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对联故事/青少年品读国学精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和兴文化编的这本《中国古代对联故事》是“青少年品读国学精萃”系列丛书之一。该书集古今对联故事之大成,编有200余则故事,种类比较齐全。尤其在“奇”“妙”“趣”上下了很大功夫。本书文字简洁,通俗流畅,编排合理,多而不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读者能阅读欣赏,并有珍藏价值。

内容推荐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瀚深广、源远流长,其中的国学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蕴涵着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由和兴文化编的这本《中国古代对联故事》精选出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具有深远影响的对联故事100多个,包括解缙出对斗权贵,苏东坡妙联趣事,黄庭坚遇难对得自警,吕蒙正长联讽势利等。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青少年对“国学”的热情。

目录

郑板桥对联趣事

王士祯巧对叔祖

顽皮小学童妙句免罚

张生对句定姻缘

贪赃主考获赠“卖完”

解缙出对斗权贵

李彬夜书教子联

一曲戏词配良缘

小孩妙对

中国第一春联

地名妙对结良缘

宿命对

讽刺与幽默

蒲松龄撰励志联

王举人成名对

苏东坡妙联趣事

扫叶僧联中自画

秀才自命不凡空自扰

好一副农家妙对

苏黄谐音趣对

孔子门生对

妙对频出只因酒掺水

澡堂联上“六分半”

黄庭坚遇难对得自警

牧童出怪联书生犯难

李方希佳对得仕

宋湘立志成学为哪般

财主学样弄巧成拙

回文趣联

忘年相交寺中对

舅改巧联兄弟和

吕蒙正长联讽势利

高刘二翁诗社斗联

冯诚修妙联定状元

浪秀才调戏不成反受辱

朱彝尊幼年对对显锋芒

乞丐妙笔填对

这联乾隆对不出

萝卜对

休妻对

过城门对对子

名人墓联杂记

董邦达撰剃头联显名声

老中医对对收高徒

又是一副有趣谐音人名对

人名隐联

进士进土夫人失夫

仙姑怕羞皇帝自爱

梅岭绝对寄深情

陋巷穷门皇家对

兄弟联

聪颖善对苏小妹

昨夜公子是皇上

小顽童对句免责难

李调元巧对趣闻

智村妇妙语噎乾隆

鸡鸭对

纪神童对对好功夫

联池奇花歇后联

三秀才改联斥官府

于谦年少对句显才智

改诗换联显奇效

君臣巧寻招牌对

秀才巧断联句气煞黑心财主

乾隆增益状元联

盐夫妙句难塾师

俞家趣对

蒋神童巧对服老道

妙联三出定终身

算数联献寿翁

小凤仙挽联寄深情

袁枚随园觅小诗

太守出对招西宾

三对不离老本行

考官“少目”学生“欠金”

一副绝妙数字联

一副对联一种人生

三秀才巧题对联赞戏班

王尔烈早慧得妙对

应对趣闻

李氏有女初显才

美千金三难丑秀才

曾国藩出对伤人反受辱

不对不相识

文必正联句验真身

艄公出对巧渡才子

西湖绝对

状元意气题联

贾瞎子妙技得赞

一联道尽锦绣中华

赖公子输句赖不得鱼

萧燧改联揭财主老底

张弓手碰上李木匠

蔡神童巧对服太守

落第书生悲自挽

刘墉山西对句认义女

何绍基撰戒酒联劝书生

母女深情寓妙联

斥生员

包公巧破应对联姻案

林则徐幼年即景对

皮匠两句妙对当驸马

夫妻斗智贺寿联

神童张欣对句免罚

天下第一长联

石达开撰联显豪情

文武状元对句轶事

两小孩巧戏知府

穷秀才巧对联做督学

黄永宁因联被免职

佳联辩龙虫

三难佛印成朋友

刘坤一保命改对联

小王波巧对借谷粮

穷书生写春联

乾隆题联旺鞋铺

试读章节

郑板桥对联趣事

郑板桥赴任

郑板桥去山东潍县赴任那日,为了欢迎新县官上任,潍县全城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当郑板桥到达衙门口时他没有进门,而是吩咐随从到墙上凿洞。不一会儿的工夫,墙上就凿出了十个如铜盆大的洞,从外边就能一直看见里面。

恰在这时,有人小声地问道:“敢问大人,这样完好的墙壁,为何要凿出这么多窟窿?”

郑板桥微微一笑说:“我听说从前的很多官吏,对百姓进行敲诈勒索,老百姓因此叫苦连天,我决心把府衙里的腐败之风放掉,因此凿了这些窟窿,透一透气!”

把窟窿凿好后,郑板桥立刻命人在衙门口贴出一张告示:“本官不分时间,日夜受理诉状。”

郑板桥紧接着又亲自作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郑板桥一直忙碌到天亮。由于他判案公正,当地百姓都尊称他为青天大老爷。

自画像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他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何不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呢?”郑板桥听后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雪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实可以看作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向他人虚心求教;而又不屈从于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最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可谓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郑板桥虚心好学、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

入木三分

有一次,郑板桥写了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上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他要求朋友们用文笔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

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还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鲁迅极为赞赏这副对联,曾特地手书此联赠给日本的汉学家增田涉。

湖光月色图

秋日的一天,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下兴化北乡。船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船后的船家摇着橹,小船悠悠地行荡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秀丽的湖光山色。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这时,天也渐渐地黑了。正待回舱之际,板桥忽觉眼前一亮,只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轻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微波细浪,像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板桥脱口吟出一句: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上联刚吟出,下联还待出之时,天色陡然变了。一阵狂风无来由地刮来,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了起来,小船被打翻了,人也被抛到了水中。就在这危急的时刻,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相救。渔民们从水中救起了受惊的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们告诉板桥:“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出鱼虾菱藕,而其中的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常含着绿豆大的珍珠呢!”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这里一滴水、一粒砂,哪样不是宝呢?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啊!板桥感叹道。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留下几个字作为留念,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砂万斛珠。

板桥走后,当地渔民就请石匠把板桥的手迹镌刻在石碑上,以资纪念。

板桥自寿联

郑板桥早年家贫,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他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后来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以及办理赈济,而得罪了权贵,被罢官。他做官前后,都在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笔调轻松愉快,洒脱自在,极为有趣。它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他年老时的兴趣和性格。

老先生巧对郑板桥

清朝年间,有一位教书先生在一户有钱人家的私塾里当老师。春天时双方商定一年的酬金为八吊。可是,到了年终,主人不仅分文不给,还把老先生辞退了。这位可怜的老先生就到县衙告状,县令郑板桥听了老先生的申诉后说:

“只怕是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不然,人家怎么会不给你酬金呢?我今天就要当场考考你,试试你的学问。”

老先生急忙申辩,并表示愿意当场一试。郑板桥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说:“那我就以灯笼为题出一上联,你对下联。”

于是郑板桥出了一句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老先生听了,不消片刻沉思,便脱口而出: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了,很欣赏老先生的才华,当即下令传来被告,结了此案,并把这位老先生留在自己身边当差。

P1-5

序言

“国学”是什么?晚清民国时期的国粹派学者邓实先生曾把“国学”定义为“一国所有之学”。章太炎先生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由此可见,这些让我国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所有的学问,形成了我们国家民族的性格气质,也决定了我们每一个国民的传承涵养。教导我们行为的是孔孟而不是《圣经》,陶冶我们性情的是李杜而不是莎士比亚。所以决定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的,从法律意义上说也许是国籍,而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就在于你是否受到了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国学”的熏染。国学,国家,国民这三者实际上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这也是“国学”之所以重要,并应当向青少年进行普及的原因。

然而,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辽阔幅员的文明古国,在如此广袤的疆域之上和绵长的历史之中所产生的“一国所有之学”,其内容实在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令人望之茫然。承载学问的实体当然就是书籍。所以为了保存古代典籍和文化,就很有必要对书籍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于是就诞生了一门古老的学问一一目录学。从汉代刘歆的《七略》,历代正史里的《艺文志》和《经籍志》,最终形成了对古代典籍的经、史、子、集这四部分类法。清代著名的《四库全书》就是按照这个分类法,来分别并保存上古以来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典籍的。

虽然有了前人的眼光方法和工作基础,但是如何从其中撮其精要,并选择适宜的向青少年进行普及,以便他们以有限时间和精力,能够最大程度的了解“国学”的全貌,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

经,在古人看来,是所谓“万世不易之法”。“经者,常道也。”我们现在说的“经常”,还保留着这个意思。从现代的眼光来看,主要包括儒家最重要的一些经典及历代对这些经典的最重要的阐释和解说。这些经典,古人认为是对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的最重要的指导。在这部分,我们选择了《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孟子》等等。

如果说“经”是“万世不易”的“常道”,那么在古人看来,“史”则体现了变动不居的形态。“经”是高悬的理想和目标,是应然;“史”是流动的现实和轨迹,是实然。古人的理念里经史是不可以须臾分开的,所以说“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考虑到青少年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我们特意将传统中最重要的史传改编成故事的形式,并以白话文改写,有《二十四史精华》和《资治通鉴故事》等等。

子部包含了没有进入经部的儒家重要学者的典籍和其它诸子百家学者的著作。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最富有竞争力和原创性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极富创造力的天才学者及其学派。他们的学说补充了儒家学说的不足,丰富了古人的思考和实践。从中,我们精选了《道德经》、《庄子》、《荀子》、《孙子兵法》等等。

集部则是主要收集历代著名的文章和诗词曲赋等,大概可说是现代学科中文学的范畴。作为言情体物、涵咏性情,提高个人修养也是大有裨益。这个部分内容也很广博,我们精选了《楚辞》、《古文观止》等等。另外像《唐诗三百首》、《百家姓》等也都归入了此类。

编撰这套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青少年对“国学”的热情,我们也非常希望这套书能够在新的时代,帮助青少年熟悉经典,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编者

2011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