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楚庄王这样回答,伍举顿觉眼前一亮,于是滔滔不绝地说了下去:“这只鸟如果现在还是停在那里,不飞也不叫,或许很快会成为猎人的目标,弓已拉满,一旦箭离弦上,那么,它想飞也飞不起来了,怎么可能又是‘冲天’,又是‘惊人’呢?”
“那好吧,那就现在开始干吧!”楚庄王推开两位美女,往花园的大门走去,走出这扇门的那一刻,他也开启了楚国走向世界,成为春秋霸主的大门。
伍举一谏成名,也开启了伍氏家族在官场上的辉煌。他一共侍奉过四代楚王,到了快退休的时候,还向楚灵王进过谏。那时楚灵王大兴土木,造了一座豪华的高台,名叫章华台。在落成典礼上,当楚灵王在俯视都城,将美景尽收眼底,兴致正高之时,这个伍举又跳了出来,说了一通大道理,无非是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要重视民生,不要形象工程等等。这个楚灵王,境界要比楚庄王低得多,但念在他四朝元老的分上,采纳了这番逆耳忠言,考虑到高台已经建成,总不能拆了吧,就象征性去掉了一些豪华饰品,搬走了部分名贵家具,也算是一种表示。
伍子胥的老爸伍奢,官当得更大,是太傅,相当于太子的老师,太子将来如果顺利接班,成为一国之君后,老师的地位当然也会上一个台阶,所以,这个位置,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伍奢秉承了其父的风范,也是忠心耿耿,冒死直谏的那种类型。
当时在位的是楚平王,伍奢侍奉的是太子建。伍奢有一个助手,叫费无忌,职务是少傅。如果说把太傅比作班主任,那么少傅就是普通的任课老师。太傅位列三公,少傅位列九卿,在宫里都是有说话份的。
这个费无忌,是个十足的投机分子,不,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大坏蛋。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其“奸佞”到了何种程度。那时,太子建已经行了弱冠之礼,到了该给王家传承香火的年龄了。亲事其实早已定下,要娶的是秦国的一位贵族小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这样的跨国联姻是很多的,其中政治目的显而易见。费无忌带了一大帮随从和丰厚的聘礼,来到了遥远的秦国。事情办得很顺利,该搞的仪式都搞了,该见的人也都见了,圆满完成了任务,本来大家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但费无忌却突然节外生枝,命令随从们都留在秦国原地待命,自己有要紧事情,得先回去一趟。具体什么事情,他不肯吐露半句,搞得手下很纳闷,虽然归心似箭,但也只得乖乖从命。唉,迟点就迟点吧,别的倒也能将就,就是这个天气,还有天天吃的这个馍,让人受不了。好想念家乡香喷喷的米饭和鲜滑的鱼羹啊!
费无忌一路狂奔,心中窃喜。虽然风餐露宿好不辛苦,但一个信念在他心头升腾。他坚信,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这个良机,将把自己托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听了费无忌的密报,楚平王的表情是严肃的,还带着一点点淡漠,但他那跳动的眼皮,却分明暴露了心底的波澜。
费无忌汇报的内容是:大王您那个未来的儿媳妇啊,实在是太漂亮了,啧啧,绝对算得上天下第一美女!
费无忌的建议是:大王您不妨提升一下这个大美人的级别,或者说是改变一下她的身份,让她当您的老婆吧!
写到这里,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自古以来,明君和昏君的本质区别,前者听信忠言,后者听信谗言。
如果既听不进忠言,也不为谗言所困,那就是泛泛之辈。
楚平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听了费无忌的建议,竟然动了心,更精确地说,是起了色心。
见事情有了眉目,费无忌不顾自己长途跋涉,鞍马劳顿,兴奋地又跑了一趟秦国,把那个绝世美女迎接回来。
这一去一回耗费了许多时日,楚平王早已心猿意马,等得不耐烦了。急吼吼地亲自迎出城去,挑开了帘子,见到了自己未来的儿媳妇。第一眼之后,他就铁下了心,要按费无忌说的去做,把儿媳升级为老婆!当然,只能是小老婆。
那么,儿子那里怎么交代?这个容易,跟齐国联姻,娶回一个齐国的贵族小姐。可怜太子建运气不好,这个山东妹子,长相和身材都糟糕透顶。
自此以后,那来自秦国的美女,在后宫日日承欢,很快为楚平王生了个儿子,为太子建添了个弟弟。这个宝贝儿子取名珍,就是后来的楚昭王。
费无忌当然功劳大大的,被楚平王调进宫里,当上了近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费无忌高兴之余,暗地里却在担惊受怕,怕的是这样一来,自己算是彻彻底底得罪了太子建,现在有楚平王罩着,人家倒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可是,别忘了,人家是太子,将来总有一天要接班的,那一天,必定是自己的末日!
一不做二不休,费无忌决定索性把坏事干到底,将未来的风险斩草除根。
那个时候,太子建已经被楚平王派去守卫边疆了。不管怎么说,夺了儿子的老婆,心总有点虚,让儿子离得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最好。
费无忌借机打小报告,说是太子建现在正忙着练兵,还跟别的国家偷偷来往,这一切都瞒着老爸,好像有什么图谋。
昏君当然最爱听信谗言了,于是楚平王决定侧面了解一下情况。他把太子建的班主任老师伍奢叫了过来。对于这个忠良之后,他还是挺有好感的。
这个时候,对于伍奢来说,危险已经悄然降临,在官场上,一旦卷入这种大是大非的漩涡,要么是答非所问,要么是含糊其辞,才有可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或者,还可以去找一下自己曾经的助手,当年的少傅费无忌,叙叙旧情,拉拉家常,捣捣糨糊,当然,还要一脸天真,装聋作哑,尽量做到两边都不搭界,两边都不得罪。这样做难度系数很高,但凭着自己官场上的那些关系,凭着父辈在朝中的那点名望,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然而伍奢选择了说真话,像他的父亲伍举那样。可惜伍举面对的是楚庄王这样的明君,而不幸的是,他面对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大王您不能因为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而疏远了父子间的骨肉之情啊!”这是伍奢发自肺腑的忠言。说这番话前,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说完这番话,他一下子得罪了两个人,一个是楚平王,一个是费无忌。
忠言逆耳,楚平王很愤怒,费无忌趁机火上浇油,诽谤了一通自己的老上级,于是楚平王下令将伍奢抓了起来。
再派人去抓太子建时,已经有人将消息透露了出去,太子建闻风而动,脚底抹油,逃到了国外。P5-7
古城绍兴街头,穿梭着许多篷子和车身都漆成蓝色的人力三轮车。在日渐拥堵的闹市,当品牌五花八门的私家轿车排起长队,焦虑不堪的车主一律紧皱着眉头,绝望而又无奈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地响成一片时,三轮车却灵活地穿梭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有时甚至驶上人行道,用悦耳的铃声提醒前面的路人让一下。
对于三轮车的这种“借过”,在绍兴,路人,常常是宽容的。相比之下,倘若是轿车到人行道上“借过”,路人就不那么客气了,对于身后传来的喇叭声,常常充耳不闻,顾自闲庭信步。笔者的一位邻居,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大爷,每天都要去城市广场散步,他住在老小区明珠苑,一出小区便是一条名叫龙珠里的很小很窄但很热闹的马路,他有个特别的习惯,走在马路上,听到身后传来汽车喇叭声,转头一望,如果是面包车或者桑塔纳,就赶紧让开;如果是尼桑、广本,就往马路边稍稍侧下身子,让其通过,但同时报以“横眉冷对”;如果是宝马、奔驰之流,就回过头去,管自己慢慢踱步,对一阵紧过一阵的喇叭声,干脆充耳不闻。
有一次我跟他开玩笑,说他对汽车的牌子要比年轻人内行,他告诉我,他最讨厌豪车(还会这个词),因为豪车的车主很多是来自富得流油的“乡下头”,比如几十里之外的柯桥、钱清、杨汛桥等地,车主几乎清一色的民营企业老板或者他们的儿孙。他是用绍兴话跟我讲的,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无论他们现时如何脱胎换骨,衣冠楚楚,在他这个正宗五代城里人(不知他是如何统计的)眼中,他们依然是“乡下人”,而且,正是这些先富起来了的“乡下人”,不光堵塞了城里的交通,炒高了城里的房价,甚至还勾走了城里的美女……
老大爷说得可能有失偏颇,至少有点偏激,但事实上,相比之下,“外地人”,尤其是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三轮车夫,无论他们如何在绍兴城里“横行霸道”,遭遇的白眼确实要少得多。因为他们的存在,为绍兴人城里人,特别是那些住在环城河之内的老城区的所谓“正宗城里人”,出行带来了许多便捷。
尤其是老年人,坐公交车不光拥挤,还要伸长脖子候很长时间的车,上车之前下车之后还要走上一大截路,打的又太贵,并且常常堵车。三轮车是最划算的,只要不出环城河,一张十块头绝对搞定,近的话还能多多少少找回点。坐三轮车不光通风透气,还能欣赏沿途风光,收集各类信息,比如哪家超市门口贴出了打折广告,哪个菜场门口有流动摊贩在叫卖便宜而又时鲜的蔬果鱼虾。遇到特别划算的,临时叫三轮车夫停一下,等上几分钟,淘了货再上车,也是可以的。
但三轮车最大的优势,一个弥足珍贵的优势,是便于老年人接送孙辈上学放学。绍兴是一个古城,也许正是因为“古”,所以显得有些“奇”,在许多方面。这里单说说学校吧,无论小学初中,但凡名校,几乎全挤在环城河之内,弹丸之地的老城区,也就是越王勾践当年命范蠡构筑的越都城。所以无论住在城东城西城南城北,无论住的是别墅排屋还是花园洋房,绍兴人,尤其是现在的70后、80后,包括那些开宝马奔驰的“乡下人”,小孩长到四五岁,开始读幼儿班时,就要着手规划,在环城河内的某一老掉牙的小区里,购买一套学区房,面积五十六十足矣,三十四十也能将就。当然,花高价买这种“小房子”,只是为了名校的半张课桌,孩子的父母通常还是住在环城河之外的“大房子”里,平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便交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于是那些老小区里,隔个年把便会住进来几户操着柯桥钱清口音的老农民,他们吃的穿的用的不比城里人差,周末和节假日还常常有宝马奔驰开进小区,将他们连同孩子一起接往乡下别墅小住几日。
在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放学的时候,古城的那几所名牌小学门口,便会出现奇特的景观,马路两边一溜排开两行长长的三轮车,远远望去,像两道蓝色的波涛。学校的大门口和围墙边,则是挤挤挨挨着无数老年人,全白花白的头发仿佛初春海岸线上尚未消融的残雪。
幸好有这些三轮车,有这些几乎清一色来自外省的“三轮车夫”,让古城的老人和孩子在归途中免了风霜雨雪之苦,也让那些在单位或者生意场上忙忙碌碌的年轻父母,心中少了一份焦虑与牵挂。说实在的,在眼下cPI高启的时代,这三轮车真可谓名副其实的物美价廉,接送孩子,单趟也就五六块钱,来回一张拾块头差不多就搞定了,在校门口等待的时间全免费,不像出租车,过个红灯照样跳表。有些家里条件好的,索性来个包月,天天专车定时定点在家门校门口迎送,也就三五百块。
确实要感谢这些踏三轮车的“外地人”。其实绍兴的三轮车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早些年前,三轮车夫还是清一色的本地人,他们大多来自环城河之外的城郊村,干这个活,比田里劳作要赚得多,也少些许辛苦。他们常常三五成群聚在大街小巷的显眼之,头戴乌毡帽,脚踏解放鞋,一声招呼,便急驰而至。
只是近些年来,本地的三轮车夫后继自乏人,残存的大多已经年过花甲,有时坐在车上,望着佝偻的背脊,听着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隐隐有一种于心不忍的感觉。绍兴的三轮车行业,渐渐为外地人所占据,他们年轻力壮,生龙活虎,也不大计较价钱,赤日当空的盛夏,一律腕上系一块旧毛巾,龙头上吊一个大可乐瓶(里面装的是茶水),在车流人海中劈波斩浪,一往无前。抵达目的地时,真正的汗流浃背了。
这些踏三轮车的外地人中,又以河南和安徽人居多。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中午都要坐三轮车从长桥直街到龙珠里。这一段路穿越的是绍兴老城区的最中心位置。中间要经过周恩来祖居,贺秘监祠(就是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诗人贺子章),与绍兴的地标性古建筑宝善塔擦肩而过,最后到达位于龙珠里的老小区明珠苑(这套20世纪九十年代初造的小房子,是我专门为女儿买的学区房),这个时候府山已经近在咫尺了。府山,又称龙山、种山,是绍兴城里三座小山中最高的一座,海拔七十四米,山上有越王台、文种墓、飞翼楼等古迹。每天坐三轮车驰过的这一段路,大约耗时五分钟,花掉五块头一张。在环城河之内,信手划几截短线,就能划到如此众多的名胜古迹,绍兴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中可窥一斑。
长桥直街口是河南人的地盘,坐得久了,跟他们几乎全混了个脸熟,上车之后,相互间用不着询价和报地名了,常常一路上还聊上几句。有一个面皮白净,身材瘦削的年轻人,给我印象别深。和他那些膀阔腰圆的老乡相比,乍一看他更像是一个南方人,在气质上,甚至有一种江南书生的味道。当然了,一旦开口,这种错觉便全部烟消云散了。我问他老家是河南那里,他告诉我是洛宁。
小伙子看上去有点内向,其实很健谈。与他初次相识是在2010年夏天,当时绍兴正在搞“世合赛”(全称“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和建城25()(】年庆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0年建越国都城,城址就在环城河内现在的绍兴老城区)。接下去的一段日子,我坐了好几次河南小伙的车,我们兴致所至,随便聊聊,现在回想起来,倒是挺有意思,便将对话中的一些片断整理出来,连贯起来,恰好可以作为本书的一个引子——
第一天。
我:你老家是洛宁?没听说过,不过我去过洛阳。
河南小伙:洛宁是洛阳下面的一个县。
我:你来绍兴几年了?
河南小伙:今年春节过后刚来的。
我:为什么要来绍兴?
河南小伙:绍兴是个好地方。
我:好地方?
河南小伙:对,好地方,忒好了。
我:好在哪?
河南小伙:您看,老板您每次给咱一张五元大钞,都不用找。
我:你是说绍兴人钱多?你的意思是“人傻钱多速来”?
河南小伙:那倒不是这个意思,绝对不是这个意思。绍兴人聪明着呢,不然怎么会有绍兴师爷一说!
我:在我小的时候,听过许多徐文长的故事,不过都是讲他怎么精明怎么促狭,基本上就是一个损人不利己的典型坏人。
河南小伙:现在的绍兴人可不是这样的。
我:你是在讲客气话。
河南小伙:不是,绝对不是。到了绍兴后咱一直在捉摸,绍兴怎么会这么好,绍兴人怎么会这么有钱。
我:捉摸出点名堂没有?
河南小伙:有一点,但不确定,正好向您请教。
我:别客气,快说,不然要等明天了。(因为此时府山已遥遥在望,用不着一分钟就到目的地了。我伸手指指前方,尽管他脑后并没有长眼睛)
河南小伙:您看那儿!(他伸出手,做了一个跟我一样的动作,不过指向的是路边的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两行字,上面一行是“预祝世合赛成功举行”,下面一行是“庆祝绍兴建城2500年”)。
我:怎么了?(一头雾水)
河南小伙:绍兴人就是厉害!(竖起了大拇指) 我:什么意思?快说,别绕弯!
河南小伙:咱是这么捉摸的,(三轮车绕了个弯,最后一截路是上坡,他扭动着胯一阵猛踏,说话有点气喘),绍兴这个地方,厉害就厉害在历史,您看,建城都2500年了,起步多少早啊,那个时候,咱们那旮沓,说不定还是原始社会呢!咱捉摸着,任何事情,做得早都是好的,听说绍兴的不少大老板,早个二三十年,也跟咱爹娘差不多,在地里头忙活个紧!
我:那你就错了!大错特错了!你们河南,尤其是你们洛阳,两千五百年前,比绍兴要厉害多了!不信?你最好去问问你以前的老师!
第二天。长桥直街口上的每天聚拢着一群兜客的三轮车,三轮车夫是清一色的河南人,所以这里营业的秩序井然,三轮车整整齐齐一字横排,生意一个个做,绝不会出现抢客插队现象。但这一天我却打破了他们的秩序。我是在找昨天那个小伙。他果然在,挤在队伍中间,正在跟老乡聊天。我走了过去,一步跨上他的车,他的表情有点惊诧,其实惊诧的不仅仅是他,还有旁边的那些老乡。排在队伍第一的那个,惊诧中还带着一丝不快。
我:去老地方。
河南小伙:好嘞!
我:他们在说什么?(身后传来几声笑骂,但没听清楚是什么意思)
河南小伙:没啥子。
我:他们在批评你还是批评咱?
河南小伙:没啥关系,都是老乡,好说的。对了,老板,您说的真没错,昨天咱问过了,咱洛阳,历史的确挺悠久的。
我:你是问谁的?
河南小伙:照您的吩咐,问咱老师呗!
我:哦?你打电话给他了?
河南小伙:不,咱给他发了条短信。
我:高中老师?
河南小伙:不是,咱只读到初中。
我:他怎么说?
河南小伙:他说洛阳和绍兴一样,是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洛阳比绍兴厚重多了。
河南小伙:可惜咱没怎么逛过洛阳,咱老家是在洛阳乡下,如今咱还是对绍兴熟悉。
我:你到洛阳城里去踏三轮车,可能会迷路吧。
河南小伙:那敢情是。
我:不过你还是没明白我说的话,昨天我说的是,两千五百年前,洛阳比绍兴厉害。不是你老师说的,洛阳和绍兴一样厉害。 第三天,第四天……河南小伙不在。我坐的是河南大叔的车,话不投机,多少有点失望。
几天之后,差不多已经将他淡忘之时,在长桥直街口上,一眼看到河南小伙排在那群三轮车的队首。
我:好久不见,生意挺好的吧?
河南小伙:还行。这几天外面来的客人多,是不是因为快要开“世合赛”了?
我:不是。“世合赛”就算开了,也不会有多少观众。主要是最近上海在搞“世博会”,北方那边的游客看完了中国馆外国馆,顺带把杭州、绍兴也游一遍。
河南小伙:是这么回事啊。看来江浙一带的确是好地方,这种大事好事,可轮不到咱河南。
我:风水轮流转,2500年前,你们河南人可不待见咱绍兴人。
河南小伙:不会吧,老板您又说笑话了。
我:真的。不相信的话你再去找个老师问问,不过别找上次那个,找个内行点的。
几天之后,走到长桥直街口上,正打算看看他在不在,河南小伙却主动从那扎堆的三轮车夫中跑了出来,边跑边拉着车子,急急地来到我面前,一脸的兴奋,不顾身后嘘声一片。
我:这回是你主动坏了规矩,他们等会能饶过你?
河南小伙:都是老乡,没啥关系。(他回过头去,冲着老乡们喊了一嗓子,意思好像是待会给他们买烟抽),老板,您那天说得太对了,我差不多全搞清楚了,2500年前,咱们河南的确很厉害,那个时候,春秋列国争霸,你们绍兴是越国,咱那里有郑国、宋国,对了,你说得一点儿也没错,洛阳的确是最厉害的,的确要比绍兴厉害,那个管着列国的周天子,就在咱们那旮沓!
我:这回你请教的老师不错!他是教历史的吧?
河南小伙:没有,这回咱没请教老师。
我:哦?那你是……(我的身体因吃惊而离开了三轮车的靠背)
河南小伙:咱是上网查的。查了好几个晚上,总算搞明白了。
我:你家里有电脑?
河南小伙:哪有!咱是去网吧查的。
我:……(一时无语)
河南小伙:电脑真是个好东西,这两天,咱算了长了见识,原来那个时候,咱河南是中国的中心!咱还查到了河洛文化,说是中华文明的……什么来着?……对,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还说那个道家的太极阴阳八卦图,就是黄河和洛河交汇时搞出来的旋涡!
我:……(依然无语)
河南小伙:不过有一件事咱还是不明白,老板,那天您说,250()年前,咱河南人不待见绍兴人,这个,怎么可能?咱真的不明白。
我:那时绍兴很落后,不,其实咱江浙一带都很落后,包括上海。
河南小伙:不可能吧!我查过了,春秋快结束时,吴国、越国还称过霸呢,吴国就是现在的江苏,越国就是现在的浙江。能当霸王,怎么会落后?
这时车又到府山脚下的明珠苑,虽然谈兴正浓,也只好打住了话头,心想下次吧,下次再跟他好好聊聊。这个河南小伙,看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可惜只读了初中,便千里迢迢来到绍兴谋生。
然而机缘不巧,那竟是最后一次聊天。之后有将近一个月,因为世合赛的举行,城管管得严,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各到各处划了许多黄框,三轮车候客,必须老老实实待在框里,所以长桥直街口上那群河南车夫,暂时作了鸟兽散。等到世合赛圆满落幕,一切又回归原状时,却再也找不见那个河南小伙。问了他的几位老乡,有的说好像是去学开汽车了,听说开汽车比踏三轮要赚得多;有的说回河南老家养猪去了,干那个活,脏是脏了点,但挺赚钱的,因为他们的猪,专门有大公司来收购,拿去做火腿肠;还有的说肯定还在绍兴,说是前两天在一个网吧门口见到过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后来,一直都没有见过这个河南小伙。
也许,他能在网上看到我这本书,在博客里给我留言。
今天的江苏和浙江,像两条有力的臂膀,环拥上海,拥出一个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然而,若是有一条时光隧道,逆流而上,穿越2500多年的历史,回到春秋末期,那个时候,华夏的版图上,还找不到上海,这个如今中国最繁华的都市,当时还在海底静静地等候着,等候着长江的泥沙一点一点地将它堆积起来,助它浮出水面。聚沙成塔,千年一聚,这或许是最伟大的经典。那个时候,江苏和浙江的大致地理位置,是两个东南小国,一个叫吴,一个名越,在发达的中原诸侯眼中,是蛮夷之邦,落后、野蛮,桀骜不驯,充斥着原始的神性色彩。
然而,就是这两个蛮夷之国,在春秋末期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先后以弱胜强,称霸天下,让那些一直看不起他们的中原大国俯首听命。
是什么铸就了吴越的神奇?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吴越争霸的故事中,吴王夫差总是一个反面教材,中国历史上的昏君,总是跟那些祸国殃民的美女纠缠在一起,夫差和西施,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年轻的时候,在成就霸业之前,夫差其实是一个有志青年,勤勉而又聪慧,只不过历史总是以成败论英雄罢了。
相反,那个卧薪尝胆的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虽然铸就历史上最经典的反败为胜,年轻的时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
现代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悲叹:人生的命运由天注定,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心机,好比竹篮打水一场空。然而,回眸吴越争霸,探究夫差与勾践的人生曲线,却能发现,一切并非命中注定,一切皆有可能改变,只要你朝着你心中的那个方向,不断地努力,用心地努力,用你的思想和行动……
2500多年前,夫差和勾践的角逐,也许能助你解开命运的密码……
越国称霸天下,堪称春秋史上最经典的以弱胜强;越国,让世人见证了什么是弱者的力量。
《越王勾践发迹史》是一篇讲述越王勾践如何从一个弱国领主变为一代霸主的历史通俗读物。越王勾践是当时越国杰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作者铁凡宛结合错综复杂的春秋时期“国际关系”与社会状况将他如何隐忍以待,成为一代霸主的生平经历写得更为真实、立体。
新晋亚洲首富、著名浙商马云说:“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创业者要有吃苦20年的心理准备。”他所说的20年,正好是勾践卧薪尝胆的20年。
他,尝粪问疾只为麻痹仇敌;他,卧薪尝胆只为东山再起!
从越王勾践称霸到今天浙商的成功,都诠释着一部独特的人生哲学——苦心励志,隐忍而行,卧薪尝胆,雄霸天下。铁凡宛编著的这本《越王勾践发迹史》是一篇讲述越王勾践如何从一个弱国领主变为一代霸主的历史通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