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编著的《爸爸的舌头--天大谈艺录》是《妈妈的舌头——我学习语言的心得》的姊妹篇,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学和艺术哲学的随笔集。与集中讨论语言问题的《妈妈的舌头》不同,《爸爸的舌头》除了语言之外,还用作者独特的“语言方式”将讨论的内容扩展到文学和艺术等其他领域。全书由近百个短篇的随笔构成,采用了作者刻意追求的“天马行空”的写作风格,围绕着语言、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哲学、诗歌、生活趣事等话题进行了虽然看似漫无边际却精确深邃的“漫谈”。全书行文风格幽默达观,思维方式敏捷跳跃,是一部读起来既让人感到妙趣横生又能回味无穷的独具特色的“谈艺录”。
齐天大编著的《爸爸的舌头--天大谈艺录》是一本关于语言文学和艺术哲学的随笔。正因了想把“艺”写“活”的小心思,本应充满学术性与高深冷艳气质的作品被齐天大老师勾勒的轻快而随意。他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将讨论的内容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全书由近百个短篇的随笔构成,采用了作者刻意追求的“天马行空”的写作风格,围绕着语言、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哲学、诗歌、生活趣事等话题进行了虽然看似漫无边际却精确深邃的“漫谈”。好似在与读者闲聊,但淡淡的对话中又包含着老师对文学、人生、语言、生活等的独到见解。
第一部分 语言的零星故事
一、要想伸出爸爸的舌头,你就必须——绝不迟到
二、爸爸的舌头小于妈妈的舌头?
三、我被人问:“你有几口朋友?”
四、我将爸爸的舌头
五、牧师的孩子天生就善良
六、有一个荒唐的误会
七、“你现在还疯吗?”我问他
八、十多个世纪以前的一个文字巨人
九、人生之平与仄
十、我紧握住第三只手
十一、听,我怎能用发狠的声音给学生录音
十二、听了诗歌比赛之后的记录
十三、哑语哑吗?
十四、我们都是异星人!
十五、物以稀为贵,人以奇为缺
十六、我亮出了爸爸的舌苔
十七、我一下洞见了真理的鬼火
十八、一到过年为什么北京人都无家可归?
十九、观音本来无声
第二部分 我的谈艺录
一、《我的谈艺录》
二、《长生殿》不只是昆曲
三、合唱团“银蛇狂舞”的女指挥
四、我的创作经验
五、作为我小说的模特
六、怎样给部长家送花圈
七、悲剧的“快感”
八、写书者的眼神
九、本人的世界
十、女儿的“生日恐怖主义”
第三部分 《杂书杂想——2005年的》
一、“五一”的黄金阅读记录
二、我的新诗观
三、阴阳人与人类的另一半
四、拔河是谁发明的——史书中的笑料
五、定是红楼梦里的人吗?
六、生命之树和知识之树,二者孰高?
七、同样的童心
八、女特务的话真对!
九、关于“诗”的按语
十、读报也是读书以及爱女人和没麻药开刀
十一、钱氏(钟书)之又一遗产
十二、“孟子”的气
十三、悲剧的毁灭——看尼采《悲剧的诞生》
十四、古书与老酒
十五、书要自己读
十六、髑髅的畅想
十七、不知谁走了神儿
十八、知彼知己算年龄
十九、谁是新知识分子?
二十、献给不是法国人的法国人
第四部分 我的体育人生
(书间、中场小花絮)
一、关于运动的导言
二、哪厮敢跟老子打擂?
三、唯有阿休是个特例
四、Leif的床上戏——话说滚轴溜冰
五、“一石激起千重浪”——记我近日的一次跳水
六、人生千里路,都始于足下
第五部分 我写故我在
一、我写故我在
二、梦中西湖
三、艺术人的苦行
四、我终于回到了“修道院”
五、初次被人尊为“老师”的困惑
六、杨绛《洗澡》对我的启发和诱惑
七、被本人热恋着的冷板凳
八、“RolePlay”——多角色的人生
九、青山在何处?
十、他们用坛子般的腰,在跳着拉丁舞
十一、我未来的博导惊呼:“咱们学校还真有人才啊!”
十二、乍暖还寒时节,我追忆苏联的光环
十三、千奇百怪的作家们
十四、我终于走上了法庭
十五、他竟有9个学位
十六、幸福的标准——一没得癌、二没撞上文革
十七、我写作于一条荒唐的假设之中
十八、王蒙之旷世纪巨尾
十九、布什父子的“空炮弹”
二十、介乎于哭笑之间的Big-Man
二十一、向前、向前、向前!
二十二、你叫谁爷爷呢?
二十三、悲剧与臭豆腐孰香?
二十四、我与死人同梯
二十五、当往事如烟时——读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二十六、还是政府知我心
二十七、人生境遇之超低空
二十八、厚厚大红门中的红杏——重读章含之的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
二十九、“红杏”之二
三十、豪雨不知时节
三十一、如螃蟹般横站的鲁迅
三十二、剃头的与被剃的
三十三、荒谬的石头
三十四、山连山、石倚石
三十五、“剃头故事”的下集
三十六、也说文章里的骨头
三十七、我的上一个编辑“烦兄”
三十八、最终的解决方案
三十九、我花钱让巴特尔给我独唱
四十、她不幸地号错了脉
第六部分 我解其中味——《红楼梦》
研究心得
一、我恰恰刚失去了一个梦
二、可否将薛宝钗断臂再殖?
三、怎一个“散”字了得?
四、红楼的那一梦,还能再回人间吗?
五、每一本书,都是一座坟
六、我近来常做不愿醒的梦
第七部分 解读(“解毒”)庄子和鲁迅
一、先说《庄子》:古之真人?今之真人?
二、我开始,从今天,“解毒”鲁迅了
三、我把“屁股”给弄丢了
四、永不封笔的鲁迅
第八部分 《天大诗集》——诗歌的体验
一、足不出户的
二、原点
三、律师的真话——法庭印象
四、勃拉姆斯和幼鸡以及我
五、王弼死时,才24岁——读余敦康之《魏晋玄学史》
六、我的墓砖
七、他——
八、他还是(续)
九、Butter——Fly(又续)
十、有鹏来自远方——小戴来访
第九部分 管锥生活——作为全书的跋
一、二流医院的医生
二、管锥生活
一个中国女孩子,一个大学生,与一个韩国男学生练习中文对话。我正好坐在边上,就记录下了两段有意思的对话。
其一,中国女孩子说,她们已经商议好了,等汉语的地位真的强大之后,等中国真的比美国还威猛之时,在中国人编的类似托福的考察外国人汉语水平的考试中,一定要用周杰伦的歌,作为听力练习的内容。韩国的学生忙问周杰伦是何许人、周杰伦的歌有何特色?女孩说周杰伦的歌的主要风格是含混不明、发音不清、口齿不伶俐、字意不清楚,像一口水放于口中,又吐不得,又咽不下。这当然——连中国人,都一般的——听不明白。
韩国学生说把周杰伦的歌当汉语托福(现在叫“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听力试题,是否有些损?中国女孩子说要不为难为难你们,怎么能显示中国人以及汉语的强大?
女大学生又好奇地问韩国男青年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为何要来中国研习汉语。韩国青年说他和他的妻子,都是牧师,而且他的妻子马上就要生小孩子了。女学生一听就更好奇了,说牧师还会有孩子?
我在一旁听着,起先也诧异了一下,后来一想,对了,牧师(Prlest)是基督教的僧侣,是可以结婚和生孩子的。这一点有别于天主教的Father。(神父)。我早先在日本东京时,就常去教堂。有一天,我问一位常去的美国人Father——他有几个孩子,老Father一犹豫,说,我是个Father,是不可能有孩子的。
我后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时,又常去教堂。那是一个由华人开的基督教堂。牧师是一位姓陈的牧师,人极为慈善。他与他的妻子有好几个孩子,一做礼拜,孩儿们就在他的膝下——团团的打转。那虽然是一种颇为和谐的家庭团聚的场面,但对教堂和对主的虔诚度,多少有些影响。不过这种感觉,是我后来对陈牧师夫妇的回忆时,才少许有的。
没错,牧师,是可以生儿育女的,我想起来了——我想起了陈牧师。
(二)
中国女学生的下一句话,其实是这段对话摘录的核心。她用特别纯正的北京话的圆润,对韩国男青年说:“一对牧师夫妻生的孩子,肯定会特别的善良!”
“为什么?”年轻的韩国牧师问。
“因为小孩子从在妈妈的肚子里没出生时,就开始每天听爸爸妈妈念圣经了!”
韩国男青年笑着,没说什么。可能是他与我一样,都被女孩子这番出人所料的想法给“懵”住了。
这种设想,的确是十分富于诗意的。首先,它假定了,基督教的圣经,是一本教人为善的书。其次,它又假定了,小孩子在妈妈的腹中,是会学习的,而且还会学好。
以前,我倒是听说过老听音乐的婴儿——哪怕是在娘胎里,也会比一般的婴儿更有音乐细胞。同理,是否某一种宗教,能在娘胎中有教化的作用,我倒未曾听说。如果这个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信基督教的家庭,就都该让孕妇朗读《圣经》;信伊斯兰教的人,也都该在育婴期间,让婴儿听《古兰经》。
以上两种宗教,都比较的好办,难办一点的,可能是佛教。
关于佛教为何无法像韩国牧师夫妇那样,让孩子在出生以前就在娘胎中受一番教义的驯化,我看其中的缘由,还是学着佛教的传统做法,不在此明确表明,而是让你——自己意会去吧。
阿弥陀佛!
善哉。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