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保守党的掌门人
深色的木头,沉甸甸的啤酒杯,美味的猪肘,这一切都散发着德国特有的光芒。然而,在施普雷河湾区的柏林宝来纳啤酒馆,这些仅是用于衬托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周围的办公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政府从波恩迁到柏林后,联邦内政部也设址于此。在这里发生过默克尔曾津津乐道的故事。2000年春天,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因献金丑闻辞去基民盟主席一职。在党内陷入危机的时刻,默克尔作为基民盟秘书长要奔波于各地参加会议。而社民党的奥托·席利却能坐在楼上的内政部长办公室发号施令。
默克尔在喝酒的时候问:“格奥尔格,你们南方人觉得我够保守吗?”格奥尔格·布伦霍尔伯是巴登-符腾堡州(简称“巴符州”)基民盟联邦议员中颇具影响力的领导。他回答道:“我们南方人本身是保守的。但是如果你能做到让我们的女儿也选择基民盟,那你就跨出了更大的一步。”
2000年4月10日,基民盟代表在埃森召开党代会,选举默克尔为新任党主席。她是保守党基民盟首位女党魁,来自东德,从政仅十年。一直以来,默克尔都被称为“科尔的小女孩”,但在圣诞节前夕,她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声明,要与科尔划清界限。
2002年,她将竞选总理的机会拱手让给巴伐利亚州州长埃德蒙德·施托伊贝尔。今天看来,这对她来说反而是好事一桩。
2005年,默克尔在与施罗德竞选时,仅以微弱优势取胜,迫使基民盟与社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但最终她还是成为了大赢家。2010年伊始,沐浴着春日里第一缕温暖的阳光,格奥尔格·布伦霍尔伯在斯图加特皇家公园旁的咖啡馆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起基民盟陷入献金丑闻的那段时间,他说:“是安格拉救了基民盟。”布伦霍尔伯经常去罗马拜见教皇。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也曾卷入类似的金融丑闻和政治贪渎事件,而后便一蹶不振,对此他了然于胸。当他谈到自己和默克尔时,时不时地冒出“格奥尔格”和“安格拉”。这表明了他们之间关系的亲密。布伦霍尔伯来自奥斯塔尔伯县。这意味着,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并且相当保守。连他这样的人都愿意与默克尔深交,可见默克尔在党内的影响力之大。
联邦议院议员纳迪娜·舍恩也许就是布伦霍尔伯与默克尔在宝来纳聊天时谈到的“女儿”吧,只是当时纳迪娜还姓米勒。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布伦霍尔伯在宝来纳提出的设想算是成功了。纳迪娜戴着时髦的眼镜,耳朵上穿了孔。基民盟现在又重获像她这样的年轻女性的青睐。纳迪娜来自萨尔州。2009年秋季,她参选德国联邦议院议员。参加全体会议之后,她到联邦议院餐厅赴约。当时,夕阳正从总理府后边落下。2000年默克尔当选基民盟主席时,纳迪娜16岁。1998年末,时值萨尔州州议会选举,她加入了德国青年联盟。她当时觉得由奥斯卡·拉方丹领导的社民党守旧且传统,而由彼得·米勒领导的基民盟年轻活力有个性。科尔竞选失利后仍以基民盟元老的身份抛头露面,这并未影响她的选择。她说:“或许是基民盟走运,我当时对联邦政治并不感兴趣。”
纳迪娜·米勒先去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她想成为记者。她说:“能在德国《时代周报》《明镜周刊》和《明星周刊》工作是所有记者梦寐以求的。”她所提的这些报刊曾被科尔称为“汉堡的黑手党”。默克尔的部长们正是在日后通过这些报刊对他们的正面报道争取到无党派民众的支持。纳迪娜上大学时,正值基民盟在莱比锡召开党代会,讨论税法和医保制度改革。她对这些话题不怎么感兴趣,却更愿意将心思放在国家法的入门课程上,并专心做课题报告。她成绩优秀,因此保罗·基尔希霍夫教授问她是否愿意当他的助手。米勒在基尔希霍夫教授的“联邦税法法典研究站”为他搜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归类。她从中读出,教授因提出激进的单一税法改革建议而备受推崇。之后,基尔希霍夫意外地进入了默克尔备战2005年大选的竞选团队。他必须暂时顶替因是否加入竞选团队而犹豫不决的埃德蒙德·施托伊贝尔。一夕之间,他成了不谙世事的海德堡教授。米勒说:“这真的很伤人。基民盟对他坐视不管,他们本应该更好地引导他。”
P45-48
2012年7月16日,星期一,在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联邦理事会的会议室里,有一句话掷地有声。它或许比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在大多数公众场合发表的演说更能表达她对德国人的真实看法。如果在公众场合,她应该不会这样说。这句话本涉及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但听起来默克尔好像在表述一个困扰她多时的想法。她是这样说的:“这样会让我们沦为笑柄。”
事件源于6月底科隆地方法院裁定对一位穆斯林男孩进行的包皮切割手术为违法的人身伤害行为。这一裁决也相应地波及犹太
对穆斯林男孩进行的包皮切割手术,也称“割礼”,是穆斯林的一种习俗,是男孩成为合格的穆斯林的标志。人的习俗,因而在群众中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我不想让德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尊重犹太人习俗的国家”,默克尔对与会者说道。
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德国民众一直在深入讨论,切除包皮会对男性的性感知能力造成什么影响。默克尔认为这一讨论从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德式的思维。在她看来,禁止包皮切除手术有违健康原则,同时也与宗教信仰和世界观相悖。而且,她认为,是某些德国人过度敏感才引发对包皮手术后果的担忧。尤其是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未受到波及的时候,他们如此焦虑更是庸人自扰,同时也搅得人心惶惶。
歇斯底里、吹毛求疵、遗忘历史:默克尔仅通过包皮切除手术这一问题就能证明德国人的这些特点吗?没有人会因一次失常而成为笑柄。只有当这一行为成为一种常态,这个诊断才得以成立。而最近的一次失常只是补全这一形象的又一症状。“这样做只会让我们沦为笑柄。”这句话是否概括了默克尔对德国的看法?
显而易见,默克尔在很多问题上与支持她的选民意见相左。这一开始体现在所有国家元首都必须回应,同时也是最棘手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而在如何处理德美关系的外交问题和德国内政问题上,二者的分歧仍持续不断。2003年在莱比锡举行的基民盟党代会上,默克尔主张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政策。在两年后的竞选中,她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意识到这种想法在德国不得民心。
自希腊爆发经济危机以来,默克尔得以将她在德国四处碰壁的改革计划推行到欧洲的其他国家。她在国内越来越受到欢迎。在欧洲的重债国,她被誉为欧洲大陆的管理大师。而美国却一度认为她的无所作为是在拿世界经济冒险。
这是德国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成为世界经济及政治的领导力量。而安格拉·默克尔则是这股领导力量的代表。意大利《共和报》在欧债危机白热化之际曾报道称:“如果她(默克尔)让欧洲倒退,这将是德国继两次世界大战及大屠杀之后犯的第四宗罪行。” 无论德国人是否愿意,他们与安格拉·默克尔都被视为一体,而且也应该与她融为一体。她的很多方面,好的坏的,都被视为所有德国人的典型。她的客观、节俭和保守在很多人看来正是继承了新教的传统。安格拉·默克尔给人的印象与德国人留给世界的印象相差无几,均毁誉参半。二者皆能创造效益且坚持原则,但却冷漠傲慢,而这种冷傲又伴随着笨拙,有时几近胆怯地出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默克尔不了解德国民众,尤其是西德民众的的想法:西德民众确信,自己的国家在1945年之后再也没犯过错,对此默克尔无法理解。她也无法理解西德人的恐惧、伤感和对改变的抗拒。因为在她看来,这一切与东德制度的灭亡相比都还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从某种程度上说,默克尔在35岁前一直生活在与西德完全不同的世界,是一名“本土移民”。东德在对待性别问题上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更为传统,而她作为一名女性在东德所扮演的角色也与西德大不相同。
然而,如今的她已经能设身处地地为国民着想。当她意识到国民对无形的核辐射产生巨大恐惧时,她下令关闭了核反应堆。当她意识到国民反对将士兵派往世界上的危险地区时,她明确拒绝安理会提出的增兵要求。当她意识到国民对资本主义的质疑时,她决定将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写入草案。她想以此来实践她在联邦议会选举后所作出的承诺:成为所有德国民众的总理。
2005年,安格拉默克尔当选德国总理,随后三次连任。她不仅拥有德国选民的广泛支持,还是欧洲政坛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2005-2015年,正是默克尔主政德国的十年。
海尔福·伯尔曼所著的《直面寒冰(默克尔的德国十年)》是一本关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纪实性图书。它从默克尔的执政理念及政治态度上全面讲述了在默尔克领导下德国呈现出的崭新面貌。本书以默克尔为主线,从默克尔热爱歌剧及足球的“普通生活”到对欧债危机的应对,从默克尔执掌的保守党到关乎民生的核能问题,从默克尔的战争策略到她的“国家原则”,从默克尔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到她认为的“权力本质”,从德国作为欧洲领导者的地位到默克尔的未来,全面而详尽地阐释了默尔克政府的对内政策及对外策略。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以最详实的研究、完整的信息脉络,为读者全方位展示默克尔完整的政坛生涯和职业女性风采的图书。
1989年,默克尔35岁,初入政坛,2005~2015年,默克尔执政十年,德国焕然一新。
德国第一位“女掌门”,领导德国平稳度过欧债危机,被誉为“欧洲大陆的管理大师”,被称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女人”,让德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重要领导力量……
默克尔和她创造的十年神话!
海尔福·伯尔曼所著的《直面寒冰(默克尔的德国十年)》全方位独家揭秘默克尔及其权力世界!
德国《明镜周刊》盛赞本书研究详实、信息完整,为读者披露了默克尔从政路上不为人知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