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事件--帝国海关风云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智友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杨智友著的《大事件--帝国海关风云》以讲故事的方式,对旧海关卷入的中国晚晴历史进程中的若干重大事件进行解读,笔法纵横古今,视野兼及国内国际,引证材料丰富,语言轻松,且配有若干历史照片。本书有史料,有观点,读来有趣,普及了历史文化知识,对海关史、近现代史的知识做了生动的讲解。

内容推荐

173年前,鸦片战争的隆隆炮火,迫使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催生出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这种骑着大炮炮管进来的制度,将原本独立自主的中国海关异化为一个“怪物”!明明是大清帝国的行政机关,却在金发碧眼的洋人管理之下。这具体形硕大、盘根错节的“怪物”就好比海底深处的大章鱼,触角伸得很长。它张牙舞爪,业务管理包罗万象。除了海关的自身主业征税和缉私,诸如航政、港务、内债、外债、邮政、教育等,均被其一网打尽;它呼风唤雨,深深地卷入清政府的政治、军事、外交……甚至连中国参加海外博览会,也被它一手包办。

正是因为这一特征,杨智友著的《大事件--帝国海关风云》透过帝国海关的风云变幻,足可窥见云谲波诡的晚清历史镜像……

目录

引子:李泰国——不得不提的名字

第一章 “阿思本舰队”事件

 野心之树

 第一等洋务

 舰队计划

 “危中有机”

 最后的赢家

第二章 苏州杀降事件

 神一样的人物

 寻找戈登

 一桥横跨中西

 第一件杰作

第三章 同文馆事件

 一个人和一所学校

 斌椿使团

 轩然大波

 重整河山待后生

 方根拔事件

第四章 马嘉理事件

 山雨欲来风满楼

 唯一的润滑剂

 知不可为而为之

 出色的舵手

第五章 郭嵩焘使英事件

 屈辱的使命

 中国开始动起来了

 太古行趸船事件

 巴黎世界博览会

第六章 义和团事件

 千古奇变

 被围困的日子

 天才预言家

 庚子议和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正如李泰国的身上继承了伟大的纳尔逊血统,整个赫德家族都笃信,他们的祖先也曾有过显赫的历史!当然,这是未经考证的传说。据称,这位了不起的祖先原是荷兰人,在跟随威廉三世渡海征服爱尔兰的战役中屡建奇功,得以晋爵封赏,荣耀一时。

到了赫德父亲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作为北爱尔兰波塔当一个小酒厂的经理,他不可能像李太郭那样为儿子指明远大的人生目标,说不定,他还是因为赫德才意识到中国的存在呢。

但是,或许从开始懂事起,少年赫德便对那段无法证实的家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祖先的光荣业绩虽是口口相传,虚无缥缈,却激励着小赫德,成为他日后奋发进取的潜在动力。赫德可不愿继承父亲的小作坊,去做那些“下等的工作”,他那颗小小的心脏里,早就埋藏了一个大大的梦想,那就是,重新获封一个爵位,恢复家族昔日的荣光。

要知道,在维多利亚时代,对普通英国民众来说,获封爵位不仅是巨大的荣耀,还能获得政府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津贴。成为一名爵士后,不论走到英国何地,都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优待,人们在遇到爵士时,一般都要将其姓名与封号一同称呼。

带着这样的美好梦想,赫德考进了爱尔兰女王大学所属的贝尔法斯特学院。家乡亚尔马郡波塔当小镇只是出生地而已,真正令他终身魂萦梦绕的,却是贝尔法斯特,这里就是他灵魂的栖息地。多年之后,每当思乡之情像决堤一般不可遏制时,赫德首先想到的,便是贝尔法斯特,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只要想起1849年贝尔法斯特大学的情景,我就不免流泪,我们不曾忘怀一丝乡音,气息和影像都会唤起儿时的回忆和甜蜜的故乡景致,走笔至此,泪水已湿了双眼。”

在学院里,赫德可没有时间多愁善感,他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学习。促进他苦读的直接动力,除了那个藏在心中的远大目标,还有就是为了争取女王学院颁发的为数不多的奖学金,这对于家里有八个弟弟、妹妹的赫德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临近毕业时,赫德开始面临职业的选择。他先后放弃了去美国西部淘金、去医院当医生、学法律当律师的机会,甚至拒绝了父亲让他去自家的酿酒厂工作的想法。这些前景有限的职业,都无法填平他内心深处那个要建功立业的欲望之壑。

1854年春天,赫德凭借优异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正当他心猿意马不知将来从事何种营生之时,一个机会不期而至。原来,英国外交部为派驻中国的领事馆募员,分配给爱尔兰三个名额,女王学院得到其一。

还是在17岁那年,赫德在学校曾经听过一次关于中国的演讲,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国家,让他无比神往。他坚定地认为:一个未开垦的地方更容易施展抱负,一度萌生出去中国当一名传教士的念头。如今,到中国去的机会说来就来,触发了赫德心中深埋着的隐秘欲望,少年时的梦想刹那间进发,他仿佛望见了一块肥沃的处女地,那里,足以栽植他的野心之树!

学院总共有36人报名,原本打算举行考试择优录取,可当院长在志愿名单上看到赫德的名字,立刻改变了主意。还有比赫德更优秀的学生吗?

赫德“抓住了这个好机会的裙边”,但他争取到的是免试而不是免费。对于他的家人来说,连伦敦都是无比遥远的地方,更不用说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了。他的父亲,向来目光短浅的小作坊主做出了一生最英明的决定,支持儿子的行动!临行前,他塞给了赫德也许是大半辈子以来最大的一笔支出——一百英镑路费,这对于一个年收入仅几百英镑的家庭来说,实在是足够慷慨了。

到中国去!就为“图个发迹”。从此,赫德一生的命运,便与这古老的帝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P30-32

序言

过去曾有人说,中国近代海关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近代史,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首先,中国近代的海关制度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而出现的,海关从它创立的那天起,不论是在晚清还是在民国,一直都处于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人的控制之下,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次,海关税务司平日的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海关事务,举凡中央与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是其关注的重点;第三,由于中国近代的海关制度缘起于英国,历任总税务司及各地税务司亦多由英国人出任,严格执行严谨的英国文书制度是海关的规范,所以它所保留下来的档案资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相当全面,为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尤其是对外关系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史料。

杨智友先生毕业的厦门大学历史系,是研究中国海关史的重要基地,陈诗启教授曾在这里培育了众多精英。大学毕业后,智友回到家乡——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作,这里又是典藏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其中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海关档案更是其镇馆之宝。智友在这里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虽然先后在不同部门任职,但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不仅潜心收集档案资料,而且十分注意学界的研究动态,认真研读相关论著,其间又曾重返母校攻读海关史的研究生,并多次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各类文章。天道酬勤,厚积薄发,一年多前,他的新著《海关密档——民国海关事件掠影》一经问世,即获各界广泛好评。适逢香港《大公报》开设的“大公网”刚刚辟出“历史频道”专栏,主编慧眼识英,立即邀请智友入盟,自2013年9月起,这个以“海关档案”命名的栏目正式开栏,运行不到一年,智友便连续发表了近30篇文章。这些文章以海关总税务司的活动为主线,内容涵盖了晚清70多年的历史。文章刊载后,立即得到众多粉丝的赞誉,也有网友提出意见,作者再予以响应,彼此互动,甚为活跃。眼下这么多文章又被智友在原先基础上重新整理,由中国海关出版社付梓出版,实乃幸事。

说老实话,我还从未为他人写过序,对于中国近代海关史又无专门研究,因此智友向我索序,实不敢当,然而盛情难却,便只能应允,算是写下一点读后感吧。

本书定名为《大事件:帝国海关风云》,除了引言外,其他六章则分别展示了晚清70多年间波诡云谲的历史镜像。智友身为海关史学者,凭借其长期以来对中国近代海关史的钻研与挖掘,乃至对有清一代历史的深切了解,在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综合的优势。他从海关的角度来观察历史,审视历史,独辟蹊径,别具一格,但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尽收眼底。智友依据第一手的海关史料和清廷档案,参阅国内外学者的论著及众多当事人,如李泰国、赫德、郭嵩焘、斌椿等的日记和书信,将这段复杂的历史娓娓道来,以小见大,以文说史,不仅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也对过去似乎已有定论的某些史实提出质疑,从而给读者留下清新难忘的感觉。难能可贵的是,智友不是简单地占有史料和学界研究成果,而是经过精心爬梳、鉴别、取舍后才投入创作。全书因史料的丰富、扎实而显得生动丰满,对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忠于史实、定位准确,浸透着深沉的理性。

说到晚清海关,必然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长期出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以往中国内地的教科书均指责他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帮凶,而西方一些学者又将其描绘成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功臣。对这个问题作者并未简单地采取“非白即黑”的态度,而是运用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通过大量的史实介绍他的生平和活动,使读者对于海关制度的由来、总税务司的职责有了较清楚的认识,然后再对赫德所处的环境及他在海关制度建设方面作出的成绩予以恰如其分的评述,从而得出公正客观的结论。赫德出任总税务司长达半世纪之久,他在中国海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无人可以替代。赫德是一名英籍的中国官员,即所谓“白皮黄心”,拿的是中国的俸禄,应该说他还是具有一些职业道德,在许多问题上也能够站在大清帝国的立场上,为了海关的利益,他甚至不惜与英国驻华公使对簿公堂。当然,在赫德看来,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扩大海关的地位和影响,但前提是这一切都必须由他来把持,而且不能损害大英帝国的利益。作者在书中援引郭嵩焘的评论:“赫德是极有心计的人,在中国办事亦是十分出力;然却是英吉利人民,岂能不关顾本国?”虽然赫德自诩他在英国和中国双方利益问题上“不敢偏袒”,“只是两边调停”,但当郭再追问他,若双方没有事的时候当然可以中立,但两国间出现冲突时究竟会采取什么态度时,赫德终于说了句实话:“我固是英国人也。”一语道破玄机。

历史事件有时是极为琐碎和十分枯燥的,那些漫长的外交交涉与谈判过程尤为如此,巨细无遗的叙述往往会使人感到乏味,抽象概括的介绍则又让人不明所以。但作者对此却能驾轻就熟,将一件件原本好像并无关系的事件串联起来,不论是在描述滇案交涉还是烟台条约,包办世博或是庚子议和等具体事件中,深入浅出,或详或略,绝不赘言,显示出他对史实和史料不仅非常熟悉,而且具有充分,的驾驭能力;同时作者文字隽永老到,生动但不媚俗,流畅却又细腻,读来丝丝入扣亦合情合理,引人入胜却又意味深长,令人有不忍释手之感。恐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读完本书后似乎还有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因为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诸如同光中兴、幼童留学、改良立宪、晚清新政乃至于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无一不与海关或赫德存在密切的关系。也可能是时间仓促,作者对这些问题尚未能充分展开论述,留下一丝遗憾,只能寄希望于未来作者的补充了。

我与智友都曾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作过,但我离开较早,未能在一起共事。20多年来,我经常回到馆中查阅资料,每次都得到过去老同事的热情接待,智友虽属初次相识,但也同样提供周到的帮助,使我一直铭记于心。特别是在最近这些年,我们多次在学术研讨会上见面,听他的报告和讲评,并常在学术刊物上看到他发表的论文,深为其进步感到高兴。祝愿智友发挥个人的优势,在继续撰写雅俗共赏历史读物的同时,再深入挖掘海关档案,认真规划,针对近代海关重大的历史问题,写出更多具有学术价值的专题论文。相信智友有能力、有实力、更有毅力,一定能为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

郑会欣

2014年11月写于香港中文大学

后记

如果说对每一个创作者而言,作品就像是自己的孩子,那么,这本小书就是老三。

老三的面世,纯属偶然。

倘若仔细端详,老三和老大《海关密档:民国海关事件掠影》长得很像,虽说断代不同,但都是透过海关这一独特视角,解读历史事件,凸显历史镜像。两者无论从结构到体例,还是从篇幅到文风,都何其相似乃尔。

这不是计划好的又是什么?怎能说是“偶然”?且容我慢慢道来。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勤奋的人,老大的孕育,也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一时冲动的结果,此处不赘。自打2013年初《海关密档》出版后,我并没有下一步的写作计划,加上初长成的杨家小女即将迎来人生的第一场恶仗——中考,于是我便心安理得地将码字这摊事儿撂一边,迅速转换角色,力图做好每一个考生家长该做的事。

至此,我才发现我们这辈人的父母当年是多么省心,现在不仅是考孩子,更是考家长。我又发现坐在那儿安安静静地敲打键盘是一件多么靠谱的事,至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小女总算有个好去处的时候,已是一年过半。在这燠热难当的夏季,我更有理由歇息一阵了。

也就在这时,香港“大公网”——由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公报主办的面向全球华人的新闻门户网站,向我伸来了橄榄枝。原来,刚刚履新的大公网历史频道主编薛立若先生为改版需要,拟开办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栏,这样既可以实现他一以贯之的新历史写作主张,又可以作为该历史频道的一个亮点。那么,什么样的专栏作者才能满足薛先生的要求甚或是苛求呢?薛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个人应该在专业历史领域深耕有年,不仅有一定的学术造诣,更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具备深人浅出的撰述能力。

莫非这是在说我吗?

没错,或许是《海关密档》这部书引起了薛主编的兴趣,在他的心目中,在下正是这样一位理想人选。

牛皮吹大了!这是我的第一感。薛主编原是《看历史》这份名牌文史刊物的编辑总监,他是审读过我当年为应征“新历史记录者写作计划”而炮制的申请书的。在那份选题报告的结尾,我为了能在机率很小的全国海选里“中奖”,厚着脸皮将自己进行了“包装”。

在海关史学者中本人做研究不是最拔尖的,但文笔自信是一流的。而许多笔法好的写手又对海关史这块不熟悉,此乃本申请人优势之一……

此刻,我将这段文字粘贴至此,依旧汗颜。

彼时,面对寄予厚望的薛主编,情何以堪?

人家薛先生是北大高材生,而我别说北大,南大也没门儿;别说硕士,勉强在职的;别说研究员,好容易才评上——副的。

真是够泄气的。干脆,就照他说的舍我其谁了,不就是将牛皮进行到底吗?!

从2013年9月3日起,一个名为“海关档案”的专栏在大公网历史频道开栏,以每月两到三篇不等的速度更新着,直到2014年6月26日告一段落,整整25篇文章上线。我凭借多年来探索中国,近代海关史的心得,运用隽永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和图片,试图为读者勾勒出晚清海关历史的发展概貌,使其领略到海关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网友,纷纷跟帖留言,居然获得了不少好评。

这倒让我有些喜出望外了。

能不能让更多的读者朋友有机会分享这一专栏呢,换句话说,能否将“海关档案”专栏文章编辑后结集出版呢?

当我将此想法向薛先生和盘托出时,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甚至还拨冗为我的策划书作修订,并不吝溢美之辞。兹录如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的发展犹如滔滔巨河,时而汹涌,时而平静,但一切人与事俱不例外,统统为其所裹挟,直至所有细节与痕迹被冲刷殆尽,唯余这一条巨河任后人凭吊。

……

郑教授早年就是敝馆民国档案编研的青年领军人物,走出去后更是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民国史研究知名学者。当年郑先生前脚返港,我后脚来馆,因此对先生的为人和事迹,只有神往的份了。日后虽也有谋面,但也仅仅在有数的几次学术会议上,作为后学,能在台下聆听其宏论,已属万幸。

这一次,当我欣喜地得知郑教授不仅记得在下,而且还看过不少我发表的文章时,不知哪来的勇气,斗胆修书一封,请先生为我这本小书俯赐一序。

接下来发生的事,实实在在地使我感动了。从未给人作序的郑教授不仅很快回函,答应为我破例,而且从遥远的港岛打来一通将近40分钟的电话,各种指点,谆谆教诲,那种发自肺腑的关心、爱护、提携,尽管已经过去这么长的时间,仍言犹在耳,难以忘怀。

能遇见上述的这么多好人、贵人、恩人,这真是我修来的福分,虽说时间紧任务重,但我有什么理由不振奋精神,使出浑身解数,为读者们再贡献一部“严谨而又不失汉语之美的佳作”呢?

应该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学界的吴景平教授、连心豪教授、王奇生教授、李爱丽教授;跨界的姜龙飞研究员、邢建榕研究员;出版界的《看历史》两任前主编唐建光、赵婕,等等。还有一直为我点评加油的那帮“8503好同学”,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此书。

当然不能忘了档案界,就在本馆,就在我视线所及,就有很多这些年来一直都给予我帮助的人,只不过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但凡有那么一点一滴,我都会记得。

拉拉杂杂,就此打住。对了,由于各种原因,我的专栏转到新浪网“新史记”了,假如您对这本书观感还不错,不妨百度输入“新浪杨智友”,去为我新的专栏文章点赞。

这厢有礼了。

杨智友

2015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从海关的角度来观察历史,审视历史,独辟蹊径,别具一格,但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尽收眼底。

作者依据第一手的海关史料和清廷档案,参阅国内外学者的论著以及众多当事人如李泰国、赫德、郭嵩焘、斌椿等人的日记和书信,将这段复杂的历史娓娓道来,以小见大,以文说史,不仅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也对过去似乎已有定论的某些史实提出质疑,从而给读者留下清新难忘的感觉。

作者行文驾轻就熟,将一件件原本好像并无关系的事件串联起来,不论是在描述滇案交涉还是烟台条约,包办世博或是庚子议和等具体事件中,深入浅出,或详或略,绝不赘言……读来丝丝入扣亦合情合理,引人入胜却又意味深长,令人有不忍释手、言犹未尽的感觉。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会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