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精神/北大文化丛书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吴丕、刘镇杰编著的《北大精神》是一部剖析“北大精神”的著作,系“北大文化丛书”中的一册。

引导你叩开北大精神之门的金钥匙!

想进北大的学子必看之书!

严复、蔡元培、胡适、鲁迅、陈独秀、梁漱溟、冯友兰、罗家伦、马寅初、茅盾、辜鸿铭、钱玄同、林语堂、郁达夫、徐志摩、沈从文、梁思成、季羡林……走近北大,让这些人的精神成为你超越自我的动力!

北大精神,不是口号,而是由一件件小事的水滴汇聚成的江海,能带给进取向上的学子们无穷的力量。

内容推荐

由吴丕、刘镇杰编著的《北大精神》是一部关于北大的“文化圣经”,是带给读者一把叩开北大精神之门的金钥匙!北大精神,不是口号,而是由一件件小事的水滴汇聚成的信念江海。本书通过百多年来发生在北大师生身上的故事,尝试着探讨北大精神的真谛,靠鲜活的人和事将精神的暖流注入到字里行间。本书由北大校长和师生论北大精神、故事集锦、人物小传、北大精神与中国社会、论大学精神等板块构成。北大精神成就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校,而是一个时代。对北大精神的探讨,永远是一个新话题。

目录

第一部分 概说

 北大精神是流动的、发展的

 北大精神的发展演变

 北大精神包含斗争与牺牲精神

 北大精神的正反两面

 大学,有精神方成气象

第二部分 北大校长论北大精神

 严复:兼收并蓄,广纳众流

 严复: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

 马良:道德高尚,学问渊深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收

 蔡元培: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蔡元培:卓绝之士,力矫颓俗

 蒋梦麟:大度包容,思想自由

 胡逋:北大的努力奋斗

 马寅初:北大主义即牺牲主义

 丁石孙:北大的学生有历史的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

 许智宏:北大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周其凤:要不断地赋予大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王恩哥:让北大精神闪耀在道德星空

 林建华:我们应该传递的是一种追求真理、宁折不弯的知识分子的

风骨

第三部分 北大师生论北大精神

 鲁迅:北大是常为新的,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

 刘半农:我们的职任

 熊十力: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

 李大钊: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

 梁漱溟:蔡先生兼容并包主张的实施

 冯友兰: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

 罗家伦:群言堂和饱无堂

 罗家伦:蔡元培先生的道德勇气

 罗家伦: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人物

 雷洁琼:发展学术,以昌国运

 冯至:校长的力量

 朱德熙:北大的校风和学风

 黄楠森:岁月对北大精神的诠释

 乐黛云:学术自由精神

 谢冕:科学与民主是未经确认却是事实上的北大校训

 陈平原:尊重个性,强调独立

 黎乐民:北大随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同步跳动

 钱乘旦:北大印象

 李克强:北大师风体现着北大精神

 当代北大青年心中思考的北大精神

第四部分 北大精神的体现:故事集锦

 京师大学堂时期

 民国初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抗战以前国民政府时期

 抗战与西南联大时期

 抗战胜利至1949年

 1949年以后

第五部分 北大精神的体现:人物小传

 回忆马裕藻教授

 回忆葛利普教授

 回忆司徒雷登先生

 回忆陆卓明教授

 回忆侯仁之教授

 回忆周培源教授

 回忆陈岱孙先生

 回忆熊正文先生

第六部分 北大精神与中国社会

 以一个大学来转移一时代学术或社会的风气

 从北大走向社会:“文革”后期北大老五届集体下放的经历与精神坚守

 北大方正公司与北大精神

 北大与清华的比较

 北大的“入世”传统

第七部分 对北大精神的研究分析

 钱理群:一代知识分子的品格,显示着一种精神的力量

 张岱年:以爱国主义为主导的学术自由的传统

 林庚:科学的态度、民主的精神

 任继愈:大学之大,大在思想自由

 柳存仁:大学是提倡极端的自由的最高尚的最高的机关

 柳存仁:中国的民主思想的摇篮

 黄楞森:把追求民主与科学看作北大精神比较合适

 厉以宁:作独立思考者,发扬不断探索的精神

 陈来:北大的传统、精神与使命

 杨河:五四以后的北大精神

 谢泳:西南联合大学的精神魅力

 蒋树声:大学应该是比较理想化的地方

 张耀杰:北大精神的改写与断送

 林合华:北大精神在当前中国大学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季羡林:北大精神是中国“士”的精神传承

 储朝晖:北大精神多样之苗

 陈平原: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

 钱理群:北大精神是北大人一个美丽的梦

 陈来:北大精神的“实然”与“应然”

 董琳琳:北大精神的凝练历程和实质内涵

第八部分 有关大学精神的论述

 董琳琳:关于“大学精神”的定义

 董琳琳:国内外对“大学精神”的研究

 钱理群:大学的基本功能

 梁启超:大学为研究学问之地,学问为神圣之事业

 陈平原:谈梅贻琦《大学一解》

 蔡元培:教育应该由教育家来办

 易琴:大学精神品格的养成与大学校长的人格魅力之间有着紧密的

关系

 董琳琳:哈佛精神的凝练历程和实质内涵

 陈平原:我不相信有凝定不变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对于北大精神的关注,早已超出北大的范围,成为近年来很多国人十分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这无疑是因为北大确实具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在过去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关注它,研究它,是希望它能够继续发展,从而为中国的进步发挥更大影响。对它的讨论与研究已经很多了。我们注意到有很多争论和很多不同意见。其中甚至有人否定北大精神的存在。我们编写这本书,首先是肯定有北大精神存在的,而且认为北大精神的讨论包含着社会与时代的热烈期望;其次是肯定每个关心此事的人的心中都有自己认定的北大精神,当然也必然还存有疑惑需要思考;最后这种思考是必要的、有益的,北大精神必将在一代又一代的关心北大的人们的思考与推动中不断变化,不断前进,并在引领中国的学术文化乃至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本书的概论部分,我们选择了几位作者的言论以便读者对北大精神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这些当然不可能全面阐述北大精神的方方面面,而只能从某些方面对北大精神提出一些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看法。我们把这些言论放在概论部分,是想由此引起进一步的思考与争论。

北大精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其讨论范围也没有界定。对它的讨论必然是百家争鸣的局面,任何企图一锤定音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北大精神是发展的、变化的,也是随人类文明与国家进步而不断向前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北大精神是指积极的、正面的、能够激励北大师生甚至影响国民,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推动政治发展、国家进步、民族向上的那些精神要素的聚合。北大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北大范围,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还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人们甚至期望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带领民族精神向前发展的一种力量。历史已经证明并且还将证明,在北大精神能够得以发扬、发展、成长、进步的时候,我们国家与民族向前迈进的步伐就会更快更好。

让我们共同关心北大精神,探讨北大精神,推动北大精神,期望北大精神发扬光大,再创辉煌!北大精神是流动的、发展的

闵维方在为《我心中的北大精神》一书写的代序“北大精神的坚守与创新”中这样写道:

“谈北大,一定会谈到北大精神。或者感觉不尽相同,或者语言难免趋异,但是,不同的概括,却内含着普遍的认同,那就是北大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密切关注,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担当,对学术自由的不懈追求,对思想文化的独立思考;不同的理解,揭示着同样的精神内核——这是北大110年积淀下来的品格风尚,是深入每一个北大人心灵的特有气质,是融入每一个北大人血脉的文化基因。”

“北大精神是流动的、发展的,既有经过百余年的积淀、深化而凝固下来的永恒的精神要素,作为历史的存在为一代代北大人和社会公众所感知、纪念;同时也包含当代北大人共同拥有和参与创造的时代特质。因此,坚守和创新是每一个北大人对北大精神的态度和责任。如果说北大精神是一棵大树,那么它的根系必然扎根于北大光荣而辉煌的历史,它的枝叶必然伸展于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1 10年来,北大精神熠熠生辉,鼓舞和激励着一代代北大人奋发有为,艰苦创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当代北大人要做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业绩,就必须继承和发扬北大的光荣传统,善于吸收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在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潮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北大精神的青春魅力。”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当代北大青年既有着同龄人共有的困惑与迷茫,也有着融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为一体的独特气质。激情与理性、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融合,型塑了新时代的北大和新时代的北大精神。”(闵维方,2008:1-2)

P2-4

序言

北大精神,不仅为北大人所关注,也为北大以外的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

什么是精神?如果从那些把“精神”作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学科来看,精神一词的定义肯定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普通人在谈及精神时,其含义也随时而变。大体而言,就个人论,精神与肉体相对。肉体可以触摸,而精神不可触摸。但精神可以感知,可以感动人、影响人,其影响可以长远。就社会而论,精神与物质相对;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说,可见精神与文明有关。文明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积累、发展起来的相对定型而又仍在变化的东西,物质文明有物质形态,精神文明则以精神来体现。我们所说的精神文明,一般是指积极向上的、能够维持社会良好秩序,并且引导人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文明。北大精神,应属精神文明之类。

北大精神,冠以“北大”,则其精神,自是为北大所具有——当然不必是北大专有,但此种精神在北大有特别显著的体现,因而显出北大特色,并被公认为是北大精神。

人们之所以谈论北大精神,重视的也就是其中的精华。还有人说是精神坚守,能够坚守者,一定是其中正面的、优秀的,值得学习、继承、发扬、光大的那一部分。如果说这里的精神是指一个群体通过其言论、行为、风度、价值取向等诸种外在表现,让人们感觉到其内在的品格、追求、操守、境界、素质以及思想认识高度,那么这里的北大精神就是北大自身具有的或者人们希望她具有并坚持的与众不同的优秀的品格、远大的追求、纯洁的操守、高尚的境界、不同凡响(脱俗的)的素质,以及引领时代的思想认识高度。

从另一个角度看,北大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代表或者组成部分,并与世界优秀文明不断融合,奋力走向人类先进文明之前列。这样的精神是不会灭亡的,是会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宝,为国人珍视而发扬光大的。即使在黑暗专制高压统治之下,这种精神可以暂时暗淡,但毕竟其光芒不可永远被遮掩,而会在黑暗中发光发亮,且必将影响中国,使中国走上潮流所趋的民主科学的光明大道。这就是北大精神!

正由于此,北大精神受到人们的重视与研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继续的。

在“北大精神”这个词语中,“精神”一词,如同一个标题或名称,是一类事物的总称。因而在实际上,人们在讨论北大精神时,往往会提到“传统”、“风骨”、“气度”、“品格”、“风气”、“个性”,等等。北大精神所指的对象也不是固定的。在讨论中,会涉及学校制度、办学宗旨、学术研究、社会活动、学习风气、个人表现,等等。人们在讲述北大精神时,除了理论上的阐述与总结之外,更多的可能还是对一些事例的描述,一方面是北大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闪光点,也包括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是对具体北大人物的表现,他们的言论、行为、作派、风度、态度、选择、坚守,等等。北大精神还与另外一些话题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民主与科学、知识分子,等等。

北大精神无疑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关注,有关研究文章也时常见于报刊,但这种讨论似乎离学术研究还有一定距离。我希望北大精神能够成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讨论能够进一步升华。因为北大精神确确实实对于中国社会有其重要的影响,也为很多国人所关注,大家对其也有很多期待与要求。北大精神的研究需要逐步确立其内容体系、讨论对象、组成部分、学术语言,等等。希望我们这本书的编写能够为此提供一定的帮助。

本书是北大文化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的主编、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肖东发教授。是我匕大学时的斑主任老师。他不仅在图书史、出版史、年鉴学等方面是著名专家,而且对于北京大学的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组织编写与出版了不少有关书籍,其中《风骨》《风物》《风范》等书广受读者喜爱。去年肖老师约我编写有关北大精神的书,我接受了这项任务。我个人的专业原本是图书馆学,后来则以中国政治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这些专业对我编写这本书都有一定帮助。在编书过程中,我邀请硕士研究生刘镇杰参与其事。刘镇杰做事非常认真负责,在学习和社会工作极其繁重的情况下,为此书做了大量工作,对于这本书的完成贡献很大。这本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本描述北大精神的书来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为有心研究北大精神(包括大学精神)的人提供有关材料。

这本书主要是抄录材料,予以整理编排,图片也主要从网络搜集而来。在这里对原著作权人及出版物以及有关网络表示衷心感谢!书中抄录的文字一律注明详细出处,以便读者查阅。注释格式借用哈佛格式,说是借用,是因为对哈佛格式做了些许改变。主要是参考文献全部使用中文标点,使之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出版年标在作者姓名之后,以便排序与读者查找,同时在文献著录中的出版物后也保留出版年,这是为了免得读者在阅读时瞻前顾后,不太方便。

本书肯定存在很多缺点与不足,希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吴丕

2015-02-0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