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像一滩流沙,一旦不小心涉足其中,很容易在自我挣扎中越陷越深。马克·威廉姆斯、约翰·蒂斯代尔、辛德尔·西格尔、乔·卡巴金编著的《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通过“正念认知治疗”,将西方认知科学与东方冥想练习相结合,以文字及CD形式帮助陷入情绪流沙的人们走上“自救”之道。
本书的第一部分阐述了思维、身体和情绪是如何一同在抑郁的形成和维持中起作用的;第二部分邀请读者亲自体验,当其陷入迷惘,努力想“修理好”自己的苦恼时,我们究竟错失了什么;第三部分帮助读者完善正念练习,并让它来担当、抵御抑郁的各种成分,如负性思维、情绪、身体感觉和行为;第四部分汇总出一个整合的策略,教会读者在面临生活中所有挑战时,特别是面临抑郁复发时,如何更完整、高效地生活。
本书适用于那些时常被烦恼缠身或有抑郁症状,想要通过自救通往情绪“净土”的人群。
你是否经常焦虑或抑郁,甚至感到空洞、绝望?
你是否经常对生活现状有挥之不去的不满与纠结?
你是否经常觉得自己不够好、是个失败者?
你是否在情绪低落时苛责自己“软弱”或“不够坚强”?
当我们陷入情绪的漩涡时,总是试图:
像解决问题一样去“解决”坏心情,
通过反复思考发现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找出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的方法。
每一个从痛苦中走出来的人都知道,这行不通。
坏心情就像一个沼泽,你越努力挣扎,就越陷越深。
因为伤害我们的并非痛苦本身,而是我们应对它的方式。
无论你是一时感到不快乐,还是有长期情绪困扰,甚至曾被诊断为抑郁症,本书都能帮助你:
彻底打破长期痛苦的循环
回避导致绝望和自责的思维习惯
无需徒劳努力,让坏情绪自行消散
正念认知疗法,融合了东方禅修冥想传统和现代认知疗法的精髓,不但简单易行,适合于自助,而且其改善抑郁情绪的有效性也获得了科学证明。它不但是一种有效应对负面事件和情绪的全新方法,也会改变你看待眼前世界的方式,彻底焕新你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面貌。
《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和配套音频提供的一系列练习,可以帮助你轻松掌握正念技巧,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从而在喧嚣忙乱的世界中保持清明的觉知,接纳从而安然地面对人生的挑战,重获心灵的宁静。
本书是正念领域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由正念认知疗法创始人马克·威廉姆斯博士、约翰·蒂斯代尔博士、辛德尔·西格尔博士以及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乔·卡巴金博士等四位世界顶级正念专家共同撰写。
推荐序 抑郁苦海,正念为舟
译者序 正念认知治疗—从“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到“喧嚣世界中的静心法”
前言 厌倦了这么持久的坏感觉
第一部分 心、身和情感
第1章 “哦,不,我又这样了”:为何烦恼挥之不去
当烦恼变成抑郁 而抑郁挥之不去
抑郁症的结构
第2章 觉知的疗愈力量:转化变动,趋向自由
情绪的作用
心境和记忆
行动模式:当批判性思维自愿担当不胜任工作时
正念:觉察的种子
第二部分 每时每刻
第3章 培育正念:初尝滋味
觉察
活在当下
视念头作转瞬即逝的心理活动
关闭自动导航
直接体验
超越通常的目标聚焦
趋近而非回避
日常活动的正念
觉察的清新空气
第4章 呼吸:觉知的入门
让心智安稳
新手
呼吸
正念行走
从行走中学习
从无觉知到觉知
第5章 知晓的一种不同方式:绕过反复思考的心
通过直接经验而非思考获得的感觉
身体扫描
早晨的正念清醒
第三部分 转化不快乐
第6章 重联我们的感受:我们喜欢的、不喜欢的,以及我们不知道我们拥有的
我们为什么切断联结
开启新的可能性
迷宫中的老鼠
正念瑜伽
在呼吸的周围扩展注意力
读取你自己的气压计
第7章 和感受一起工作
在身体觉察中放置我们的信任
在边界上工作
转化困难的情绪
选取诚实和开放之路
第8章 把想法当作心智的产物来工作
把想法只看作想法
注意到自我批评的评论
友善看待想法和感受
超越想法和感受:无选择的觉察
第9章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做一个呼吸空间
觉察和承认
使用呼吸空间
在呼吸空间之后我们可以做出的选择
第四部分 重新活出你的生命
第10章 全然地活着:从长期不快中解放自己
佩吉的故事
戴维的故事
第11章 正念课程和你的生活:联合起来
第一周(第3章和第5章)
第二周(第4章)
第三周(第6章和第9章)
第四周(第6章和第7章)
第五周(第7章)
第六周(第8章)
第七周(第3章和第9章)
第八周(第10章)
延伸阅读、网络资料、禅修中心
我们对情绪的情绪性反应
卡萝常在就寝之前,感到“有些悲伤”。这自然令她着恼,特别是在有些时候,她无法把自己的情绪归结于任何之前的事情。“譬如,上个星期五”,她解释到,“安吉到我这里来,晚上我们一起看电视。一切都好好的。她走了之后,我开始打扫公寓,接着我意识到有一种忧伤感悄然地袭了上来。我开始想到过去朋友们令我失望的日子。每当这些发生的时候,我的头脑里总是闪现着同样的话语:我为什么会又一次感觉如此悲伤,又把过去挖出来呢?我究竟是整晚都是悲伤的,但因为安吉在这里所以分散了我的注意力呢,还是就寝时分的寂静影响到了我?”
卡萝常在床上阅读或者看电视,试图把注意力从情绪上分散开来……但是她发觉大多数时候这样做是徒劳。她很快就会因自己的想法而分心。
“我试图找出我会如此感觉的原因:今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使我会感觉这样呢?通常我能够想起一些不对劲的事,譬如简出去买午饭的时候没有告诉我一声,我就怀疑我们是否还是朋友。但总感到这不能真正解释我此刻的感觉。我就开始怀疑我是否哪儿不对劲,当别人看上去很快乐的时候,我却感觉如此糟糕。很快我就捣腾出了很多消极的东西,我开始想到,可能我会永远这样感觉。如果这些情绪持续下去的话,我的人生会是怎么样的?我如何与人相处或者工作呢?我会感觉到真正的快乐吗?当然,那只会令我更加低落。结果我感觉自己糟透了:一切都很费劲——交友、工作,一切的一切。
“有时,我真切地看到自己在做什么:我在把自己弄得更加悲伤。窗外的声响可能会令我分心,蓦然地,这给我足够的空隙去看到自己突然感觉如此糟糕,并为之震惊j这个星期里有一次,当我躺在床上感觉糟透了,变换睡姿的时候,在翻身的一刹那,我想起就在几分钟之前躺进被窝里去时的感觉——那份深深的、奢侈的舒适感和温暖感,那份由清凉的床单和柔软的枕头助我休息的感觉。我意识到,在那一瞬间,一切似乎都与世界那般相宜,可是这份感觉是如何离我而去的呢?我接着对自己说,如其他时候一般:所有这些思考对我毫无益处。但接着我又对自己说,那为什么我总是这样对待自己呢?于是我又开始了有关‘我哪里不对劲’的、又一轮的思考。”
卡萝能够看到其实她对忧伤的反应令她更加悲伤。她竭力地去理解她头脑里正在发生着什么,想让自己感觉好一些,实际上令她感觉更加糟糕。
我们对烦恼的反应可能会把原本短暂的、瞬间即过的忧伤转化成持久的不满足和烦恼。
持久和反复抑郁的首要问题并非‘感觉忧伤’。忧伤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状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部分。臆想可以或者应该摒弃忧伤是既不现实也不可取的。问题在于一旦忧伤来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问题并不在忧伤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忧伤的心理反应。 “把我解救出去!”
现实是,当情绪告诉我们有些事情不对劲的时候,这份感觉明显令人不舒服。它本该如此。这些信号就是精心设计来促使我们去行动的——要我们去做些什么来纠正现状。如果信号并不令人不适,就不会令人有冲动去做出行动。那么,我们在看到急驶而来的卡车时,还会去跳离车道?当我们看到孩子被欺负时,我们还会去干涉?或者遇到令我们厌恶的东西时不掉转身走开吗?只有当大脑记录表明此种处境已经解决了的时候,这些信号才会自行关闭。
当情感信号告诉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头横冲直撞的牛或是咆哮着的漏斗云——做出可以令我们避开它或者逃脱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大脑会动用几乎全自动的整套反应模式,帮助我们去对付任何威胁到我们生存的东西,帮助我们去除或避免威胁。我们把这初始反应模式——我们对某样东西有负面的感觉,并想回避或者消除它——称之为厌恶。厌恶强使我们采取适当的行动来应对处境,从而关闭警告信号。从这一角度来说,它可以很好地为我们服务,甚至可以挽救我们的生命;有时候确实有这样的功用。
但是不难看到,若对内在的经历——自己的思维、情绪和对自我的感觉,产生同样的反应可能就会适得其反,甚至危害到我们的健康。没有人能够跑得比我们自身内在的体验更快,而得以逃脱。我们也不能与不愉快的、沉重的和有威胁的想法和情绪抗争而试图消灭它们。
当我们对自己的负性想法和情绪有厌恶反应,大脑的“回避系统”(涉及躯体回避、顺从或者防御性攻击的大脑回路)就被激活。一旦该机制被开启,身体就会紧张起来,仿佛它在准备着逃跑或者支撑着自己去招架。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厌恶反应对心智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头脑纠缠于如何摆脱忧伤或是跟情绪分割,我们整个的体验就是收缩起来的。头脑被迫专注去思量如何摆脱情绪,但这是个身不由己而徒劳无功的任务,实际上却使头脑渐渐封闭起来。我们对生命本身的体验也会随之缩窄。不知怎么的,我们会觉得局促,如同被关进了盒子里。可供我们的选择似乎萎缩了。我们越发与我们所渴望联结的、更广阔的、可能性的空间切断了。
在我们一生中,可能会逐渐变得不喜欢甚至憎恨自己的或者他人的情绪:诸如恐惧、悲伤、愤怒等。譬如,如果曾经被教诲“不要太情绪化”,我们就可能获得了这样的信息,那就是情绪表达似乎是不体面的,并假设去感受到情绪也是不好的。或者可能我们清晰地记得令我们持久难耐的一段情绪经验,如丧亲之痛,而现在当稍微有一点相似的情绪涌起的时候,我们就会惧怕。
当我们对自己的负性情绪消极地产生出厌恶反应,把它们当作要克服、消灭、打败的敌人时,我们就正自寻烦恼。因而,理解厌恶对理解我们是如何陷于持久的烦恼中至关重要。
P22-24
厌倦了这么持久的坏感觉
抑郁令人痛苦。它是夜间攫走你快乐的“黑狗”,令你忐忑不安,难以入眠;它是午间只有你能见到的魔鬼,那份黑暗只向你显露。
如果你正捧读这本书,那么,可能你知道这些比喻绝非夸张。任何受过抑郁造访的人都明白,它会带来令人疲惫不堪的焦虑、巨大的自我不满以及空洞、失落的感觉;它会令你感到绝望、萎靡不振,渴求从未尝到的幸福滋味,而被无边无际的索然无味和失望所耗竭。
任何人都会想方设法避免感到如此不快、绝望。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徒劳……至少不会管用很久。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是:一旦你曾经抑郁,哪怕其间会有几个月的时间感觉良好,它还是容易复发。如果这发生在你身上,或者你似乎无法找到持久的幸福,你最终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是个失败者。当你试图去探寻更深刻的意义,试图去彻底理解感觉如此糟糕的原因时,“不够好”“失败者”这样的念头会萦绕你脑际。如果无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你可能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空洞和绝望。最终,你可能会认定自己在根本上存在着一些缺陷。
但是,倘若你根本没有什么“毛病”呢?
倘若,跟反复遭受抑郁之苦的人们一样,你那份理智的甚至是英雄般的解救自己的努力恰恰让自己成了牺牲品—如同想挣扎着走出流沙的人们那样,越是挣扎,陷得越深。那该怎么办呢?
我们写这本书,是想通过分享最新的科学发现来帮助你去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又有些什么样的应对方式。这些科学发现,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究竟是什么在助养抑郁或长久的闷闷不乐。
当心境开始陷入下滑的螺旋之际,带给我们伤害的并非心境本身,而是我们对心境的应对方式。
我们习惯竭力去摆脱痛苦,这些努力非但不能让我们获得解脱,反而会把我们囚禁于想竭力挣脱的痛苦中。
换句话说,情绪开始下沉之时我们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因为试图以惯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摆脱抑郁,试图“修正”我们的“毛病”,只会令我们陷得更深。凌晨三点时对生活现状挥之不去的纠结想法,当感觉自己正跌入忧伤中时苛责自身的“脆弱”,拼命说服自己身心不要如此低沉……这一切思绪的漩涡,只会把你推向痛苦的深渊中。任何一个在无眠之夜辗转反侧的人,或者因无尽的反复思量而无法顾及生活中其他事务的人都明白,这样的努力是多么的徒劳。但是我们也知道自己是多么容易被这些心理习惯困住。
在下面的章节和音频中,我们为你提供了一系列的练习。你可以把这些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它们帮助你从那些令你闷闷不乐的心理习惯中解脱出来。我们把该课程称为“正念认知疗法”,它结合了对现代科学和冥想的最新理解,而这些冥想方法的临床效用已经在主流医学和心理学领域中获得证实。它崭新而有力地综合了对身心的不同理解方式,能够帮助你彻底转变与消极想法和情绪的关系。经由此种转换,你可以找到方法突破心境下滑的漩涡,不至于让它变成抑郁。我们的研究显示,对那些曾经有过三次或更多次抑郁发作的人来说,本书中所讲述的课程可以把复发率减少一半。
参加我们研究的所有男性和女性都遭受过反复的临床抑郁之苦。但你不必被正式诊断为抑郁,才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极大的裨益。很多饱受与抑郁相关的绝望和痛苦的人从不寻求专业帮助,但他们依旧明白,在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被长期闷闷不乐所囚禁。如果你觉得自己反复地挣扎于绝望、倦怠和忧伤的流沙中,我们希望你会发现本书及音频可能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能够帮助你从令人不断下陷的消沉情绪中解脱出来,给你的生活重新带来生机和真切的幸福。
由于个体差异,究竟你会如何体会到与消极情绪的关系产生深刻健康的转变,以及在此转变之后随之而来的会是什么,这些都难以预计。在一段时间(该课程中的八周)里,暂时地搁置评判,并全心地投入到这个过程中,看看会有些什么发生,是得以真正了知该方法有何益处的唯一途径。我们就是这样要求课程参与者的。为了深化该过程,并让它更加真切,本书音频在描述冥想练习时,会给予你仔细而准确的指导。
在做冥想练习的过程中,我们鼓励你去试着培养“耐心”“自我慈悲”“开放的心态”和“温柔的坚持”等态度。这些品质可以帮助你从抑郁的“引力”中解脱出来,提醒你当前科学所证实的:停止努力去解决“感觉糟糕”这个问题,其实是件好事。事实上,这恰是明智之举,因为我们解决问题的种种习惯性方法几乎都以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而收场。
作为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在经历一番曲折之后,我们对于什么对反复发作的抑郁有效以及什么无效,有了全新的认识。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科学家们集中于寻找对急性抑郁的有效治疗—因为那种来势汹汹的第一次发作通常由个人生活中的灾难性事件所激发。他们在抗抑郁药物中找到了有效的治疗,对很多人来说,迄今这些药物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接着他们发现,抑郁哪怕在得到治疗之后通常还会复发,而且越多经历抑郁,它再次发作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个发现改变了我们对抑郁及长期闷闷不乐的整体看法。
原来,抗抑郁药物可以“解决”抑郁症,但这仅限于病人持续服用药物时。当他们停止服药,抑郁会复发,就算有时要到几个月后才会复发。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不喜欢通过终生服药来把抑郁这个幽灵拦在门外。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辛德尔·西格尔(Zindel Segal)、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约翰·蒂斯代尔(John Teasdale),我们几个人开始探索发展一种全新方法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着手去发掘抑郁症复发的原因—在每一次遭遇流沙时,是什么令其变得更加危险。结果发现,每当一个人抑郁的时候,大脑中有关情绪、思维、身体和行为的联结就变得越发的强大,更加容易激发起抑郁症。
其次,我们开始探究:面对这个持续的风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们知道有一种叫认知疗法的心理治疗被证明对急性抑郁有效,并使得很多病人免于复发。但是,没有人确切知道它是如何起作用的。我们需要找出原因—这不仅是出于理论上的兴趣,而且也因为这个答案有着极其巨大的临床实用意义。
届时,所有的治疗(包括抗抑郁药物及认知治疗等)都只会被开具给已经抑郁的病人。我们推断,如果能够识别出认知治疗的关键所在,我们有可能在他们还好好的时候,就教给他们那些技能。与其等到下一次发作,我们希望能够把抑郁扼杀在摇篮里,从而彻底防止复发。
奇妙的是,我们各自的研究和调查最终驱使我们去检验一些冥想练习的临床应用。这些练习旨在培育某种特定形式的觉察,被称为正念。正念源于亚洲传统智慧。这些练习,在几千年来,都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经由麻省大学医学院的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和他的同事的打磨和完善,被用于一个现代的医学机构中。1979年,卡巴金博士在那里设立了减压课程,就是如今正念减压课程(MBSR)。该课程立足于正念冥想练习及其在压力、疼痛和慢性疾病中的应用。至关重要的是正念必须同时被描述为“诚挚的心念”(heartfulness),因为它实际上是关乎一份悲悯的觉知。正念减压课程被证实能帮助慢性疾病、身体虚弱及有焦虑和惊恐等心理问题的患者重新获得力量。这些益处不仅可见于人们在感受、思维和行为上的改变,也可见于那些负性情绪底下大脑活动模式的改变上。
虽然开始有些顾虑,不知我们的同事和病人听说我们要考虑把冥想作为预防抑郁的方法时会说些什么,但我们还是决定去仔细研究一番。很快我们就发现,西方认知科学和东方冥想练习的结合正是打破抑郁反复发作这个循环亟需的,在这种循环中,我们倾向于反反复复地思考是什么出了问题或者事情是如何不如意。
当抑郁开始令我们消沉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反应是通过压抑来试图摆脱它或者想用思考从情绪中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挖掘出了过往的遗憾,也构想出对未来的忧虑。在我们头脑中,我们尝试这个或那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为找不到缓解痛苦情绪的方法而感觉很糟糕。我们迷失在当下的处境和想要的生活的比较中,很快,我们几乎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头脑里,穷思竭虑。我们与世界、身边的人,甚至那些我们挚爱以及深爱着我们的人都失去了联结。我们不让自己去体验来自全然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信息,难怪我们会感到受挫沮丧,甚至无能为力。而这,恰是慈悲的冥想觉知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地方。
如何最好地使用本书
心理上的策略有时会成为一种无穷尽的循环,这些策略本身可以成为抑郁的重要部分。本书所教授的正念练习可以帮助你采取一种全然不同的方法去面对这种心理策略的循环。事实上,它还能够让你从此种心理活动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培育正念能够帮助你放下对过往的懊悔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它会增加思维的弹性,可能前一刻你还觉得不知所措,而此刻新的可能性已然向你敞开。练习正念能防止我们从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的不快演变为抑郁。它的效力来自帮助我们与自身内外有助学习、成长和疗愈的全面资源重新联结。我们可能甚至从不相信自己拥有这些资源。
无论抑郁与否,我们通常会忽视或者完全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一个关键的内在资源是身体本身。当我们迷失在思维中,并竭力想摒弃情感时,我们很少去关注来自自身躯体的感受。然而,那些来自体内感受的即时反馈令我们知道正发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在我们从抑郁中解脱的探索中,躯体感受可以给予我们宝贵的信息,对它们的专注关注可以帮助我们脱离心理上的陷阱,不至于陷入将来或者胶着于过去,还可以转化情绪本身。本书的第一部分阐述了思维、身体和情绪是如何一同在抑郁的形成和维持中起作用的,而来自于最前沿研究的观点告诉我们如何去打破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它突显了我们如何成为思维、情感和行为习惯所驱动模式的牺牲品—这些模式会限制生活本有的快乐和我们可以感受到的种种可能性。它表明,全然觉知地活在当下,有着一种意料之外的力量。
虽然最新研究发现逻辑和知识可能极具说服力,但是它们本身并不一定实用,部分原因在于它们倾向于通过思维和推理对头脑说教。因而,本书的第二部分邀请你去亲自体验,当我们完全给卷进去、迷失于心理的漩涡中,努力想“修理好”自己的苦恼以及与自身其他部分、智力(包括正念的力量)失去接触时,究竟错失了什么。在此时,思考“培育你自身的思维、身体和情绪的正念究竟意味着什么”可能只是又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这部分设计是来帮助你去发展自己的正念练习,自行去了解正念具有怎样深刻的转化和解放的力量。
本书第三部分会帮助你完善练习。在负性思维、情绪、身体感觉和行为聚在一起成为漩涡,将要把不快转变成抑郁时,这些练习可以派上用场。
本书第四部分把一切都汇总成一个整合的策略,告诉我们在面临生活中所有挑战,特别是面临抑郁复发的时候,如何去生活得更完整和更高效。我们分享了一些人的故事,他们在面对抑郁经历的时候,如何经由投入做正念练习获得了成长和改变。我们提供一个系统的、易于实施的八周的课程,以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把本书所描述的所有因素和练习结合到一起。我们希望,阅读此书和投入到这些练习本身可以是一种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令你与你所具有的智慧和疗愈的能力联结。
从这种途径中获益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时机合适的话,从一开始就投入到八周完整课程中会有很大收益,但是一定要去这样做。实际上,你甚至不必具有“抑郁”这个特定的问题,就能够从这里所描述的一个或多个练习中深深得益。我们所要审视的那种习惯自动的心理模式基本上影响着我们所有人,除非我们能够正视处理它们。你可能只是想更多地了解你的思维和内在情绪的景致(interior emotional landscape)。或者,在这样做的时候,你可能会很自然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尝试书中第二部分所介绍的一些正念练习,这随之会令你全心地投入到八周的课程中去,去了解究竟会发生什么。
在进一步讲述之前,我们想提醒两点。其一,我们所描述的各种冥想练习通常需要假以时日才会显示出它们全部的潜力。所以它们被称为“练习”。它们需要你带着开放和好奇的精神去一再地重温、造访,而不是去强求某种你觉得重要的结果,以证明投入时间和精力没有白费。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着实是一种新型的学习,但是却非常值得尝试。我们在这里所讲述的都旨在支持你的努力。
其二,如果你正处在一次临床抑郁发作中,不去参加整个课程可能是明智的。最新的证据表明,最好等你经过必要的治疗脱离了深度的抑郁,当你的思维和心灵不再受急性抑郁的重压,而能够接近这种应对思维和情绪的新方法时,再去开始这一课程,这是更为谨慎的选择。
无论你的起点是什么,我们鼓励你带着耐心、自我慈悲、坚持和开放的心态去练习本书和音频中所描述的练习和冥想。我们都会倾向于迫使事物成为某种模样,在这里,我们邀请你放下这种倾向,而是培养对此刻已存在的事物的一份包容的心。经历整个过程的时候,尽量地,只是相信你的学习、成长和疗愈的根本能力,并投入到练习中去,仿佛你的生命有赖于它们。而其实,无论是事实上还是象征意义上,确实如此。其他一切只需顺其自然。
一种革命性的治疗方法。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这种引导的确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患者达到情感平衡。对心理健康专家来说,这是必读书籍。我极力推荐这本书和配套音频!
——丹尼尔·戈尔曼博士(Daniel Goleman,PhD) 《情商》作者
我多年前就接触过此书,当时碰到了长期抑郁的患者,正在茫茫书海中寻找适合来访者自助之书,此书正好解了我的病人们的燃眉之急。正念练习者,初期大概的确是犹如在大海上航行的人,遇到一点心灵世界的风浪,马上回到“正念”那遮风避雨的小舟中。但是到比较成熟的程度,正念者大概就如同一个品酒者,原先被看作惊险又美丽的汪洋大海,现在变成了可以随时取用的美酒,一杯杯品尝,并不沉溺,也不喝醉,除非必要。
——李孟潮 著名心理咨询师
该书所描述的正念认知疗法,不仅能预防抑郁症的再次发作,也能调节其他情绪困扰,该疗法被业界誉为“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
——刘兴华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