姓,都想造船跑运输挣钱。很多人家都请木匠去造木帆船,造船业突然兴盛起来,木匠短缺。有很多人去学木匠手艺,一些半吊子木匠,也能混口饭吃,新造出大量的木帆船。当时,谁也不会想到不少新船还没有来得及挣钱,就先对一九四九年春天解放大军渡长江作贡献了。

瓦工俗称砖匠,主要的活儿是砌墙、盖瓦。砌墙的材料是土坯,用草筋泥抹墙面。大部分民房是土坯墙、瓦屋顶,也有草屋顶。房屋维修的活儿也很多,像折旧墙、砌新墙、屋顶检漏等。盖新房的人家也不少。一般是盖黑四间、黑六问和八间圆合的瓦屋。居民用土灶,差不多是两年换一次新的,折旧灶砌新灶。砖匠在白色的新灶壁上,画好花草等图案,让人有新鲜美感。

漆匠掌握的手艺很多,会油漆家具、木窗、棺材和各种器具;还要会彩画、画壁涂梁、粉饰庙宇、祠堂的屋檐和顶棚;要能在雕刻好的神佛偶像上描画。完工后,选择吉日,诵经念佛,给菩萨开光,开始供奉。

篾匠把竹子劈削成薄片,称为篾。带竹子外皮的篾,质地柔韧,称为青蔑;不带竹子外皮的篾,质地较脆,称为黄篾。根据需要,还可以把竹子劈成较厚的竹片,作为支撑材料,用青篾黄篾作为编织材料,制作成稻箩、淘箩、簸箕、筛子、篓子、土筐、篮子、蒸笼、粗竹席、细竹席等。

箍桶匠是用竹篾或铁丝,把很多两面为光滑斜面的木块,围着底盘箍紧,成为木桶或木盆,用来做水桶、粪桶、马桶、洗脸盆、洗澡盆、洗脚盆、饭盆等常用木器。箍桶匠手艺有一定诀窃,他们制作成木盆和木桶,由很多两边有孔眼的木块,由竹签儿插孔连接起来,箍紧而成,既不用油灰填缝,更没有粘胶剂;但一点水也不漏。

铁匠能制造家具、工具和刀具等铁器。铁砧固定在木墩子上面。用风箱给加热炉鼓风,加热铁件。铁匠用的风箱是一种古老的活塞式木风箱,两端各设一个进风口,侧面中间设有出风口,与加热炉连通。进出风口处设置有活塞,和打气筒原理相似。人工推拉风箱外的柄杆,驱动活塞往复运动,向加热炉鼓风。加热炉用的燃料,是一种从民间收购的小木炭,俗称“辅炭”。农妇在家中烧饭时,用铁火钳把炉膛中暗红色的小炭块,夹入小口瓦罐中盖好,隔绝空气冷却,变为黑色小木炭块,就是“辅炭”,几乎每家农户都有贮存。

铁匠走村串户,可以随时随地收购辅炭作为燃料。把要加工的铁件夹人加热炉中辅炭里。徒弟拉风箱,师傅看着炉中铁件的火候,适时地用铁钳夹出灼热的铁件,放在铁砧上,用小锤点打;徒弟抡起大锤,按师傅小锤的点打处,用力锤打,到铁件由大红色变暗后,回炉加热。铁件经返复加热锤打到所需要的形状后,按需要退火或淬火。再用手工刮削后,即为铁器成品。

铜匠制作餐具、玩具、家具配件、装饰品、烟具等铜银器件。工具和铁匠相似,但尺寸要小得多。铜匠除锤打外,还要用模铸方法制作铜银器件。因为铜银熔点比铁低得多,模铸方便,成本低。  还有一些修旧利废的工匠。补锅匠在损坏的铸铁锅裂缝处钻好孔,用勺子从坩埚中舀起生铁水,倒在铁锅上钻好的孔中,锅孔下面用几层旧布垫上稻草灰,锅孔上面用旧布卷成圆柱体的端面按压铁水,就能把锅的孔和缝隙补好,不漏水了,可以重新使用。

补碗匠把损伤碗的两边分别钻孔,再用细铁条两端插入孔中,铆好,碗就不漏水了,可以重新使用。

P13-16

序言

直抒胸臆见丹心

我捧读完《我的磕绊人生》一书,心中好久难以平静下来,感到十分酸楚。书中所写的桩桩件件,真真切切,虽然均成往事,但烙在我们心灵上的伤痕,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我们都出生在农村,家乡近于穷乡僻壤,过去极大多数人都以耕田种地辛勤劳苦一生为能事,读书只是点缀而已。我们能够进学校读书,并自谓小有所成,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因为赶上了好时代;但我们也是无辜的,像书中的“我”一样,读书艰难是自觉自愿乐意承受的;但在辛苦的求学期间,所额外遭受的精神压力等,则是人为造成的,本来是可以避免的,纯属是外界强加的。本来想读书期间如此,尚且罢了,到学成工作后,只要尽心尽力,竭诚报国,总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过上平静的生活。殊不知“紧箍咒”却牢牢地套在头上,尽管谨小慎微,甚至俯首帖耳;仍免不了动辄得咎,甚或遭致大张挞伐之苦。这就叫人怎么也想不通,对背重负轭的牛马,尚且给予某些垂怜,为什么人们之间一定要置别人于死地呢?

“我”在叙述这些漫长又不平凡的经历时,倒是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极少泄怨,更不申斥,平静得如得道高僧,仿佛讲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的事。只有在连带叙述别人的不幸遭遇时,才偶尔掬一把同情之泪,以告慰逝者在天之灵。我想没有不究既往的宽阔胸怀,视得失于草芥的涵养,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但不管怎样,“我”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并把它形诸于文字,这至少可以从一个小的侧面以填补一段空白,让写长篇巨著的历史学家获得某些实证,好便于准确地反映那一段历史,对后人总是有益的事。

书中还详细地不遗余力地描绘了过去的农村风貌、生活习俗、耕作实况、社会动态等等,既真实又有趣,确实是一幅以往农村的风俗画。尽管今日农村楼房鳞次栉比,再也见不到草房土壁;但也不是尽善尽美,比如抛荒田地、污染沟渠、塘堰失修等等,毕竟总是憾事。让我们后代至少可以透过对过去农村的了解,知道我们先辈是怎样劳作和生活的,从而激发他们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切不要视田地为敝履,视山林为草芥,不去认真管理好田地山林,让它为我们提供矿藏、树木和粮食。难道能由人工在厂房里合成粮食和木材吗?也不要认为有钱可以进口,万一遇到灾害或其他原因,无物可进时又将如何呢?所以,我们要百倍地宝贵我们先人为我们留下的良田美地、山林江河、海域岛屿。我这样说,也许是杞人忧天;但杞人也不是绝对的无知之辈,难道天真的没有一点可忧的吗?

作者文笔朴实,不尚浮华,通篇以白描手法叙述人和事、景和物、情和意,平凡普通,原汁原味,毫无雕饰,不事铺排,给人以具体真实之感;但也不乏有幽默诙谐之处,亦庄亦谐,令人捧腹。很多事情的翔实记述,确能震撼人心。诸如写一九五五年“我”父亲到贵池中学给“我”送点钱的事,又如写在得知母患癌症后回乡探视和离别父母事,还有写在902厂为有一个小窠而数次搬家的事,以及为改善一点生活,多次冒险骑自行车到农村换粮食,等等,莫不真实揭示了当年生活艰辛到何种程度,以及农村亲属濒临死亡边缘的苦况,这些文字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生离死别,令人断肠。看到这些情景,我也感同身受;虽然事过境迁,相隔了几十年时光;但仍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是终生挥之不去的,直到老死。

我想,这样纯粹纪实的文字确不多见,所以免不了有一件件罗列之嫌,同时自然也就缺乏引人人胜的情节。但作者的初衷无非是让我们了解他的人生历程,仅就这方面而言还是绰绰有余的。因此,如若你有余暇和兴趣,确确实实是颇值得认真一读的,谓余不信,读后便知。

徐威仪

后记

拙著是分两阶段写完的。首先,只写解放前家乡的农村风貌,也就是书中的“童年印象”初稿,由中文系科班出身的徐威仪学友润色后打印成册。后来,又想写从解放后到刚改革开放时的亲身经历,但只能记清一些事情发生的地点,记不住事情发生的精确时间,而我的好友周伟生同学,记忆力特别强,好像有特异功能,能把五十多年前的事情发生的具体日期记得清清楚楚,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还有事情发生的时间,我访问知情人才知道,像孙拙儒、王素琴。陈秀华、夏兆富等同事,都给我提供精确的信息,我衷心的感谢他们。曹剑明、朱祖芳同学给我联系出版事宜,我感谢他们对我的热情和真心相待。

殷芳卿

书评(媒体评论)

我捧读完《我的磕绊人生》一书,心中好久难以平静下来,感到十分酸楚。书中所写的桩桩件件,真真切切,虽然均成往事,但烙在我们心灵上的伤痕,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徐威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8: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