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风靡西方世界、颠覆无数人世界观的怪诞之书!
本书从科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深入解读梦境、预感和超自然现象,带你进入神奇的未知领域,揭开反常、灵异和神秘事件的真相。
你知道吗?林肯于1865年4月14日遭到暗杀,但在4月11日晚上,他曾梦到了自己的死亡;“泰坦尼克”于1912年4月12日沉没,但在4月5日,著名实业家乔里·奥昆纳就预感到了这一结果,并因放弃了首航船票而得以逃过一劫。
《预感突然来袭》以作者珍妮·布朗克豪斯特采访的大量案例为依据,用科学实验的方法,从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出发探索不可思议的预感现象,帮你正确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预感、梦境等超验现象。
“国际思维科学组织”“国际梦境研究协会”推荐读物。
初次见到某人时,你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明明是第一次来到某个地方,你是不是发现它竟然和你梦到的情景一模一样?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你有时会不会莫名其妙地不去做某事,却因此避免了一场可怕的事故?
珍妮·布朗克豪斯特所著的《预感突然来袭(心理学家如何解读神秘的预感现象)》告诉我们,这些让我们既好奇又担心的怪异之事都和预感有关。尽管我们普遍认为预感是黑暗的幻象,是对未来灾难的警告,但事实上,它经常提供一些我们所忽略的来自日常生活的微妙细节。善于利用这些细节,我们就能揭开预感的神秘面纱,学会辨识预感,用常识对预感进行有效的回应。
作为一本基于科学实验来探讨预感本质的奇书,它不但能帮助我们破解预感传递的信息,也能引导我们在预感与自己的文化信仰相悖时理解它,并进而激励我们学会掌控预感,把预感转化为启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人生。
第一章 预感到底是什么
在人生的某个路口,你是否突然有一种短暂、模糊、疑惑甚至强烈的(身体反应的)感觉?其实,这些都是预感出现时呈现在人面前的“第一印象”。它与清晰明确的计划无关,而是一种冲突印象的蔓延。有些冲突印象,足以把我们拉出常规的逻辑思维,让我们紧张压抑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星期。无论是什么引发预感,我们都不能忽视它。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警告的声音,感受到一种本能的预感,产生转瞬即逝的直觉,或者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也许我们并不能肯定这就是预感,但我们发现,与众不同或者极其少见的事情更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日常生活中的预感不仅仅需要第一印象。事实上,真正的预感是由第一印象和“后期应验事件”共同组成的。后期应验事件可能在第一印象出现后几小时、几天甚至若干年之后才发生,但两者之间肯定有某种联系,并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预感。没有这两个条件,我们不能说自己有过预感。
我们所熟知的大多数预感故事都有着非常强烈的第一印象,即最初的警告。它与意外事故、悲剧以及灾难之间也有着微妙的联系。这一点导致许多人认为,预感只能给我们带来生与死的讯息,但是研究者们却不以为然。
经过长时间的实验观察,研究者们注意到:比起戏剧性的大事件,许多预感更多地聚焦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生活中,一些细微的预感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理智地说,可能是因为它们并不能让我们陷入生与死的较量之中。
如果说第一印象不明显,或者未来应验事件不值一提,那么我们可能不会把两者联系起来;如果第一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掀不起一点儿波澜,那么我们将永远看不到它与未来事件的联系;如果两者之间的联系吸引不了我们的眼球,我们也没有理由停下来思考一闪而过的直觉。
我们自身对于危险的敏感解释了这一点,或者说,它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预感都在意外和悲剧事件上得到了应验。我们收听一些与危险有关的信息,因为它们可能会威胁我们的生活,就如我们可能更集中注意力于正在靠近的警笛声,却听不见山雀在树上唱出的美妙歌声。
今年感恩节,我的朋友苏珊邀请亲朋好友去她家参加一年一度的火鸡宴,受邀的人一般都会自愿带一些食物——酒、沙拉、绿豆沙或者馅饼等。在感恩节前一天,在她逛完面包店要离开时,突然发现自己隐约有一种想继续待在里面的感觉,尽管她已经逛完了列在菜单上的所有面包店。她本打算直接离开,后来还是决定逗留片刻,看看能否得到更强的信号。紧接着,微弱的冲动转变为一个新想法:她应该再买几个馅饼。但理智很快制止了这一想法,她告诉自己没必要买这么多馅饼,因为她确定朋友会带着自己做的馅饼来参加宴会。如果在家里的茶几上放着自己买的馅饼,朋友会很不舒服,因此她决定不再去买馅饼。
就在第二天(感恩节)早上,朋友急匆匆地给她打电话说:“母亲突然轻度中风,我得陪她去医院,不能来赴宴了。”苏珊听了表示理解,安慰了她,还跟她开玩笑说她不来还能帮自己节省盘子和甜点呢!挂掉电话之后,苏珊环顾了一下厨房,无奈地笑了——她没准备馅饼。
威胁我们生活的预感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就如灾难和悲剧总能得到媒体更多的关注一样。相比幸福,痛苦的事情更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可以用非常生动的细节来详细阐述悲剧,包括我们之前留意到的任意一个警告,然而却很少关注我们的幸福生活。
预感也是如此。如果我不得不选择一件有关预感的轶事呈现给研究者,我会选择最具有戏剧性的故事。因为戏剧性的故事更有说服力,更引人入胜,更能展现预感的重要性和作用。
从一开始,关于悲剧性事件的预感就更吸引我们。我发现,现实生活和想象世界之间的联系如此微小,我们甚至可以忽视它,但是它隐藏的潜在危险却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厄运更可能降临在那些平日里忽视预感征兆的人身上。其实,在生活中我也体验过“买更多馅饼还是一个也不买”这类预感,但我记得更清楚的还是有关灾难的预感。因为在这些时刻,风险更高,我们更难忽视其警示。
P13-15
关于飞机失事的预感
想象一下,你正坐在飞机上,杂志遮面,昏昏欲睡,身边过往的乘客熙熙攘攘,同时伴随着轻轻的交谈声,夹杂着头顶上方行李舱关闭时的咔嗒声和发动机旋转的轰鸣声。但当飞机脱离登机口向跑道回转时,你突然惊醒。在脑海中,你仿佛看到飞机向跑道疾驰时,轮子摇摇晃晃地掉了下来。你知道飞机就要颠簸起来,马上就会滑到跑道之外,乘客和乘务人员——当然也包括你——都吓得瑟瑟发抖。
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大多数人都可以理解这种因飞机失事而产生的恐惧感。曾经历过飞机失事的幸存者会深刻地理解这种短暂出现的焦虑感,他们将这种感觉称为“面对突发的飞机事故时,因无力处理而产生的焦虑感”。他们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驱除杂念,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期待奇迹的发生。
当你阅读这本书时,可能还会发现另一种可能性。这种突然出现在脑海中的担忧,也被称作“预感”(Premonition)。这些突发的想法,多数不为人所认同。这一系列信息,并不是焦虑的新型表现形式,而是危险即将出现的警示。如果你认为你预感到的这一切是真实的,接下来你会怎么做?你是提醒飞行员,还是用尽办法逃离飞机,并劝告其他旅客和你一起下飞机?又或者你只是安静地等待,为这令人恐惧但不致命的事故的发生做好准备。如果你相信自己的预感,那你相信自己预感到的失事画面吗?你会怎样处理这些毫无事实依据、紧张而又无序的主观经验呢?
在现代西方文化中,预感是不为人们接受的。据推测,预感这一概念起源于远古时代。在西方启蒙运动之前,人们的思想信念是建立在封建迷信与天马行空的想象之上的。在启蒙教育阶段,我们便被告知预感属于前理性、前科学,最好对它置之不理。
预感似乎挑战着科学对未来时代发展的展望、法律的制定以及人们的自由意志。很多拥有预感能力的人都会感慨,能够预见转瞬即逝的小概率事件是多么难能可贵!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预感
预感的难题并不罕见。研究显示,任何人都可能具有预感的能力,男人和女人、孩童和成年人、科学家和艺术家、服务员、农民、警察、护士、老师、商业顾问、学生、工程师以及部长大臣等,无一例外。据我所知,大多数人都可以至少讲述出一段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预感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自己,不管是谁,这些故事都指向即将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一项来自全球人口大样本的调查显示,全球至少有一半(甚至四分之三)人群经历过这种超自然体验,而他们所体验的事件,有一半属于预感的范畴。直觉实验的指导者——理查德·布莱顿博士(Richard Broughton)指出,全球有大量人群曾经历过不为社会文化所认可的预感体验,其人数占调查总数的10%~15%。如果将此比例投放到北美,就表示该区域有数以千万的人曾经历过预感体验。
预感文化源远流长,它出现于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之中。在当代西方文化中,它几乎与所有曾发生过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事件有关联。但在当代社会,预感文化却面临质疑、恐吓以及消亡的危险,人们将之视为无稽之谈。尽管如此,人们的质疑并不能阻挡预感文化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它不顾人们的争议,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凭借着大胆的论断,预感文化光明正大地向人们长年累积的常识发起挑战。这将人们逼入一个两难的选择之中,是坚守我们熟知的常识,还是坚信头脑中曾经历过的预感的真实性?
预感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罕见性。因此,谈论起它们,我们总是无从下手。预感可能是人类知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其价值与意义,学术界尚无定论。因此,人们无法轻松自由地与他人谈起自身曾体验过的预感。人们不知道怎样处理预感现象,就好像无法解释“梦”这一事实一样。人们也不知道怎样辨析瞬间出现的预感。因此,当未来发生的事件验证了之前曾出现过的预感时,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张大嘴巴、满脸讶异。人们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区分预感的真实性,所以人们困惑于当下发生的所有事件都是过去预感的验证,还是世间万事均与预感无关,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 ……
我第一次经历预感是在六岁那年。那年夏天,家人带着我第二次游览“海上世界”(我记忆中是这样的)。即使在那时,我已经知道这种预感是绝对不会被他人接受的,我因此感到沮丧以及恐惧。在接下来的20年中,预感像龙卷风一样,接连走入我的记忆、经历、知识系统和想象中。怎样在短时间内将预感中出现的事件重演一遍?在事件发生之前,我怎样才能进行准确的预感?怎样评估预感揭示的未来?预感中出现的事件都是注定的吗,我不能改变它们吗?面对可以预测到的未来,我要怎样与之和谐相处,是加以控制还是尽量避免?
研究生期间,我选择学习心理学,尝试接受人生中的变幻莫测,并时刻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我先后在精神健康诊所、医院、家庭关怀机构以及收容所工作。在这些地方,我学着倾听他人的沮丧、信念、家庭问题以及尝试弄明白怎样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我学着用社会以及宗教信仰以外的视角,来深入理解家庭信念、个人经验以及我们自己的身心。
当然,这些可能与预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预感可能是我们个体经验的终极体现。从古至今,无论是精神指导,还是头脑风暴,我们的生活都折射出预感的影子。预感即是我们是谁——我们的想象力、梦境、潜意识的身体反应以及相关记忆——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个体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一种体现,所以人们理应关注预感体验。预感可以带领我们体验时间、生命以及超验的事情。它为我们带来舒适、最大程度的自由以及可能改变未来的行为选择。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理解了四种可能。未来发生的事件准确地验证了预感的真实存在,是可能的;将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预感赋予个人意义,从而更好地控制我们的生活,是可能的;预感会根据个人的价值观、生活信念以及人类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获取相关信息,是可能的;整合我们的生活经验,以此达到更美好的生活状态,使直觉、个体经验、知识以及人类的共识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是可能的。
这本书包含了大量的调查案例和详尽信息,写得非常棒,也很好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每读完几页我就要停下来,用自己的头脑不断过滤、吸收书中的知识。这些知识重新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很多问题的疑问:时间与空间、我们在地球上的存在、我们的个体心灵vs我们的整体人性、我们对“那边”世界的感知局限等。所以,如果你具备某种预感能力和直觉,这本书将帮助你理解它们,让你知道哪些可信、哪些应该摒弃。
——卡罗琳·达吉威克斯(Carolyn Dargevics)
你刚登上飞机,却突然预感到飞机会坠落。此时你应该怎么办?本书作者在第一章里就把此情形摆在我们面前。《预感突然来袭》是专门为那些曾有过一次或多次灵异经历的人而写的,也适合那些对预感持怀疑态度以及无意中与灵异经历狭路相逢的人阅读。读者可能会吃惊地发现,原来自己在生活中曾经压抑或无视过如此多的超验经历。这是一本引人入胜、令人大开眼界的书,其独特魅力就在于,它并非着眼于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预感,而是主要描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不过它们可一点儿也不寻常!
——朱蒂·迪尔伯恩·尼尔(Judy Dearborn N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