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智库(Ⅰ大国前途)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成思危//吴敬琏//厉以宁//李君如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习近平的治国使命与中国未来的转型发展

汪玉凯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中央强力反腐、通过整顿官场转变作风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共的两次全会相继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按照习近平的话说,这是姊妹篇、上下篇。如何看待十八大后中国所发生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与习近平的治国理念、治国使命以及中国社会的现实有什么内在联系,习近平治国使命实现的关键节点在哪里?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 习近平的治国理念与治国使命

如果从更理性的角度来观察,笔者认为习近平上任后,在治国理政方面不是零敲碎打,也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体现出鲜明的“三整”特征,即:整体思维、整体谋划和整体战略。

在上述思维框架下,集中反映出他的四个特色鲜明的执政理念,这就是铁腕治国、俯首为民、公平正义和独行独立。

从铁腕治国来看,十八大后中央相继出台的一系列铁腕反腐举措,不到两年拿下56位部级及以上官员,包括周永康这样的正国级“大老虎”、徐才厚这样的“军老虎”,使人们看到“零容忍”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说辞。从俯首为民来看,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的以民为本的理念和价值导向,诸如“只要人民追求的,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要让每一个司法审判案件能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公平公正”等,其思想深处的亲民为民的情怀溢于言表。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公平正义看,不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中,都把制度公平、机会公平以及规则公平放在突出位置,在他看来这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从独行独立看,他反复强调“不照抄、不照办”,决心要走出一条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治国理念隐含着宏大的治国使命,这种治国使命可以高度概括为“五个重塑、重建或重构”方面,即重塑中共的执政形象、重建中国的官场、重构中国的秩序、重构中国的价值、重构中国的发展方式。

第一,重塑中共的执政形象。重塑形象最核心的莫过于要提升老百姓对中共领导地位的认知度,提升公众对中共执政地位合法性的心理支持度。而这两者,并不等于中共有了领导权、有了程序上的合法就能自然而然得到的。这一点对中共未来的执政和领导都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大大提高中共执政和领导的社会认同度和心理上的支持度,让民众心悦诚服,进一步改善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

第二,重建中国的官场。无须讳言,近年来中国的官场确实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如买官卖官、权钱交易等,对社会风气起到了非常坏的破坏影响。在习近平看来,中国社会风气败坏,首先是因为中国官场风气败坏以后带坏的,要改变中国社会风气,首先必须矫正中国的官场风气。而十八大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也许是最好的重塑官场的“猛药”。换句话说,只有我们的710多万党政公务人员每个人能够清正,才可能有政府清廉;而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无疑又是政治清明的前提和条件。

第三,重构秩序。应该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为重构中国秩序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路线图。其内在逻辑是:通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构建中国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笔者看来,习近平在重构秩序中把维护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权威放在了首位,这充分说明他对宪法的敬畏和尊重。其核心是,中共可以领导制定宪法和法律,但中共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要得到追究。

第四,重构价值。重新构建中国的价值体系,不是说对过去的都要推翻重来,而是要解决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价值荒漠化以及价值紊乱的问题。这也许是中国真正的风险和危机,即信仰危机。习近平上任后做的第一个大判断是“腐败亡党亡国”,所以他强力反腐,既打老虎又打苍蝇。后来他又做了第二个大判断,即“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这也许更加接近问题的本质。而中共十八大后提出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图以此为引领,重构中国的价值。如果取得实质性进展,意义深远。

P2-4

目录

第一编 国家前途与国家政治

 习近平的治国使命与中国未来的转型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第五个现代化”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破解《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问

第二编 国家前途与全面深化改革

 需要我们重视的几个改革议题

 建设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服务型政府

——兼谈不要误解了行政审批改革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我国转型改革的总体趋势

 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目标与路径选择一

 实现法治化市场经济需要哪些改革

 新型智库为深化改革提供动力支持

第三编 国家前途与国家安全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策析

 以“和平的多边主义”争取可持续安全

 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

 新丝绸之路:做什么、怎么做?

 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关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中国特色外交的新常态

第四编 国家前途与经济新常态

 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

的主要论述

 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全面阐述新常态

 如何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致胜下一个十年

 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思路与方向

 向新常态平稳过渡的对策

第五编 国家前途与社会民生

 读懂中国经济数据

 粮食金融化挑战中国粮食安全

 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分析

 不安来自何方

 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序言

共同关注国家前途

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前途,国家同样也要关注前途。习近平主席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国家前途问题:“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确立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关注自己国家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前途。”实现中国梦是他对国家前途的完整表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关于国家前途的施政纲领。

本书汇集国内顶尖学者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和探讨,从政治改革到国家安全,从经济新常态到民生建设,从多方面对中国国家前途进行分析。他们以深入浅出的理论功底,分析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明辨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建议,令读者豁然开朗,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国家前途系于全面深化改革。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增加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城乡养老并轨为人们提供了“老有所养”的制度保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才;铁腕反腐,刮骨疗伤……随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不断推出,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相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中一起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并履行政府职能。成思危先生认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来,在任何时候,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都要发挥作用,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把握好了这个度,就能够实现1+1大于2的结果。如果政府对市场的干涉过度,那市场就会丧失效率,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市场的力量不是靠政府一个命令就能抑制的,如果政府宣布了某个目标但又没有做到,政府的公信力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研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个度的把握问题。”当然,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止于此,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充满着挑战和风险,用什么样的原则来规范改革、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改革?需要社会科学进一步探讨。

国家前途系于国家安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国家安全是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没有国家安全,国家前途就无从谈起。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他强调,国家安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当前,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在五大安全问题中,人民安全被放在第一位,而其他几方面的安全问题则相应并列,显示了中央将民众安全视为最重要的问题。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重视外部安全,又要重视内部安全;既要重视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既要重视发展问题,又要重视安全问题;既要重视自身安全,又要重视共同安全。总之,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大安全时代的一种国家安全大思路,深刻揭示了当代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工作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它的提出既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也为国家前途的美好未来保驾护航。展望未来的中国,国家安全强盛、民族振兴发达、人民富裕幸福!

国家前途系于民生建设。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将国家前途落脚在民生建设,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国家前途定能以稳健有力的步伐予以实现。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面向未来,“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党和政府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让亿万人民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信心。

国家前途系于社会善治。中国是一个典型的转型社会。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称奇的奇迹。但是,国家的治理体系却还处在旧有动员式氛围里,这是一种明显有碍于国家持续发展的情形。因此,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划分清楚国家、市场与社会的边界,实现三者各自的善治,推进国家进入总体的善治状态,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善治的社会,一定为善治的国家提供优良的社会土壤;善治的国家,也一定会为善治的社会供给优良的法治和积极的政策。这是一种值得所有现代国家追求的社会治理状态,也是值得它们在现实中矫正治理失当、改进治理状态时应注重的治理基准。从统治到治理,是国家发展的一个结构性转变;而从治理跃升到善治,则是国家发展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中国社会的善治,前提条件就是国家释放社会。国家腾出社会空间,致力治理好那些属于国家权力领域的事务,社会公众以自主自治的方式治理好社会的事务。国家与社会,除开以法律和政策供给的方式发生关联以外,必须被区隔为两个互不干扰的领域,让它们各自沿循法治和自治的轨道,有效地运行起来。

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每个人既要关注个人前途,也要关注国家前途。国家前途美好,每个人才能获得幸福而又尊严。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所说:“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必将一事无成。我们的蓝图是宏伟的,我们的奋斗必将是艰巨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一心,集思广益用好机遇,众志成城应对挑战,立行立改破解难题,奋发有为进行创新,让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编者写于2015年1月22日美国访问期间

内容推荐

国家前途是每个中华儿女时刻关心的议题,也是执政党制定各项政策考虑的核心主题。由成思危、吴敬琏、厉以宁、李君如著,于今主编的《智库(Ⅰ大国前途)》分为“国家前途与国家政治”“国家前途与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前途与国家安全”“国家前途与经济新常态”、“国家前途与社会民生”等5个专题,收入近30位著名专家学者的文章。作者有(顺序按各编的姓氏笔画):汪玉凯李君如陈锡文胡德平赵磊施之鸿于今卢中原成思危 张卓元迟福林李曙光周瑞金朱晓中刘江永林宏宇郑永年崔立如 厉以宁李佐军吴敬琏易纲 贾康王小鲁赵景芳 柳传志徐雪、宋宏远 温铁军。他们的文章围绕上述专题各抒己见, 没有八股、官样文章,直击热点,语言朴实,论述精辟,充分显示出大家的深邃和广博,读了令人耳目一新。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理解当前中国和世界的热点、焦点问题。

编辑推荐

国家的前途,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前途。

当代中国著名的二十九位专家、学者,畅谈当前中国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及改革的突破方向。

《智库(Ⅰ大国前途)》由成思危、吴敬琏、厉以宁、李君如著,于今主编。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中央强力反腐、通过整顿官场转变作风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共的两次全会相继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

确立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意义就在于,使全党全国人民都明确认识到: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要朝着什么样的聚焦点、着力点去奋斗,从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小胜为大胜,确保改革攻坚战取得成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