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禅说庄子(田子方徐无鬼)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冯学成编写的《禅说庄子(田子方徐无鬼)》为其中一册,讲解《田子方》《徐无鬼》两篇。《田子方》:“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以人名为篇名。全文由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组成,主要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徐无鬼》:“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由十余个各不相关的故事组成,并夹带少量的议论。全篇内容很杂,中心不明朗,故事之间也缺乏关联,但多数是倡导无为思想的。

内容推荐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

作者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

这本《禅说庄子(田子方徐无鬼)》为其中一册,讲解《田子方》《徐无鬼》两篇。

目录

《田子方》:至人之德,不修而全

第一讲 全德之人,超越仁义

 战国明君魏文侯

 真神仙的几个特征

 佛祖才能称为全德

 温伯雪子的自费旅行

 禅客相逢只弹指

 文武双全孔夫子

 哀莫大于心死

 谁能规划我们的生命

 找到不生不灭的那个东西

第二讲 游心于物之初

 高深修为者的言行

 形若槁木,遗物离人

 心空是解决心困的最佳办法

 谁知个中真消息

 至美至乐是至人

 老僧只管看

 至人之德,大道之全

 鲁国有多少真儒士

 五羊大夫百里奚

 宋元君与超级画师

第三讲 庙堂气、英雄气、山林气

 不成功的人该怎么办

 周文王如何制造舆论

 姜太公的三年政绩

 宁可截舌,不犯国讳

 列御寇的射箭表演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春秋贤相孙叔敖

 因缘来去,不可抗拒

 古之真人的风骨

 凡国国君的惊人境界

《徐无鬼》:道人的志趣与功夫

第一讲 心中无鬼天地宽

 道德有损也是病

 相狗与相马的功夫

 让老板欢喜的诀窍

 我们需要向自然回归

 要对心性“投资”

 公心就和,私心就奸

 假仁义容易造成跟风

 萧规曹随的故事

第二讲 黄帝养生与庄墨之辩

 黄帝要见活神仙

 牧马与养生的关系

 各行各业的众生相

 嗜欲深者天机浅

 人们都生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

 五大学派与鲁遽调弦

 几个稀奇古怪的故事

 粉刷匠与石匠的精妙配合

第三讲 无为而治与道德合一

 管仲不荐鲍叔牙

 无为而治的高级管理艺术

 敢向吴王挑衅的猴子

 道人拒绝外包装

 三层悲的境界

 孔夫子的禅师扮相

 沉默的妙用几人知

 一定要守住无相布施

第四讲 圣人之福与小人之福

 “超级大9币”九方致

 南郭子綦的价值观

 认清因缘,知位守位

 不要残害我们的精神

 许由不愿当皇帝

 把是非放到历史长河中

第五讲 打开“知”与“不知"的门闩

 世间三种人的苦相

 淡淡相交得久长

 内视功夫,不著于外

 我们的生活有源头吗

 聋哑老人最无敌

 拥有七个“知”,成为真道人

 已知与未知的“蝌蚪图”

 不著有无,历历孤明

试读章节

前面讲《徐无鬼》时,简单介绍了战国初期魏国的情况,这里我们继续来介绍一下魏文侯。魏文侯时,东周四百年的“春秋”时代终于结束了。晋国被三家瓜分殆尽前的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把魏、赵、韩三家封为诸侯,正式开启了战国时代。三家分晋时,魏国还没有赵国大,赵国灭智伯的时候,魏国和韩国只是“伙计”。赵国的赵简子、赵襄子都很厉害,又很英明,更是晋国的执政大臣,当时分到了晋国将近一半的土地。韩、魏加起来才有晋国的一半,所以魏国在魏文侯初时是并不强的,西边有秦国,南边有楚国,北、东北边有赵国,东边有齐国,被强敌环绕。

魏文侯是战国时代第一位称霸诸侯的人物,非常了不起。他礼贤下士,在国内诸侯中第一个实行变法,提倡农耕,讲求法制。选贤任能。在政治方面,他大胆启用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实行政治改革,废除贵族世袭,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的政策,率先在诸侯中变法。“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贤妻”虽为李悝之名言,但通过魏文侯之口,才得以流传至今,并表现出他求贤若渴的愿望。还有“西门豹治邺”中的西门豹,也是治世之能臣。

在军事方面,他启用吴起为攻秦主将,使魏攻占了秦在黄河西岸的若干要地,使河西之地成了魏国的疆域,把秦国压得喘不过气,直到商鞅变法成功后才被秦攻取。还有乐羊,也是魏文侯时的一个重要军事将领,帮助魏国灭掉了中山国,使魏国的版图一直延伸到了河北正定、保定一带。后来魏国接着又南边败楚,北边败赵,东边败齐,成了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在文化方面,他拜子夏为师,又拜这里的田子方、段干木为老师。田子方名无择,字子方,是子贡的学生。而段干木则可能是老子的儿子,因为《史记》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使魏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了中原文化的领袖,文化复兴的领袖。

魏文侯在位五十年,其疆域扩展到山西南部,河南中、东、北部,陕西东部,河北中部这一大片地域,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而且他又比较仁义,不像战国后期的秦昭王。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却在长平之战时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很残暴;在外交上又不仁不义,声誉远远没有魏文侯好。魏文侯是战国初期最贤明的诸侯,在整个战国时期,大家对魏文侯的评价相当于齐桓公。在《庄子》里,魏文侯的形象也不错,我们看庄子在这里是怎么说的: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豁工。文侯日:‘豁工,子之师邪?’子方日:‘非也,无择之里人也;称道数当,故无择称之。’文侯日:‘然则子无师邪?’子方日:‘有。’日:‘子之师谁邪?’子方日:‘东郭顺子。’文侯日:‘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

在古时,天子、诸侯有不同的老师,他们的地位、待遇是有差别的。像田子方这样的老师,其地位就不能跟子夏相比。子夏是孔夫子的学生,魏文侯中期拜子夏为师时,子夏已经八十多岁了,可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相当高寿的人。子夏比孔夫子小四十四岁,孔夫子去世时,子夏不到三十岁。魏文侯出生时,离孔夫子逝世差不多三十二年了。魏文侯在西河拜子夏为师之前,命吴起攻打秦西河地区,是在公元前413年,十年后巩固了黄河西岸的战果,才有机会在西河向子夏请教。所以那时子夏应有八十多岁,不是有些人说的一百多岁。对魏文侯来说,子夏是元老级人物,是享受“上座”待遇的,而田子方只能“侍坐于魏文侯”。

作为老师,田子方会给魏文侯作些什么教诲呢?“数称豁工”,他经常在魏文侯面前称赞“豁工”这个人。魏文侯很惊讶.就问:“貉工是你的老师吗?”田子方回答说:“他不是我的老师,是我的老乡。我回乡里时,常听他论道。他的见地很纯正.令人赞叹。”魏文侯又问:“怎么没听你说过你的老师呢?你到底有没有老师?”田子方就说:“我当然有老师啊。”魏文侯又问他:“那你的老师是谁呢?”

田子方在这里没有说他的老师是子贡,而是介绍了一位道家人物,他说:“我的老师就是住在城东的顺子。”中国古人的名字很好玩,可以把地理方位加进去,如住东门的叫东郭先生,住西门的叫西门庆,住南门的叫南郭先生。这里,田子方终于自报家门,说他的老师叫“东郭顺子”。文侯听了很奇怪,问:“既然你有老师,为何这么多年从未听你说起过,更谈不上称赞你的老师呢?”我们看,这个开示很特别,田子方在这里从儒家人物变成了道家人物。P5-8

序言

冯学成先生请我给他的大作《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作序,我是诚惶诚恐,不敢答应的。一方面我不是这行的专家,对中华文化只是爱好而已。兴致来了,茶余饭后,与学生后辈们侃一侃还行。要为此恢弘大作作序言,实不敢当。另一方面,大凡一本名著,作序者常常是高官名仕,自惭不在其列。而且那些序言常常是官样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知其意,不仅于书没有增色,反而给人以互吹互擂之嫌。所以,我一贯不为人作序,自己的书也从不请人作序。

春天的一个早上,细雨霏霏,我坐在香港的家里看海。冯先生来短信了,提及写序的事。他说“写序之事本应在因缘之内,相识相知方可为”。我十分赞同冯先生的话,写序为因缘之事。想想我对《庄子》的欢喜,对作者的印象,对年轻学子聊聊在现代学习《庄子》的意义,恐怕也不好推辞。这就是我最终还是答应冯先生来写这个序的原因。

大家熟知,大凡在内地召开学术会议,主持人或一开始出来讲话的,常常是一位有分量的官员,介绍出席会议人员,欢迎各位莅临。而同样的学术会议若在香港举行,我们一般邀请一位学生(更多的是一对男女学生)来主持会议,介绍来宾,介绍会议,天南海北聊一聊,一场严肃的学术会议就这么轻轻松松开始了。如果我们把一本书比作一次学术会议。那么“序言”就好比是一开始出场的那位致欢迎词、介绍来宾的主持人。我这个序言,姑且就当作香港学术会议上的学生主持,大家会曲谅其无知、外行、肤浅及幼稚吧。

我喜欢读书。读书的重要性不在于读多少书,而在于读什么书。我逛书店,常常逛了两三个小时,还找不到一本满意的书而离开书店。家人和朋友常常责问我:“你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我说:“买一本不应该读的书回去,不更浪费时间吗?”所以,我读书是很“挑”的,要读好的书、一流的书。

《庄子》就是一部超一流的书,是一部奇书。曾经有一位美国华人问我:“年轻华人,如果只要求他们读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书,应该读什么书?”我说:“《庄子》。”“两本呢?”“就读《庄子》和《唐诗三百首》。”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这说明了我对《庄子》的欢喜。我对《庄子》的欢喜,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

……

在《至乐》篇中,“天下有至乐有无哉?”庄子对“苦”、“乐”详加剖析,如同佛教一样,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对“苦”、“乐”的种种感受。展开如同老禅师一样的批判,大破人们对“苦”、“乐”的种种浅薄的认识,最终归结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的境界。

在《庄子》的三十三篇中,其精辟、深刻、独到的语言层出不穷,诸如“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相忘于江湖”这一类的思想、这一类的价值观念,对今天的养生、养心学来说,也是极为经典的,对人生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读《论语》时我们知道,先秦时期已经有很多隐士,包括楚狂接舆、荷荼丈人、长沮、桀溺等,甚至孔子自己也有隐士情怀。孔夫子在与其弟子的对话中,不是发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吾与点也”这样的心声吗?《论语》中对颜渊的赞叹,其实也是对甘于贫贱的道者、隐士的赞叹。而这些情怀在《庄子》里得到了极大的舒张和释放,庄子笔下的那些道者、隐士,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最为纯洁、高尚的人格魅力的象征。在两汉、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明清,都有一大批优秀人士,不贪恋红尘而隐居山林。而这一批隐居山林者,其精神支撑一部分来自佛教,一部分来自庄子,而他们的生活形态则更多的是庄子的翻版。

笔者从2004年起,就在成都和广州两地逐篇习讲《庄子》了,如今已历八年,共讲了其中的二十五篇。而如《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这样的篇章更是多次习讲,正所谓教学相长。受益良多。承蒙东方出版社厚爱,愿将这些讲记一并出版发行,心中当然高兴,但仍有诚惶诚恐的感觉。我不是一个学者,对先秦圣贤们的这些经典缺乏文字训诂的功底,只是老实地依据前人注疏的成果,结合习禅的一些体验,在与一些朋友们共同学习《庄子》时谈谈自己的感受而已。

总而言之,《庄子》一书,是中华文化宝藏中的精品,在全球一体化加速的今天,不愿意看到这些宝藏长期埋没,为国人所淡忘。所以多年来与一些朋友共同学习、探讨这一经典,我希望有更多的有志者投入其中,品味庄子为我们开辟的智慧境界和独特的人生情趣。并以此提升和美化、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并投身于当今的文化思想的建设中。庄子的思想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我相信庄子的思想对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带来正面的、崇高的作用。这里奉诗一首,以表难尽之意:

古人抱志坐岩穴,欲会阴阳无字书。

目不见兮心不染,怀须畅也气须舒。

四时代谢鸿蒙外,一念沉浮体象殊。

黄老何干刍狗意,相吹鼓荡亦归虚。

冯学成

2013年5月2日于广州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6: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