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纳·米特编著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以大战在即、兵灾连绵、孤军奋战、饮鸩为盟四大部分共19章,讲述日本侵华起因、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河南大饥荒、中国远征军出征、开罗会议、豫湘桂会战、最后的胜利等重要阶段和事件,讲述国民政府、共产党、盟国各方对日本、汪伪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曲折历程和中国作为一个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盟友,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杰出贡献,还了中国一个公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典藏版)(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英)拉纳·米特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拉纳·米特编著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以大战在即、兵灾连绵、孤军奋战、饮鸩为盟四大部分共19章,讲述日本侵华起因、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河南大饥荒、中国远征军出征、开罗会议、豫湘桂会战、最后的胜利等重要阶段和事件,讲述国民政府、共产党、盟国各方对日本、汪伪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曲折历程和中国作为一个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盟友,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杰出贡献,还了中国一个公道。 内容推荐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由于种种因素被遗忘。 基于大量珍贵的历史文件、私人信件、日记尤其是最新的解禁档案,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披露了1937~1945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从日本悍然发动的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忍痛炸毁黄河堤坝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从与罗斯福、丘吉尔、史迪威的国际周旋,到聚焦中国三大战时人物——战火中崛起的划时代巨人毛泽东,挑起千斤重担的战时领袖蒋介石,从革命志士堕落为汉奸的汪精卫……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著作。 在拉纳·米特编著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中,米特严肃地指出:自“二战”时起,中国就已经是“负责任的大国”。忍辱百年的中国如何涅槃重生?今天的中日关系动辄紧张,背后有何历史根源?翻开本书,你将找到真实的答案。 目录 推荐序Ⅰ 中国本为世界而战,世界须还中国公道! 推荐序Ⅱ “二战”回眸:西方遗忘了浴血的中国 前言重庆重生:现代中国的缩影 第一部分 大战在即 第1章 逆转的实力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小兄弟”崛起|年轻的革命者们 第2章 未能统一的中国 统一中国之战|清党大屠杀 从“泛亚主义”到“大东亚共荣圈” 第3章 多维度冲突 暗中备战|凶险的长征撤离|迷雾中的西安事变 从东北斩向华北的武士刀 第二部分 兵灾连绵 第4章 七七事变 1937——狰狞之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国共再携手 第5章 淞沪会战 浴血淞沪|衣冠西渡 第6章 恐慌西逃 四海西奔|一寸山河一寸血|家园何处 第7章 南京大屠杀 固守,唯一的选择|南京,南京!|难以安息的亡魂 第8章 血战台儿庄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一战雪耻 第9章 致命黄河 逼面而来的日军|千年一叹花园口|烧在历史上的火 第三部分 孤军奋战 第10章 重庆大轰炸 陪都的艰辛|惨无人道的大轰炸|战时当国何其难 第11章 汪伪叛国 “曲线救国”|蒋介石的决心 汪精卫、周佛海与“低调俱乐部”|惊险的出逃 第12章 珍珠港,中国的曙光 持久战|汪伪政府的成立|不得不说的摩擦 攻击目标:珍珠港 第四部分 饮鸩为盟 第13章 目标,缅甸! 中美蜜月|“醋乔”史迪威|远征缅甸 第14章 河南大饥荒 前所未有的困境|恐怖的大饥荒 蒋介石的应对之策|国共殊途 第15章 门户清理 “军统”与戴笠|“魔窟”76号 第16章 开罗会议 美英两国间的抉择|东亚大棋局|开罗会议 “一号作战”大幕拉开 第17章 反攻缅甸和豫湘桂会战 生命线——滇缅公路|不堪回首豫湘桂 “迪克西使团”延安行|胜利在望 第18章 蒋史交火 冲突爆发|蒋介石摊牌 第19章 百年国耻今日雪 绝处逢生|雅尔塔协议|抗日战争胜利 后记不能被遗忘的盟友 注释 附录 试读章节 1937——狰狞之年 宛平看上去并不像是可以决定国家命运的地方。即便在今天,它也只是一个位于北京市西南方向15公里处的小村庄。在1937年,宛平就是一个乡野之地,但它确实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那就是一道用近五百头精心雕刻、形态各异的石狮装饰起来的石桥。在13世纪,这道石桥吸引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注意,将其称为“世界上最精美的桥梁之一”。因此,这座桥在西方也被广泛称为“马可波罗桥”。但在中国,人们把它称作“卢沟桥”。 1937年夏天,卢沟桥周边地区到处布满中日两国的军队。当时驻扎在该地的中国军队是第二十九军,归国民政府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宋哲元指挥;而日方驻扎部队则属日本华北驻屯军所管。日本得以在该地区部署兵力,是因为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与各国达成的《辛丑条约》,该条约允许国外势力在华驻扎军队,以便在民众暴动时得以自保。当时,中日双方的关系极不稳定,宋哲元本人也面临着两难的处境,他夹在南京政府和日本人之间,两面不讨好。蒋介石政府要求宋哲元不可让日本侵占中国土地,但同时不能激发外交事件;另外,宋哲元还必须跟日本人达成妥协以保住他自己的权力根基。1937年,驻扎在华北的各国外交官们已经嗅到了空气中某些异样的气息。美国大使馆参赞这样写道:“在过去一周中,中日两国国民的不满情绪可能引发骚乱的传言在北平到处流传。宋哲元长期不露面,当地百姓深感不安,传言似乎主要是因此而起。”这位参赞认为,宋将军远离其军队是为了回避日本人,后者想逼他交出华北地区的更多控制权。 7月7日晚上,日本军队开始在宛平周边地区开火。这件事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在平津地区,外国军队开展军事演习的权利是得到过认可的。但这一次日本军队似乎是变本加厉。当地日军指挥官宣称他的一个士兵失踪了,要求进入宛平搜查。这几乎是在明目张胆地指责:一定是中国人绑架或杀害了这名士兵。在过去几年里,日本人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对中国军队提出要求,而且这些要求一般都会得到满足。但这一次,宋哲元的军队拒绝了,于是一次低级别、小规模的战斗打响了。这次小小的冲突似乎会很快停息,就像以往那样,许多这样的冲突常常在中方做出退让后就平息了。然而这一次,远在华中地区的蒋介石却下定了决心要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听到北平附近交火的消息时,蒋介石并不在南京,而是在江西庐山的牯岭。蒋介石将庐山当成夏季的避暑之地。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多次邀请他的顾问到庐山商谈未来可能会跟日本发生的战争。到了1937年,商谈进程变得愈加紧迫。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自强之意义与责任,应具必战之心,而后可以免战。” 听到宋哲元的军队跟日本人发生冲突之时,蒋介石正跟他的军事委员会一起开会。他在日记中补充说:“倭寇在卢沟桥挑衅……决心应战,此其时乎。”在日记中,蒋介石还反思了日本发起卢沟桥之战的用意所在:“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而后他又更为焦虑地补充:“系时接受挑战乎?” 起初,宋哲元的三个高级官员致电在南京的蒋介石称,他们不能答应日本人将中国军队撤出卢沟桥的要求,“因为这关系到国家主权”。中方经过一番抵抗之后,仍不得不和日本在宛平的军事指挥官开始停战谈判。卢沟桥上的这一小小冲突看上去似乎很快就会平息。 蒋介石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这次为期两天的战斗是不是像之前发生的多起事件一样,真的只是一次小规模冲突?它是否相当于日本对中国的另一次入侵,就像1931年的满洲危机那样?他断定,如果它是前者,这种紧张局势很快就会缓和。毕竟,华北并非真正处于国民党的控制之下,它是由蒋介石的竞争对手和日本军队所组成的混合势力所掌控的。放任战火蔓延,蒋介石自身的情况并不会马上恶化。但如果这次华北危机是日本在背后推动的严重事件,目的在于侵占更多的华北领土,使处于华东地区的国民政府受到威胁,那么,蒋介石就需要做出是否宣战的重大决定。P74-76 序言 拉纳·米特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中译本今年出版,正是时候。明年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无论是当年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将再一次直面千万亡灵,直面历史的真实。拉纳米特书中的核心问题正是,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低估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作用和贡献,为了历史也为了今天,世界都应该还中国一个公道! 在70多年前的那场人类浩劫中,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遭受了无法抹去的创痛。去年夏天在挪威北部某港口小镇街头,一块石碑告诉我,当年纳粹德国败退时一把火烧了整个镇子,只留下我身旁的小教堂。而在我们中国,就算用万千块这样的石碑都无法记录下当年日本鬼子的罪孽恶行! 要公平看待中国对“二战”的贡献,必须跳出以欧洲战场为中心的传统史观,就像拉纳米特努力去做的那样。从1931年开始的整整14年,不管牺牲如何巨大,不管有没有外援,一直坚持抵抗侵略国的只有咱们中华民族! 最了不起的是,即使到了丢失了半壁大好河山的危亡时刻,中国也没有同日本媾和,更没有投降。1937年全面抗战初始,中国军事家蒋百里就大声疾呼:“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日本)讲和!”中国还真的做到了,可惜的是蒋百里早早病逝,没能等到日本侵略者俯首的那一天。 可以肯定,要是没有中国的坚持,“二战”一定不会那样结束。试想,如果让日本侵吞了整个中国,那么英国很可能失去印度,丘吉尔还能撑多久?苏联将不得不对德对日两面作战,斯大林还能从乌拉尔以东源源不断地调运援兵?至于美国,或许要多牺牲一两百万士兵,才能把日本人打败。但是它们的历史总是记录它们自己的辛苦和勇气,却忘了(或者低估了)东方还有一个死撑到底的中国,帮了它们大忙。 对中国的不公平首先就体现在战时的大国交易中。丘吉尔坚拒把香港归还中国,斯大林对日开战的先决条件居然是把盟友中国的东北占为己有,还硬要中国吞下外蒙古独立的苦果!美国看似公道,但它为了战后同苏联较量,不仅独占战败后的日本,排拒中国的参与,而且还把本应归还中国的钓鱼岛当作人情留给战败国日本。在他们眼中,中国真的不算什么! 直到70多年后的今天,西方在重新看待中国的同时,也应该还这个“被遗忘的盟友”一个迟到的公道。尤其当日本右翼想靠否定“二战”罪孽来让其国家“正常化”,当年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更应该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绝不允许它翻历史的公案。而只有公允地肯定中国抗日战争的丰功伟绩,才能把日本侵略者永远钉死在审判席上,永世不得超生。 这也应该是台海两岸的共同努力。记得2005年8月3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介绍中国如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我提出的问题是:今天大陆如何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当时任国台办副主任的王在希先生回答我的问题时表示:“国民党军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形成了与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武装开辟的敌后战场相区别的正面战场。正面战场的各次重大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大陆官方对于正面战场的明确肯定。 肯定整体的抗战历史,当然就要肯定所有的抗战勇士。今年3月间的一段微博说:“广西老兵关怀计划志愿者在访问时,遇到一名隐没乡间60多年的抗战老兵。这名老兵生活困苦无人过问,志愿者来进行慰问时,他不敢相信,当志愿者说‘凡是打过日本的都算’,老人竟孩子般地嚎啕大哭起来。”当然,这位抗战老兵属于“国军”,但无论是“国军”还是“共军”,当年打的都是同一个日本鬼子! 60多年后的“都算”,虽然来得很晚,毕竟还是来了。我们终于懂了,要人家公正看待我们的抗战,我们更应该以同样的公正看待自己,还自己一个公道。 后记 战后之战 中日战争突然而止。1945年8月初,蒋介石在加快步伐,遏制他国势力对其辖区的侵蚀。他的首要遏制对象是英国,他打算让香港的实际主权回到中国手中。如果英国知道蒋介石的打算,那就有可能爆发战后首次激烈军事冲突。蒋介石当时的大部分注意力仍在共产党身上。8月12日,蒋介石宣布共产党军队无权接受日本或叛军的投降。8月14日,他又采取了另一项更重要的举措,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据蒋介石8月15日日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应于当日清晨六时签订。此处作者采用的是对外公开的条约签订时间。——译者注)。这项条约允许苏联在中国东北享受各种特权,并让中国放弃对外蒙古的主权。15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议战后重建等重要议题。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答应亲自陪同前往,毛泽东才同意重庆之邀。 得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后,毛泽东很震惊。他从未想到斯大林会背着他与蒋介石签署另一份协议。斯大林对于共产党能否打败国民党军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当时正想方设法重建苏联在欧洲的地位,不想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支持反抗美国的盟友,这导致毛泽东处于弱势地位。毛泽东和蒋介石会面是历史性的一幕,这次会面距离他们上次会面已有20多年。毛泽东在重庆逗留了6周,商议中双方都做了妥协。毛泽东不再坚持成立联合政府,蒋介石同意共产党军队保留12个师的编制。这两位领导人都知道国共双方试图达成共识至关重要,但他们俩也都认为内战无法避免。总的来说,重庆谈判的成果难以维系。 谈判形成的制衡状态很脆弱。中国共产党开始巩固其在中国东北的地位,并首次试图占领整个地区。国民党军队在美军的帮助下重返东北地区,与共产党发生多次冲突。地区冲突随时有可能升级为内战,共产党只得暂时收起统一中国的愿望。与此同时,苏联意识到美国不打算让联军统治战后的日本,因此它一方面不太愿意落实与国民党签订的中苏协定,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与美国摊牌。 1946年,杜鲁门总统明确表示,不允许美军协助国民党政府的军事行动。赫尔利指责其国务院同僚从中捣乱,随后他突然提交辞呈。13】因此,杜鲁门决定派最有声望的特使——刚刚当上美军参谋长的马歇尔将军前往中国。杜鲁门希望马歇尔能够努力促成国共双方达成一致。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马歇尔的任务变成不断经受挫折。国共双方都不愿意妥协。国民党不愿意让共产党在中国境内拥有军队和政府。共产党不愿意将军队交给政权结构有问题的国民党。虽然双方同意自1946年1月10日起停战,但马歇尔觉得谈判结果难以维系。1946年上半年,马歇尔原本希望国共谈判能出现实质性进展,却被国共两党升级的矛盾所破坏。到1946年夏,共产党巩固了在东北的政权。蒋介石认为共军势单力薄,无法抵抗国军的进攻,继续要求共产党解散部队,而共产党坚持认为国民党必须放弃自1946年就开始的攻击行为。1947年1月7日,马歇尔宣布他打算终止两党间解工作。 中国百姓无法放心地将自身的命运托付给国民党。抗战结束后,中国的经济状况岌岌可危,但还没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蒋介石拒绝减少军费开支,他认为武力战胜共产党是夺回掌控权的唯一方法。蒋介石实行的政府价格管制政策收效甚微,加上政府并不承认抗战期间发行的债券,因此随后发行的新债券也没有多少富人愿意认购。抗战结束前的几年,通货膨胀就已经相当严重,到1947年更是失控。国民政府不仅独裁而且非常腐败,政府官员经常巧立名目没收私人财产,收复失地后表现得非常傲慢,这些都导致他们丧失了民心。 如何处置叛国投敌者是个特别棘手的问题。1944年11月,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去世,他的尸体被运回中国,安葬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墓旁边。返回南京途中,蒋介石想到的首要任务就是彻底破坏:他下令用烈性炸药炸毁汪精卫墓。汪精卫死后,其继任者陈公博接受了审判,并于1946年春被处决。投敌叛国者的遭遇也不尽相同。1946年春,汪精卫的遗孀陈璧君也像陈公博一样,受到了审判,但她积极地为自己辩护,声称她丈夫宣告主权的领土已遭蒋介石政府遗弃。审判席中有些观众为她欢呼鼓掌,向她索要签名。最后,她被判入狱,但没被处决,于1959年死于上海。抗战后期,周佛海大部分时候是个两面派,因此也免遭处决。他可能希望得到更宽大的处理,但他的保护者戴笠于1946年坠机身亡,其他势力强大的人物不愿意将政治资本浪费在周佛海身上。1948年,他因心脏病发作死于监狱。总的来说,由于中国陷入内战的新危机,投敌叛国者成为社会边缘人物。 日本也因入侵中国而备受谴责。1948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举行了“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只是被告方其中一项罪名,7名被告被判处死刑,包括松井石根上将和前外交大臣广田弘毅。他们都与日本在华战争的升级有密切的联系。 …… 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中国早在1938年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那将给日本控制整个亚洲大陆提供有利条件,加速日本对东南亚地区的扩张。一个屈服的中国,也更利于日本入侵英属印度。没有“中国的困境”——这个由于中国拒绝停止反抗造成的困境,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将更有可能实现。抗日战争中,曾担任蒋介石政府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董显光,在其作品中创作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旨在向外界传递中国持续抗争的不屈不挠的形象。其中,有一位人物的名字具有高度象征性——余抗命。这个名字就是“我与命运抗争”的意思。 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与从未预料的命运抗争过。我们西方人认可它们所遭受的苦难、抵抗的经历,以及被迫做出的可怕选择,就会对我们共同拥有的“二战”记忆和理解怀有更深的敬意。 书评(媒体评论) 新华网 无论将《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作为一种“慷慨的赞扬”,还是一种“迟来的公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抗战史都释放出一种积极信号,给国人打开了一个追溯和反思历史的崭新窗口。 《参考消息》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所著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给了中国应有的历史评价。 《纽约时报》 拉纳米特所著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是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 《华尔街日报》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是一部引人注目的权威之作。它深入研究了中国在“二战”盟军中所处的角色,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惨重代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