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近代史研究专家,被誉为“大陆温情写史第一人”的马勇老师最新原创作品《青梅煮酒论英雄》,为我们讲述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所谓的反动人物的真实故事。走出“胜者王侯败者贼”的传统史观,从一个中立者的立场去看待已经消逝的历史,给予历史人物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每一位后来者应持有的态度,同时也是每一位历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目标。上到慈禧、光绪、李鸿章,下到蒋廷黻、宋教仁、蒋梦麟、梁漱溟,更有西方人士赫德、费正清、李约瑟,一个个业已消失的面孔,一段段影响百年的真实故事,看马勇老师娓娓道来,还原看似已有答案实则与真实尚有距离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孟子说,评价历史人物时要知人论世。当历史发展至今天,回顾既往的历史道路时,我们深感历史评价的不易。尤其是怎样全面地评价历史上的那些“反面人物”,更是我们历史学者尤感困难的问题,当然也是读者颇感兴趣的问题。当我们的“话语”系统发生转变之后,往往导致人物评价的变化。另外,我们也应该承认“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多年来的研究实践使《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笔者马勇觉得,历史人物尤其是“反面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再“作践”我们的先人。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的历史局限性,更要承认他们的历史贡献。如果我们一味地嘲笑历史反面人物的无知、丑陋与罪恶,那么随着历史的进程,未来的历史学家还不知怎样嘲笑我们这一代人呢?
公使团用首席公使的名义连夜给总理衙门回复了一个照会,声明各国公使不反对中国政府下旗走人的决定,只是24小时的准备太短促,且京津一带交通中断,群盗如毛。各国公使及其属员、眷属、传教士、侨民数千人这样仓促启程,谁也没有办法保证这些人的安全。他们请求第二天上午9点前往总理衙门拜会庆亲王,当面表达看法。
这份回复照会应该在当天夜里即20日天亮之前送到总理衙门,因为慈禧太后在那之前已经嘱咐相关人员不必下班,因此中国政府最高层应该及时获知这项回复。不过,清政府并没有按照各国公使要求安排庆亲王20日上午9点会面,甚至根本就没有再对各国公使的这个回复再回复。
清政府的不回复加剧了各国公使的恐慌情绪,他们上午9点准时聚集在首席公使官邸,讨论应该怎么办。据说,各国公使多为胆怯之辈,他们只是激烈争辩,但都拿不出像样的主意。胆大且有英雄气概的只有德国公使克林德,他继续坚持昨晚的动议,鼓励大家即便没有收到总理衙门同意会面的回复,也应该集体前往,要求与庆亲王面谈。
按照惯例,在通常情况下,请求会面所采取的形式,或是要求一个答复,说明该公将在所说的时间内受到接待;或是不绝对要求一个答复,除非总理衙门不能接待,或希望改变时间。在很多情况下,公使去参加一个约会之前等待一个肯定的答复;在另外一种情形下,公使可以径直前往,除非他得到一个相反的通知。总理衙门在建议的会晤时间之前不答复,就外交礼仪来说,当然是不礼貌的,但考虑到清政府既然已经送达了最后通牒,不回复也是可以理解的。
克林德当然清楚这些外交礼仪,只是在目前危机情形中,他能想到的主意也就是尽快与中国方面负责的官员见面。因此,当所有公使都认为集体前往总理衙门毫无益处时,克林德确实火了。他表示,既然各位不愿前往那就算了,本公使自己去好了。克林德的理由是他和总理衙门的官员有约,定于今天中午11点见面,现在虽然发生了最后通牒这样的事,但总理衙门没有通知本公使取消约会,所以,即便出于礼貌,克林德依然愿意践约而不失信于人。
各国公使对克林德的说法不太认同,反复劝说克林德此一时彼一时,北京现在的情况太复杂,无论如何还是应该等等再说。
对于各国公使的婆婆妈妈,克林德相当不耐烦。他说,他的中文秘书柯达士这几天并没有中断与总理衙门的联系,北京绝对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紧张。一位公使乘势劝克林德那就让柯达士先去打探,然后再定行止。对于这个建议,克林德似乎并不反对,所以当他离开会议室的时候,各国公使都肯定地认为克林德已放弃自己即可前往总理衙门的计划。
各国公使都错了。克林德离开西班牙公使馆,回到德国公使馆,迅即乘坐一抬绿红呢官轿出发,前往总理衙门履约。或许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勇敢,或许是因为克林德也看到了北京局势确实已经很紧张,他不愿大队人马护卫引起恐慌。总之,克林德有意不带卫队,仅携秘书柯达士乘坐两抬小轿前往,另有少数几个德国海军陆战队士兵随行。
克林德一行出东交民巷,有负责使馆安全的中国士兵前来引导。经克林德同意,德国陆战队士兵被遣回,只有两名德国士兵骑马相随。克林德的安全问题至此交给了中方。
坐在轿子里的克林德口含烟卷,容态悠闲,如赴宴然。然而仅仅过了15分钟,当克林德的小轿行至东单牌楼附近的一个小警卫哨所时,忽然看到一队武装清军约30人正在巡逻,领队的名安海。P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