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传统文化,更好地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编者丁振宇搜集、整理、解读这些重要而又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编写了这本《中华名人家书》,将中国历代最顶级的教育方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本书汇集了中国历代最为经典的名人家书。在这些各具特色的中华名人家书中,既有历代传诵的名篇,亦有深匿难觅的珍品。在繁多的家书中,我们爬梳整理,刮垢磨光,将其分类为禀父母、勉儿女、寄爱人、告兄妹、劝子侄等五个部分,好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另外,本书整理收录的家书有的是全文,有的只是节选部分,但是我们对每篇家书都做了必要的释义和简要的品读,希望能对读者阅读和理解提供帮助。
丁振宇编著的《中华名人家书》汇集了中国历代最为经典的名人家书。在这些各具特色的中华名人家书中,既有历代传诵的名篇,亦有深匿难觅的珍品。在繁多的家书中,我们爬梳整理、刮垢磨光,将其分类为禀父母、勉儿女、寄爱人、告兄妹、劝子侄等五个部分,好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
本书既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被赋予了接驳现代脉搏的时代色彩,堪称现在中国人生活、生存的思想圣经。
原文大意
不孝儿完淳即将被处死了,只能以身体奉献给父亲,而再也不能以身体来报答母亲了。
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本来希望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赠恤,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先朝,一支军队刚组建起来,就立即被粉碎。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不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的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以使尊贵的慈母托身于空门,生母则寄生在异姓之家。一门漂泊,活着不能相互依靠,有人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我今日又先赴九泉,不孝之罪的深重,连上天都已知晓了。
唉,两位母亲都健在,下面又有妹妹、女儿,家运衰败,并无兄弟。我死了并不足惜,我所哀痛不已的,是家庭的众多人口今后怎么生活。虽然如此,但是,就这样吧!我的身体是父亲遗留给我的,我的身体是为国君所用的,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但尊贵的慈母对我爱护备至,教我学礼习诗,十五年来从未改变。嫡母如此慈爱恩惠,千百年来所少有。大恩未曾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现在我只能把尊贵的慈母托付给义融姐,把生母托付给昭南妹了。
我死之后,如果妻子能得到一个遗腹子,那就是家门的幸运。如果不然,千万不要另立后嗣。会稽的大望族至今如此零落已极。节义文章像我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像西铭先生那样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
唉!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有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能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麦饭豚蹄,不至成为饿鬼而已。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冥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
兵戈遍布天地,我死之后,战乱不会有停止之日。两位母亲请好好保重玉体,不要再把我挂在心里。二十年之后,我跟父亲将要扫平北方边境,不要悲伤,不要悲伤!我所嘱托的话,千万不要违背。武功甥是未来大有成就的人物,家里的事都可交托他。寒食节和七月十五,以一杯清酒、一盏寒灯来供我,使我不至于成为无人祭祀的饿鬼,我的愿望就已达到了。
妻子与我成婚二年以来,贤孝素来为人所深知,武功甥为我好好地看待她,这也是武功甥的渭阳之情!
语无伦次,而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悲痛,太悲痛了!但是,人有哪个是不死的呢?贵在死得其所。父亲能成为忠臣,儿子能成为孝子。含笑归天,完成我的分内之事。从佛教的原理来说,一切事物本都未尝生存,我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像破旧的鞋子一样地不足珍惜。我只是为刚正之气所激,因而懂得了天人之理。十七年来只是一场噩梦,报仇在于来世。我的神魂将遨游于天地之间,我对一切都毫无愧怍。
品读
这封诀别信是夏完淳在狱中写给自己的母亲的,倾诉了他壮志未酬而诀别亲人的悲痛和遗恨,抒发了他一心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字字句句流淌着一代民族英雄至真至纯的个人情感,也表现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忠孝节义观念和宗族传承意识。
虽然这封信的语言有疏朗粗犷之嫌,并没有经过精雕细琢,但是人们关注的不是这些,他们更看重的是激荡于行文中的慷慨之气,是夏完淳胸中的爱国热忱。因此,这封家书也成为夏完淳的传世作品之一。
P4-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书信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分支,但也闪烁着真善美的迷人光彩。而在浩瀚如海的书信中,家书又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家庭是家学传承、道德修养、人格塑造的第一个课堂,家书则是信息传递、情感沟通和规范制约的重要载体。家书的内容极其丰富,无论是朋友间的闲侃神聊、恋人间的依依呢喃,还是长辈们的苦口婆心,无不直抒胸臆、坦诚相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掀开了人们心中最真实的一角,展现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浩瀚的典籍与文献中,流传下了大量家书,它们体现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人格魅力和性格特征。我们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可以时时感受到作者们心灵的悸动,感受他们在信中的思索、倾吐、求助、喟叹、呼唤。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心灵历史、亲情、友情、恋情如同一幕幕历历可见的场景,在我们读完这些文字的时候,坦现在我们眼前。
家书也是难得的文学作品。它们是写给亲人看的,所以少了一些做作,也没有刻意地追求章法结构、辞藻押韵,有的只是作者真挚的情感以及艺术上的自然洗练。然而也正是这些随笔挥洒、洞见肺腑的文字成为世间第一等见性情、有血肉、存真知、含灼见的好文章。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弘扬传统文化,更好地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搜集、整理、解读这些重要而又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编写了这本《中华名人家书》,将中国历代最顶级的教育方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本书汇集了中国历代最为经典的名人家书。在这些各具特色的中华名人家书中,既有历代传诵的名篇,亦有深匿难觅的珍品。在繁多的家书中,我们爬梳整理,刮垢磨光,将其分类为禀父母、勉儿女、寄爱人、告兄妹、劝子侄等五个部分,好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另外,本书整理收录的家书有的是全文,有的只是节选部分,但是我们对每篇家书都做了必要的释义和简要的品读,希望能对读者阅读和理解提供帮助。
在编写本书的同时,我们也借鉴参阅了大量的书籍,在此表示感谢。另外,由于我们的编选水平和参考资料有限,也可能会有一些疏漏错讹之处,敬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