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志摩传奇(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顾永棣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志摩传奇》作者顾永棣,研究徐志摩20年,非常客观地写出了徐志摩的一生。文章大气,文笔优美流畅。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徐志摩:有血有肉有筋骨,有理想有追求有风度。敢爱敢恨敢说话,不做作,不作伪,无成见,无心计。他有的是普遍的爱心和对一切弱小者的同情。他像是一条飞溅着的山泉清澈、晶莹,有闪光,有声响。

内容推荐

顾永棣编著的《徐志摩传奇》这部传记是大陆第一部徐志摩长篇传记文学作品,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台湾新潮社引进本书后也成了畅销书。通过《西子湖畔》、《系上烦恼结》、《在两个女人中拉锯》、《婚变》、《缤纷的花雨》等40余篇文章,记述了徐志摩传奇的一生。

目录

硖石古镇一稚童

西子湖畔

系上烦恼结

远航万里广采蜜

在两个女人中拉锯

婚变

缤纷的花雨

在康河的柔波里

智截贩毒船

“假如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

三不朽祠的“精神乞丐”

向东南风要嫩芽的光泽

与郭沫若的文字官司

泰戈尔与“素思玛”

“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

《志摩的诗》

一对争春的黄鸸

王赓饯行

访问苏联

重见张幼仪

欧游鳞爪

两地相思

风剑霜刀严相逼

《爱眉小札》

苦海里的救生圈

功德林夜宴

接办《晨报副刊》

约法三章议再婚

“两个灵魂在上帝的眼前自愿的结合”

颠簸在上海滩的风浪中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自剖

再渡太平洋

绿色的梦

从康桥到印度

奔波在沪宁道上

在两颗巨星的辉耀下

“穷、窘、枯、干”

共命鸟

“重新打出一条光明的路”

父子反目

“柔软的心窝抵着蔷薇的花刺”

“嘭”的一声炸响

余音袅袅

追悼志摩胡适

志摩最后的一夜韩湘眉

试读章节

婚变

时间真是个怪东西,它不知从何处而来,又不知去向何方!如果没有日出日落,如果没有月缺月圆,又怎样让人去捉摸时间。但夫妇相处、阴阳交合,并不会像时间那样令人捉摸不透。幼仪来英国与志摩团聚之后。她感到体内又有了新生命的征兆,她暗喜又为徐氏烧旺了一炉香火,如果将这喜讯传到家里,那公婆肯定会高兴得跳起来。

1921年8月的一天,她终于将怀喜之事告知了志摩。志摩先是一惊,然后进出一句让幼仪万万没有想到的话:“把孩子打掉。”这犹如晴天霹雳,使幼仪浑身哆嗦。她冷静了一下,说:“打胎那是有生命危险的!”志摩却回答:“火车肇事也要死人,可人家还是在坐火车!”

幼仪无话可说了,后来在好多日子里她脑海里浪涛翻滚,究竟是顺从志摩去打胎呢,还是让小生命出世。好在志摩不再提打胎之事,她也渐渐地安下心来。

但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志摩突然告诉幼仪:“今天要来一位女客人,是爱丁堡大学来的一个朋友,我先带她去康桥逛逛,然后回来一起吃晚饭。”

幼仪想,她担心的一天终于来了。志摩在外有女友,她是早就察觉到了,今天终于要和那个女人见面了,但自己是明媒正娶的元配夫人,这个地位是不可能动摇的。因此她想以庄重大度的态度来接纳志摩的女友——未来的“二太太”。

所以幼仪一边忙着准备晚餐,一边寻思志摩的女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她想那女友一定很漂亮、很新潮、很有才学,或许还是一个洋妞,因为志摩认识不少英国女郎。

正在幼仪胡思乱想时,志摩带着女友来了。她头发剪得很短,穿着海军呢裙子,搽着口红。但往下一看,幼仪不禁惊讶万分,那女子是三寸金莲,还穿着一双绣花鞋。她想:志摩口口声声说我是土包子、守旧、不懂事,谁知他找的二夫人比我还守旧。

当志摩送走客人之后,志摩问幼仪对来客有什么评价,幼仪说:“呃,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志摩马上接嘴说:“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志摩是一个没有心机的人,可是偏偏对幼仪挖空心思引来这样一位上下“不搭调”的女客,诱出幼仪这番话来,然后提出离婚。当晚幼仪上床休息了,志摩仍在客厅里用功。半夜志摩才蹑手蹑脚地上床。他背对着幼仪。无意中他的身体擦到了幼仪的身体。这时幼仪有一种预感,这是他俩肌肤的最后一次接触……

正如幼仪所料,不久志摩就不告而辞了。幼仪苦苦地等待着一天又是一天,一个星期过去了,又是一个星期,既不见人,也不漏一点消息。同住的郭虞裳感到与幼仪独处会惹是非,所以也走了,剩下幼仪一个人,怀着身孕,异乡客地,孤独无援。一到晚上,总有一股莫名的恐惧向她袭来。她想到死,死是解除痛苦最简便的手段,一了百了。但她又想起《孝经》上的告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自己一死不足惜,腹中的胎儿是无辜的,自己死了,不是害得胎儿没有落地就赴黄泉;家中的儿子积锴如果没有了母爱,那他长大后心理上也是残缺的;如果自己的父母、公婆知道了她寻了短见,那要悲伤到何等程度!生已变成了熬煎,死却又不能去死,生死两难……

一天,志摩的朋友黄子美突然来找幼仪,他转达了徐志摩的一句奇谈:“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幼仪听了感到好笑:“这话是什么意思?假如徐志摩要离婚,我怎么可能做徐家的媳妇!”她说完就送客,将门紧紧关上。

她回到房中,猛然想起正在法国巴黎留学的二哥张君劢,于是连夜写信求助。几天后她接到二哥回信。信中的第一句话竟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是的,张家兄弟对徐志摩都十分敬重,而张君劢竞把徐志摩等同自己父母来看待了。信中还说:“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有了二哥这一封信,幼仪离开沙士顿,横渡英吉利海峡,到了巴黎二哥寓中。

她二哥是学哲学的,为了读懂法国思想家的著作,每天到巴黎大学去学法语,回家后也是埋头做功课,实际上他无暇照顾幼仪。而且他尚未结婚,更不懂孕妇之事。所以后来二哥将幼仪寄住在刘文岛夫妇家里。刘文岛曾与幼仪的二哥和梁启超组成非正式代表团参加过巴黎和会。刘文岛因为敬重徐志摩和张君劢,所以非常乐于让幼仪住在他们家里,并给了她一间布置精美的房间。  幼仪生长在一个家学渊源的家庭,她受旧思想的束缚,当志摩提出离婚之始,她还用妇女的“七出之条”来对照自己。所谓“七出”即:(一)不从公婆;(二)无力生子;(三)与人通奸;(四)善妒反妾;(五)身染恶疾;(六)口舌过多;(七)为盗为窃。那“七出”里没有一条是与她沾边的。她想志摩没有理由可以休她。

自从到了法国之后,她的思想受到刘君夫妇及二哥的影响,渐渐转向开明,她立志要做个拥有自我的人。她刚来刘家之时怀孕才三个月,后来怀孕已八个月了,眼看就要临产,她感到总不能在别人家里分娩。正在犯愁之际,她的七弟来了,七弟是一个月前离开上海到法国的。这时她的二哥已从巴黎去了德国耶拿大学,跟随哲学家倭铿(:Rudolf Eucken)研读生命哲学,所以七弟也准备去德国,于是,幼仪也就随同七弟一起到了德国。1922年2月垒4日,她生下第二个儿子彼得。

自从志摩在英国沙土顿出走之后,幼仪一直没有得到过他的消息。但这次分娩回家,发现桌上有一封徐志摩笔迹的信件。她七弟说这封信是吴经熊亲自送来的。吴经熊曾就读于密西根大学法学院,后来任上海特别高等法院院长,还翻译过《赞美诗》和《新约全书》。他是志摩的好友。

幼仪怀着又惊又喜又惧的心情拆开了志摩的书信:

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真生命必自奋斗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

徐志摩与张幼仪同床异梦,他们完全生活在两个精神世界里。道不合,恍如隔世。

P35-37

序言

没有人走的路,我偏要去走走,那里或许有尚无人发现的风光。走的人多了,我又想换路走。我也说不清这是好习惯还是怪脾气。

30年前,研究徐志摩虽已不属禁区,但仍受着世俗偏见的白眼。那时研究徐志摩这条路上还冷冷清清。或许正因为冷清,我就毛手毛脚闯了进去,也顾不得谁皱眉,谁拍手;谁白眼,谁欢呼了。尽管路上有杂草、有荆棘,我还是一步步往深处走,想寻找点风光,想采撷几茎有色有香的花卉。后来这条路上越来越热闹了,摩肩接踵,五光十色,我的兴致却反而淡了,想换一条冷清的路走走看。这三分冒险,就有七分诱惑,才可能达到十分境界。

20年前撰《徐志摩传》,正逢大热天,热得拿块面团贴在马路上,取回来就可当大饼充饥。20年后重出《徐志摩传奇》,又逢持续高温天气,马路上打破个鸡蛋就能烫熟,倒省去了回家去煎的功夫。是巧合还是徐志摩热又大升温了?其实作家、作品的冷热是无法人为遥控的,热不起来的作品,浇上汽油烧,也会冷却;热得起来的作品,埋在冰窖里,也有一天会沸腾。只有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才算是人们喜爱的作品。作家需要真诚,真诚才能获永生。

我写徐志摩传记虽有个曲折的过程,但在写这本书时,徐志摩的灵魂仿佛附在我身上似的,几乎是我感情的一次无关拦的喷涌,这部书稿仅用了三个多月就完成了。正因为是一涌而出,所以就难免夹杂泥沙。现在看来,有些章节太芜杂了。但我不想更动它,因为不管是泥是沙还是清泉,都是我当时感情的一次真诚记录。这次修订只改正了一些错误,补充了一点新鲜资料,虽然篇后新增“余音袅袅”一章,但应该说仍是原汁原味。如果灵感再一次降临,感情再一次喷涌,或许我会写一部更丰满的徐志摩传记。

当时这部传记据说是大陆第一部徐志摩长篇传记文学作品,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台湾新潮社引进本书后也成了畅销书。本书获得了一些奖项。这些都是我当时不曾预料和企求的。还令我意外的是,这本书的版权竟远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也有那里的学者、教授读后来信来访的,有的还成了朋友,这真是一宗意外的财富。

更使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的《徐志摩诗全编》和《徐志摩传》出版后,徐志摩热在国内竟一浪推一浪地热起来了!有人说我煽火有功。

一位日本学者对我说:“你写的徐志摩是一个徐志摩。”谢谢天,我简直受宠若惊了。但仔细想想,这份功劳是徐志摩的:因为徐志摩不是纸剪的,泥捏的,铁铸的,更不是一个模型里造的,因为他有血,有肉,有筋骨,因为他有理想,有追求,有风度,因为他敢爱,敢恨,敢说话,因为他不做作,不作伪,无成见,无心计。他有的是普遍的爱心和对一切弱小者的同情。他像是一条飞溅着的山泉,清澈、晶莹,有闪光,有声响。因为有一个很像人的徐志摩,所以笔下才会有像徐志摩的人。

顾永棣

2014年夏

后记

志摩短促的一生,经历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军阀割据、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及“九一八”事变等。这是最纷扰的年代;这是光明与黑暗反复搏斗的年代;这是各种政治力量和各种思想体系纷纷登台表现的年代。马列主义虽已传入中国,并且日益扩大,但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因此广大知识分子寻求济世良方,仍构成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志摩抱着实业救国的崇高理想赴美留学,一度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被部分中国留学生称为“鲍尔雪微克”(布尔什维克),立志要研究社会主义。后来他又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迷恋于罗素、尼采、罗曼·罗兰。他横渡大西洋到英国康桥改学文学,这是他为学方向的改变,不是他人生使命的变更。他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在康桥形成,康桥也成了他新诗的产床。

他听从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的告诫,认为当时世界各国的政治是肮脏的,因此他一生没有参与实际的政治活动。但他毕竟是学过政治经济学的,又受到罗素的影响,因此他不只是诗人、作家、教授,也是一位社会评论家。他以救国救民为人生使命,妄图冲破各种哲学体系和政治学说,追求他单纯的信仰。

“志摩感情之浮,使他不能成为诗人;思想之杂,使他不能成为文人。”这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给他的评语,后来成了他自嘲的一句口头禅。“杂”,这是事实,在世界的百花园里,他像一只蜜蜂,在认为有蜜可采的花蕊里都要停一停,吮一口——马克思、列宁、泰戈尔、哈代、丹农雪乌、罗曼·罗兰、曼殊斐儿、韦尔斯、嘉本特、魏雷、傅来义、歌德、雪莱、尼采、孔夫子、孙中山、梁启超、胡适,以及耶稣、释迦牟尼,然后飞回蜂巢去酿蜜,酿出一个单纯的信仰。胡适把志摩单纯的信仰归纳为“爱、美、自由”。这四个字内涵太广,又太抽象。志摩的“单纯信仰”,就是作品中一再出现的“温馨的婴儿”——一个类似英国式的民主政治,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耕耘自己文艺的园地。

至于感情之“浮”,好像没有实据。他只是天真,直率,有趣味,一任感情奔驰而已。他在上海期间,有一天晚上去看望梁实秋,只见梁实秋房里的灯光透过百叶窗泄漏出来,便想今晚上先吓他一下再说,就在窗外怪叫一声。而从沙发上惊起来的不是梁实秋,却是一对不相识的男女。结果把那对男女青年吓着了,把自己也吓着了。没有吓着梁实秋,志摩仍不甘心,就转身上楼,到另一个朋友家里。房门虚掩着,灯却熄了。志摩心想这家伙那么早就睡了,也吓他一下,就一下扭燃电灯。结果从床上蹦起来的又是一对他不相识的男女,这下反把他吓呆了。郁达夫说志摩永/远是一个孩子,就像孩子那样俏皮无邪。

志摩认为共产主义“蔽于张”,资本主义“失之隐”,而罗素“无党故蔽不著”,“爱情故言无讳”。志摩就想用这种超然态度来对待人生与现实。凡符合他理想的就接纳,反之就排斥。他对同一对象的不同侧面,或不同时期的同一侧面,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作品中有着看似矛盾的诸多说法,但透过外壳,依然可以看到他思想的经纬脉络。

他的理想太高!他所处社会又太黑!这就使他与社会一直处在尖锐的对立状态。所以理想与现实,人生与社会的不调和性构成了他作品的主旋律。自“白剖”之后,他的思想又起了一层变化,“由盲冲性转变到有意识的行动”。他要“迎上前去”,面对现实。但他始终找不到解决人生与现实矛盾的良方,也无力掀掉头顶的重压。于是他失望了,走向怀疑的颓废。他失望,但从不绝望;他还在摸索,还在抗争,还“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他后期的作品正是失望时所发出的哀鸣。

他的创作生涯仅十年左右,但给我们留下的诗集有:《花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拾遗》《集外译诗》共六集,计二百八十首。散文集有:《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秋》共四集。小说集有:《轮盘》。剧本有:《卞昆冈》。其他还有《志摩日记》《志摩随笔》《志摩家书》。翻译作品有:《涡堤孩》《曼殊斐儿小说集》《玛丽玛丽》《赣第德》,及翻译剧本《死城》《墨梭林尼的中饭》等。

在新诗园地里,他是耕耘最勤的一个;在新诗理论的探索上,他是有自己创见的一个;在提携和奖励他人进行新诗实践上,他是热心的一个。回首新诗发展的道路,有他艰辛跋涉的足印,今日诗坛脚下有他流大汗埋下的基石。穆木天说:“如果说‘五四’时代的代表诗人是郭沫若、王独清和徐志摩的话,那么代表初期狂飙时代的,是小市民和流浪人的浪漫主义者郭沫若,代表末期的颓废的空气的是落难公子王独清,而代表中间期的则是‘新月’诗派最大的诗人徐志摩了。”

志摩虽以诗著称,但他的跑野马式的散文,在散文园地里树起了一面异帜。他的散文更能代表他的才情,更能表现他的人格力量。他在小说、戏剧上也有一定贡献。童话,杂文他也曾尝试。在翻译工作上更是曾下过细密工夫。

志摩还是一位著名教授,在全国近十所著名大学执教过。他知识渊博,上课时海阔天空,情趣横溢,诗意盎然,是很受学生喜爱和尊重的教授。他与学生不板脸,不说教,以心换心,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他爱护学生,学生有困难,常能得到他切实的帮助。何家槐患眼疾,他就自己掏钱,让何家槐住院治疗。他还效法泰戈尔把学生带出课堂之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讲课,在中国开创了一种新的授课模式。

志摩是《晨报副刊》《新月》《诗刊》的主编,这些刊物的影响都十分深远。

志摩是一个学问极博、兴趣极多的人,除了文学之外,对美术、音乐有极高的鉴赏能力。他对天文学的爱好有时到入迷的程度。他对政治经济学、历史、相对论也有研究。但可惜他死得太早,除文学之外,使他不能在某个专业上成为专家。

在生活上,志摩抽烟、喝酒、划拳、下棋、演戏、养猫、种花,周围美女如云。他游山、玩水、探胜、访古,甚至留恋教堂、庙堂、陵园。他更爱无限大的空间,他要冲破空气的牢笼,到无穷的宇宙里去遨游,仿佛只有天空才够他驰骋,他想展翅自由飞翔,不愿受任何束缚。在他的生活里有的是浪漫色彩,多的是戏剧情节。他不是天神,也决非魔鬼。他是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有人的弱点,有人的错误,也有人的志向、人的情趣。

志摩是独子,又出身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过着嫌糖不甜、嫌鸡不鲜的优裕生活。他有一般富家子弟任性的习气,他说自己是一只没笼头的野马:愁则乌天黑地,喜则山崩地裂,对人对事全凭一颗热腾腾的心,一任感情的汹涌。他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又受传统的熏陶教育,所以既有几分洋气,又有中国一般传统文人们的傲气。他的一些行事常被有封建宗法思想的人所指责。他的一些资产阶级的文艺观,也曾受到“左翼”作家的严正批判。

志摩是一个极有趣味的人。他不恨人——无绝对的恨,也不知道他人会恨人。他没有架子,不做作,他说为让人家快乐,自己吃点亏算啥!他把人就看作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韩湘眉说他是:“温柔诚挚乃朋友中朋友,纯洁天真是诗人中诗人。”

他在《罗曼·罗兰》一文中说:“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泰,正像一条大河,它那波澜,它那曲折,它那气象,随处不同,我们不能划出它的一湾一角来代表它那全流。”这话也适合他自身。浩浩乎长江,有三峡的雄奇,中游的明丽,下游的坦博,我们截取哪一段来代表长江的性格?即使纵观了它的全流,也由于季节的不同,水位有低有高,水色有清有浊,水流有缓有急,各有风彩。徐志摩也像山谷里窜出来的一条江河,水势时缓时急,水色时明时浊,河床有宽有窄,有曲折,有波澜,有枯荣。但这是一注活水,它溅着,流着,奔着,从不停息。他不要天,不要地,他要一个无穷大的天空。可惜天空也不是一无阻拦,同样有风暴、有迷雾、有雷电……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徐志摩。

顾永棣

2014年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7: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