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磕绊人生》作者殷芳卿文笔朴实,不尚浮华,通篇以白描手法叙述人和事、景和物、情和意,平凡普通,原汁原味,毫无雕饰,不事铺排,给人以具体真实之感;但也不乏有幽默诙谐之处,亦庄亦谐,令人捧腹。很多事情的翔实记述,确能震撼人心。诸如写一九五五年“我”父亲到贵池中学给“我”送点钱的事,又如写在得知母患癌症后回乡探视和离别父母事,还有写在902厂为有一个小窠而数次搬家的事,以及为改善一点生活,多次冒险骑自行车到农村换粮食,等等,莫不真实揭示了当年生活艰辛到何种程度,以及农村亲属濒临死亡边缘的苦况,这些文字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生离死别,令人断肠。
“我的磕绊人生”叙述1979年以前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中:童年印象叙述了1949年以前安徽省桐城县的家村风貌;少年经历主要叙述家乡土地改革状况;中学阶段叙述解放后农村新气象和自已的学习与生活;大学时期叙述自已的学习与生活和大跃进的情况;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主要叙述自已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在902厂主要叙述自已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
殷芳卿所著的《我的磕绊人生》从一个小侧面填补平民历史空白,对后人有益。用小侧面说明“左倾”思潮对平民造成的伤害;用“家乡片断”这个小侧面讲农村人口膨胀的内因和外因,对国家领导人施政都有参考价值。
3.百业谋生
家乡人多地少,仅靠农业收入,很难维持温饱生活。有些人家大人小孩,衣不蔽体,饥一顿饱一顿。很多人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寻找各种生活门路。
有些人把寻求理想生活门路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望子成龙。他们合作请位先生教私塾,让孩子念书,学算盘。也有人把孩子送到附近小学堂去念书,想让孩子能写会算,将来有谋生的本领。
大多数孩子只念两三年书就辍学了,既不会打算盘,也认识不了几个字,而且很快就忘记光了。但念了两三年书,对他们智力开拓的功效不小,受益不浅。其中,有的人成为能工巧匠;有的人成为小商小贩;有的人当挑夫;有的人当甲长、保丁;有的人挣到一些钱,买一些永佃田,成为佃农种田大户。
有些孩子家境较好,念了七八年书,能写会算。其中:有人拜师学中医后,自己开业行医有人跑到水陆码头学生意,当朝奉;有人加入塾师队伍;有人请木匠造大木船或买一条大木船,当船老板,雇伙计搞船,跑运输;有人开油坊、面坊当小老板。
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很多人都想学手艺,帮人家干活挣钱。学手艺要先拜师。
以学木匠为例:初学木匠的徒弟,由家长送到木匠师傅家学手艺,三年满师。在三年学徒期间,徒弟寄宿在师傅家,除了学手艺外,师傅家中杂活都要干,包括师傅家中农活和家务事都要做。师傅只提供食宿,没有工钱。
做木匠活时,师傅选木料,打墨线。徒弟拿好木料,以墨线为准,用斧子砍,锯子锯,刨子刨,做好毛坯子,再由师傅精细加工,制成木器。这样,师傅可以多出活儿,多得工钱,徒弟没有份儿。偶尔师傅也给徒弟赏点小钱。
在做木工活过程中,师傅给徒弟传授技术要领,徒弟耳闻目睹,摸索到一些经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但不管徒弟手艺如何好,都不能独自去给人家做木工活挣钱。徒弟只有到三年满师后,把同行师傅宴请一番,大众都知道某人是某师傅的徒弟,已经学徒三年出师了,才能独自去给人家做木工活挣钱。其他各种工匠师傅带徒弟方法大致相同。
木匠的活儿种类纷繁:制作和修理家具、农具;做棺材;造船;制造和安装房屋的门窗、楼板、屋梁、桁条、椽子等。因此,木匠要技术全面,才能胜任工作。
桐城县南乡,在抗ft战争胜利后,迎来一个短暂的稳定社会。家住白荡湖边和长江边的老百姓,都想造船跑运输挣钱。很多人家都请木匠去造木帆船,造船业突然兴盛起来,木匠短缺。有很多人去学木匠手艺,一些半吊子木匠,也能混口饭吃,新造出大量的木帆船。当时,谁也不会想到不少新船还没有来得及挣钱,就先对一九四九年春天解放大军渡长江作贡献了。
瓦工俗称砖匠,主要的活儿是砌墙、盖瓦。砌墙的材料是土坯,用草筋泥抹墙面。大部分民房是土坯墙、瓦屋顶,也有草屋顶。房屋维修的活儿也很多,像折旧墙、砌新墙、屋顶检漏等。盖新房的人家也不少。一般是盖黑四间、黑六问和八间圆合的瓦屋。居民用土灶,差不多是两年换一次新的,折旧灶砌新灶。砖匠在白色的新灶壁上,画好花草等图案,让人有新鲜美感。
漆匠掌握的手艺很多,会油漆家具、木窗、棺材和各种器具;还要会彩画、画壁涂梁、粉饰庙宇、祠堂的屋檐和顶棚;要能在雕刻好的神佛偶像上描画。完工后,选择吉日,诵经念佛,给菩萨开光,开始供奉。
篾匠把竹子劈削成薄片,称为篾。带竹子外皮的篾,质地柔韧,称为青蔑;不带竹子外皮的篾,质地较脆,称为黄篾。根据需要,还可以把竹子劈成较厚的竹片,作为支撑材料,用青篾黄篾作为编织材料,制作成稻箩、淘箩、簸箕、筛子、篓子、土筐、篮子、蒸笼、粗竹席、细竹席等。
箍桶匠是用竹篾或铁丝,把很多两面为光滑斜面的木块,围着底盘箍紧,成为木桶或木盆,用来做水桶、粪桶、马桶、洗脸盆、洗澡盆、洗脚盆、饭盆等常用木器。箍桶匠手艺有一定诀窃,他们制作成木盆和木桶,由很多两边有孔眼的木块,由竹签儿插孔连接起来,箍紧而成,既不用油灰填缝,更没有粘胶剂;但一点水也不漏。
铁匠能制造家具、工具和刀具等铁器。铁砧固定在木墩子上面。用风箱给加热炉鼓风,加热铁件。铁匠用的风箱是一种古老的活塞式木风箱,两端各设一个进风口,侧面中间设有出风口,与加热炉连通。进出风口处设置有活塞,和打气筒原理相似。人工推拉风箱外的柄杆,驱动活塞往复运动,向加热炉鼓风。加热炉用的燃料,是一种从民间收购的小木炭,俗称“辅炭”。农妇在家中烧饭时,用铁火钳把炉膛中暗红色的小炭块,夹入小口瓦罐中盖好,隔绝空气冷却,变为黑色小木炭块,就是“辅炭”,几乎每家农户都有贮存。
铁匠走村串户,可以随时随地收购辅炭作为燃料。把要加工的铁件夹人加热炉中辅炭里。徒弟拉风箱,师傅看着炉中铁件的火候,适时地用铁钳夹出灼热的铁件,放在铁砧上,用小锤点打;徒弟抡起大锤,按师傅小锤的点打处,用力锤打,到铁件由大红色变暗后,回炉加热。铁件经返复加热锤打到所需要的形状后,按需要退火或淬火。再用手工刮削后,即为铁器成品。
铜匠制作餐具、玩具、家具配件、装饰品、烟具等铜银器件。工具和铁匠相似,但尺寸要小得多。铜匠除锤打外,还要用模铸方法制作铜银器件。因为铜银熔点比铁低得多,模铸方便,成本低。 还有一些修旧利废的工匠。补锅匠在损坏的铸铁锅裂缝处钻好孔,用勺子从坩埚中舀起生铁水,倒在铁锅上钻好的孔中,锅孔下面用几层旧布垫上稻草灰,锅孔上面用旧布卷成圆柱体的端面按压铁水,就能把锅的孔和缝隙补好,不漏水了,可以重新使用。
补碗匠把损伤碗的两边分别钻孔,再用细铁条两端插入孔中,铆好,碗就不漏水了,可以重新使用。
P13-16
直抒胸臆见丹心
我捧读完《我的磕绊人生》一书,心中好久难以平静下来,感到十分酸楚。书中所写的桩桩件件,真真切切,虽然均成往事,但烙在我们心灵上的伤痕,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我们都出生在农村,家乡近于穷乡僻壤,过去极大多数人都以耕田种地辛勤劳苦一生为能事,读书只是点缀而已。我们能够进学校读书,并自谓小有所成,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因为赶上了好时代;但我们也是无辜的,像书中的“我”一样,读书艰难是自觉自愿乐意承受的;但在辛苦的求学期间,所额外遭受的精神压力等,则是人为造成的,本来是可以避免的,纯属是外界强加的。本来想读书期间如此,尚且罢了,到学成工作后,只要尽心尽力,竭诚报国,总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过上平静的生活。殊不知“紧箍咒”却牢牢地套在头上,尽管谨小慎微,甚至俯首帖耳;仍免不了动辄得咎,甚或遭致大张挞伐之苦。这就叫人怎么也想不通,对背重负轭的牛马,尚且给予某些垂怜,为什么人们之间一定要置别人于死地呢?
“我”在叙述这些漫长又不平凡的经历时,倒是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极少泄怨,更不申斥,平静得如得道高僧,仿佛讲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的事。只有在连带叙述别人的不幸遭遇时,才偶尔掬一把同情之泪,以告慰逝者在天之灵。我想没有不究既往的宽阔胸怀,视得失于草芥的涵养,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但不管怎样,“我”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并把它形诸于文字,这至少可以从一个小的侧面以填补一段空白,让写长篇巨著的历史学家获得某些实证,好便于准确地反映那一段历史,对后人总是有益的事。
书中还详细地不遗余力地描绘了过去的农村风貌、生活习俗、耕作实况、社会动态等等,既真实又有趣,确实是一幅以往农村的风俗画。尽管今日农村楼房鳞次栉比,再也见不到草房土壁;但也不是尽善尽美,比如抛荒田地、污染沟渠、塘堰失修等等,毕竟总是憾事。让我们后代至少可以透过对过去农村的了解,知道我们先辈是怎样劳作和生活的,从而激发他们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切不要视田地为敝履,视山林为草芥,不去认真管理好田地山林,让它为我们提供矿藏、树木和粮食。难道能由人工在厂房里合成粮食和木材吗?也不要认为有钱可以进口,万一遇到灾害或其他原因,无物可进时又将如何呢?所以,我们要百倍地宝贵我们先人为我们留下的良田美地、山林江河、海域岛屿。我这样说,也许是杞人忧天;但杞人也不是绝对的无知之辈,难道天真的没有一点可忧的吗?
作者文笔朴实,不尚浮华,通篇以白描手法叙述人和事、景和物、情和意,平凡普通,原汁原味,毫无雕饰,不事铺排,给人以具体真实之感;但也不乏有幽默诙谐之处,亦庄亦谐,令人捧腹。很多事情的翔实记述,确能震撼人心。诸如写一九五五年“我”父亲到贵池中学给“我”送点钱的事,又如写在得知母患癌症后回乡探视和离别父母事,还有写在902厂为有一个小窠而数次搬家的事,以及为改善一点生活,多次冒险骑自行车到农村换粮食,等等,莫不真实揭示了当年生活艰辛到何种程度,以及农村亲属濒临死亡边缘的苦况,这些文字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生离死别,令人断肠。看到这些情景,我也感同身受;虽然事过境迁,相隔了几十年时光;但仍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是终生挥之不去的,直到老死。
我想,这样纯粹纪实的文字确不多见,所以免不了有一件件罗列之嫌,同时自然也就缺乏引人人胜的情节。但作者的初衷无非是让我们了解他的人生历程,仅就这方面而言还是绰绰有余的。因此,如若你有余暇和兴趣,确确实实是颇值得认真一读的,谓余不信,读后便知。
徐威仪
拙著是分两阶段写完的。首先,只写解放前家乡的农村风貌,也就是书中的“童年印象”初稿,由中文系科班出身的徐威仪学友润色后打印成册。后来,又想写从解放后到刚改革开放时的亲身经历,但只能记清一些事情发生的地点,记不住事情发生的精确时间,而我的好友周伟生同学,记忆力特别强,好像有特异功能,能把五十多年前的事情发生的具体日期记得清清楚楚,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还有事情发生的时间,我访问知情人才知道,像孙拙儒、王素琴。陈秀华、夏兆富等同事,都给我提供精确的信息,我衷心的感谢他们。曹剑明、朱祖芳同学给我联系出版事宜,我感谢他们对我的热情和真心相待。
殷芳卿
我捧读完《我的磕绊人生》一书,心中好久难以平静下来,感到十分酸楚。书中所写的桩桩件件,真真切切,虽然均成往事,但烙在我们心灵上的伤痕,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徐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