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取到什么真经?作者在多年研究《西游记》的经历中,掩卷之余,每每发现形形色色的神魔鬼佛背后,都有一部传奇故事。将这些典型形象以人物传记的形式,用当今的眼光进行再现和刻画,必将产生新的震撼!
作者林电锋被誉为民间“大话西游”第一人。《看我72变(西游人物众生相)》是第一部完整展示《西游记》人物形象的特点、来源及成道的故事书,填补“西游”研究的空白。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贴近现实生活和职场,读者广泛,角度新颖,可读性强,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作者穿越千年,与原著作者达成心灵的对话,以独特的视觉,幽默的笔调,诙谐的语言,让您在爱不释手的前提下,深切感受到历史名著的巨大魅力,从而寻找到在人生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真经。
不看妖面看佛面,其实,神话小说中的人物,也能成为我们今人的良师益友!
由林电锋编著的《看我72变(西游人物众生相)》精选《西游记》中八十组典型人物形象,全景再现一个传奇而有趣的神话世界,把你带进一个神奇的人生江湖。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个神仙佛魔的传记,就是一个个精彩活法的故事,就是一个个生动励志的真经。作者超人的独特角度,一如既往的幽默诙谐,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生命的顿悟,获得高贵的智慧真经!
大唐贞观年间,佛教如日中天。新罗国王族的一名骄子,手牵着一只爱犬,不远千山万水,来到“唐山”求法。
他名金乔觉(公元630—729年),相貌清奇,很有悟性,两片头顶骨凸了出来,臂力巨大。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他时值二十四岁,却削发为僧,法名“地藏”,人称“金地藏”。因仰慕大唐精深的佛家文化,便带着爱犬“善听”渡海,来到华夏。
金乔觉来到安徽九华山,发现这里风景秀美,清幽脱俗,山峰形状似莲花,便登上绝顶,感叹这里世上罕有。他在山谷中找到一个洞穴,隐居修道。渴了,喝山里的清泉水;饿了,吃掺有观音土的饭粥。
观音土也叫“瓷土”。在那个贫瘠的年代,黎民缺吃少喝,就靠吃掺有观音土的食物活命。这种土不能消化,吃了以后腹胀,易便秘,但少吃尚不至丧命。金乔觉身边只有爱犬陪伴,在恶劣环境下进行了长达多年的苦修。
后来,地方长者诸葛节游山,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现了正在洞穴中坐禅的金乔觉,看到旁边支着一个破锅,里面残存些米粒和观音土,非常惊异。得知是新罗王子在此求法,诸葛长者非常内疚,感到没有尽到地主之谊,发愿要为金地藏修一座禅寺。
那时,九华山产权为地方富豪闵阁老所有,闵阁老获悉诸葛长者要修建佛寺的消息非常高兴,乐意捐出自己的山地为庙基。闵阁老对金乔觉说:“九华山的土地都是我的,你要多少,尽管说吧。”
金乔觉说:“只要一件袈裟能覆盖的地就够了。”闵阁老一口应承,没想到“金地藏”将袈裟一展,便将整个九华山覆盖了!
此时,闵阁老不是被吓怕了,而是非常高兴,因为他觉得见到真正的圣人了,不仅将整个九华山捐出,还让儿子跟随金地藏出家,法号“道明”。
在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圣像两侧,有两个侍者,一个是大护法闵阁老,一个是道明法师,菩萨的座前是白狗“善听”。这即为福报!
“善听”一只耳朵朝上,能听十方诸佛法音;一只耳朵朝下,可听世间疾苦。两只奇特的耳朵,使“善听”看起来机智威猛,像猎犬一样始终保持警觉。
在唐朝之前,地藏菩萨圣像没有“善听”。由于金乔觉的故事深入人心,后来的地藏菩萨圣像,就以“金地藏”为原型。
地藏王菩萨和他的爱犬在《西游记》中虽出场不多,但逢出现必经典,是画龙点睛之笔。地藏王的表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超级大官僚。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位老兄的官场手腕有哪些。
第一,善于“太极耍得风生水起”。两个鬼差运气超级坏,惹什么人不好非去招惹孙悟空。孙总一怒之下,拿出金箍棒“奖赏”他们,两个鬼差一晃变成两个“肉饼”,仍不罢休,还想在地府大打出手,阴间十大天子吓得面如观音土,眼睁睁看着孙总将猴子猴孙的名字在生死簿中划去,正是鬼也有胆小的。当今恶人却怕鬼,实为自己的心鬼作怪。
阎王爷哭丧着脸求见“太上皇”地藏王。此君法力无边,难道教训不了孙猴子?佛家与道家本是两个系统,却与这些鬼仙同流合污,联名写状纸,跑到天上找玉帝喊冤,岂不是将矛盾上交?典型的“耍太极”做派!
第二,善于“明明白白装糊涂”。孙悟空遇到大麻烦,与六耳猕猴大战几千回合,一点便宜没捞到。一起打到南海菩萨处,没分辨出真真假假;到了天庭玉帝处,也没分出是是非非。于是他们又打到阴间。一个孙猴子已让地狱“鬼”犬不宁了,来了两个“孙悟空”,岂不要将鬼生生“吓活”?
生死簿中的猴子猴孙已被一笔勾销,查不出假猴子,这叫做自作孽!他们到地藏菩萨处折辩,菩萨手下的爱犬叫“谛听”,跟“善听”的意思一样,一菩萨一爱犬没有错!“谛听”辨出了真假猴王,只是不敢说出,害怕假猴子再来大闹地府,便说“佛法无边”,将矛盾转交如来。
第三,善于“卖人情”。唐僧来到灵山脚下,接受大善人寇洪的供养。很不幸,由于寇善人“阔多了”,引来盗贼的严重关切。
破门而入,抢劫财物不说,还一脚将大善人踢死。冤案得以昭雪后,孙悟空好事做到底,一扭屁股来到地府,找到地藏王,向他索要寇善人的魂灵。见到这个比鬼还讨厌的猴子,地藏王乐得做个人情,“领导”大笔一挥,特批寇善人增加阳寿十二年,死人得以复活。
如此地藏王,“忽悠”技术如孙猴子玩金箍棒,大家看出他像什么?像一个典型的官僚。无论是在当今社会,还是在唐宋元明清,倘若能够做到三个“善于”,那么在官场中闲庭信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在佛教中,地藏菩萨是一个伟大的形象,“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因此名叫“地藏”,与文殊、观音、普贤并列为佛教四大菩萨。他曾从远久以来发下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地狱是个什么地方?三界六道中最苦最难的地方,谁也不愿意去的“鬼地方”。只有像地藏菩萨一样发出宏愿,才能安住地狱超度那些鬼魂,因此“地藏”也叫“大愿菩萨”。
至于为什么叫“地藏王”,是因为金乔觉出世前是新罗王子的因缘,后人加上“王”字尊称,即大愿地藏王菩萨。
有人要问,地藏王为什么那么圆滑呢?是不是不符合其本来面目?
事实上并没有不同!佛家为了教诲方便,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真俗”不二的道理,即本体本性与应化现形是一体的。地藏菩萨的本体本性,全部体现在“地藏”两个字。 “地”,是“四大”,即地、水、火、风之首,正如易卦中的“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有博大的胸怀,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承载,比喻人世间一切自利利他的圆满功德。“藏”,又有“吸摄”的意思,万物众生被地心的引力吸引住,大地中包含一切宝藏,与人的自性一样,也包含着真如宝藏。
例如,对付孙猴作恶,并没有一定的方法,用什么方法能够教诲他、超度他,就用什么方法,这称为“法无定则”。正是有了如地藏王一样佛门高手的调教,才使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
地藏菩萨的启示:让自己的心性犹如大地般广大,我们能否做得到?自己心中的宝藏,我们是否开发得到、用得到?我们也有像“善听”一样的两只耳朵,是否能跟它一样,也善于聆听世上的声音?
P3-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