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二)孔子与中国和谐文化
(三)写作目的及出发点
(四)写作原则
一、中国历史的沉思
(一)缓慢发展的中国社会历程
(二)文化及其作用
(三)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现象
(一)万民跪拜小儿皇
(二)三教九流争当官
(三)亲情、人情大于“法”
(四)超稳定的中国社会
(五)唯“美”与“小脚女人”
三、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
(一)对儒家先圣孔子的顶礼膜拜
(二)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
四、孔子的历史与“历史的孔子”
(一)孔子的历史
(二)“历史的孔子”
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被推崇的深层社会原因探析
(三)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和谐文化再造
(一)儒家思想文化与当代中国精神文明
(二)儒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三)顺应全球化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再造
参考文献
《文化沉思——儒学与中国和谐文化构建》由朱进有等编著。
儒学,以其兼容并蓄的开放性特质,融合了儒、道、佛等众家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和谐文化体系。以“仁、义、礼、智、信、忠、孝”为其核心内容的儒学文化在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及民族的思维方式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并以其特殊的方式和符合时代的内容凝聚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当然,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并存于儒学文化,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现象,展现了儒学文化的落后与糟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不同的视角揭露和分析了儒学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对现象的展现和影响的分析,使我们更加清楚、全面、深刻地认识、理解儒学的核心文化价值,赋予“忠、孝、信、悌,仁、义、礼、智”现代社会的道德内涵,倡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达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之目的。
《文化沉思——儒学与中国和谐文化构建》通过对儒学之糟粕的概括揭示,阐述儒学文化糟粕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现象”内容的基础上,作者朱进有等试图从正反两方面入手,既揭示批判儒学之糟粕,又继承发扬儒学之精华,把儒学文化的批判、继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思考儒学与中国社会关系。通过对儒学的文化解读,明确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凝练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