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为武,楚庄王称霸诸侯
慎战与备战,是孙子战争观的主要表现。慎战,即慎重地对待战争;备战,即要做好战争的准备。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因此,对待可能遭到的侵略,务必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如果要发动战争,更是需要慎重考虑。
孙子的战争观在以后的篇章中也有所体现。如在《火攻篇》中,孙子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其后又告诫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可见,孙子对待战争的慎重。
孙子的这一战争观,早已为古今战争实践所证明。楚庄王因为“慎战”而称霸诸侯,便是最好的例证。
春秋时期,列国征战不断,大国国君争当霸主。其中,有一位曾经威震诸侯列国、饮马黄河的著名国君,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庄王。
楚庄王继承王位之后,励精图治,让楚国变得极为强盛,具备了称霸中原的实力。因此,楚庄王开始推行自己的霸业,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地处中原大地的郑国。
公元前597年,楚国开始讨伐郑国。晋国为了救援郑国,派大将苟林父前往救郑,但是,还没有等晋军渡过黄河,郑国就已经投降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晋军渡河的话,晋、楚两国的军队就直接交锋了,因此晋军内部出现了分歧。主帅荀林父认为当前楚军锋芒正盛,晋军没有多少胜算,应该撤军回国;但是副统帅先毅却认为这一仗关系到晋国的霸主地位,必须与楚国交战。
在晋军意见还没有统一的时候,刚愎自用的先毅就单独率一支军队渡过了黄河,准备与楚军决战,荀林父无奈,也只得引兵渡河。
楚庄王听说晋军已渡黄河,急忙商量对策。大臣孙叔敖提议与晋军讲和,楚庄王感觉直接与晋军作战,也无绝对胜算,于是就同意了。
可是,当楚国的议和使者来到晋军大营说明来意时,晋军主战的将领却一个个跳出来大骂楚国使者,并威胁要楚国使者的项上人头,吓得楚国使者逃窜而回。
楚庄王听完使者的回报,认识到与晋国这一战无法避免,于是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伍参认为,与晋军交战,一定会取胜。他说:“晋军统帅苟林父担任三军统帅时间不长,还没有确立自己的威信。尤其是中军副帅先毅,自恃数世战功,根本不听荀林父的号令。晋军内部政令不统一,先毅又刚愎自用,容易急躁冒进,我们可以以计取胜。”
楚庄王采纳了伍参的建议,马上出击,准备给还没有立稳脚跟的晋军以沉重打击。楚军一方面派军诱使急躁的先毅主动出击,分散晋军的兵力。一方面派兵偷袭晋军大营。结果,大营里的晋军,猛然面对来势凶猛的楚军,惊慌失措,很快就在楚军的进攻下变得混乱不堪。
荀林父见大势已去,下令赶紧渡过黄河,企图以天险抵挡楚军,但是楚军已经杀到眼前,晋军根本无法有效地组织撤退。混乱中,为了抢船渡河,晋军内部自相残杀。此战,晋军大败,损失惨重。
战后,有大臣建议楚庄王,说:“大王,我们获得这次胜利,意义非常重大,从此我们扬威中原了。因此,我们应该在这里建立一个纪念物,来记载您的武功,留到以后给楚国的子孙们看看,让他们不要忘记了先人的武功。”
楚庄王却说:“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要知道战争不只是为了宣扬我们的武,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现在晋、楚两国交兵,士卒皆有死伤,百姓生活不能安宁,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用什么留给子孙!你看这‘武’字,它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它分明就是告诉我们‘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
于是,楚庄王只在黄河边上祭祀了河神,就率军回国了。
止戈为武,是楚庄王对待战争的态度。在之后对其他诸侯国的战争中,楚庄王采用“德”“刑”并用的政策,使得各诸侯国心悦诚服,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春秋霸业。
P6-7
时代的国学,进取的国学,未来的国学
经典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结晶。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产生了大量文化典籍。那些堪称经典的文献,如同闪亮的明灯,照耀着民族发展前进的历程。
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卓越创造,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丰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得益于思想先哲们的启示和指引。而这种独特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智慧,也被广泛赞赏和推崇,被许多国家所效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宝贵贡献。
但是,近百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侵凌和屈辱。在奋起反抗的同时,仁人志士们为了民族自强也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批判传统文化,学习西学成为近百年的文化主流。中华民族是包容的民族,是善于学习的民族。中华民族很快就把西学拿了过来。当中华民族创造了经济奇迹,再次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的时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反思又成为全民族的新课题。那些曾经被我们弃如敝屣的传统文化,难道一无是处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精华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现实社会和世界面临的问题。其中所指不仅是精神道德层面的,也包含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国学都有着独到的、西学不可替代的丰富内容。现在兴起的小小的同学热,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
在西学的压迫下,也有学人唯恐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曾经拼命地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但其中大部分人仅仅是在退守,甚至抱残守缺。而另一部分人,则想要用西方文化整理和改造中华文化。而本次的国学热与他们不同,我们所提倡的是时代的同学,进取的国学,未来的国学。所谓时代的,就是它是面向当代的,为现实服务的;所谓进取的,就是它不仅仅是退守、保护,而且要以自身的优势参与竞争;所谓未来的,就是它将帮助人类迎接未来的挑战。要让国学承担这样的任务,并非简单地把它保存、继承下来就够了,还必须对它加以扬弃。国学经典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但其中的精华却具有恒久的价值。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正是那些优秀的精华部分,那些能够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部分。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当具备一些国学的基本素养。或许因为时代所限,没机会学习国学;或许因为职业所限,与国学距离较远,那么,在这个国学热中,不妨读几本国学经典,给自己增添一些国学的知识。这套“国学经典丛书”将会对你有所帮助。即使已有一些国学基础的朋友,再读读这些经典,也将有助于进一步的理解和学习。
是为序。
于昌平北七家村
毛佩琦、徐昌强主编的这本《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集》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合集。《孙子兵法》作者为春秋时齐国人孙武,该书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它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包含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本书对《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进行了翻译,同时每一章配有相应的历史事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经典名著的深刻内涵。
《孙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卓越兵家的智慧结晶,是世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毛佩琦、徐昌强主编的这本《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集》就是这两部兵书的注译本,内设原文、注释、译文、兵战经典、活学活用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