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北京图书馆馆长夏曾佑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全书分上古史和中古史两篇,共四章,内容从世界之初写起,自隋朝终止。
为叙述清晰简洁,作者特别重视图画和表格的运用。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有名的新式通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代史(精)/中国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夏曾佑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国时北京图书馆馆长夏曾佑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全书分上古史和中古史两篇,共四章,内容从世界之初写起,自隋朝终止。 为叙述清晰简洁,作者特别重视图画和表格的运用。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有名的新式通史”。 内容推荐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有名的新式通史”,曾得到胡适、鲁迅等人的称赞。 原名《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升格为“大学丛书”之一,改名《中国古代史》。系第一部以近代史观分阶段地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以章节体写成,其长处,即如作者夏曾佑所言,即更适合“讲堂之用”,“以供社会之需”。 目录 叙 第一篇 凡例 第二篇 凡例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传疑时代(太古三代) 第一节 世界之初 第二节 地之各洲人之各种 第三节 中国种族之原 第四节 古今世变之大概 第五节 历史之益 第六节 上古神话 第七节 包牺氏 第八节 女娲氏 第九节 神农氏 第十节 神话之原因 第十一节 炎黄之际中国形势 第十二节 黄帝与炎帝之战 第十三节 黄帝与蚩尤之战 第十四节 黄帝之政教 第十五节 少昊氏颛项氏 第十六节 帝喾氏 第十七节 尧舜 第十八节 尧舜之政教 第十九节 夏禹 第二十节 禹之政教 第二十一节 夏之列王 第二十二节 夏传疑之事 第二十三节 商之自出 第二十四节 商之列王 第二十五节 桀纣之恶 第二十六节 周之关系 第二十七节 周之自出 第二十八节 周之列王 第二十九节 周之政教 第二章 化成时代(春秋战国) 第一节 东周之列王 第二节 诸侯之大概 第三节 孔子以前之宗教上 第四节 孔子以前之宗教下 第五节 新说之渐 第六节 老子之道 第七节 孔子世系及形貌 第八节 孔子之事迹 第九节 孔子之异闻 第十节 孔子之六经 第十一节 墨子之道 第十二节 三家总论 第十三节 晚周之列王 第十四节 韩魏赵 第十五节 田齐 第十六节 七国并立 第十七节 秦之自出 第十八节 秦之列王上 第十九节 秦之列王下 第二十节 六国对秦之政策 第二十一节 戎狄灭亡 第二十二节 周秦之际之学派 第二十三节 春秋制度之大概 第二十四节 战国之变古 第二十五节 自上古至秦中国幅员之大略 第二篇 中古史 第一章 极盛时代(秦汉) 第一节 读本期历史之要旨 第二节 秦始皇帝上 第三节 秦始皇帝下 第四节 秦二世皇帝 第五节 秦于中国之关系上 第六节 秦于中国之关系下 第七节 受命之新局 第八节 天下叛秦上 第九节 天下叛秦下 第十节 秦亡之后诸侯自相攻伐上 第十一节 秦亡之后诸侯自相攻伐下 第十二节 楚汉相争上 第十三节 楚汉相争下 第十四节 高祖之政上 第十五节 高祖之政下 第十六节 汉之诸帝 第十七节 文帝黄老之治 第十八节 景帝名法之治 第十九节 武帝儒术之治 第二十节 汉外戚之祸一 第二十一节 汉外戚之祸二 第二十二节 汉外戚之祸三 第二十三节 汉外戚之祸四 第二十四节 汉外戚之祸五 第二十五节 汉外戚之祸六 第二十六节 光武中兴一 第二十七节 光武中兴二 第二十八节 光武中兴三 第二十九节 后汉之诸帝 第三十节 宦官外戚之冲突一 第三十一节 宦官外戚之冲突二 第三十二节 宦官外戚之冲突三 第三十三节 宦官外戚之冲突四 第三十四节 宦官外戚之冲突五 第三十五节 宦官外戚之冲突六 第三十六节 匈奴之政治上 第三十七节 匈奴之政治下 第三十八节 匈奴之世系上 第三十九节 匈奴之世系下 第四十节 南匈奴之世系 第四十一节 北匈奴之世系 第四十二节 西域之大略 第四十三节 南道诸国 第四十四节 北道诸国 第四十五节 葱岭外诸国 第四十六节 汉第一次通西域 第四十七节 汉第二次通西域 第四十八节 汉第三次通西域 第四十九节 汉第四次通西域 第五十节 西羌之概略 第五十一节 前汉之西羌 第五十二节 后汉之西羌上 第五十三节 后汉之西羌中 第五十四节 后汉之西羌下 第五十五节 西南夷 第五十六节 南粤 第五十七节 闽粤 第五十八节 朝鲜 第五十九节 日本 第六十节 儒家与方士之糅合 第六十一节 黄老之疑义 第六十二节 儒家与方士之分离即道教之原始 第六十三节 佛之事略 第六十四节 佛以前印度之宗教 第六十五节 文学源流 第六十六节 两汉宫制 第六十七节 汉地理 第六十八节 凉州诸将之乱 第六十九节 曹操灭群雄 第七十节 刘备孙权拒曹操 第七十一节 司马懿盗魏政 第七十二节 吴蜀建国始末 第七十三节 三国末社会之变迁上 第七十四节 三国末社会之变迁下 第七十五节 三国疆域 第二章 中衰时代(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读本期历史之要旨 第二节 魏晋之际上 第三节 魏晋之际下 第四节 晋诸帝之世系 第五节 晋大事之纲领 第六节 贾后之乱 第七节 八王之乱 第八节 五胡之乱之缘起 第九节 五胡之统系 第十节 前赵后赵之始末匈奴、羯 第十一节 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亦有西燕,不在十六国之列之始末鲜卑 第十二节 前秦后秦西秦夏之始末氐、羌、鲜卑、匈奴 第十三节 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之始末 第十四节 蜀之始末贲 第十五节 元帝王敦之乱 第十六节 成帝苏峻之乱 第十七节 晋末桓氏之乱 第十八节 宋武帝之概略 第十九节 宋诸帝之世系 第二十节 宋少帝之乱 第二十一节 宋文帝被弑之乱 第二十二节 宋前废帝之乱 第二十三节 宋后废帝之乱 第二十四节 宋诸王之乱 第二十五节 齐诸帝之世系 第二十六节 齐郁林王之乱 第二十七节 齐末东昏侯之乱 第二十八节 梁诸帝之世系 第二十九节 北魏拓跋氏之世系 第三十节 拓跋氏之衰乱 第三十一节 北齐神武帝之概略 第三十二节 梁末侯景之乱 第三十三节 陈诸帝之世系 第三十四节 北齐高氏之世系 第三十五节 北周宇文氏之世系 第三十六节 隋诸帝之世系 第三十七节 晋南北朝隋之行政机关 第三十八节 晋南北朝隋之风俗 第三十九节 两晋疆域沿革 第四十节 南北朝疆域沿革 第四十一节 隋疆域沿革 第一篇第一章引用书目 第一篇第二章引用书目 附录 试读章节 第十三节 楚汉相争下 三年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歇及陈馀闻之,聚兵井陉口,在今县东南十八里。号二十万。李左车说陈馀曰:“韩信、张耳乘胜远斗,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其势粮食必在其后,臣请以奇兵三万,从间道断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不至十日,而二将之头,可致于麾下矣。”陈馀不听。韩信引兵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选二干骑,人持一赤帜,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乃使万人先出,背水阵,赵军望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信与耳佯弃旗鼓,走水上军,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水上军皆殊死战,’不可败。所出奇兵二干骑,则驰人赵壁,皆拔赵帜,立汉赤帜。赵军既不能得信等,欲还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已得赵王矣,遂乱,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陈馀,禽赵王歇。十一月,随何说九江王黥布,使反楚。项王使项声、龙且攻九江,九江军败,布与随何俱归汉,汉益布兵,与俱屯成皋。秦县,今河南汜水县。汉以陈平计,间范增于项王,项王果大疑范增。增劝项王急攻荥阳,项王不肯听。增闻项王疑之,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士东门二千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曰:“食尽。汉王降。”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以数十骑出西门遁去,令韩王信与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项王烧杀纪信。汉王出荥阳,至成皋,入关收兵,复出军宛、叶间。秦二县名,今河南汝州。项王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时彭越渡睢,水名,在今河南睢州。与项声、薛公战,杀薛公。项王乃使终公守成皋,而自东击彭越。汉王引兵北击破终公,复军成皋。六月,项王已破走彭越,乃引兵西拔荥阳,烹周苛,杀枞公,虏韩王信,时魏豹已为周苛、枞公所杀。遂围成皋。汉王逃,北渡河,驰入赵壁,夺韩信、张耳军,使张耳循行守备赵地,韩信击齐。楚既拔成皋,九月,项王留曹咎守成皋,而东击彭越。汉王既得韩信军,复大振,使郦食其说齐王广,下之。蒯彻说韩信曰:“将军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之功乎?”四年冬十月,信袭齐至临淄,齐王广以郦生为卖己,乃烹之,引兵走高密,秦县,今山东高密县。使使之楚,请救。楚大司马曹咎守成皋,项王戒勿与汉战,汉使人辱之,咎怒,渡兵汜水,水名,在成皋东。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咎及司马欣皆自刭汜水上。汉王复取成皋,军广武。山名,在荥阳西二十里,两城各在一山头。项王既定梁地,闻成皋破,引兵还,亦军广武,与汉相守数月。项王乃为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项王之罪十,一、沛公不王关中;二、杀宋义;三、擅劫诸侯入关;四、烧秦宫室,掘始皇冢,私收其财;五、杀子婴;六、坑秦降卒;七、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八、并王梁、楚,自多与;九、弑义帝;十、不平无信。项王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广,项王使龙且将兵二十万以救齐。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阵,在今山东潍县。韩信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遂追信,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即急击,杀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追虏之。田横自立为齐王,汉将灌婴击走之,尽定齐地。立张耳为赵王。汉王疾愈,西入关,杀故塞王欣。留四日,复如广武。韩信求为假王,汉王大怒,欲不予。张良谏曰:“汉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汉王亦悟。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项王闻龙且死,大惧,使武涉说韩信,三分天下王之,韩信不听。武涉去,蒯彻复说韩信以分天下,信犹豫,不忍倍汉,彻因去,佯狂为巫。七月,立黥布为淮南王。项王自知少助食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荥阳东南二十里,河之支流。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勿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王至固陵,秦县,今河南太康县。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不至,楚击汉,大破之。张良劝益韩信以楚地,_而以梁地王彭越,汉王从之。于是韩信、彭越皆引兵来。十二月,I贞王至垓下,安徽灵壁县南山下。兵少食尽,战败,入壁,汉围之数重。项王夜闻汉军皆楚歌,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则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乘其骏马名骓,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入,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才百余人。至阴陵,安徽定远县西北六十里。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五十里。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杨喜追之,项王嗔目而叱之,喜人马惧惊,辟易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溃围出,欲东渡乌江,大江津名,在安徽利州东北。乌江亭长舣船待曰:“江东虽小,亦足王也。,,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独不愧于心乎!”此项王鉴于三秦将之故。乃以骓赐亭长。顾见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示王翳曰:“此项王也。”不欲自杀故人,讽翳杀之。项王曰:“汉购我头干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后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皆为列侯。楚地悉定,以鲁公礼怀王所封。葬项王于谷城。秦县,今山东谷阳县。汉王还至定陶,秦县,今山东定陶县。驰入韩信壁,夺其军,以韩信为楚王,彭越为粱王。 P262-266 序言 智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事以为推而已矣。故史学者,人所不可无之学也。虽然,有难言者。神洲建国既古,往事较繁,自秦以前,其纪载也多歧,自秦以后,其纪载也多仍,歧者无以折衷,仍者不可择别。况史本王官,载笔所及,例止王事,而街谈巷语之所造,属之稗官,正史缺焉。治史之难,于此见矣。然此犹为往日言之也。洎乎今日,学科日侈,日不暇给,既无日力以读全史,而运会所遭,人事将变,目前所食之果,非一一于古人证其因,即无以知前途之夷险,又不能不亟读史,若是者将奈之何哉?是必有一书焉,文简于古人,而理富于往籍,其足以供社会之需乎!今兹此编,即本是旨,而学殖时日皆有不逮,疏谬之讥,知不可免,亦聊述其宗趣云尔。钱唐夏曾佑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