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从西南联人航空学系毕业的第一个女学士
她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名工科女博士
她是新中国塑性力学的第一位开拓者
她和吴仲华是唯一的同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夫妇
她是“20世纪中华女杰”之一
她就是李敏华院士,以一颗赤诚之心献身于挚爱的航空事业
《碧空丹心(李敏华传)》(著者:毛天祥、王柏懿,总主编:王春法、张藜)记录了李敏华院士的人生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碧空丹心(李敏华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毛天祥//王柏懿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她是从西南联人航空学系毕业的第一个女学士 她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名工科女博士 她是新中国塑性力学的第一位开拓者 她和吴仲华是唯一的同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夫妇 她是“20世纪中华女杰”之一 她就是李敏华院士,以一颗赤诚之心献身于挚爱的航空事业 《碧空丹心(李敏华传)》(著者:毛天祥、王柏懿,总主编:王春法、张藜)记录了李敏华院士的人生事迹。 内容推荐 李敏华院士(1917—2013)是我国著名的固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敏华院士毕生从事塑性力学和应力分析研究,是中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也是中国高等学校塑性力学教学体系的创建者。 《碧空丹心(李敏华传)》(著者:毛天祥、王柏懿,总主编:王春法、张藜)以李敏华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依据采集小组采集到的实物资料、图像资料和口述历史资料,记叙李敏华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人才培养、学术成就等,试图通过对采集资料的认真分析研究,对李敏华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和全面阐述,以求真实反映李敏华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学术思想、观点和理念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本传记按照李敏华院士学术成长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来划分章节,全书共分为少年启蒙、青年求学、留学MIT、供职NACA、策划回国、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大、科学春天、鞠躬尽瘁九个篇章,全景展示了她以一颗赤诚之心为力学与航空事业拼搏的学术人生。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 导言 第一章 少年启蒙 开明母亲的情操熏陶 振华女学的精神引导 务本女中的全面训育 务本学潮的现实洗礼 第二章 青年求学 清华园里的火热生活 纷飞战火中随校内迁 在西南联大转学航空 第三章 留学麻省理工学院 边任教边准备留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刻苦攻读严格训练 意志坚定攻博成功 师承应用力学学派 第四章 供职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 应聘NACA路易斯飞行推进实验室 挑战燃气轮机涡轮盘强度分析问题 构思独特方法巧妙攻克难关 再接再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第五章 策划回国 从NACA辞职 转入大学工作 在布鲁克林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精心策划绕道欧洲回国 第六章 力学研究所 开创塑性力学新领域 精心培养年轻学子 介入“上天”任务 主持十二室工作 经历调整和动荡 第七章 中国科大 创建高温固体力学的教学体系 独特的专业教材和教学方式 倾心指导培养年轻助教成长 第八章 科学春天 喜招研究生培养跨世纪力学人才 勇挑重担从事重大课题研究 历经曲折建设一流的疲劳试验室 第九章 鞠躬尽瘁 伴随吴仲华继续向前行 老骥虽伏枥不忘科研事 桃李满天下百业竞奉献 春蚕丝尽 结语 附录一 李敏华年表 附录二 李敏华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少年启蒙 1917年11月2日,农历丁巳年的一个冬日,李敏华出生在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市)。由于年代久远,而且资料匮乏,李敏华家庭在吴县的具体地址尚未能确定,但与她在生活中有较多接触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同事回忆道:她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小时候在网师园住过”,并提到“李鸿裔是家族的先人”。李敏华的父亲李寿萱是商业机构的一名职员,母亲朱惠石则居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家中还有一个年长两岁的姐姐李瑞华。李敏华成长在一个温馨、开明的家庭。 开明母亲的情操熏陶 吴县是中国著名的古都,明清时期便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更是我国资本主义萌发的地区之一。从明朝中叶开始,在江浙一带苏州、杭州的丝织业中,就已出现了不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到了清朝,丝织业有了“机户”,他们开设“机房”并雇用“机工”劳动,形成了所谓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鸦片战争以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洋务运动”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与此同时,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例如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1898年,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愿望并主张变法维新的康有为、梁启超更为具体地提出下述主张:设议会、立宪法;办铁路、开矿山、奖励农工商;创建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精练陆军、扩建海军。这些变法维新的主张,其实质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尽管戊戌新法仅推行了短短的103天便遭受了失败,但这一系列的变革为李敏华得以生长在一个开明的家庭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背景。 以母亲朱惠石(原名朱蕙若,又名朱慧若、朱诵芬)为例,她出生于1892年。在她六岁时,中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一批留日归国学生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开始积极筹划在国内建立女子学堂的事宜。1904年,杭州教育会发起建立女校的号召,而邵章、陈叔、郑在常等人则禀请浙江巡抚聂缉椝,要求立案开办女校。5月2日,杭州女学堂在积善坊巷正式成立,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子学校。1907年,杭州女学堂增设保姆传习所和蒙养院,并更名为杭州女子师范学堂。朱惠石虽然生长在封建家庭,但她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通过本人的几次争抗,加上其兄长的坚决支持,她终于得到了父亲的同意,获得了进学校念书的机会,最后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中学。朱惠石的自强自立、勇敢抗争、勤奋好学的精神给幼小的李敏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永远记得母亲讲述自己当年女扮男装去上学的故事,数十年后她还向孩子们娓娓道出这个使之感动终身的故事 。甚至到了2007年,李敏华以90岁高龄做客“腾讯科技”,与网友互动、漫谈人生经历时,依然念念不忘母亲的支持,她毫不犹豫地用“母亲”两个字回答了主持人的问题“在您小时候,家里面谁最支持、鼓励您上学呢?”因为在小学、中学的学习期间以至于报考大学时,李敏华的一切学业事项都是由母亲负责操办。尤其是中学毕业后,父亲鉴于家庭的经济条件,不主张女孩子继续升学。只是在母亲的努力筹划下,李敏华才得以完成了高等教育。 思想开明的母亲不仅使李敏华获得了全程先进教育的机会,也对李敏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重要而长远的影响。李敏华在其1955年写就的《自传》中这样描述她母亲的影响:“……我的母亲对我的思想很有影响……她要求读书及反封建的挣扎情形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同时她从我们很小的时候起就要我们对工作人员态度好,不让我们随意使唤助理员,晚饭后要我们不给助理员任何工作。因为她说:她们早上起得早,晚上该好好休息。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逐渐地、日常地对我们的思想上的影响很大……”所以,李敏华是这样评价母亲的:“母亲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的好学和反封建精神,她对平等的看法,她的处事的公正,她对于国事的关心以及她的责任感。特别在她们那个时代的女子有她这样看法的是不太多的。”母亲的言传身教无不在李敏华的心中留下了印记。李敏华一直记得母亲“常常帮助别人,在经济上帮助过一个邻居的儿子完成学业,虽然我们自己的经济也不宽裕”等待人处世的作为,所以,她自己也在年迈之际资助过家中保姆的儿子读完了大学,还帮助儿子吴明的同学的孩子完成中学学业。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民主平等的思想、处事公正的原则、关心国事和乐于助人的情怀,一直伴随着李敏华走过了数十载的人生路。 P5-7 序言 2012年11月2日是李敏华先生的九十五岁华诞,我们怀着崇敬和喜悦的心情向她老人家表示衷心的祝福。 从年轻求学时起,李敏华就怀抱“理工救国”的信念,刻苦读书。当年抗日战争使得学习环境异常艰苦,她从北京的清华大学辗转迁徙到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此期间,她结识了吴仲华先生,共同的理想与爱好使他们走到一起,结为伉俪。1956年,他们同时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国家奖,是唯一一对双双获奖的科学家夫妇。 在留学美国期间,虽然作为女博士生留学美国受到歧视,但是因为有“学成之后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这个坚定信念的支撑,李敏华先生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工科的第一位女博士,她在完成博士论文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到美国的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工作期间,她在基于塑性力学的全量理论解决发动机的强度问题方面做出了独特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尽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尽管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横加阻挠,但“报效祖国”的信念支撑着李敏华和吴仲华两位先生克服重重困难,于1954年毅然回到祖国。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让我们非常感动! 李敏华院士是杰出的力学家,是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是20世纪“中华女杰”之一。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酝酿到正式成立,她都参与了其中的工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专设的力学研究机构建设做出了贡献,不仅推动了塑性力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还指导了研究生和青年学子的成长。从回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李敏华先生在研究工作之余,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教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的学生开设塑性力学课,并亲自撰写教材、讲授课程、指导研究生,为培养中国近代力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1960—1965年,李敏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教授塑性力学专业基础课,我有幸作为她的助教,从而获得她多年的教诲,她知识渊博和待人宽厚的品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李敏华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国妇女界的榜样。 李敏华院士作为从事应用研究的科学家,根据国家的需求开展一系列新的课题。她既重视实验,又重视计算。特别应当强调的是,不论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还是在丧子的悲痛之中,李敏华先生都坚韧不拔地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不息。她一边为进行实验研究组织调研和确定方案而操劳,一边不顾高龄骑自行车到很远的北京计算中心去上机计算。她以实际行动实现她的报国壮志,这种崇高的精神是李敏华院士传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李敏华先生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固体力学教研组组长和专业教研室主任,不仅精心编写了第一部适合于高等教育的《塑性力学》教科书,为高年级学生设置了《高温固体力学》等专题课,而且重视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包括求解问题和从事试验),组织力学所研究人员参与教学活动,细致安排毕业生实习和论文指导工作。在她亲授的科大学生中先后产生了三名院士和一名将军,李敏华先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高等学校固体力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材编写等方面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撰稿人毛天祥研究员和王柏懿研究员从收集资料到撰写成文,为这部传记的完成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这部传记在全面梳理李敏华院士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师承关系以及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实物与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对李敏华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进行研究探讨,分析科学家成长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以期激励李敏华院士事业的继承人与后来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让我们用这部传记,奉献给李敏华院士的九十五岁华诞,以表达对先生的崇敬和感激以及最诚挚的祝贺。 伍小平 2012年11月2日 后记 撰写《碧空丹心:李敏华传》对于我们而言,其中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我们是理工科出身,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毕业以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从事力学学科的研究工作,对于“口述科学史”这个专有名词是第一次听说,更不用说亲自提笔写作了。其次,接受采集工程任务时,李敏华院士已经94岁,由于年事已高,她本人已无法表述其学术成长的历史脉络。记得几年之前,她90岁时还可以接受“腾讯科技”采访。尽管那个时候的采访是采取一种特殊的模式:主持人问她问题,她回答“是”或“否”。但是,到了2011年9月,当我们进行直接采访时,再想进行哪怕是“腾讯科技”那样的“采访”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李敏华体力不支、脑力不佳,许多事情已经“记不得了”,甚至连说“是”的力气都没有了,有的时候就是点点头,有的时候只能是闭目养神了。而且,此前已出版的关于李敏华的传记性、回忆录性资料不仅数量少而且篇幅短。该如何着手开展此项工作呢?我们只能一方面努力寻找直接访谈的历史资料,一方面加强间接访谈和实物资料采集工作,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来挖掘关于李敏华学术成长历程的各种史实。 令人欣慰的是,2011年3月正当参加培训班学习的时候,我们收到一份1988年吴仲华、李敏华夫妇接受王德禄和美国在华专家K. Dugan(中文名为杜开昔)采访的录音整理稿。王德禄当时是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和美国在华专家杜开昔进行合作研究从事《1950年代回国留美科学家》课题,其间曾采访了40位留美回国的学者,包括吴仲华和李敏华。后来王德禄离开了中国科学院,但现在又想把这个中断了的课题继续下去,所以将1988年采访录音整理稿寄给了李敏华,请她澄清几个问题。当我们得到这次直接访谈录音资料并重新仔细判读后,发现他们整理的文稿相当概略,可能是因为关注点不同而“疏漏”了一些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的史实。例如,我们原来只知道李敏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时,当地报纸对这位“MIT第一位工科女博士,两个孩子的母亲”的东方女士有所报道,但一直不知道是哪份报纸,通过听取这个录音才搞清楚。又如,现有的资讯说“吴仲华、李敏华去NAcA的路易斯研究中心工作是美国国会批准的”,通过听取这个录音才搞清楚美国国会只是限定该研究中心招聘外国学者的名额数量。后来,我们又找到2001年李敏华在毛天祥的陪同下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的录音(现在听来还特别的亲切!),使我们又获得了一个直接访谈资料。当然,前面提到的“腾讯科技”访谈资料,尽管只是文字稿,但那也是李敏华亲自讲述影响其学术成长的事件与人物的一个记录。除了这几个访谈资料外,毛天祥作为李敏华的研究生,还先后参与撰写了《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力学卷2》(以下简称《传略》)和《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力学卷》(以下简称《概览》)中有关“李敏华篇”的工作,对李敏华的事迹积累了不少直接的感性了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撰写李敏华《传略》时,李敏华尚不到80岁,那篇传记文章虽然署名“毛天祥”,但其中的内容全部是由李敏华亲自提供的,发表前还通过了她的严格审核。后面的《概览》则是在《传略》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充而完成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李敏华的人事档案中采集到她于1955年6月29日手书的、呈交给中国科学院的一份《自传》,其中对她本人从出生到回国期间长达38年的亲身经历和思想变化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说明。可以说,我们手头汇集了一些李敏华本人提供或认可的传记性文字。这样,尽管现在李敏华无法畅谈她本人的成长历程,但是我们确实掌握着关于李敏华学术成长经历的直接资料,可以开展相关的分析研究工作。 当然,要完成这个传记,仅凭《自传》《传略》和《概览》这样几份基础资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掌握许多史实的细节,才能饱满地展现李敏华学术成长过程的内涵与特色。直接访谈不尽如人意,我们只好从间接访谈入手了。而且,我们通过一年多采访相关人士的工作深切感受到: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人的介绍可能可以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李敏华的人品、特}生和影响等。例如,我们首先采访了李敏华在20世纪80年代的助手任孝安,得知在李敏华办公室的“铁皮柜里有好多从未示人的宝贝”,于是在力学研究所保卫处的协助下打开了这个保险柜,经过一个多月的清理,发现了一批弥足珍贵的资料:李敏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研期间的学习笔记、课外作业、考试试卷,李敏华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手稿与博士论文送审稿以及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证书,在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和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工作的总结文件、发表论文、来往信件以及工作人员通讯录,被吸收为西格玛xi学会预备(副)会员和正式会员的证书,还有回国后向中国科学院提交的国外主要工作成绩总结(手稿)等。又如,通过采访李敏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美国MIT时期的同学白家祉教授,确认了李敏华在MIT时热力学考试第一名的史实,获赠了一批有关清华大学十一级的级史资料,并得知香港溢达集团出版《教育之桥——从清华到麻省理工》的情况。随即,毛天祥写信给溢达集团总裁杨敏德女士索书并获得了惠赠,它对于我们了解麻省理工的背景环境与中国留学生的情况颇有裨益。再如,通过对伍小平院士、朱滨教授和张培强教授等人的采访,我们认识到李敏华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形成先进教学理念和体系方面起到的开创性作用,这是她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贡献,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原来对此方面体会是不够深刻的。总之,为了更好更多地采集李敏华的资料,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利用毛天祥赴美探亲的机会去实地考察和委托李敏华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学生李国安又采集到一批重要的资料:在MIT的学习成绩单、参加硕士及博士毕业典礼的仪式记录、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等,在康桥MIT读研时居住的研究生宿舍及在纽约PIB工作时居住的公寓楼房的照片,李敏华博士导师邓·哈托及其先师铁木辛科、普朗特等人的资料以及MIT、NACA与西格玛Xi学会等机构单位的演化史。 这份传记不能像常规的研究论文那样来撰写,我们在写作中努力做到和李敏华的心神不断地交流,用心地表述她是如何从一个江南柔弱娇小的女子一步步走来,成为国立西南联大航空学系的第一位女毕业生,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名工科女博士,成为中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和引路人,成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第一批通过民主评议选举出来的学部委员(院士)。我们反复研读、分析采集到的李敏华的生活时代、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师承关系、科学研究以及培养人才等方面的种种资料,从内心体味对李敏华科学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环境、事件和人物。尽管如此,鉴于水平的限制,我们依然与上述目标有不少差距,并期望得到科学史专家的指教。就现在达到的认识,对于李敏华的学术成长历程,我们梳理出三条主要的历史脉络。这里,向读者简要陈述一下我们得到这一认识的缘由:(1)李敏华生于国难、长于忧患,其成长历程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她在《自传》里写到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对自己的影响:少年时便从老师那里知道“国耻是不好的”道理,青年时亲历了日本飞机轰炸上海滩事件以及中国飞行员撞机的壮举……这些使她形成了“理工救国”的信念,从而激励她在抗战的艰难困苦中高唱校歌“中兴业,须人杰”的歌词而求学不辍,激励她从大学三年级改学了航空工程且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航空事业,激励她果断地辞去在NAcA的理想工作而转入PIB从事非涉密的研究以便为回国做准备,激励她毅然抛弃在美国的优异工作与生活条件举家绕道欧洲回到北京,为新中国的力学事业奋斗终生。(2)李敏华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女科学家,甚至在照料两个孩子的情况下获得美国麻省理工的工科博士学位,源于她自幼就形成了“妇女要平等,要独立”的理念,这和她有一位开明的母亲以及少年时期就学于振华女学和务本女中等息息相关。以振华女学为例,我们2叭3年夏天到苏州第十中学(原振华女学)采访时,学校的办公室主任杜勇对我们说:在2006年振华女学建校100周年时,李敏华先生主动给他们写信说“我也是振华的”。学校查遍了所有毕业生的学籍档案没有找到李敏华的名字,后来发现李敏华先生只读了半年就转学到上海了;但学校欣然为她在“闻道廊”里建了石匾额,以鼓励后学。另外我们2012年7月开启李敏华先生办公室的保险柜时,在一份李敏华亲笔填写的履历表中,发现有“振×女中附小”的条目,但其中的“华”字辨认不清。我们当面向李先生求证,她在将近九十年后居然能够脱口说出:“是振华”。而在那个时候,我们在进行直接访谈时曾试图询问李先生许多问题,她大部分都说“记不清了”。只有像问她“您有几个儿子”这样的问题时,她才会脱口而出地说出来:“两个”。由此可见“振华”在李先生心中的分量,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振华是李先生成长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是不能舍去不说的,尽管只读了一个学期,但其影响却是终身的。(3)李敏华院士受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以及美国麻省理工等名校,并受惠于名师教导,特别是在麻省理工的四年读研经历以及博士生导师邓·哈托的亲授指导,使她在学术上得以承袭现代应用力学哥廷根学派的学风。20世纪90年代,在编写《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力学卷2》中的“李敏华”条目时,李敏华亲自选定的参考文献只有两个,其一就是邓·哈托的著述《Mechanic:al Vibr'ations》。再联系到李敏华多年来在力学所指导助手和学生时一贯坚持的“要解决工程实际的需求”的学风,这样就促使我们去采集邓·哈托及其先师铁木辛科、普朗特等人的资料。正是这样的师承关系、这样的学派学风引导她在塑性力学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成为蜚声中外的固体力学家。当然,李敏华的正直奋进、执着坚毅、聪颖好学的个人秉性也是她得以不断在学海中探求拓进的内禀特质,而李敏华院士与吴仲华院士“相濡以沫,共同奋斗”的状态一直支撑着她的事业。可以说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是孕育大师的温床,个人品格、气质与天赋影响大师学术成就的获取。我们希望这部传记能够展现李敏华院士的成就、精神与风貌,作为一个史实确凿、立论有据的史料,能为社会和后人留下可供参阅的精神财富。 这里,我们要向所有接受我们访谈的人士表示深切的谢意。除了王自强、伍小平、吴有生、洪朝生、杜善义、郑哲敏和白以龙7位院士外,接受访谈的还有任孝安、吴文权、何明元、吴阜肤、薛以年、刘守熹、申仲翰、刘正常、王秀喜、吴用舒、沈庆、吴明、李旭昌、林家浩、王兆生、靳征谟、自家祉、柳春图、李禾、李佩、梁乃刚、张双寅、姜伟、杨成寿、吴永礼、栗彦、朱滨、张培强、程敏玖、戎善梁、俞锡桥、朱荣良、徐源彦、范元勋、毛天祥、卢锡年、韩金虎和柯受全(以上均按接受访谈先后次序排列)。他们与李敏华院士或者同过学,或者共过事,或者受过教导,或者有过接触,都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他们热情接受邀请、认真回忆往事、精心准备素材,使得访谈内容从不同侧面对李敏华院士做出了立体化的表述,为采集工作的完成做出了贡献。 在本传记定稿之际,2013年1月19日上午10点10分,李敏华院士在家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作为她的后学,我们仅以此部传记为载体,表达对大师的敬仰之情。 毛天祥王柏懿 2013年1月27日 完稿于李敏华院士遗体告别仪式结隶之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