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工部集》也叫《杜少陵集》,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集。《杜工部集》一书共收诗一千四百多首,其内容真实的反映了唐王朝自盛到衰的种种社会现实,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并饱含了作者爱国爱民的热情。如《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三首》,以及“三吏、三别”等诸多诗篇,对战争造成民生艰难和腐败政治造成的社会动乱、贫富不均,作了深刻的抨击。又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等诗句都深刻的批判了上层社会腐朽没落的生活,同时也对下层民众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均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朱明伦、彭其韵、傅璇琮、彭定安、刘继才编著的《杜工部集全新解读/名家解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系》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诠释和赏析。
朱明伦、彭其韵、傅璇琮、彭定安、刘继才编著的《杜工部集全新解读/名家解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系》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盛唐时代的天才诗人杜甫的传奇人生,剖析了李白的性格特点、诗歌风格;第二部分精选了杜甫160余首诗歌名篇,并作了翔实的注释和精彩解读;第三部分精选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10首诗歌名作,并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诠释和赏析。
杜甫出生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旧唐书·杜甫传》说杜甫本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因曾祖杜依艺官巩县令,于是家迁居巩县。其十世祖杜逊居襄阳,官至魏兴太守,襄阳杜氏自逊始。但杜甫从来不说自己是襄阳人,文中称自己为“京兆杜甫”,诗中常自称“杜陵野客”“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远客”“杜陵老翁”等,偶尔也说“少陵野老”。那是因为他所崇拜的第十三世祖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
杜甫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小的时候他曾寄养在洛阳二姑家。二姑对杜甫悉心照料,比对自己亲儿子还亲,使杜甫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亲人的照拂使杜甫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地成长。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他亲眼见过开元最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矫健优美的舞姿,亲耳听过当年最著名的歌唱家李龟年优美动人的歌声。他既广泛地读书学习,“读书破万卷”,又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因为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著名的“文章四友”之一,又因为他本人聪颖早慧,所以小小年纪就在洛阳文坛崭露头角,声名远播,以至“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李邕是书法家,文名极高,任过几个州郡的刺史、太守;王翰是诗人,所作《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脍炙人口;崔尚、魏启心在杜甫出生前就早中进士,都是老前辈。
杜甫并不满足于名流前辈的赞扬,他还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他也和同时代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漫游各地,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先到黄河北的郇瑕(今山西临猗)作短时间的出游,20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南北漫游。
第一次漫游是南下吴越。杜甫单身乘船走水路,从洛阳出发.经运河,渡长江。一过江就到了江宁(今江苏南京),他首先游江宁。六朝故都,金粉之地,王谢风流都成遥远的历史,但伟大的艺术品的生命却是永存的。在秦淮河北岸的瓦官寺里,有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维摩诘像,经历三百六七十年的风风雨雨仍光彩如新,神妙无比,给杜甫留下最美好、最深刻的印象。他特意向朋友许八要了瓦官寺维摩诘图样,时时欣赏,细细揣摩。在江宁他还曾与曼上人携棋对弈,泛舟湖上。离开江宁又东下姑苏(今江苏苏州),盘桓多日,寻幽访胜,历史的一幕幕,故事的一桩桩,都从眼前的景物中闪出,都在这残存的遗迹里保留:“东下姑苏台……阖间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芰荷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吴越春秋,秦汉故事,吴王夫差与西施,秦始皇凿剑池,吴太伯至德让天下,阖闾使专诸刺死吴王僚,朱买臣当太守羞死前妻……杜甫在读一本活的历史书!
杜甫继续往南漫游,历史好像翻开了新的一页:“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越地(今属浙江)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水、可爱的姑娘都给杜甫留下终生不忘的美好印象。可是为了回乡参加科举考试,他不得不匆忙结束第一次漫游。
24岁时杜甫在洛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进了进士考场。当时的杜甫年轻气盛,自视甚高,什么屈原、贾谊、三曹七子统统不在话下。“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好像功名唾手可得,仕途就在脚下。可是他失败了,这次只取27名进士,他排在第28名以外……
可是他没有消沉,没有颓丧。这不过是两次漫游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很快过去了。他“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P3-4
读书是一件愉快的事儿,我们要高高兴兴地去读。东晋的陶渊明说:“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书》)南宋的胡仔在谈到读书时也说:“盖其辞意典雅,读之者悦然。”(《苕溪渔隐丛话》)因此,林语堂先生把读书列为娱乐范畴。他说,读书是文明生活中人所共识的一种乐趣,极为无福消受这一乐趣的人所羡慕。他认为,读书不能首先树立一个什么崇高的目标,然后才硬着头皮去读,那样一切乐趣会完全失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读书还是有正当需求的,这与乐趣并不矛盾。现在不少青少年似乎没有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他们往往把读书当成了苦差事。这当然有一个过程,读书是可由苦而乐的。
读书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生存阅读,一类是性情阅读。现在,生存阅读类的实用书很多,吱口应试、推销等的图书充斥书店。而不为功利或淡化功利色彩、属于性情阅读类的图书则较少。最近,教育部建议的中学生课外读物就基本属于性情阅读类图书。这些图书与应试教育的教辅读物大不相同。学生阅读这些名著不像读教辅读物那样仅仅为了应付考试,以求立竿见影地提高考试成绩;但是通过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并会陶冶情操,领悟做人的道理,对其一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必读书与一般的性情阅读类图书又略有不同。它不是提倡青少年随意消遣式阅读,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去阅读。开始时,虽然没有急功近利的目的,但读后却大有裨益。
要使读书真正成为一件乐事,就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去读。教育部建议的中学生课外读物,固然都是当读之书;但是选取的面还不够宽,某些书的内容也不免有些沉重。为此,我们遴选并编辑了这套《名家解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系》,除了包括教育部建议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又适当扩充,共30本。这样就为青少年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提供了更大的余地。青少年选择有趣的书去读,就会读出兴趣来。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培养出自己的读书兴趣。兴趣渐浓,逐渐成“瘾”;一俟上“瘾”,即会变成自觉行动,不再当作苦差事。对此,鲁迅先生曾作妙喻,他说读书如打牌,“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它妙在一张一张地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读书的,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到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赌徒了,这在赌徒之中也算下品。”(《鲁迅全集》第3卷第439页)
古今学者以愉悦为读书的基本标准,是一种诚实的态度。一本书,无论专家说它怎么好、如何重要.如果读后不能令我们愉悦,我们就不愿意读下去。不去读它,又怎能产生共鸣,获得知识和享受呢?特别是文学作品,其本身并无实用。只有读过,才能陶冶性情,使生活更加充实。因此,读书也是一种交流。书籍只有通过与读者交流,才能产生价值。
据调查,现在青少年离世界文学名著越来越远了。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业负担过重,出于功利目的,学生一般都拒绝与考试无关的阅读;二是现代文化多元化,学生往往选择电视、网络等轻松的方式作为课余的休闲;三是有些名著年代久远,因缺乏必要的解读,致使学生不易读懂。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编写丛书时,要求作者至少做到“五化”,即将名著深层化、外展化、立体化、时代化和生活化。
——将名著深层化。要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而不是简单地归纳作品的主题。本着形象大于思想的原则,从形象入手,分析作品的多重主题。既阐述作者的主观意图,又揭示作品的客观意义。
——将名著外展化。不要就作品论作品,而应适当地说开去。例如:有的名著,可写其创作的缘起故事;有的写读者的接受过程,或介绍某一名著对读者性格形成及其成长的影响等;有的可写不同读者对名著的不同感受,等等。
——将名著立体化。本“书系”对文学名著的展示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不仅从时间上横贯古今,而且在地域上沟通中外。为此,我们一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读者以形象感;二是着重对人物的个性分析,使人物形象化。
——将名著时代化。所谓时代化,主要指将名著作当代转化与深加工,挖掘其在今天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本“书系”要求既要说深说透,又要恰到好处,避免牵强附会地去寻找作品的所谓现实意义。
——将名著生活化。对名著的阐释要尽量贴近我们的生活,使读者感到名著就在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评述作品的影响时,顺便指出从名著引出的成语和典故等;但是将名著生活化,并不等于将其庸俗化、琐碎化,而是要做到既有趣味,又有意义。
我们的愿望是好的,但要实现这些愿望并非易事。“暨乎成篇,半折心始”。因此,书中如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和同行专家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改正。
勤学苦岁晚,读书趁年华。值此第20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祝愿中学生朋友在花季里,迎着朝阳,沐浴春风,愉快地读书,让自己的青春大放光彩!
《名家解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系》编委会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