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的目光》收录的文章多是作者杜璞君发表在报刊上的散文和文艺评论文章。这些文章聚焦城市生活以及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杜璞君擅长于对城市生活肌理进行细致的探究。他笔下的城市建筑、河流、码头、道路,甚至舌尖的记忆,乃至被人们忽视的遍布城市街头巷尾的摄像头,都进入他的叙述语言并成为他的切入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窥探的目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杜璞君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窥探的目光》收录的文章多是作者杜璞君发表在报刊上的散文和文艺评论文章。这些文章聚焦城市生活以及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杜璞君擅长于对城市生活肌理进行细致的探究。他笔下的城市建筑、河流、码头、道路,甚至舌尖的记忆,乃至被人们忽视的遍布城市街头巷尾的摄像头,都进入他的叙述语言并成为他的切入点。 内容推荐 杜璞君作为广州土生土长的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主要聚焦城市生活。《窥探的目光》一书除散文外,还有部分书评,总共收录29篇文章。杜璞君平时读书涉猎广泛,主要的写作方向和重点,是将人生感悟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感受,以细腻的笔触加以呈现。在《窥探的目光》、《夜与梦》、《时光·逝影》、《不被定格的脸》等散文中,他目睹不断被拆毁和重建的城市,如同《夜与梦》中描写的那列驶往远方的列车,身边的人离你很近,但似又很远,你无法透过对方陌生的表情,探究对方有着怎样的生活和精神际遇。在急促转型的城市步伐中,日益城市化的生活变得难以辨认。那个无法看见,却始终存在的陌生的“他者”,之于“我”是怎样一种关系,一直贯穿于他的散文和小说创作中,成为一个他不断深入思考和发掘的课题。 目录 代序:感悟心灵的城市 ——读杜璞君散文集《窥探的目光》王英 第一辑 爱的音符 牵马的姑娘 时光·逝影 夜与梦 窥探的目光 摭拾城市印记 不被定格的脸 他们等待着谁 消逝于时光的面影 海潮唤醒的气息 古城乐韵 写在岳庙边上 用镜头组接的海盐印象 穿越青山的泉音 此生幸甚遇太行——山水画家黄厚基印象 陪伴我们成长的连环画大师——记画家洪斯文 第二辑 冻土带掘进的角力 ——《冻土带上的播火者——孙旭培传》读后 扛起历史的魂灵 抵抗遗忘,为远征的英魂而歌——读达真长篇小说《命定》 在水底思考的维度——读徐迅《在水底思想》 无诗之境的思辨——闲谈艾云散文集《玫瑰与石头》 花瓣掉落的疼痛——傅玉丽散文印象 透过历史镜像看风景 拒父之名——读王英长篇小说《我与父亲的战争》 锤炼我的《六盘山》 官场生态的多棱镜——刘毅中篇小说《改非》读后 人在酒途阅众生 人性幽微初探——谈刘毅中篇小说《空人》 小说集《月亮灼伤了谁》后记 试读章节 爱的音符 勃拉姆斯好像一直生活在我心中。 大胡子的勃拉姆斯,我不能说听懂了他的音乐,但他的音乐总有某种元素贴近我内心让我感动。生命与爱在他的音乐里呈现与展开。有时我想,他的音乐意味着什么呢?是将孤独的自己置于音乐之中,以便求得精神的净化和升华吗?是为了寻找一生爱之明证吗? 一个冬天的晚上,听着勃拉姆斯的音乐。雪花抛在窗户上“沙沙”地响。漫天的雪粒互相摩擦、碰撞、追逐,转眼间屋顶和树冠上泛着一层莹白的光。老槐树的枝桠跟呼啸的北风厮打,风雪折断枝条的响声,锋利地切割着这个寒冷的夜色。我想,你会来吗?我一直想象再一次邂逅你的情景,这种期待哪怕周围环境都在变化。你住过的铺洒着一片绿荫的小院早已消失,只有那棵老槐树仍在岁月的轮回中,等待春天明媚的阳光消融尽枝头上冬天的伤痕。 我与你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城市,是音乐让我们走在了一起。一天听见你家里飘出一段旋律,我屏住呼吸,敲开你的门,当你站在面前时,可能我的紧张使你对我解除了戒心,挺爽快地接受了这个“知音”。在你家里听着勃拉姆斯的钢琴曲,一种更为内敛的感觉挥之不去。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勃拉姆斯的音乐。我被一种东西感动了,说不清是什么?人生又有多少东西说得清呢?那仿佛是沉潜在内心的咏叹,好像只有音乐才能把如树根一样伸展进泥土里的内心深处炽热的情感传达出来。勃拉姆斯音乐里的情感浓烈得有点黏稠,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却仍乐意被这绵密的情感织体包围。那时北京已经是深秋了,槐树的叶子一片片凋零,柳树由青转鹅黄。我总喜欢与你踏着满街的落叶,望着西天的残照,沿筒子河的柳影消磨掉整个黄昏。岭南是不易觉察这种气候变化的。登上西山的香炉峰,北风卷去了都城上空的残雾,远眺京城的深影,也许即将离别,我感到一丝欲说还休的苍凉和落寞。古都的厚重、深邃与勃拉姆斯的音乐留在记忆里平添了几分忧郁的颜色。 扭开音响,传出单簧管和圆号吹奏的一个具有忧郁气质的引子,伴随着独奏小提琴情深款款的倾诉,我幻想着一个孤独的旅人,沿着北国的雪线往森林里走去,沉郁的森林覆盖下,积雪透出一层柔和的蓝色调子。这是一个充满了月夜的静谧和星座遥深的乐章。那是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阳刚气十足,充满男子汉气概的音乐。勃拉姆斯的音乐宏伟,我却感到有一个温柔深情的形象让这位音乐家为之紧缩,为之颤抖。勃拉姆斯曾一往情深地说:“我最美好的旋律来自克拉拉。”他把第一份乐谱手稿都给了舒曼的妻子——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勃拉姆斯一直深爱着比自己大14岁、有7个孩子的克拉拉。但是他不让自私或情欲伤害他与舒曼和克拉拉的深厚情谊。勃拉姆斯对克拉拉长达43年的缱绻生死恋至死都没有表白。勃拉姆斯把爱埋藏心底,曾经历了多少黑夜咬破夕阳所激荡起的波澜?这份爱是那样的沉甸甸。我双目微闭,心中盛满了感动和敬意,默默让音乐流注到心里,追随音乐穿过了雪夜,往梦境深处飘去。 雪夜里似有阵阵腊梅的清香,我欲追逐那幽冷的芬芳,却感到香魂是那么的遥远。好像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是梦与雪花飘散于茫茫的夜空。我一个人在这个雪夜任凭颇具张力的音乐织体浸润着躁动不安的心,往昔的碎片被打捞起来如水珠滑过指尖:那时候我们拥有共同的天地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人,我们是那么熟悉对方的体温气息,依照自己对爱的想象塑造对方,然而生活是实在的,吃饭、打闹、陶醉、誓言、猜疑、耍脾气。我们爱得有点孩子气,充满了乐趣也消耗着青春和智慧。当我们尽情表达自己时,我们必须面对生活,有时会为一顿饭由谁来完成竞比弹一首钢琴曲还难。身体愈靠近对方,愈想寻回那间属于自己的小屋。我们想尽办法躲到艺术里享受,这更符合我们的想象。 旅程快结束了,心依然飘泊,这个旅途上我与你共同感到了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到寂寞的嘶咬。承受寂寞是需要勇气的。睡在山上的帐篷里,雾从厚厚的帆布缝隙钻了进来,弄得被子潮呼呼的。我整整一夜没合眼,你的床也是“吱吱呀呀”响了一晚上。我们都想紧紧搂着对方,不仅是为了暖和一些,而且是为了抵御那个叫孤独的侵袭。高原寒冷,像锋利的剑尖在天上撞击。清冷的星光射到身上,手脚的指头针扎似的疼,我们不睡了,裹紧了衣服,站在山坡上。天上的薄云挽住满天的繁星,那样多的星光,好像轻微一点呼吸,都会摇动整个星河。当内心感到孤独时,我们靠什么来支撑自己?世俗充满诱惑,有时分不清头顶上的是星空,还是魔鬼的眼睛窥视着我们,分不清超越,还是堕落,分不清的伤害,还是抚慰。我们裸露了身体,裸露了整个灵魂,我们都需要对方,想成为另一个人的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共同分享过欢乐和悲伤,也经受过忧惧,不知多少次了却总在对你的牵挂中给予你伤害,而这只能在对你的思念中偿还,我失去了那曾经支撑我们的力量。最后的一份热情消磨尽后,剩下的只有苍白的精神。而这正是看起来冷漠的苍穹,对我的不屑一顾,没有人给你一双光明的眼睛洞穿黑暗。日益粗糙的情感生活,好像总少了一份虔诚,少了一份感动。 勃拉姆斯一生的爱都献给了克拉拉,虽然这份爱永远得不到回报。他曾把内心对克拉拉炽热的情感,倾注笔端,写过许多发自肺腑的情书,这些洋溢着这位艺术家多少悲欢离合的感情的情书,却一封都没有发出过。舒曼病重的两年里,勃拉姆斯一直守候在克拉拉身边,照顾病重的友人,给予克拉拉和7个孩子安慰和帮助。勃拉姆斯把他的爱凝固在别人无法抵达,也无以名之的内心深处。从20岁到63岁,这爱掩埋在心里,经受了多少内心的煎熬,时间对他血管里流动的热血失去了意义,既不会有黎明,也不会有黄昏,有的只是一个漫长的冬之旅。 P3-6 序言 感悟心灵的城市 ——读杜璞君散文集《窥探的目光》 王英 杜璞君是位有所成就的小说作者,同时也是一名散文作者。作为小说作者,他曾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月亮灼伤了谁》,并先后在《山花》(A)、《青年文学》、《阳光》、《延河》、《广州文艺》等有影响的刊物,发表过中短篇小说;作为散文作者,他的散文相继在《中华散文》、《散文百家》、《海燕·都市美文》等刊物上发表。 杜璞君作为广州土生土长的作家,他的散文创作主要聚焦城市生活。《窥探的目光》一书除散文外,还有部分书评,总共收录29篇文章。杜璞君平时读书涉猎广泛,主要的写作方向和重点,是将人生感悟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感受,以细腻的笔触加以呈现。在《窥探的目光》、《夜与梦》、《时光·逝影》、《不被定格的脸》等散文中,他目睹不断被拆毁和重建的城市,如同《夜与梦》中描写的那列驶往远方的列车,身边的人离你很近,但似又很远,你无法透过对方陌生的表情,探究对方有着怎样的生活和精神际遇。在急促转型的城市步伐中,日益城市化的生活变得难以辨认。那个无法看见,却始终存在的陌生的“他者”,之于“我”是怎样一种关系,一直贯穿于他的散文和小说创作中,成为一个他不断深入思考和发掘的课题。 杜璞君擅长于对城市生活肌理进行细致的探究。他笔下的城市建筑、河流、码头、道路,甚至舌尖的记忆,乃至被人们忽视的遍布城市街头巷尾的摄像头,都进入他的叙述语言并成为他的切入点。 杜璞君的散文通常不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表现主题,而总是以回忆的视角聚焦他所要表达的思想。他虽身处遥远的拉萨,却摭拾起许多关于广州平凡琐碎的生活碎片。它的疏枝横斜,它的暗香浮动,它的市声失落,它的少年怀想……都旨归于这座城市珍贵而丰富的抹不掉的记忆。“落雨大,水浸街,不记得什么时候起,就已经在记忆中挥之不去,从小逛花市,在熙攘的人群中.总会不自觉浮现《三家巷》中人物区桃的身影。”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不仅成为属于他个人的成长记忆,而且读来使人充满温情,似南方温润的雨丝不小心粘湿肌肤,亲切如酥。 《时光·逝影》似乎引领着我们沿着时间的印痕,走进一条巷子,“像停止的钟摆,无法挽留的时光,却顽强地抗拒着遗忘,残存的建筑没有留住时间的脚步,抹不掉的只有记忆,当记忆装进一个遗忘的角落,偶然却把逝去的时光重叠起印象,瞬间一切复活,城市的生活就在这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有了永恒。”这篇散文充溢着对逝去事物的怀缅:骑楼、老宅、简单的一碗面条以及童年嬉戏的伙伴……无不浸润着一座城市的迷人气息。对杜璞君来说,似乎只有对一座城市的记忆逐渐被淡忘后,抑或产生一定距离时,才会对生他养他的城市,产生与生俱来的依恋。 难怪《夜与梦》中,“我”是以梦的形式不断呈现那些逝去的生活。依靠这梦的显影,让我们窥视到一位城市孤独者的身影。在《爱的音符》中,他以一个冬天的晚上,与北京一位女子的邂逅为引子,带着我们感受勃拉姆斯的音乐,感受勃拉姆斯对克拉拉那份炽热、孤独、却又无比圣洁的爱。 杜璞君敏锐的文学触觉,远不止将记忆停留在对城市日常生活的抒写。他还把散文的触角伸向人性幽微处,甚至透过人性与神性的颉颃,探究人性的另一面。在《他们等待着谁》中,他写了前东德两位年轻人,因柏林墙而永远分离,又在柏林墙推倒后.等待着重逢。但昔日分离的一刻,背叛的情感,撕裂开的难道仅是一道无法缝合的口子?分离、背叛,似源于一种制度之恶,但无法回避的是,两位年轻人生死抉择的瞬间,是人的私欲,播下了永远分离的种子。 《远方的玛吉阿米》中,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等待的玛吉阿米则是另一种况味。这篇散文以仓央嘉措的诗歌为主轴,贯穿了“我”一段西藏之旅。“我”走进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反复吟诵仓央嘉措的诗行。仓央嘉措的诗歌既让“我”理解这样一种地理.感受着油画般质感的山脉、河流、蓝天和藏民那份虔诚。同时.仓央嘉措在人性与神性间,经历的炼狱般精神与情欲的挣扎,使仓央嘉措对玛吉阿米的等待,有了一种超乎神性,更具有存在的意味。 《牵马的姑娘》、《古城乐韵》等散文,是杜璞君暂时抛开城市的尘嚣,身处崇山峻岭和繁星满空的丽江古老庭院下,对生活的另一番感受。藏族小姑娘卓玛“牵着马带着我走过一段崎岖的山路,到她家做客,卓玛为‘我’奉上滚热的酥油茶,从卓玛乌黑的大眼睛中.感受到她那份真挚的情感。”在丽江大研古乐社聆听丽江古乐,面对大自然不断被遭到破坏,如何不牺牲边缘文化作为代价与现代文明接轨,怎样保护和维持那种原生态的生存环境,才不让丽江古乐失却其真正神韵。这不仅成为杜璞君。也是我们共同关心和思索的问题。怀古、祈祷、仰望、吟唱、行走、寻找、沉思,神话与圣灵依然驻留在作家心头。杜璞君以温存的目光打量和抚摸这些人和事,祈求人之于自然萌生出一种宗教般的敬畏。 杜璞君并没有被庸常的生活磨砺掉思想的锋芒,他依然执著地开拓散文的视域。在《窥探的目光》中,他对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分布于城市大街小巷的摄像头进行了剖析。镜头作为一种目光,隐秘而又诡异地探进现实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却不为人所察,它呈现的对人无所不在的凝视,让我们进入一种无形的编码中。 《窥探的目光》中有“我”相机镜头对别人的凝视,也有“我”进入别人“镜头”光下的监控,有邻里之间不信任的目光,有国家意志的目光,有单位一个部门人与人之间猜忌的目光,甚至处于热恋中的情侣,也逃脱不了公众视野的审视。透过无所不在凝视的目光,我们不知不觉接受了他者对自身的规训。这篇散文杜璞君跳出了个人意绪的抒发,使作品在经验与思想的维度上.获得了更为深广的意义。 杜璞君写的书评,是带有散文性的随笔,是他平时的一些读书心得。这些在《文艺报》、《作品与争鸣》、《中州大学学报》、《羊城晚报》、《联谊报》等各种报刊发表的书评,对艾云、冉正万、傅玉丽、刘毅等几位作家的作品,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抓住艾云作品的思辨特质,所做的剖析鞭辟人里,切中肯綮。我觉得把握好艾云这类思想型作家的作品,是需要一定积累的。 杜璞君兴趣广泛,他采写的两位画家,如对洪斯文这样的画坛大家,他写得形象生动,从中可以使大家领略到画家的情致和风范。 杜璞君在散文创作上,打捞起失落于城市生活中的碎片,对其进行拼接重现。将城市人的焦虑、敏感,以及隐藏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微观权力,表现得幽深而细微。诚如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尼.卡瓦拉罗说的:“当我们凝视某人或某事时,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在看,同时也是在探查和控制。”或许正是这种凝视,令他的目光对了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关系,多了一种视角、一种存在、一种在场的表达。 2014年9月5日 于海盐武原绿城花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