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报》,作为书,第一次问世于1927年。从这之后,再版了8次,每次再版都增添了新的章节。
编者们派了本报一名特派记者采访了大名鼎鼎的猎人塞索伊.塞索伊奇。他们一起打猎,休息时一起围坐在篝火旁,塞索伊·塞索伊奇常常讲述自己惊险的奇遇。编者们的记者记录了他的故事,并把他的奇遇发到我们的编辑部。
每期报纸,我们都安排了一个问答游戏的栏目,编者们把它称为“靶”。读者可以在这个“靶”中回答问题,一决准确度的高低。谁认真阅读了报纸,谁就能够轻松地回答其中的大部分问题,答对“靶”中一个问题,记两分。维·比安基的《森林报(秋)》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按秋的三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及英雄和强盗等。
《森林报(秋)》这部书自1927年出版后,连续再版,深受少年朋友的喜爱。
著者维·比安基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将动植物的生话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著者还告诉了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
致读者
No.7 离乡月
一年——12个月的太阳颂
森林发来的第一封电报
惜别歌——清澈的早晨
森林记事
最后一批野果——上路——森林巨兽大战——等待帮手
森林发来的第二封电报
都市新闻
夜里的恐慌——野蛮的袭击
森林发来的第三封电报
把蘑菇都忘了——喜鹊——黄鼠——秋蘑菇——东躲西藏
鸟儿飞向越冬地
从天上看秋天——南来北往——自西向东——金属环φ1973517的始
表——自东向西——路向北——飞往北极
森林大战
农事365
沟壑征服者——和平树——采种子——我们的主意
农庄新闻
精挑细选——一搬家,改名——农庄周末——“引其上钩”
小基特丛林拾趣
篝火旁
狩猎
被糊弄的黑琴鸡——都是好奇惹的祸——六腿马——中计
猎兔开禁了
出发——围猎
全国各地,电波连线
注意!注意!——收到!收到!这里是乌拉尔原始森林——这里是乌克兰
草原——这里是沙漠——这里是亚马尔半岛冻原——这里是世界屋脊——
这里是大洋
靶:竞猜题No.7
公告:“慧眼”称号竞赛第六次测试题
No.8 囤粮月
一年——12个月的太阳颂
准备过冬
过冬的幼苗——树木准备过冬——水老鼠也储藏蔬菜——松鼠的晾物
架——寄生式贮藏室——自携式贮藏室
森林记事
夏天回来了?——被惊动的鲫鱼和青蛙——贼偷贼——太可怕了——红胸
脯小鸟——星鸦的秘密——捉了只松鼠——我的三只小鸭子——女巫的扫
帚——绿色的纪念碑
鸟儿飞向越冬地
迁徙之谜——不是那么简单!——另有缘故——一只小杜鹃的始末——谜
依旧是谜
农事365
农庄新闻
昨天——既营养,又好吃——来自新生活农庄的报道——适合老年人采的
蘑菇——冬前播种——农庄里的植树周
都市新闻
动物园——奇怪的飞机——快来看野鸭——鳗鱼最后的征途
狩猎
先丢兔,后得狐——地下战士
靶:竞猜题No.8
公告:“慧眼”称号斋寒第十次涮试颞
No.9 冬客月
一年——12个月的太阳颂
森林记事
森林里从不缺乏生气——匪夷所思的现象——曼舞的花儿——来自北
方——来自东方——该睡觉了——最后一次飞行——难逃“貂”口——兔子
的花招——不请自采的隐客——得问问熊先生——啄木鸟的工作间——必
须谨遵计划
农事365
我们技高一筹——个个都是小助手
农庄新闻
玄狐——挂在细丝下的小屋——隆冬也能吃上新鲜菜
都市新闻
瓦西里岛区的乌鸦寒鸦大集会——鸟类情报员——陷阱鸟屋
狩猎
带上猎狗去打灰鼠——带着斧头和铁棍去打猎——歪打正着——夜间用
网,白天用枪
靶:竞猜题No.9
公告:“慧眼”称号竞赛第八次测试题
靶·慧眼称号·公告·答案揭晓
惜别歌
白桦树的树叶已经非常稀少。早已被主人遗弃的小房子——椋鸟窝,在光秃秃的树干上孤零零地摇晃着。
突然不知怎么回事,有两只椋鸟飞了过来。雌椋鸟钻进窝里,一本正经地忙碌起来。雄椋鸟落在枝头,站在那儿打量着四周。接着,它唱起了歌!不过唱得很轻,好像唱给自己听似的。
雄椋鸟的歌儿唱完了。雌椋鸟从窝里钻了出来,匆忙向鸟群飞去,雄椋鸟紧随其后。是时候了,是时候了,不是今天就是明天,该启程去远方了。
它们是来与小窝告别的。夏天,它们曾在这里生儿育女。
它们不会忘记这里。来年春天,它们还要再回来居住。
摘自少年自然科学研究组日记
清澈的早晨
9月15日,是“小阳春”。像往常一样,我一大清早就奔向花园。
走出来一看,天高云淡,空气中带有微微凉意。大树、灌木和草丛问,布满了一张张银色的蜘蛛网。那极其精细的蜘蛛网上挂着一滴滴露水珠,每张蜘蛛网上,都端坐着一只蜘蛛。
一只小蜘蛛把自己的银丝挂在两棵云杉的树枝间。由于冰凉的露水,它的蜘蛛网显得清澈透明:仿佛一碰,它就会发出清脆的声响。蜘蛛缩成一团,好像僵死一样,一动也不动。苍蝇还没有出来,所以蜘蛛睡大觉了。或者说不定因为寒冷,蜘蛛被冻死了?
我小心翼翼地用手指碰了碰它。
蜘蛛没有做出任何抵抗,像粒小石子一样滚到了地上。可我看见,它掉落到草丛里之后,一骨碌跳起来就跑,转眼不见了踪影。
真是个善于伪装的家伙!
不知道它还会不会回到这张网上。它能找到自己的网吗?还是会编织新的网?要知道,织一面蜘蛛网要前前后后、来来回回地打结、绕圈子,得花费多少精力呀!
露珠在小草的叶尖上滚动,就像长长的睫毛上沾着晶莹的泪滴!露珠在闪烁,显露出喜悦的光泽。
路边,最后一批小野菊全都耷拉着自己白色的花瓣,等待太阳给它们带来温暖。
微凉的空气清澈透明,仿佛是一块易碎的玻璃。大气中的一切,无论是五彩斑斓的树叶,还是因为露水和蜘蛛网而变得银光闪闪的青草,或是夏天从未如此湛蓝过的小溪,都显得如此漂亮、华丽、喜气洋洋。我所能找到的最难看的东西,是一株湿漉漉的蒲公英,它的绒毛粘在一起,支离破碎,只剩下了一半;还有一只毛茸茸的灰色夜蛾,脑袋瓜都破了,伤痕累累,大概是被鸟啄的。夏天,蒲公英的头顶上有数千只降落伞,是多么茂盛!而夜蛾也曾经长满了绒毛,小脑袋光溜溜的,很平滑。
我对它们起了怜悯之心,把夜蛾放在蒲公英上,又把它们俩一起捧在手心里许久,让它们晒晒已经升到森林上空的太阳。结果,这两个原本冰冷湿漉、奄奄一息的身体,渐渐有了活力。蒲公英头上粘在一起的灰色降落伞被晒干了,开始变白、变轻,飘到空中。夜蛾的翅膀出现了生命的迹象,毛变得蓬松,显出原有的烟灰色。于是,这两个伤病员也变得美丽起来了。
森林边,一只黑琴鸡发出了沉闷的咕咕叫声。
我走近灌木丛,想躲在后面看看,它在回忆春天的游戏时,是怎样悄悄地喃喃自语的。
可是我刚走过去,这个鬼东西就“扑”地一声,呸,几乎是从我的脚下,顷刻间飞了起来,吓得我打了个哆嗦。
原来它刚才就在我旁边,我还以为离得很远呢。
从远处传来一阵喇叭一般洪亮的鹤鸣声。一群仙鹤在森林上空飞了过去。
它们离开我们飞走了……
《森林报》通讯员韦利卡
森林记事
最后一批野果
沼泽地上的蔓越橘熟了。它生长在泥墩上,果实就耷拉在青苔上。那果实从老远处就能看见,但看不清是什么植物的果实。只有近距离观察才会看到:“青苔枕头”上蔓延着一根根丝线般的细茎,茎两边长着坚硬的小叶子。
这就是一丛蔓越橘!
尼·帕夫洛娃
上路
每个白天,每个夜晚,都有许多长着翅膀的神秘旅客上路。它们悄悄地,不慌不忙地飞着。途中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很长,完全不同于春天归来时那个急匆匆的样子。看来,它们并不情愿离开自己的家乡。
离开的顺序也与飞回时相反:最先起飞的是羽毛鲜艳、五颜六色的鸟儿,而最后离去的是春天最先飞来的燕雀、百灵鸟、海鸥。大多数鸟儿都是年轻的先飞,燕雀则是雌鸟飞在前面。那些身强体壮、耐力好的鸟儿,要在这里多留一些时间。
……
P8-10
别出心裁 魅力永恒
——读苏联作家比安基的《森林报》
摆在您面前的是《森林报(春、夏、秋、冬)》,您千万别以为这仅仅是一份报纸,它可是有着报纸的活泼、可读、新鲜、快捷,同时又具有文学特有形象的一种特殊载体。这里,森林,不,确切地说,是整个大自然: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土里钻的,池塘中游的……从千千万万的植物到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它们随着大自然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五彩缤纷,胜似一部百科全书。《森林报》集报纸与文学于一身,把严肃的科学知识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形象再现出来,栩栩如生,引人人胜,这正是作家的别出心裁之处,独到之处。
有的说《森林报》表现的是“春的快乐,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忧伤”。这,一点也不过分,不过,细细品嚼,《森林报》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就说冬天吧,它表现得不单单是“忧伤”,您看看,在那冬天,在那一片白雪皑皑的天地里,“猎狐”、“带着小猪打狼”、“勇闯熊洞”、“围捕狗熊”等等,一篇篇,一章章,《森林报》给我们展示的是冬天无穷无尽的欢乐!
《森林报》中有电报,有来信,有天南海北的“各地连线”,有打猎的趣事,有讲故事,有“靶”,有“慧眼”……无论哪种形式,都惟妙惟肖,妙趣横生!
比如“小基特丛林拾趣”吧,在“小熊历险记”的“新年故事”一节中,熊妈妈被砍伐树木的老头吓跑了,窝里只剩下了一只刚生下不久的小熊,它孤立无援;天,冷得咯吱作响,寒风,嗖嗖地刮,一片冰天雪地,还在吃奶的小小熊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怎么办?然而,它学会了面对现实,不再依赖熊妈妈,开始学爬,学走路,学寻找食物,学玩耍……一趋趋,一步步,小小熊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新年快到了,它见到了分别多时的熊妈妈!这不是讲熊,是在教孩子们如何自尊、自立、自强!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怎样面对困难,怎样走出困境,看看小小熊吧!《森林报》图文并茂,寓教于乐,作家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具体形象,让孩子们在乐中体验、感受,从中得到陶冶、教化,这也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大自然,有着永远解不完的谜,人们总是不断认识、不断体验,而《森林报》浸透了作家辛勤的汗水,作家独具慧眼,以丰富的阅历揭示着大自然中蕴藏着的奥秘。比如冬天,人们看到的只是一片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可是作家在“写在雪地上的书”中却把冬天看作一本书:下一场雪,就翻开书本新的一页,各种动物在“一张张白色的书页上写着许许多多神秘的字符、连字符、点号、句号。”它们各有各的写法,也各有各的读法……
松树的字迹很容易辨认……老鼠的字迹尽管很小,但简单、清晰……它们从雪地里爬出,常常先绕来绕去,然后要么径直朝自己的目的地奔去,要么退回到自己的洞里,于是就在雪地上留下了许多间距相等的冒号,一个连着一个……
狼的足迹,需要用特别的智慧去观察,因为狼喜欢耍阴招,看起来只有一只狼走过的脚印,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有五只狼从这里走过”。走在前头是一只聪明的母狼,它身后跟着一只老公狼,走在最后的是三只狼崽,它们一个脚印踩着一个脚印走……
狐狸更为狡猾。当然可以根据它们的脚印,辨别是一只瘦狐狸,还是一只狡猾而且饱足的老狐狸,可有时你看到的是“兔子的小脚印”,其实,这是狐狸的脚印,因为脚印中有脚印,狐狸们为了隐藏自己的脚印,往往套着兔子的脚印走……多少猎人因此错过了捕猎的时间与机会……要想成为“白路”(猎人们这样称呼动物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上的优秀猎手,得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呀!
《森林报》中的知识就是这样丰富,它成了知识的海洋,它告诉孩子们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思考和研究大自然。作家维·比安基匠心独运,他的作品被选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必修课程,这绝不是偶然的。
维·比安基是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经在圣彼得堡大学学习,1915年应征到军校学习,后被派到皇村预备炮队服役,二月革命后被战士选人地方杜马与工农兵苏维埃皇村执行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比斯克城建立阿尔泰地志博物馆,并在中学教书。
维·比安基从小热爱大自然,喜欢各种各样的动物,特别是在他父亲——俄国著名自然科学家的熏陶下,早年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当中。27岁时,他记下一大堆日记,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此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愿望。1923年成为彼得堡学龄前教育师范学院儿童作家组成员,开始在杂志《麻雀》上发表作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仅仅是1924年,他就创作发表了《森林小屋》、《谁的鼻子好》、《在海洋大道上》、《第一次狩猎》、《这是谁的脚》、《用什么歌唱》等多部作品集。从1924年发表第一部儿童童话集,到1959年作家因脑溢血逝世的35年的创作生涯中,作家一共发表300多部作品,主要有《林中侦探》、《山雀的日历》、《木尔索克历险记》、《雪地侦探》、《少年哥伦布》、《背后一枪》、《蚂蚁的奇遇》、《小窝》、《雪地上的命令》以及动画片剧本《第一次狩猎》等。
1924~1925年,维·比安基主持《新鲁滨孙》杂志,在该杂志开辟森林的专栏,这就是《森林报》的前身。1927年,《森林报》结集第一次问世出版,到1959年,已再版9次,每次都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使《森林报》的内容更为丰富。比如,一些没有翅膀的蚊子怎么从地下钻出来的?哪个季节的麻雀体温比较低,是冬季还是夏季?什么昆虫把耳朵生在腿上?青草何时会变成天蓝色?蝴蝶秋天都藏到哪里去了?虾在哪里过冬?森林中哪种飞禽的眼睛靠近后脑勺,为什么?癞蛤蟆冬天吃什么?什么鸟的叫声跟狗差不多?……这类妙趣横生的问题,都会在《森林报》中找到完整而令人信服的答案。
童心童趣,趣味盎然,神秘的大自然,对青少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诱惑力。如今,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青少年,对大自然了解甚微,繁华的都市像一道屏障,阻挡了他们对大自然近距离的了解。人,总是向往着大自然,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的秘密;人,总是想置身于大自然,大自然中有着取之不尽的丰富营养;青少年酷爱大自然,倍加渴望知晓大自然的奥妙,再说,大自然的美,总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从这点上说,《森林报》真可谓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知识大餐,享受大自然美的大餐吧。
现在,两部美国大片《2012》、《阿凡达》风靡世界,在我国上演几经疯狂,场场爆满,一票难求,《2012》讲的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地球的毁灭,而《阿凡达》最终的主旨也是强调自然环保的重要,《森林报》有着同工异曲之处。
看,一些猎人在春季枪杀求偶的黑琴鸡、误杀上岸产卵的狗鱼、诱杀大雁……在《森林报》中,作家通过对猎人的心理描写谴责不光彩的狩猎行为:“穿过森林的时候,他不时地四周张望并仔细听着动静,生怕遇见了谁……天鹅的叫声,野鸭翅膀急速扑打声……不停地在他耳边响起……”《森林报》告诉人们:利用不正确的手段杀害小动物,良心永远会受到谴责。作家追求大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人与自然共生、共赢、共荣。一句话,自然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
作家维·比安基正是怀着这种强烈的欲望,怀着这颗火热的心,创作出版了《森林报》,作品饱含丰富的诗情,以艺术的语言、轻松的笔触,给青少年们再现了大自然,揭示着大自然的秘密。由于作家具有擅长描写大自然、再现动植物生活的高超艺术才能,加上他的语言笔触轻快,话语鲜活、简洁、脍炙人口、富有音韵之美,因此,在他的笔下,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从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见其身,如闻其声。
总之一句话,《森林报》具有永恒的魅力,令人赞叹不已。正因为如此,多少年来,《森林报》一直众口皆碑、熠熠生辉。
陆永昌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