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2创作编小说卷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延边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柄珉、李存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2创作编小说卷Ⅱ)》收录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关韩国的中长篇小说等作品及译介到中国的韩国文学作品,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空白;本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书中的资料可以还原共同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同仇敌忾的民族历史现场和现代作家的高度使命感,本书具有重要的跨文化价值和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意义,本书的出版可以为拓展中韩文学关系的全新阐释提供重要的学术依据。

内容推荐

金柄珉、李存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4创作编散文纪实诗歌剧本卷Ⅰ)》是《“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第二册,收入小说卷。本书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现代有关韩国人和韩国的文学创作、译作和评论的整理汇总。这类著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著译者多有名家,作品不乏佳构。它们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题材内容、思想内涵和人物画廊,具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上述著译引起中韩两国学者的极大关注,成为了学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书既展示了这一领域真实丰富的历史面貌,又以最翔实的文献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为现代中韩文学文化关系史、交流史和中韩关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和思想启示。本书收录了《万宝山》、《八月的乡村》、《满洲的囚徒》等作品。

目录

万宝山

八月的乡村

 附录:再版感言

大地的海(节选)

满洲的囚徒(节选)

火第一部(节选)

 附录:关于《火》(节录)

试读章节

冰消了,雪化了,山峦、荒原,到处都冒出淡淡的绿苗,是新生的杂草。

是说,寒冷的冬天又过去了。

成年累月呆呆站着的一群土山,山南流来成年累月不稍停息的伊通河水,越水沿山则有一条黑色的铁道,一直线的展长着,每天有好几次载着长长的列车奔驰。这以外,河山之间,铁道的远侧,延展着一片低洼的广大的荒甸子,靠近,是零落的散布着的乡村。

三月的春阳,洒着和煦的光辉,伴着微温的春风在地面上吹拂着,藏在新生出嫩芽树梢中的雀鸟们,已经把它们从南方带来的新曲开始在歌唱了。田陌上,穿着蓝布短衫裤的农人们,忙碌着,赶着马车或是牛车,悠闲的向田中上粪,有的人用铁铣或是铁镐,刨那去冬埋在冰雪中、现在已经露面了的高粱根和豆根,堆成一堆一堆的。然后,来一辆马车或是牛车,就拉走了,拉到家里做引火柴。野地上,有些牧童们和些数不清的牛呀、马呀、驴子呀、猪、羊……好些个牲口混在一块,地方格外的嘈杂:一会驴叫了,一会孩子骂了起来,一会又会哭号着的。山坡上同样的浮现着青苗,只不过有的山岗坡沿,为了要开荒,已经被烧成乌黑的一片一片的了。

一群狗,咬着、叫着,各处乱窜,都是为了一只雌的才这样:到林中,过水沟,在山坡上,死缠;一会,彼此咬起来,一会又咬起来,一会又跑走了。牧童们常常跟着追,要拆散它们,有时两方就对起仗来。

在小河中,白的,黄褐的,灰的鹅、鸭子,一群群的游泳,一面叫着,一面伸那长颈到水中捞取食物,不然就弄着自己爱护的羽翅。有些鸡群在田野中搜寻食物;孩子们在那里放风筝。

“谁的猪,这样祸害!”

“锁柱子,爹烟袋家拿来。”

“好好泼,粪泼走了,没看见?”

“赶集的说,今年菜籽贵不贵呀?”

“大婶,老爷快直了,该烧火了。”

“饮马要等散散气才行呵。”

男人的、女人的话语声,在村落中,在田陌上奔荡着。

各处皆显示着新生,各处都那样的和平。

只有那广大的荒甸子,它是寂寞的,没有人耕种它;它是悲哀的,又将平淡的过去一年;任雨打风吹,任杂草丛生,任它死死的摆在那里——又洼又荒,这就使它为人抛弃了。

在午间或是晚上,因为休息,田野中就没有逗留的人在。

“万宝山”,是这带地方的名字。

那一天,正是一个晴和的春天,微风吹人异常轻快,太阳不冷不热的正适中的射出来它的光度。开春的化冻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地面不再洼水难行了,除却那广大的荒甸子外。在田陌中,农人们忙着做工,弯着腰,动着两手。有套马或套牛的犁,从田中犁起,掀出一片片的、一块块的湿土到地面上,过些时在不留意中就渐渐地晒干。不能做费力气活计的比较年纪小的孩子们,他们担着水罐、饭桶往田间送;再小的孩子们就放牧。这一带,这一天,各处显现着大小的人,做着轻重不同的工作。至于女人们,年轻的在家烧饭、做针活;老年人则看顾那些吵闹待乳的孩子,忙着。忙着,为了生活,一向是这样的,有规律地忙着。

在大路上,没有几个行路的人,因为人们争着做田间的事情,没有空闲工夫去赶集。路是静静地躺着。

歇头气时候,马宝山老头子和几个家人,抽着叶子烟,坐在地上,望着近旁的荒甸子和旁边白带子似的伊通河水,就乱七八糟的讲论起来:“八叔,这甸子怕他妈的又空下了。”

“简直敢不如大河,可以走船养鱼。”

“五谷不能种的败家东西!”

“这话说来就长啦,我来这里就有这块荒,一直到如今还是荒,有年头啦。”

“洼水不干,张瞎子说是天意。”

“地东家不做好事情,王八兔子啥人都有,没有好饼,还有不坏地气的!”

“想填来的,没地方拉土哇。”

“祖上缺德。”

“也不长树,光长蒿草,真他妈怪。”

真的,眼前大片荒甸子,只是那样年年的荒着,不长树,存水也不深,但总不干。有风吹过,蒿草哗哗的响一阵,此外,总是那么呆在那里。附近空地,先后的开垦完了,惟有它一直被弃到如今,连一只鸟都不愿到里面去住。这样,很少有人留意它,它也许会被人渐渐忘去了,但它却有着“官荒屯”的一个别致的名字。

一群家人议论了一会,稍停一下,抿着嘴人人尽力地抽着烟,看起来,好像这种抽烟,会把劳作的疲倦,完全从烟气中消去了似的。有的人,眯着眼,晒太阳,吹风。视线离开了荒甸子,谈话的人,把话头也随之转换了方向,有人这时问了一声:“集上菜籽贵不贵?”

虽然这些都是马家一家人,但因为平常并不是每人都有赶集机会的,这样人,因而这样问,自然是问到过集上去的人的。

“贵倒不贵,可有点湿,怕保不住。”到集上去过的人,依着个人所见老实地答。

“集上有啥勾当没有?”

“勾当?勾当倒有点。……”

“老六,你快说,趁消闲。”

都等老六说,可是老六好一会连个屁都没有放,知道又是他骗人,没有人再来追问。  一下,话头又转到雨水上:

“三哥,过年来不是没下几场雨吗?”

“这一晃也倒有半拉多月啦。”

“该下阵透雨,湿湿土才好。”

“天气更会好些个。”

“可是你说的好,天爷公事依不了你,龙王爷不发水你能怎样!除非求雨,你说呢?”

“雨是应该下点啦。”P3-5

序言

20世纪前半期,一江之隔、唇齿相依的中韩两国同处于生灵涂炭、山河破碎的历史境遇,面对着共同的敌人。韩国大批贫苦农民怀着生存的冀望主动或被迫迁徙到中国,更有众多有志之士抱着光复三千里江山的决心,流亡到中国。危难中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倾力相援。以反映韩国人在中国广袤大地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义无反顾的抗曰斗争为主体的各类文学作品,顺时而起,应运而生。

这类作品的作者涵盖面广,包容了现代中国不同党派社团和宗教信仰、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不同文学流派和美学意识的作者,既有知名作家、学者、记者及其他文化工作者,也有中小学生、军界和政界人士等;作品的刊发处所和传播覆盖面广,除京沪宁渝外,地域遍及中国南北东西,不仅有纯文学刊物和报纸文学副刊,更有诸多非文学的乃至科技专业的报刊;作品的题材内容广,既有时代主题的讴歌,志士仁人的写照,也有芸芸众生困苦悲戚处境的描画,负面人物可憎可恨身影的勾勒。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描写异域人和异域生活的文学作品中,表现韩国人和韩国的作品可谓“标新立异”,特色鲜明,独具一格。

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这些作品,以其不可复制的视角和特点所展现的文学景观,丰富了中国现代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题材内容、思想内涵和人物画廊,具有极大的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它们不仅有助于扩展和深化对中韩现代文学的认识,还为现代中韩文学文化关系史、交流史研究,提供了若干新的文献史料和思想启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上述作品理所当然地受到中韩两国学者的共同关注,随着中韩建交和两国日益频繁深入的文化交流,这一研究领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研究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和丰硕的收获。

应该看到的是,由于相关文献史料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发掘和整理,成绩卓著的研究中也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和遗憾。

一是基本文献不足。论者未能较全面地掌握各类相关文献,据不完全的文献进行研究、作出论断的情况较为普遍,即使一些有卓识洞见的论文,这方面也存在瑕疵。由于文献的匮乏,还影响到有关专书的历史叙述。比如,中国学者撰写的众多中国翻译文学史著作,就没有对韩国作品的现代翻译作出符合实际的介绍和叙述。尽可能全面地掌握相关文献资料对于科学准确的研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是依据的文本不当。对于文学作品,研究者在作品的解读,思想的诠释,内涵的探究,艺术的赏析,价值的评价等方面,有着极大的空间,可以而且应该各持其说,百花争艳。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翔实准确的文本基础上。遗憾的是,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大多以五、六十年代或八十年代新出版的文本作为论述的文本依据。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许多作者在旧作重版时,对作品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有的甚至多次修改。错别字、不规范字、标点等的修正,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锤炼加工,或有助于作品语言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和艺术表达的改进,但一些作者或为顺应时势或迫于有形无形的精神压力,还对初版本中若干重要语句、对话、叙述作了删改,有的甚至成段的改写、补写或删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初始本言说的语境、意义和风格,减弱甚至部分失去了作品具体可感的历史气息。作者有权修改自己的作品,但论者只依据新版本来解读作品,其论述的科学性和论断的准确性就会有偏差和折扣。重视作品的原初文本,当是学术研究必须的严肃态度。

只有立足于尽可能完整充实的文献史料,才能对这类作品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思想艺术特质及社会意义作出科学的解读和探析,进而有根有据地揭示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原委。尽最大努力汇集整理并以历史既有面貌出版上述作品,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构建相对完整系统、翔实可靠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库,既是这一领域研究基本建设题中的应有之义,根本之举,也是中韩研究者殷切希望着的一项亟待完成的工作,学术意义重大。

所有的研究都必须立足于文献,所有的研究者都必须尽可能多的掌握文献,但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需要去经历搜求文献史料之苦之累。文献史料当是天下公器。为此,我们花大力气整理编辑这套《“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以保存可贵的历史资料,弥补既有文献的不足,为研究的深化和进展竭尽绵力。

本丛书以“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冠名。“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不仅应包含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对韩国人和韩国的描写,中国文坛对韩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和对韩国文坛的关注,还应包含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运动、理论和作家作品在韩国的传播和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韩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和评介研究。本丛书所涉及的是前一方面;至于后一方面的内容,则是今后的计划,没有包含在目前这套丛书中。

本丛书分为《创作编》、《翻译编》和《评论及资料编》三编,共十册。其中,《创作编》五册,含“小说卷”三册,“散文·通讯·纪实卷”一册,“诗歌·剧本卷”一册;《翻译编》二册,含“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卷”一册,“民间故事·童话·神话传说卷”一册;《评论及资料编》三册,含“评论卷”二册,“评论卷”、“资料卷”合一册。“资料卷”有全部作品的分类题录和系年索引(1917—1949),全部译作的分类题录和系年索引(1927—1949),相关评介研究的中、韩分国题录和综合系年索引(1927—2014)。

《创作编》、《翻译编》力求客观地完整地呈现出中国有关韩国人和韩国各类创作、译作的原生态,即当时固有的真实历史状貌,无论作(译)者持何立场观点、审美情趣,也无论作品思想内蕴深刻丰富亦或浅显单薄,艺术表现精湛圆熟亦或稚嫩粗糙,均不隐讳,遮蔽,修饰,改动。旧体诗词和文言作品的汇集尚需时日,因此未予列入,只选录了少量取材或视角特殊、语言文白夹杂的作品。

《评论及资料编》力求真实呈现20世纪上半期对此类创作和译作的所有品评。同时,展示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文献的逐步开掘、视野的日渐拓展,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和研究新人的加入,各时期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尽管其间的一些论文存在文献缺失或视角单一的缺憾,但表现出研究者们为搜寻尘蔽的历史文献、拂拭其闪光之处的种种努力,难能可贵,其阶段性的文献价值和学术贡献,仍值得珍惜和留存。

本丛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不少中韩研究者的热情鼓励和无私帮助,得到吉林省高等教育专项基金项目资助和延边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为了做好编辑本丛书这项拓荒工作,我们殚精竭虑,孜孜石乞砣,尽了极大努力,付出了艰辛劳动。相信丛书出版后会受到中韩研究者和读者的欢迎。限于我们区区数人的目力和精力,丛书收录的创作、译作和评论当有遗漏,祈望有识者补充指正。

2014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3: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