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京--城与人(精)/赵园作品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园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京--城与人》从描述北京的文学入手勾勒北京文化地图,富有特色的北京文化解读,是一本城市文化研究的代表作。

赵园由文学而及城市而及人,寻绎北京的城市文化性格,精彩纷呈;作为女性学者,足以称为其“风格标记”的抒情性,使得严谨的学术著作颇具诗意,极为耐读。作品经由这城市的文化性格探索其居住者、描绘者与这城市之间的多种精神联系及联系的方式,从一个侧面读解北京文化。

内容推荐

赵园的《北京--城与人》既不是一部研究北京文化史的书,也不是研究北京文化的某一具体门类的书,所谈论的是城与人,一个大城与它的居住者,一个大城与它的描绘者。包括话说“京味”、何者为“京味”、风格诸面、当代数家、京味小说与北京文化、文化的北京、文化眷恋与文化批判、家族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文化分裂与文化多元等角度展开论述,极有学术价值。

目录

小引

城与人

 一 乡土-北京

 二 北京与写北京者

 三 城与人

话说“京味”

 一 何者为“京味”

 二 风格诸面

 三 当代数家

京味小说与北京文化

 一 文化的北京

 二 现代作家:文化眷恋与文化批判

 三 家族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

 四 文化分裂与文化多元

 五 生活的艺术

 六 方言文化

“北京人”种种

 一 北京人

 二 礼仪文明

 三 理性态度

 四 散淡神情

 五 胡同生态与人情

 六 旗人现象

 七 再说“北京人”

 八 写人的艺术

城与文学

 一 寻找城市

 二 “城市”在新文学中

 三 城市文化两极:上海与北京

 四 形式试验:城市文学创作的热点

 五 城市象征与城市人

琐语

《北京:城与人》新版后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京味”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对于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因而有必要更多地谈论人,比如既是城的形象创造者,自身又是那个城的创造物,具有上述双重身份的京味小说作者。正如上文已经说到的,这人与城之间关系的深刻性在于,当着人试图把那城摄入自己的画幅时,他们正是或多或少地用了那个城所规定的方式摄取的。“城”在他们意识中或无意间进入了、参与了摄取活动,并使这种参与、参与方式进入了作品。这就给了我们经由人探究城,经由城探究人,尤其探究人与城的具体关系的实物根据。

我并不以“京味”为流派。三四十年代北京有所谓“京派文学”。“京味”与“京派”,前者是一种风格现象,至于后者,无论对于其流派意义有多少争议,它确是被某些研究者作为流派在研究的。

以概念涵盖现象总难尽如人意,何况“味”这种本身即极其模糊的概念。但对于京味小说,稍有鉴赏力的读者,即能在读到作品的最初几行时把它们拣选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直觉判断的自信,证明着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京味小说以至京味文学。作为一种风格现象,“京味”的实际界限比之许多生硬归类的“流派”更易于分辨,更便于直觉把握。这使人想到,那种不能诉诸定量分析的模糊性,或许也由于研究工具、手段的限制。既有这种被审美判断所公认了的“味”,就有味之形成,味之所从出,以及与味有关的观念形态、审美追求、情感态度、心理特征等等,有决定着同味的共同性,而且这种共同性或许也比之某些强被归结的流派“共性”更深刻。

京味既以“味”名,它强调的就不是题材性质,即它不是指“写北京的”这样一种题材范围。写北京的小说已多到不胜计数,其中北京仅被作为情节背景、衬景的自可不论,即使那些有意于“北京呈现”的,也并不就是京味小说。现代文学史上写北京的向不乏人。“五四”时因作家群集北京(更群集于北京的大学城),北京自然成为相当一些作品的指定空间,其中却没有可称“京味”的小说。此后王西彦、靳以的写北京《《前夕》且是长篇),沈从文早期作品的写北京,齐同《新生代》的写北京,师陀《马兰》的写北京,李广田《引力》的写北京,“写北京”而已,无关乎“京味”。这令人想到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决定的正是写的态度及方式。自然也并非绝对不关题材,我在下文中还要再谈到这一点。即使新近出土很受青睐的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也并非京味小说,虽然题中赫然有“京华”二字。京味是不能用英文写出的,而译本又的确并无京味。这又令人想到京味对语言趣味的倚重。的确,那“味”在相当程度上,也正是一种语言趣味、文字趣味。因此许地山的《春桃》固然写北京胡同居民生活极见特色,却怕也难称京味小说,因其还不具备为“京味”这种风格所包含的语言要求。林海音写在台湾的那一组作品也如此。其他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夜深沉》之属,不无京味,却也并不具备京味小说的审美特征——这里又有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不同旨趣,令人感到京味小说作为风格现象其审美尺度的严格性。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非京味小说中的京味,比如张洁小说人物的京片子,张辛欣某些小说中那些十足京味的部分、片断,甚至比一般京味小说,味儿更足,更有劲道。这又令人想到京味小说还有种种未加规定的规定;概念虽模糊,也包含有题材范围、创作态度、表现方法等具体要求,有关于纯度、风格统一性的限定,是把作者、创作过程和作品综合一体的观察。P23-25

序言

这不是一部研究北京文化史的书,也不是研究北京文化的某一具体门类的书。我在本书中想要谈论的,是城与人,一个大城与它的居住者,一个大城与它的描绘者。在出发的时候我的意图只在探寻城与人的关系的文学表达式,却终于被题目带到了事先并未拟定或并非位居目的中心的地方。我越来越期望借助于文学材料探究这城、这城的文化性格,以及这种性格在其居民中的具体实现。本书对于这一研究方向仅够作成一种开端而已。我很明白我手中材料的性质和使用中的限制。这不是可供对北京文化做充分描述的文化史材料,这是一些文学作品。它们的价值也正在于是文学作品。因而不但其所描述的,而且其所以描述、以至描述者的自身形象,都可以在一种眼光下被利用。我相信文学对于文化形态及其包含的文化关系的把握,有时比之史料的铺陈更有价值。只是这种意义上的运用,不应超出材料性质所限定的范围罢了。

经由城市文化性格而探索人,经由人——那些久居其中的人们,和那些以特殊方式与城联系,即把城作为审美对象的人们——搜寻城,我更感兴趣于其间的联结,城与人的多种形式的精神联系和多种精神联系的形式。当我试图讲述城对于人的塑造,和对于创造其形象者艺术思维的干预时,不能不暗自怀着兴奋。因为这也属于人与其生存世界间的神秘联系,是他们共享的一份秘密。我是否多少说出了一点这秘密呢?回答应当是本书读者们的事,我不敢过分自信。我所能肯定的仅仅是,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发觉自己与这城的关系被改变了。我将难以摆脱有关城的以文字形式明确化了的认识,难以抗拒城对于我个人精神生活的越来越深入的参与。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敏感于这城的巨大呼吸。一种感觉一旦苏醒,它会不断扰人,使人丧失了一份安宁。谁说这不也是为研究、写作所支付的代价?

后记

前一时有人提到我出版于1990年代初的《北京:城与人》与《地之子》,认为后者似乎较前者厚重;但由媒介反应和读者接受的情况看,前者受欢迎的程度远在后者之上,不知何故。我回答说,两本书的写作,投入确有不同。写《北京:城与人》,缘起只是几篇1980年代初的“京味小说”。在我的学术作品中,这本书写得最轻松,甚至没有做必要的文献准备。它的“受欢迎”,多少由于机缘——出版时恰逢“北京文化热”。后来“北京”、“城市”热度不减;而对于农村的关注度却在下降。还说《城与人》之后,我至今保持了对“城市”的兴趣,旅行中往往持“考察”态度,对近几十年的“城市改造”怀了忧虑。收入本书所在“系列”中的《世事苍茫》一辑,其中的《城市随想》与纪游诸作,就可以读作“城市忧思录”的吧。

在我的学术作品中,《城与人》是被认为好读的一本。我曾经说起过,学术写作中,我会不由自主地向研究对象趋近。这本书即偶用口语,沾染了一点“京味”。此书的读者,不难由征引文字,了解著者当年的阅读状况,以至1980年代的某种风气,即如引西书、用西典,食洋不化;无论“古希腊”、“法国”、“拉丁民族”,还是“酒神”、“日神”,以至“欧洲中世纪”、日本的“物之哀”云云,无不一知半解。薄弱的知识基础却无妨于写得兴会淋漓,以至我自己回头去读,会觉得饶舌,尤其想到那时1980年代已到了尽头。这以后写作愈趋敛抑,习于删繁就简,才对当年的书写方式感到了陌生,对那一种工作状态,有了淡淡的怀念:看来写《城与人》时的我还不甚老。

北京师范大学版的《城与人》,选用了沈继光先生的近二十幅摄影作品。结识沈先生,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作为媒介的,正是这本书。沈先生那时在拍摄京城的胡同,后来又拍摄“老物件”,拍摄乡野,成绩无不可观。

“城市改造”早已将京城的胡同大片抹平。再过一些日子,本书所描述的现象,不知还能否搜寻到相应的“实物”作为见证?

赵园

2013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经由城市文化性格而探索人,经由人那些久居其中的人们,和那些以特殊方式与城联系,即把城作为审美对象的人们搜寻城,我更感兴趣于其间的联结,城与人的多种形式的精神联系和多种精神联系的形式。当我试图讲述城对于人的塑造,和对于创造其形象者艺术思维的干预时,不能不暗自怀着兴奋。

——赵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