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刘基编著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国民阅读经典》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再现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在古今中外的具体应用,是成大事、谋大略者必读的书,希望先贤的智慧能让你如虎添翼。 《孙子兵法》是一部饮誉世界的兵学圣典,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奇书圣典。《三十六计》也不逊色。在古代,《三十六计》曾使中国历史多次被改写。也使世界无数政治家、军事家、商人扬名于天下。在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若能深刻领悟其内涵,并将二者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我们亦能轻松纵横政坛、驰骋商海、畅游职场,成为各竞争领域内的“善之善者”。
《孙子兵法》由“兵圣”之称的孙武所著,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三十六计》是古人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孙武、刘基编著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国民阅读经典》将两者合而为一,有最本真的原文,并对原文进行注释和讲解,通俗易懂,简洁生动,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和思想冲击。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军事名言,不仅揭示了战争指导者对彼己情况的了解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指明了在了解彼己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双方行动的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确定自己的作战行动,以战胜敌人。这就把“知”与“战”,把“胜可知”与“胜可为”结合了起来,把认识和运用规律结合了起来。这是孙武对我国军事思想的一大贡献。
孙武揭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普遍军事规律时,还对“知”与“战”的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如他把了解敌情提到“三军之所恃而动”的重要地位,用专篇论述了使用间谍掌握敌国情况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作战行动中侦察判断敌情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在各种敌情、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动的原则等。在知己方面,提出了“上下同欲”、“识众寡之用”、“以虞待不虞”、“知吾卒之可以击”与“不可以击”等。他要求将帅考虑问题要“杂于利害”,见利思害,居害见利,力求全面,同时,要“因利而制权”,把握有利战机,正确确定自己的行动方针。
孙武运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普遍军事规律,在了解当时各诸侯国情况的基础上,从战争经验中总结出了若干有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如“先胜而后求战”、“示形”、“动敌”、“我专而敌分”、“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等。
“先胜而后求战”,就是在了解彼己强弱胜负之情的基础上,有充分的应敌准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有把握取胜而后求战。反对那种既不做周密考虑和准备而又盲目轻敌的“先战而后求胜”的错误做法。这一思想,是稳妥而积极的。
“示形”、“动敌”,就是用“示形”的方法,用“诡道”诱骗和调动敌人;同时,注意不为敌人所调动,即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使作战的自由权稳操于自己手中,迫敌处处陷入被动,以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这一原则,是有其重要价值的。
“我专而敌分”,就是作战中要造成“以镒称铢”、“以破投卵”的兵力优势,使“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从而达到“以十攻其一”、“以众击寡”的目的。孙武这个“我专而敌分”的原则,为历来军事家所赞赏,曾给予很高评价。
“避实而击虚”,就是从了解、分析敌我情况中,找出敌人的虚实所在,避开敌人力量坚实之处,打击其虚弱之点,“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达到“攻而必取”的目的。
“因敌而制胜”,就是要求随时随地了解变化不定的敌我双方情况,并针对当前的敌情,灵活地变换自己的战法,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一原则,反映了孙武主张战争指导上的灵活性,反对一成不变的机械观点。这种思想,在《孙子》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例如,它强调要根据不同敌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如“利而诱之,乱而取之”之类,根据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战法,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另外还要求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这在《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中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九变篇》中所提到的“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则包含着更大的灵活性,要求将帅要懂得临机处置的重要。总之,孙武认为,战争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必须在作战指导上做到“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充分发挥将帅的指导能力,灵活机动地战胜敌人。
三、反映了较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
《孙子》之所以能够提出若干较精辟的军事理论原则,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原因的。从《孙子》十三篇中不难看出,孙武在论述兵法的过程中,反映出不少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如他在分析研究战争、判断战争胜负可能性时,能够从一些客观条件人手,并较充分地估计到战争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关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对于“道”和“天”的解释是朴素唯物论的。《孙子》中的“道”,不是虚无不可捉摸的超时空的东西,而是指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等客观实际。《孙子》中的“天”,不是什么神物,而是“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现象。他还认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充分表明,孙武对于了解敌情,既不信鬼神和“天命”,也不用历史事件去类比和推论,而是从真正了解敌情的人取得。他直观地看到了关于敌我、攻守、胜败、虚实、奇正等一系列对立现象,并要求人们在战争活动中要注意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情况。如了解情况时要“知彼知己”,考虑问题时要“杂于利害”;军争时要估计到“利”与“危”,等等。
P4-5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名著,产生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据史书记载,它是我国古代大军事家、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著,其生卒年月不可考,约与孔子同时期,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孙子兵法》一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也影响深远,全书共十三篇,论述了“计”、“作战”、“谋攻”、“形”、“九地”、“火攻”、“用间”等问题。
《三十六计》是20世纪中叶发现的一部兵书,不分卷,无年代和作者可考。全计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之计,本书可以说集中了古代兵家不少的奇谋方略。今天,我们将两本兵书合编在一起,统一了体例,并进行了校正和译注,增补了由两部兵书发展而出的《百战奇略》与历代战争的精彩战例。更有助于现代读者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古代的军事遗产,相信会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