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胡正荣
绪论
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理论基础与发展源流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互联网交往:人类媒介交往形态的飞跃
第一节 人类媒介交往形态的历史演变
一、语言媒介交往阶段:实时、时空统一的大众化交往
二、文字媒介交往阶段:延时、时空分离的精英式交往
三、印刷媒介交往阶段:延时、时空分离的大众化交往
四、电子媒介交往阶段:实时、时空延伸的大众化交往
五、互联网交往:实时互动、全球化的大众交往
第二节 互联网交往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国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三、中美互联网的差异
四、互联网交往形态的历史分期
第三节 互联网交往形态的嬗变
一、互联网延时互动交往的主要形态
二、互联网即时互动交往的主要形态
第二章 技术: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直接动力
第一节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的技术观
一、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历史关照
二、媒介环境学的技术观
第二节 媒介技术发展改变了交往的环境
一、媒介技术对交往环境的塑造
二、媒介技术重新定义了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三、媒介技术重构了互联网交往的场景
第三节 媒介技术对互联网交往模式的影响
一、互联网技术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
二、互联网交往对社会组织方式的重构
三、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本质
第四节 “王鹏你妹”事件的媒介环境学思考
第三章 文化: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力量与结晶
第一节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的文化观
一、媒介文化观的历史关照
二、媒介环境学的文化观
第二节 文化对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影响
一、文化是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逻辑起点
二、文化塑造了互联网交往的符号环境
三、文化决定着互联网交往形态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互联网交往对社会文化的重塑
一、互联网交往对文化生产方式的重塑
二、互联网交往对文化形态的重构
三、互联网交往对人文化身份重构
第四节 个案:《江南Style》在全球爆红的文化分析
一、互联网技术为亚文化的裂变式传播提供了支持
二、亚文化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与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共鸣
三、从众心理使人被动加入对该作品的文化消费中
四、互联网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化运作的重要手段
第四章 需要: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节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的需要观
一、需要研究的历史关照
二、媒介环境学的需要观
第二节 需求对互联网发展方向的选择
一、需求是互联网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二、需求是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动力
三、需求决定了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人性化发展方向
第三节 互联网交往中的需要与满足
一、互联网为人们各种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基础
二、互联网交往中需求与满足的实现
三、互联网交往中需求与满足实现的产业化
第五章 制度: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控制力量
第一节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的制度观
一、媒介制度研究的历史关照
二、媒介环境学的制度观
第二节 互联网交往与制度的博弈
一、互联网交往对制度的遵守与僭越
二、制度对互联网交往的制约与缺失
三、互联网强大的影响力不断挑战着已有制度的边界
第三节 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制度创新
一、互联网制度创新的动力
二、互联网制度创新的措施
三、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与制度创新的互为演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