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各位朋友,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我要讲的内容分三个方面:一,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二,文化传承的时代脉络;三,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力。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典章制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等,都属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范畴。今天我们所讲的内容,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方面的,都逃不脱文化的范畴。如果要讲得更直接一些,可以用“风气”“风俗”“风情”“风尚”这“四风”来规范我们整个精神和物质的生活。
美国《大趋势》的作者说过一句话:风气自上而下。我在后面补充一句:风俗自下而上。“风气”可以说是站在高处,以高屋建瓴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它主导着时代,对我们民间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就叫风气。还有一种影响叫“风俗”。中国是一个礼仪社会,我们民间的风俗很多,包括办喜事、办丧事等等都是有规矩的。每一种礼仪的形成就叫风俗,它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还有一个就是“风情”。我们说民族风情、地域风情就是局限在某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和气象,就称之为风情,是这个地方独有的一种民俗。“风尚”就是开风气之先。“风气”“风俗”两相激荡而后成为“风尚”。风尚就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最前沿——风俗往往是我们文化恒定的传承——风尚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向前发展的创新的一块。比如说“这栋建筑好时尚啊!”这个“时尚”就是风尚。这是从广义上来谈传统文化的。如果从狭义上讲,也就是从应用角度讲,我们的传统文化到今天,依旧起着作用的,最重要的就是儒、释、道这三家。这三家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人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生活。 自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胡锦涛同志谈到“文化的自信、自觉与自强”,以及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都有很多关于文化的表述。比如,2013年温家宝同志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当时听到这个报告,我就想: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个从全人类的范畴来讲是对的。美国以基督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美国文化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中东的伊斯兰文化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由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当今中国文化,则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句话必须加上两个字——传统,即传统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世界上有基督文化、伊斯兰文化、地中海文化、爱琴海文化等等很多文化类型和区域,而作用于中国老百姓和这一块东方大陆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些西方的汉学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就会深深地沉醉其中。我在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很多地方,都碰到过这样的汉学家。我读过一本加拿大的汉学家写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以明代一位湖北黄陂籍官员的生活为例,显示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这位黄陂籍官员在安徽的歙县或是其他某个地方当过县令。他在政务工作的闲暇之时,写一些笔记,记述他当县令的清闲时光,同时也回忆他在家乡黄陂的安逸生活。作者写:氆我的家乡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春天我们过花朝节、清明节,秋季登高望远,偶尔和乡贤们一起饮酒赋诗。实际上,他并不是刻意在展示他的诗情画意,而是回忆真实的少年、青年生活以及中年的仕宦生涯。加拿大的这位白人汉学家读过之后,却非常羡慕这样一种中国式的生活。他说,中国人生活在一种深厚的礼仪和诗情画意之中,这片大陆的人们总是让我们感到神奇,我们无法走进这片大陆的生活,也无法走进中国人的心里,因为他们就像在天堂里面生活一样——这是这位加拿大汉学家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描述。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