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严和翟艳春编著的《禅诗画意(Ⅱ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内容介绍:佛教—禅宗(汉族佛教)—诗性是国学中的精髓。当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自西晋起在玄学的氛围中逐渐兴盛起来,它的世俗性决定了它往往采取生动、形象的感性形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来感化人。同时由于中国化的佛教与儒家思想融合,它不像基督教那样劝导人们等待死后灵魂升天,而是注重精勤修养,重入世而非出世,重人道而非神道。因此在“空”的背面往往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空”的本身也包含着对现实丑的批判和否定。麦积山石窟中的北魏佛像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以洞擦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在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越、飘逸。禅学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说禅学是美学的,随着禅学的发展,禅诗也必然应运而生。印严为我们展现的《印严绘画唐代禅诗百首》和《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两部著作给与我们较为全面而又丰富的诗性感悟,具有很强的禅宗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