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憬之编著的《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共分十篇,用“言论+故事+分析”的形式,从浩瀚的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典籍中,选取历代思想家、政治家谈治国理政的箴言,讲述历代政治家治国理政的故事,并与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要求相结合,从不同角度阐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作者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于憬之编著的《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共分十篇,用“言论+故事+分析”的形式,从浩瀚的中国传统治国理政典籍中,选取历代思想家、政治家谈治国理政的箴言,讲述历代政治家治国理政的故事,并与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要求相结合,从不同角度阐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内容推荐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深邃的治国理政智慧。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于憬之编著的《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从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选取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国理政的精华言论,从民本、富国、理政、法治、廉政、用人等10个角度梳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治国理政养分,提高人文素养和执政智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民本篇 人民是主人 有人民才有国家 胜负取决于百姓 想百姓之所想 保护好百姓这个根基 害民者必受严惩 对待百姓问题要谨慎 对百姓说话算数 第二章 富国篇 天下安顺太平在民富 民富才是真正的国富 加强生产以富民 富民以振兴教化 强军以富国 以百姓富裕为乐 为国家节省开支 民富才能国强 第三章 理政篇 忠于职守 争取民心以获得人民支持 为官不越位、不错位 让百姓有话就说 好干部要爱民好贤 德行教化创造和谐 依照群众的意愿为官理政 第四章 法治篇 要有法可依 良法还需“良官” 坚持有法必依 执法务在严明 执法者的责任心 执法不畏权势 为官者要自觉守法 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 第五章 廉政篇 放纵欲望祸国亡身 为官以不贪为“宝” 从政要节制欲望 廉政需“正本清源” 反腐要保持高压态势 清正廉洁是为官之本 慎独自律是廉洁要义 第六章 用人篇 人才决定成败 平素留意人才 善于辨识人才 正确使用人才 选人重德才兼备 不要追求“完人” 用人要秉持公心 第七章 吏治篇 客观地看待干部的是非 从严管理干部 弘扬干部队伍中的正能量 团结下级干部共同进步 教育有道德问题的干部 精简多余的官职 以身作则以帅人 第八章 决策篇 作决策要识大体顾长远 作决策前广泛听取意见 知己知彼才能科学决策 客观判断形势 培养独立判断能力 科学预测是正确决策的基础 明白利害,理性决策 第九章 改革篇 善于改革才能发展进步 推行改革要有全局眼光 推行改革需要勇气 改革要以人民利益为重 改革需要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革除社会陋习以富民 革除不必要的开支 将革除积弊放到重要位置 第十章 修身篇 提升道德修养 领导干部要善谋大计 善于反省才能争取长远进步 不为己争为民谋 勇于认错并积极改错 坚持节俭办事 舍己为人甘于奉献 试读章节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叛军声势浩大,加上唐玄宗朝政的腐败,致使长安和洛阳等多个地方都被安禄山占领,唐玄宗落荒而逃。 公元757年,安禄山叛军派安庆绪手下的名将尹子奇率领大军扫荡河南。许多城镇纷纷陷落,最后只留下了睢阳。当时,朝廷只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重镇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这里如果失守,运河就会被阻塞,后果将不堪设想。 坚守在睢阳的,是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人,他们率军奋死抵抗,有时一天要打退敌人二十几次的猛烈进攻。连续战斗了十六个昼夜后,张巡俘获了六十多位敌军将领,杀死二万多士兵。然而,叛军势力过于强大,他们把睢阳包围得水泄不通,张巡的军队逐渐难以抵抗。一个月后,张巡原本几千人的军队只剩下了六百多人。 不久后,城里的粮食吃完了,张巡就和大家一起吃烟纸来充饥,但将士的士气仍不减。他们在抵抗敌军的同时,还极力劝说叛军归顺朝廷,由此离开叛军队伍加入守军队伍的人,前后多达二百多人。 为了缓解睢阳危机,张巡派将军南霁云率领30人冲出重围,到附近的临淮,向在那里的贺兰进明请求支援。南霁云九死一生到达临淮后,发现贺兰进明却丝毫没有发兵的意思。他对南霁云说:“现在睢阳的存亡还说不准,就算我发兵支援,又能怎么样呢?”南霁云说:“如果睢阳失守,唇亡齿寒,你们也会面临危难的,你怎么能见死不救呢?”贺兰进明很敬佩南霁云的英勇之气,但却依然不答应他的请求,而是劝他留下来享受美食和娱乐。南霁云悲愤地说:“现在睢阳城中的将士们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吃过饱饭了,我在这里又怎么吃得下东西呢?而你,拥有实力雄厚的军队,却坐视不管,难道这是忠义之臣应该有的作风吗?”说完,他咬掉了自己的一个手指,说:“我南霁云没有完成重任,那就留下我的这个手指,以表明我确实来临淮求救过。”贺兰进明身边的人听了南霁云的话,都非常受感动,但贺兰进明本人却依然不为所动。南霁云见求救无望,于是又到了宁陵。宁陵虽然没有像临淮那样袖手旁观,但只派出了3000骑兵。南霁云率领着援军一路边作战边行军,最终进入睢阳城时,只剩下了1000人。睢阳城中的将士得知没有救援,都非常沮丧,而敌军得知后则加紧了对睢阳的围攻。终于,张巡率领将士们坚守了十个月后,睢阳还是被攻陷了,全体守城的军民都壮烈牺牲。 睢阳虽然失守,但张巡率领的守军却有力地挫败了叛军。他们以不到万人的兵力,前后进行大小战争四百多次,歼灭了敌人12万人!在这十个月时间里,唐朝依然能够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逐渐由守变为攻,在睢阳失守前一个月时还收复了长安,并在40天后又收复了洛阳。从此,双方的局势发生了重大转变。唐朝最终得以保全,政权没有被叛军彻底颠覆,睢阳的坚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巡和南霁云等守城将士们,在保护睢阳的过程中,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与贺兰进明等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也是今天的领导干部所应该具备的。党的十八大倡导公民要敬业,而忠于职守是爱岗敬业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这是需要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牢记的。 P50-52 序言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以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质,令国人为之自豪,令世人为之惊叹。历史具有继承性。现代文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以过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基石,通过不断地新陈代谢、推陈出新而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个民族要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就必须善于继承自己的优秀历史遗产。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经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还提倡“古为今用”,并身体力行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贵的资源,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段重要论述告诉我们,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到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资源。我们常说要弘扬传统文化,但是只有弘扬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古为今用”,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资源,为我们今天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中,古代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如何达到“天下大治”、如何抵御外来民族的侵袭、如何进行制度创新等等,这些与治国理政攸关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思考的主题。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他们在治国、理政、整军、安民等方面,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宝贵的实践,对维护和发展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几度开创盛世,使中国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保持世界强国地位,成为一个令世界尊敬的东方大国。 当然,中国传统的治国理政思想都产生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与我们今天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不论哪个时期,也不论哪种社会形态,在治国理政方面总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的。当今的领导干部要善于继承和借鉴中国历史上的治国理政思想的精华,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如果把中国历史上的治国理政思想不加辨别地予以排斥,认为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封建帝王将相的“统治术”、“权谋术”,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态度。 在吸收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精华方面,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例如,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以毛泽东为例,非常精辟地阐述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的思想。他告诉青年们:“毛主席常说,他也是读古书的人。读古书看你会读不会读。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毛泽东善于“读古书”,就在于他善于“批判地继承”,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 为了帮助领导干部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治国理政思想,汲取其中有益的内容,我们编写了这本《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本书从中国典籍中,选取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治国理政思想言论或实践案例,分为民本篇、富国篇、理政篇、法治篇、廉政篇、用人篇、吏治篇、决策篇、改革篇、修身篇十篇,从不同角度阐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编者希望通过叙述历代政治家治国理政的事迹,并力求与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要求相结合,帮助读者学到一些古代的治国理政经验,以便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或得到一些智慧的启迪,为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我国古代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记载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本书不能把这些古老的智慧全部发掘出来,只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视野所及的范围之内,尽量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编者希望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读者培养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兴趣,以便可以阅读更多的中华传统典籍,汲取更多的经验智慧。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一定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在这里先表示感谢! 编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