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峰所著的《寻访终南隐士》是对终南山隐士生活的精彩素描,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来自哪里?怎样生活?他们对待生死的态度及他们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作者将自己的亲历以一种非常温柔而又无限接近的方式呈现出来,经过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探索之后,你可以合上书,转而走进自己的内心,那个隐藏在你心里的世界,如同金子一样珍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隐士/寻访中国传统文化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剑峰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剑峰所著的《寻访终南隐士》是对终南山隐士生活的精彩素描,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来自哪里?怎样生活?他们对待生死的态度及他们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作者将自己的亲历以一种非常温柔而又无限接近的方式呈现出来,经过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探索之后,你可以合上书,转而走进自己的内心,那个隐藏在你心里的世界,如同金子一样珍贵。 内容推荐 在白云深处参禅悟道,获得功法秘传;在白云之上俯览尘世,炼魂洗魄,重塑灵魂,体验别样的生命境界。 《寻访中国传统文化:隐士》作者张剑峰深入终南山访道游学,与隐士们同吃同住,一起参禅悟道,通过对终南山隐士的介绍和对其生活状态的描述,展现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目录 前言 月亮下一座隐士的山 第一章 一袭蓑衣上终南 第二章 云起山林 第三章 结庐终南 第四章 箪瓢之士 第五章 松风 第六章 封神榜上的山河 第七章 乌有之乡 后记 染衣做白云,浑然忘归期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一袭蓑衣上终南 南五台,古代的时候它在朱雀门外的正南方。现在曾经的朱雀门已经不在了,但南五台依旧没有改变。对于很多人来说,要进入终南山第一脚是从南五台开始,二十年前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来到这里,在他之前还有很多行者,民国时的高鹤年居士也曾经在这里停留过一段时间。 我走过游客众多的前山,那里有几座寺院。据说20世纪50年代以前,那里有大小几百座寺院,从山上一直到山下。现在山上最大的寺院是紫竹林,靠近山脚下的地方是圣寿寺和弥陀寺。 因为前山面对着山下的红尘,所以显得有些媚俗。站在顶峰上,岔路开始向后山延伸。那里有老翁在卖竹子做的手杖,很多人从这里路过后,手里都多了一根青青的手杖。 山岔口左边是五台最高的清凉台,再往东边是观音台,站在那里可以看见翠华山的西峰。山岔口立着一块石碑,字迹已经斑驳了,上面记载了山上那些古刹的过去。当年虚云、来果、印光大师都曾在山岔口南面往下不到两百米的西林寺住锡。后山隐士们的茅屋像雨后的蘑菇一样,散落在密林或者山崖下,那里是隐士们的天堂。 在南五台的后山,面对南方连绵的群山,大茅篷藏在一个悬崖上,它的门常年关闭着。在比它海拔低一些的地方是湘子洞,民国的时候来果禅师曾经两次在那里隐居,同样那里也不欢迎陌生的造访者。在距离大茅篷大约一顿饭的路程是小茅篷,我几次在山路上遇见一位居±带着食物往返在这两个茅篷之间。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它几乎是大茅篷的姊妹茅篷。 小茅篷的山门藏在花树中间,石头堆砌的山门下是一块很高的大石头。当我们站在门前吋,我呆立在那里像被人点了穴。石头山门外是一棵树,上面有一个鸟巢,一只喜鹊站在那里唱歌。四月的天气,花开得像集市,在正午的太阳下草木的清香比花香提前进入鼻孔。以前我曾经两次路过这个地方,那都是在夏季或者秋季,当时只能听见狗叫,看不见这座小茅篷。 有进茅篷山门的经验,我念了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试图敲开山门。一会儿一位居士来开门,我们说明来意,她拉住狗,让我们进入院子。茅篷的主人不在,居士在这里照看着这个地方。住在这里的是乘波尼师和妙悦尼师,她们都去了熊沟的普善茅篷,那里是这个小茅篷的下院。 小茅篷屋后的大岩石下有一眼泉水,看院的居士带我们去参观。泉水几乎看不出存在,但是透出的清凉气息让人精神振奋,那是小茅篷的饮用水。同行的摄影家杨老师看了这水,开始抱怨自己进山没能带上茶具正这里煮茶喝。 茅篷的窗台上有一把厨房用的铲刀,它几乎被磨禿了。看门的居士说它是师父的师父曾经用过的,直到之前有人供养了一把新的,它才被用来收割蔬菜。 P10-11 序言 读了张剑峰的《寻访终南隐士》,有如影随行之感,仿佛沿着二十年前走过的路又重新走了一遍。然而,他却发现了很多我未曾目睹之事。二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那些山没有变.隐士们的生活没有变,中国人的内心也没有变。中国有很多张剑峰,这也是我所希望的,希望一直能有这样的人存在。非常感谢他以一种新鲜和开放的眼光带我重回这些大山。 比尔·波特 后记 染衣做白云,浑然忘归期 终南山一直在那里等待了我亿万年,而我流转尘世,终于走近了它。 在山脚下的城市中生活了很多年,并不觉得这是一座特别的山,直到有一天当我们向外看去时才感受到了这座山的美。 近年来的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终南山中行走,似乎在白云深处的某个地方,有几位故人在等着我。 开始行走之前,我做过一个长长的、关于在山中寻访隐士的梦。 现在我还不确定到底我的行走是不是一场更长的梦。 更多的时候那些隐士不愿意被打扰,他们隐得越深我越想找见他们,我们像是在玩捉迷藏游戏。 我们更多的是带着探究窥伺的心态看他们,而不是关心他们的生存。而他们是我们身边曾经熟悉的面孔,只因为对生活有着更多的期望而离群索居。 在山中我几次遇险:遭遇蟒蛇,摔伤,迷路。但艰辛和苦难这一切在隐士面前都变得轻飘飘的,他们放下的,我们都还扛在身上。 多年前在通往终南山寻访隐士的道路上行走着一个身影,那个大胡子的美国人比尔·波特,他比我早二十年走近了这座山,并将他所有的热爱和赞叹留给了终南山和住在这座大山深处的人们。现在很多人在灯下读着他关于描写终南山隐士的那本《空谷幽兰》,像我最初一样做着一个个隐士的梦。 正如比尔·波特所说的那样,在深山中有些人一辈子只留下一个仙方,几句诗…… 在终南山下我遇见全真教祖庭重阳宫的主持陈道长,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在渭河上游的龙门洞修道。他说多年以前龙门洞庙会,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位白胡子老道坐在路边上,他的前面放着几本经书和几种草药,以及药方。路过的人们以为他在化缘就在他的前面放点钱或者馒头,几天过去了人们发现他依然端坐在路边,也不知道何时已经羽化了。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人们将他安葬在路边上并叫他路野。 在太兴山上有位黄道长,二十多岁就上山了,在那里住了七十五年。在山中我没有与他相逢,因为早在我进山的前一年,他就走了。 在一个山谷里我遇见一对“神仙伴侣”,人们叫他们现代版的“杨过和小龙女”。他和他的女朋友住在山谷中八年了。他只是喜欢那里的白云、流水和空气,山中的生活让他很惬意,他大部分时间是在读书、弹琴、画画、采药或者种地,无事就睡懒觉。说起隐居深山的动机,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很优美,仅此而已。 在深山里除过修行不谈,谈生活,山中的人是比我们更热爱生活的一群人。他们一见到山外的人有的会躲开,更多的是忙着给你做饭。到了山中我感觉回到了家,每次回家母亲也是这样,先忙着做饭,怕我饿着。在山中如果你饿了,他们一定会端一碗饭给你,绝对不会惦记你的口袋。 在山中人与动物没有隔膜和误会,他们都是邻居。 或许他们更懂得生活,而我们只是画地为牢。我从他们那里认识了生活,他们并没有将自己放在生活之外,只是我们正在追寻的那些物质,是他们已经放弃的。 我一直以为隐士是要忽略生活,但恰恰相反,他们在呵护一种人的本能,以及和谐理想的生活。 关于终南山,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幻象;在终南山中我一直在寻找终南山。万里终南,每一个山头都是终南,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叫做终南。我认为在我看见的终南山之外还有一个我所看不见的终南山。 关于终南山,我仍然一无所知。 书评(媒体评论) 当现代人都在忙着寻找自己的人脉、智慧、财源、爱情时,本书作者却朝相反的地方出发,寻找传说中的隐士。他用了好多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了终南山的每个山谷,记录了一些现代终南隐士们的生活实况。作者的用心,是让我们在掩卷读毕之余,能超脱当下忙碌而混乱的生活,而有一番出离和内省。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内在空间网站:www.innerspace.com.cn) 为终南山著史,为隐士们立传,间或道出个人悟道心得,张剑峰的书是你接近终南山和隐士文化不可多得的读本。 ——《新周刊》总主笔肖锋 终南七十二峪,隐藏着这个喧嚣时代不为人知的一层断面。说终南隐者事,张剑峰是最佳人选。终南山有太多值得书写的人事,希望本书是个起点。 ——《华夏地理》主编叶南 要寻仙访道,寻访终南隐士,需要一份从容,一份悠然,一份宁静。而本书的作者,就具备了这样的性情与心境。 品赏这本书,感觉它就像终南山的烟云,迷离、淡雅、恬静、纯美地飘在终南山里,飘在天地之间。 ——著名禅学家吴言生 本书是对终南山隐士生活的精彩素描,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来自哪里?怎样生活?他们对待生死的态度及他们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作者将自己的亲历以一种非常温柔而又无限接近的方式呈现出来,经过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探索之后,你可以合上书,转而走进自己的内心,那个隐藏在你心里的世界,如同金子一样珍贵。 ——上海电视台《风言锋语》主持人李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