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苦禅大课堂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孙燕华//李燕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孙燕华、李燕主编的《苦禅大课堂》收录了李苦禅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画稿50余幅以及李苦禅众多学生回忆讲述李苦禅教育教学的历史和收获;通过李苦禅教学之用画稿和学生们的回忆,展现了李苦禅艺术教学之实践方法和理论思考。李苦禅教学之用的画稿系首次选用出版,对于读者了解李苦禅艺术作品之风格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其学生对于李苦禅艺术教育教学的回忆,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李苦禅的艺术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美术教育提供了值得思考的实践案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孙燕华、李燕主编的《苦禅大课堂》是一本纪实的书。一是集中了李苦禅先生的部分作品及画稿,记录和反映出苦禅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这一部分是《苦禅课徒稿展》的主要内容。二是集中了李苦禅先生的部分学生举办的多次的讲课——这一部分是对讲课内容的文字整理。他们讲课的内容记录了习画的切身体会,是真实的,有感情的,鲜活的。读过之后,我们会对古人的教诲理解得更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而不思则罔”,“学如不足,犹恐失之”,“传道、授业、解惑”……苦禅先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与共同的追求探索,启发我们理解“中国的哲学实际上是人学”的道理,大到国事,小到家事,具体到学画习字只有整合理顺,符合规律,才能逐见成效。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苦禅课徒稿

序言

画稿·手稿

散文集粹

 谈八大山人

 欣逢盛时忆当年——居京六十年印象散记

 欣逢盛时忆杭州

 忆恩师白石翁二三事

 徐悲鸿传记《笔下千骑》序言

 画戏不解之缘

 电影文学剧本《徐青藤》前言

苦禅大课堂——北京

 《苦禅大课堂》开学寄语 侯一民

 天趣洋溢白石老人旁观叫好 杨先让

 好在跟人不一样 蒋正鸿

 功夫在诗外 周志龙

 满腔热情课徒教学 庄寿红

 下笔追八大笔墨见真情 傅以新

 苦学派学艺 吴丽珠

 和蔼可亲的老爷爷 王鸿勋

 大能大气大美 李春海

 画者从心意无止境 刘龙庭

 书为心画,言为心声——一位老百姓的艺术家 刘曦林

 艺术是生命艺术哲学是生活 陈雄立

 师法自然示范受教生存义

 看苦禅先生画画就是一种享受 朱祖荫

 潇洒挥毫舞泼墨触笔淋漓惊鬼神 崔瑞鹿

 课徒教学来者不拒 康宁

 禅门弟子情真意切 李嘉存

 酷爱京剧的苦禅先生 马玉琪

 大气磅礴如泰山 朱鸿祥

 苦禅题画有真情 朱绮

 苦禅老人二三事 李欣磬

 且知且行知行合一 王超

 课徒受教以德为先 李竹涵

 勤于书法临碑不辍 谷豁

 苍鹰一搏九重天——我为苦老画肖像 王为政

 日日挥笔勤习练谆谆教导终受益 王同仁

 大象无形大美不言 陈开民

 巧妙构思追求新意 舒乙

 鉴定真伪要靠经验靠学习 雷振芳

 应认真系统的评价苦禅先生 崔如琢

 融合中西走新路大巧大拙树新风 王兴家

 白石之后大宗师天籁境界求自然 王建成

 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大写意花鸟画创作 程茂全

 漫谈苦禅大课堂 李燕

 为弘扬民族文化默默耕耘 武宝智

 附:李苦禅先生讲课记录 裘兆明笔记

 我们学演《三岔口》——回忆老师李苦禅先生 线天长(信函)

巡展——高唐、济南

 苦禅大课堂——2012年6月—10月山东(高唐) 李苦禅艺术馆

 苦禅大课堂——2012年10月—2014年6月 山东(济南)李苦禅纪念馆

 恩师李苦禅 范曾

后记

试读章节

书为心画,言为心声——一位老百姓的艺术家

刘曦林

刚才龙庭先生讲到石涛、八大,这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高峰,特别是青藤和八大。青藤八大远凡胎,这两个人是不得了的。明末清初,知识分子特别受压抑,中国文人画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叫“士阶层”,将相士,士阶层。这个士开始是儒家,读《四书五经》,要科举人仕,要当官,那时没这么多大学教授,没这么多科学家,没这么多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最主要的出路就是科举。知识分子做了官以后往往非常认真,要改革、要变法,要为老百姓着想,做几件好事。但是往往行不通,有时官还越做越小。如苏东坡、柳宗元、杜甫、白居易、李白都是。苏东坡可能比较大,柳柳州(柳宗元)最大,地区专员一级的,自居易和杜甫也就是县粮食局长一级,连一个小科长还不如。因此知识分子有两面性,一方面要科举入仕,一方面对社会不满,要发泄,要反抗。所以过去批判文人画,只认识到它逍遥的、隐逸的这一面,没有看到它反抗的一面。为什么说徐青藤是梵高,因为他有一种反抗性,“满腹珠玑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没人来买我的画,画得这么好?!南京徐青藤画的杂花卷我看过不止三遍了,后来发现里边有的章节就是连呼噜带划拉往上泼往上抹,说明他心有不平,他要发泄。八大山人也是这样,为什么“哭之笑之”啊?他反抗啊!他反抗又无能,他心里非常的悲哀,他要哭啊!欲哭又无泪,只有在画上用墨水来代替自己的泪水。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两面性,人仕无能转而退隐,隐于山林之中,隐于花鸟之中,所以把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把它们当人来画,这是中国文人画的基本格调。

说到用墨,墨是最纯正的色彩,最中和的色彩,水墨至上,中国古代的写意就是水墨至上。徐青藤和八大山人设色山水很少很少,顶多是个浅绛而已。但是到了近现代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是文化大众化的时代,是推翻封建王朝、走向共和、走向大众的时代,大动荡、大翻案、大改革、大论证的时代。这就是民学,黄宾虹评论国画主张民学,反对军学,就是反对为王朝服务的宫廷文学,他认为这是最俗的,为老百姓的东西是最高的,民间艺术是最纯朴的。庄子说大美是最纯朴的,所以在这个思潮下出现了吴昌硕,吴昌硕做官只做了一个月的安吉县令,很可怜。为什么呀?他没有办法做官,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边,他只有转归退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几个城市开放了,上海这个东方明珠兴了起来,吴昌硕可以在那儿卖画,就靠市民阶层的支持,适应了市民通俗的一面,要画荣华、要画富贵、要画吉祥、要画长寿,吴昌硕为什么要用西洋红来画牡丹?因为它鲜亮、明快、吉祥。过去文人是不画牡丹的,画芍药,不画牡丹是因为牡丹太俗了,但到了吴昌硕这个时代大量的买胭脂开始画牡丹了,这个时代适应了世俗的平民文学的要求。如果说吴昌硕的变革是在诗书画印的基础上,把城市市民的需求和审美愿望糅进了文人画当中的话,齐白石就是把农民的、民间的味道融进了文人写意花鸟画,他们的路子都是诗书画印。吴昌硕是从篆刻起家,古文起家,诗歌起家,最后才画画,也就是说他五十几岁才正式学画,实际上他三十几岁就画了,画的不多,但是他有这个基础。他见了任伯年,向任伯年求教,任伯年说你给我画画看,吴昌硕就用石鼓文的功底画了几笔,任伯年看了之后说将来你的笔墨肯定会超过我。果然吴昌硕后来超过了任伯年,就是因为他有这个修养,他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上海画被称为“海派”,其实“海派”是个贬义词,太海了,就是笑话吴昌硕画的东西不够高雅。但是吴昌硕有非常纯正的文人画的东西,文人画的骨气,他画的梅花是纵横交错,直线交叉,直角交叉的,这种画法古人是少有的,《芥子园》都是“女”字交叉的,不一样。

齐白石是从农村走来的艺术家,他用文人的墨汁浇灌了满园的芋头和白菜。我去过齐白石的老家,齐白石的重孙子辈听说来了客人,高高兴兴地跑来见我,从地里摘了一根黄瓜,用泥巴手擦把擦把就给了我,我也得吃,我不能说拿自来水去洗洗,另外家里也没有自来水,所以生活仍然还是那样纯朴。他们老家背山面水,后边是个二三十米高的小山,前面是池塘,周围就是河田,河埂上种的就是芋头。农村的田园养育了齐白石,我称这叫自然信息。齐白石小时候在那里玩儿的时候,抓一个蜻蜓,抓个青蛙,当时并没想着当画家,但是儿时的这些积累都有用。后来他走上了文人画的道路,诗歌没有,补诗歌,书法不行,补书法,篆刻不行,补篆刻。王问运说他的诗歌是“薛蟠体”,其实他写的诗很有味,王闿运先生说他是“薛蟠体”,实际上是说他的诗通俗的一面,这是齐白石肚子里的东西。

齐白石1919年定居北京。北京的很多人都来自外地,到北京来干什么?因为北京的信息是一流的。我有时候劝在北京进修的年轻人,你到北京要看一场戏,听一场音乐会,要到美术馆去看展览,要到故宫去看画。现在我们到美术馆,多少人围着你签字,多少人围着你合影,这些人不是来看画的,而是想法跟名人混个照片,回头好印到自己的画册里边去。我不知道这个东西管不管用,反正是不用心看画,把心都用在和名人合影上,让名人签字上。

P121-123

序言

这是一本纪实的书。一是集中了李苦禅先生的部分作品及画稿,记录和反映出苦禅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这一部分是《苦禅课徒稿展》的主要内容。二是集中了李苦禅先生的部分学生举办的多次的讲课——这一部分是对讲课内容的文字整理。他们讲课的内容记录了习画的切身体会,是真实的,有感情的,鲜活的。读过之后,我们会对古人的教诲理解得更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而不思则罔”,“学如不足,犹恐失之”,“传道、授业、解惑”……苦禅先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与共同的追求探索,启发我们理解“中国的哲学实际上是人学”的道理,大到国事,小到家事,具体到学画习字只有整合理顺,符合规律,才能逐见成效。只有每个个体的人互相理解,谦恭诚待,聚合人气才能达到和谐与进步。

北京的十天展览和讲课之后,在高唐、济南的延续展,让我们体会在传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只有我们做不到的,没有不需要我们做的。为此整理出版这本集子,以推动苦禅大课堂的继续发展。

编者

2014年9月

后记

李苦禅先生离开我们三十一年了。在这三十一年中我们的美术教育和中国画的发展变化太大了,也太快了!“大”到了找不到源头和边界;“快”到了来不及思考和判断。无论是层出不穷的各种幻化手段和“当代元素”的组装,还是“超前”、“返古”此起彼伏标宗立派的前呼后拥,总之让我们感到的是抢眼“风格”的旋风登场,千娇百媚的五色杂陈,仓颉不识的“现代书法”,凡人不懂的“艺术高论”,金钱权利的空前动力,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看到的是各种没有方位感的猛跑。至于跑的方向是否正确,跑得姿势是否合理,跑的目标是否明确……莫衷一是。至于有些人的确是把“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娱乐化、庸俗化了,像流行歌曲似的唱一阵就不再风行,倒也自生自灭,严重的是数典忘祖,去中国化,由此不接地气,远离民本,了无反省而沾沾自喜。如果我们冷静下来,负责任地思考一下,就会知道这种教育和创作出来的作者和作品肯定是站不住脚的,会让人民群众反感的。

教育和绘画领域,这本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中的长项,是辉煌于世界的骄傲。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民族何以成长繁荣至今呢?经过百年来的西学东渐,又经过几十年的东西方的开放交流,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中国人对西方的理解大大地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理解,对教育和艺术也是一样。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的很多层面上,我们表现出很复杂的崇洋媚外的狂热,或者缺乏说服力的固执的民粹情结。其实如果我们能更深入、更广泛地研究近现代历史,对比东西方目前文化的沟通和理解,同时注意非文化艺术的“电磁干扰”,我想是能够有清醒认识和理性提高的。

要想达到一种深入理解,不妨回头看看前人是怎样走过来的。在此我们选择了苦禅先生。

《苦禅大课堂》与《苦禅课徒稿》综合的举办就是我们选择的最佳切人点。

“课堂”不同于“教室”,前者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后者是开展具体课程的场所,把这次活动定名为“大课堂”我们认为最能体现苦禅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

“课徒”不同于“上课”,前者体现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后者是讲清楚某一段知识的那个45分钟。把苦禅先生教画的过程用传统的课徒来概括非常准确,他的课徒体现的是“跨学科”的授徒过程,教的是画画,讲的内容却涉及哲学、美学、文学、历史、民俗、京戏、油画以及前人的掌故轶事等,如果不用“跨学科”来形容,还真选不出合适的字眼。至于“上课”就简单多了,它很具体,很有限,一堂语文、一堂数学……它是伴随着具体内容和明确目的的。

苦禅先生应该说是近现代的美术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吸收了在国立艺专西画系学习的许多需要为学生打基础的东西,比如,对客观物象结构的写生、速写,掌握色彩与色调的规律,章法变化的规律,笔墨技法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具有共性的技能,否则是不可能稳步科学地把握学习进程的。

但是他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口传心授、师父带徒弟的办法,一对一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他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这在大家回忆的点点滴滴中充分体现出来。他的“示范”不是就画说画,而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把一切可以为他的教学服务的因素都集中起来、调动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由好奇到跟随,到一知半解,到更深的理解,到自觉地发问与实践。这是他发明的吗?不是!这是自孔子以来历代教育家所遵循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的教育观念——教书育人,既传授了知识,又培育引导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至不自觉地从他引证的故事中接受了“修身”的观念。苦禅先生一直在说,要想学画,就要先学做人!这个“人”当然是指从内到外,从思想品德到才情智慧的一个全方位的“人”!

苦禅先生一直是敞开门办学,敲开门就可以“登堂人室”,所以他的学生很多。但是大浪淘沙,在各自奋进的过程中有的人凸显出来,有的人就默默无闻了。作为苦禅先生呢,他教学情怀是“来者不拒”。  苦禅先生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称为“最后一位传统文人画家”,和现在的“新文人画家”不同,他始终生活在青藤、八大、白石老人所营造的大写意意境中,始终生活在他钟爱的国学研究、金石艺术、书画鉴赏、临帖摹写的氛围中,始终没有学会怎么把自己的画变成商品,去与世人进行交换的本事;始终没有学会“紧跟形势”的种种表现;他完全生活在自己追求的艺术境界中,当然也就不时成为边缘化的人物。在苦闷中他曾写出了“人道我落后,我处亦自然,待到百年后,或可留人间”这种超然而自信的诗句。

苦禅先生对否定中国画的传统文化虚无主义观点,挥毫写下了“中国画驾于世界之表,而不识者寒心,吐舌,伤哉!”以赠学生们,鼓励他们做中国画家的信念。

这本书忠实地记录了苦禅先生,大约会引起今人对近百年来我们的艺术教育发展变化的反思。曾子曾提出要我们每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是在自我检查、永葆自知之明的同时,懂道而行的最好的方法。我想,一个民族如果能够做到不断地反省,一定会不断地进步繁荣,对美术教育和中国画的发展也当如是!

苦禅先生并非个人或一家之人,他是时代造就的大家群体的一员,是近代中华文化艺术及其教育事业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通过《苦禅大课堂》的形式,探讨他的艺术、教学历程,对继承发扬中华文明是良有裨益之事。

在此,我代表全家和李燕工作室成员,由衷地感谢荣宝斋经理马五一女士,感谢泉林纸业集团董事长李洪法先生,感谢所有支持、协助我们完成大课堂授课推广活动的媒体、友人和热心观众们。我深信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依然会像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一样,永远地孕育着华夏大地和她的忠诚子孙们!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李燕

2014年秋月于京华禅易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