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微编著的《一个人的微湖闸》写的是一个女孩的童年记忆,她在江淮之间的一个小地方,名叫微湖闸的水利管理所,和爷爷奶奶度过了人生的最初时光。故事通过女孩的回忆,将微湖闸的人和事串连起来,构成了一副时光的画卷。作品没有宏大的叙事,细碎的情感完全落实在对人物和生活细节的注视上,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一种看上去似乎是表面和局部的感知,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人的微湖闸(精)/新力量原创小说大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魏微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魏微编著的《一个人的微湖闸》写的是一个女孩的童年记忆,她在江淮之间的一个小地方,名叫微湖闸的水利管理所,和爷爷奶奶度过了人生的最初时光。故事通过女孩的回忆,将微湖闸的人和事串连起来,构成了一副时光的画卷。作品没有宏大的叙事,细碎的情感完全落实在对人物和生活细节的注视上,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一种看上去似乎是表面和局部的感知,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 内容推荐 魏微编著的《一个人的微湖闸》这部当代原创长篇小说以“我”一个女孩的口吻,用倒叙的方式,委婉而细腻地回忆起自己在江淮之间的一个小地方,名叫微湖闸的水利管理所,和爷爷奶奶度过了人生的最初时光。通过回忆,串起那个童年时代的人和事,文笔流畅,略带忧伤,叙事的节奏中抒写着现世的温暖和苍凉。 目录 写给修订版(序) 楔子 第一章 杨婶 第二章 一个时代的背影 第三章 储小宝的婚姻 第四章 走在林荫道上的青年 第五章 性的童年 第六章 叔叔和他的女人们 第七章 我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第八章 杨婶出走了 第九章 怀念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日子 尾声 爱与痛惜:呢喃中的清朗施战军 知道我是谁 张新颖 试读章节 那时候,我们住在微蝴阉,我、爷爷,还有奶奶。我们住在水边,一个机关大院里,过着幸福而枯燥的日常生活。 我在那儿度过了我的童年,一直到1978年,我才被父母接到身边,在我母亲执教的小学读一年级。我想说,我在微湖闸度过了幸福、平静的童年。一定如此。现在,当我回忆起那段时光,当记忆的闸门开始打开的时候,一些断断续续的场景,一些不相干的小人物,一些名字,一些根本派不上用场的细节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脑海里。 我将尽可能忠实地去记述它们,那些平行的、互不相干的人物,事件,场景,一些声音,某种气味,天气如何……是的,我要去描述它们,也许它们过于琐屑,没有逻辑。它们就像午夜的收音机,各自打开了,各自有不同的声音和话语体系,各自喜悦着、悲伤着、控诉着,可是未见得有多大意义。 其实,我想记述的是那些沉淀在时间深处的日常生活。它们是那样的生动、活泼,它们具有某种强大的真实,它们自身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它们态度端凝,因而显得冷静和中性。当时间的洪流把我们一点点地推向深处,更深处,当世间的万物——生命、情感、事件——一切的一切,都在一点点地堕落、衰竭,走向终处,总还有一些东西,它们留在了时间之外。 它们是日常生活。它们曾经和生命共沉浮,生命消亡了,它们脱离了出来,附身于新的生命,重新开始。 远古洪荒,一代又一代的生命、生活,就止于这些吧。 首先,我来说一下微湖闸的地理位置。它位于江淮之间,运河也曾流经这里。总之,这里三面环水,风景秀美。在我们的门前,有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是东西走向的,连接清江市和省城南京。 每天,有很多车辆从我们的门前驶过。它们飞驰而过,发出呼啸的声音,在它们的身后,沥青马路发着清冷的光,没有一丝灰尘。 马路边上,有一家小饭店,还有一家供销社。另外有一条北向的土路,通往一个乡镇叫赵集的,骑自行车大约要四十分钟的路程。 这里离城市也很远。到清江市吧,大约要四五十分钟的车程;到南京市呢,我不知道,我听爷爷说,大约要坐车三个小时。总之,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叫微湖闸,它的全称叫“微湖闸水利管理所”,也许是研究所,我们都叫它“微湖闸”。 它是这样的孤独而秀美,方圆几十里地看不见人家。在它的南向,有一大片梯田,蜿蜒而下,那些人家都藏在梯田的深处吗? 此外,就是那宽广而浩渺的水域,它是一条河流,也许是一个湖泊——我叫不上它的名字。阴天的时候,这里烟波荡漾,偶尔有水鸥从水面掠过,发出“嘎嘎”的低沉的叫声。晴天的时候,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了,空气呈现透明的颜色,阳光透过空气,可以折射到水的深处,那绿色的水草上。 每年春夏,照例有渔船来此地停泊,七八户人家,十几条渔船,他们以捕鱼为生,一待就是半年。他们深居简出,绝少和本地人来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上度过,偶尔也会上岸来,买些布匹和纸烟等日常用品。 他们都是一些极淳朴的人儿,在路上看见生人了,主动闪在一边,也不搭话,眼睛带看不看的,也一直微笑着。四五十岁的人了,历尽生活的磨难和沧桑,什么事情没经历过?可一旦上了岸,他们的神情仍是生涩的,像刚过门的小媳妇。 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他们以水为生,随着季节的转换,他们从一条河流漂泊到另一条河流。他们与水融为一体了。有时候,他们很像水中的一条鱼,失去了水,也就等于失去了自由和呼吸。 P1-3 序言 写给修订版 1999年底,应《小说界》魏心宏老师的邀请,我开始写作这部小长篇,作为他策划的“新锐文丛”的其中一本,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应邀而写的还有几位同龄女作家,她们都风头正劲,处于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年轻,新鲜,体力旺盛。 那时,我被视作她们中的一员,地道一个“新锐”。我住在南京东郊的一所大学里,那是一幢两层小楼,从前是盖给苏联专家住的,设施尚好,房租却意外的便宜。我至今还记得它的木楼梯,踏上去发出“咚咚”的声响,它的红漆地板,外墙是明亮的黄颜色,秋天的太阳底下,它发出的耀眼光芒刺得人不得不眯缝起眼睛。 房间里却是光线幽暗,一间北向书房,窗外的小树林遮挡了天光。我每天就坐在那台老式的486电脑旁发呆,有时习惯性的,我会扭头看向窗外,目睹甘光升起、盛大、衰落的过程,我觉得伤心,并且很慌张。很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能清晰地看见年近三十的自己,怎样走在那偌大的校园里,有时走一两里路都看不见人影。我每天负手散步,脑子里千奇百怪都是年轻人的心思,然而姿态上却像个老人。 我认为《一个人的微湖闸》写成这样,必是和我当年住在南京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那样一幢老房子,不见天日的小树林。中山陵就在两里路外,明孝陵也是。我最爱走那陵园路,梧桐树遮天蔽日,美得不像真的。我身处其中,很知道周遭的一切都是上了年岁的,安静,苍老。常常我会想到生死,想着想着就走神了。生,就是一件走神的事吧? 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我答应了魏老师以后,大抵是犯了几天愁,好在年轻人是万能的,不久我就开头了,感觉不错,于是就一路写下来了。十二万字,磨磨蹭蹭写了一年。 类似于一个人的回忆录,这个人尚年轻,却喜用一种苍老的口吻回忆往事。内中涉及了她的童年和少年,她看到的、经历的,街坊邻居,亲朋故友。一些简单的人和事,更大的波澜是在文字背后,她暗示了,但不想言明。 小说是片断式的,人物事也都写得浮光掠影。我事后思忖,我或许误打误撞采用了一种妥贴的、也是取巧的方式,因为小孩子看世界大抵如此,一片片的,形不成一个整体。当然是虚构,但也不排斥自传成分,比如回忆爷爷奶奶的篇章,因为字里行间投了感情,很多年后我重读时,竟至于哽咽有声,不能自已。 不得不说,是感情撑起了这个长篇,这是它最大的优点,或许也是唯一的优点。 这小说写完以后,先是发表于《收获·长篇增刊》,后来几经辗转,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改名《流年》出版发行。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封面是暗淡的灰,像是落了浮尘。又配以老照片、刻意做旧的泛黄文字,意在把读者带回从前,那属于几代中国人的“文革”和改革开放,如今落进文字里,它们都成了背景。 这本书面世以后,悄没声息的,等于是被淹没了。慢慢我也忘了它,写别的小说去了。反响是在若干年后,从不同的途径传来的。先是文友间,常有人跟我提起,也有几个热心朋友,为它的再版奔走有年,合同都签过几回,但终因出版社一拖再拖,不了了之。有一回,和一个朋友的弟弟聊天,他早些年读过《收获》,算是一个文青,他问我是否读过一篇小说,作者的名字忘了,篇名也忘了,那小说却是他喜欢的。他把内容复述给我听,我简直惊喜,那是我的小说,《一个人的微湖闸》。我忍不住告诉他,那是我的小说。 我认为这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大的赞美,它来自一个不相识的读者的感念。多年来,类似的感念总有一些,辗转传至我这里,我感动之余,也觉文学若能遇上自己的读者,是一件多么有幸的事。 需要说明的是,我自己对这部小说并不满意。2008年,借台湾出版繁体字版的机会,我对它作了修订,那不啻一场痛苦的过程,从中我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那样的轻妄、毛躁,有自说自话的嫌疑;因为急于表达,文字尚不够干净,字与词之间粘答答的,像店小二做拉面,伸伸缩缩,越拉越长,而原本它只是一个面团,哪怕于伸缩之间它已变成筋道的面团。 我的意思是,正是这些不够干净的文字里,深藏着我迄今珍视的品质,坦诚,热情,情绪浓烈而饱满。是它们,合成了这篇小说的原初面貌:一个写作者带着她天然的缺陷,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因其稚嫩,越显本色。 在对台湾版作了修订之后,我再没勇气读这篇小说了:删了一万多字,一字一句地删,大段大段地删,增补些什么我也忘了。我疑心这是一个更糟糕的版本,坏的并未去净,好东西(语气、腔调)却有可能丢失了,等于是,我并未泼净洗脚水,却把孩子泼掉了。这次再版是沿袭台湾版,以后斗胆恢复原版也未可知。 最后,我要感谢多年来关注此篇的所有读者,感谢为它建群的豆瓣网友,是他们的热情推介,使得此书死灰复燃,在一小部分文青圈里获得了新的生命;感谢为拙作的再版付出心力劳力的林建法、施战军、张新颖等圈中好友;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朱寒冬社长及我的责编姜婧婧,是他们的错爱,给予这本已出版了十几年的绝迹旧书以重见天日的机会。另外,我还要感谢艺术家谢海,他慷慨提供的他的水墨作品,必将照亮这本暗淡的小册子。 2014年12月1日,云南腾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