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承万编著的《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学》包括七篇论文,大体上分为两组:1~3为美学问题,4~7为文化与哲学问题。附录是一篇旧作与近年的一篇学术通讯,涉及当代为学做人的大问题。
本书的偏锋,是对目下的混乱学界、混乱观念进行了不避名家、权威的批判。例如:“中国有没有美学?”抑或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西方之哲学本体论与中国古文化中的“体/用”论有何区别?西方哲学本体论中之“本体”,与中土体用论中之“体”(即本体)是一回事吗?许多名家、权威在此“浑水摸鱼”,造成学界的一片混乱。另外,中国文化也是西方“真—善—美”三分一体结构的文化呢,还是德性仁心的十字打开的仁义礼智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大搞“美的历程”“善的历程”“逻辑结构论”等,是否妥当?对这些重大理论问题,若不下一番功夫弄明白,那则会贻害无穷。
劳承万编著的《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学》共七篇文章,分成两组。1—3篇为西方美学与中国乐学的区分;4—7篇,论述中西文化形态的大别,尤其是西方“本体论”与中土“体用论”、西方“逻辑—美学”与中土“心性—乐学”之别;此外,更重于中国古学心性生命形态的论述,而完全区别于西方之逐物文化形态。近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危机,多是来自中西文化形态之相混,追赶时髦;学之无根、无主,袭了别人的皮毛,而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此是本书从头至尾的批判观念之主调;当今真正的学术生机,决不在于贪新仿袭、追奇逐异,而是回归传统:恪守孔夫子的“思无邪”与朱熹的“性情之正”。此是本书的学术追求。
【自序】
【上篇】 西方美学与中国乐学
1.美学路上求诚不求诈
2.西方造物塑型之真善美一体结构说
3.中国古代美学(乐学)说——“诗一礼一乐”与美学学科形态
附录一:审美与文艺现象能“数学化”吗
【下篇】 中西文化形态之别与“本体论,体用论”之区分
4.中西文化形态之大别——“类比律·纲目体系”与“因果律·逻辑体系”之比较研究
5.数理视野中的西方本体论与先验论
6.中国文化之现当代走向及现代化问题——从“温故而知新”到“返本开新”之方法论意义
7.中国古学之生命形态及其进展方式
附录二: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之来函与复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