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静主编的《我们爱别离》是《我们》出版以来最让编辑动容的一期,本期主题既是一个触碰心灵的话题,又是一门人生智慧,它触碰你内心的柔软,却直面人生,以爱包裹,示予真相,让我们怀揣勇气更加坚定地在爱的道路前行,而能够接受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的共存。
谈笑静主编的《我们爱别离》是一本文学散文集,主题是爱与别离,围绕这两个主题延伸开来,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追问结果。读完本书,有关爱,有关生死,都将变得不再那么沉重,面对爱与别离,我们也许能变得更加从容。
现在,他还需要再躺上一会儿,因为他的儿子——必须是长子——正在河边剃除须发,准备换上白色的裙袍,然后到供奉、守护着湿婆圣火的神庙,接引火种。如果死者是一名母亲,为她点火的则会是次子,如果是一名年轻妻子,那么丈夫将送她最后一程。
当一切准备停当,长子会手持火种,绕遗体五圈,代表组成人体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重新融入自然,肉身回归大化。记得我曾经问过生活在瓦拉纳西的一位校长先生:“对印度人来说,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我原本只是想形而上地向他讨教一下印度人的生死观,他却回答我:“哦,死亡!死亡的时候土元素会首先开始分解、消融,融入水元素,你会觉得很重,非常重;然后水元素开始分解、消融进入火元素,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很干、很渴;然后火元素开始分解消融,进入风元素,火元素消融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冷;最后风元素融入意识……”
我禁不住打断他:“等一下,您说的这是死亡的科学过程?”
他耸耸肩:“科学家怎么认为的我不清楚,但印度人是这么认为的。”
我问:“每个老百姓都知道这个原理?”
校长先生说:“当然,从小到大,街头巷尾,每个神话传说都是这么教的。”
我狐疑:“那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呢?他们也信这个?”
校长先生瞪大了眼睛:“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也得有个信仰吧!”
其实我也愿意相信,相信即便是这脆弱而无常的肉身也从未消失,它只是回归了本真,从火里来的回到火里,从水里来的回到水里,从风里来的回到风里……那些我爱着的故人,也许摇身化作青桃红杏?芳草碧云?每次风生水起,每次雨雪交际,会不会,是你?
不留恋,是不是因为从未分离?就像恒河边那最后决绝的一泼——
大火燃烧了两三个小时之后,渐渐微弱,只剩下残烟与幽微的余火。接下来,点火人还要用小陶罐装上恒河水,将灰烬浇灭。如此几回往还,直到最后一次往炭火中泼水时,点火人要背对着骨灰与炭火,将盛在陶罐里的恒河水,从自己的左肩向身后泼去,然后头也不回地径直离开。无论心中有多大的不舍,多深的哀伤,这个时候都不能回头,否则逝者的灵魂将无法获得自由而变成鬼魅飘荡在人间。只有彻底地放下,才能给予对方最大的解脱,人间的爱别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这样的送别仪式,每天会在恒河边上演几百场,有条不紊,静默淡然,绝不会打乱旁边洗衣场上,洗衣工挥动着臂膀将衣物一下一下甩在石板上的节奏:也不会影响另外一边的浴场里人们沐浴、祷告、嬉水的心情;僧侣、掮客、游人、商贩穿梭自如,各行其道、各取所需。死亡,对这里的人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终点还是起点?是毁灭还是休息?是深苦还是极乐?又或者淡定只是因为冷漠?
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