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名人传略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纪念馆编著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名人传略》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尊重史实、立论中肯,颇具可读性,并配合展览,确是历史教育的好教材,故特不揣浅陋,竭诚推荐。我和我的许多同行和同事们认为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演义”乃至“戏说”历史,影视、戏剧尤须艺术的构思,因为能够故以推广历史知识,但是,决不能胡乱涂抹,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误导读者、受众,特别是青少年。

内容推荐

辛亥革命纪念馆编著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名人传略》收录了74位辛亥革命人物,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广东籍的辛亥革命志士,如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朱执信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华侨革命志士、女革命志士等。另外也介绍了黄兴、赵声、倪映典等非广东籍、但在广东的辛亥革命中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另一部分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各界代表。

目录

凡例

第一篇 孙中山和宋庆龄

 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第二篇 孙中山的重要助手

 陈少白:兴中会时期孙中山的主要助手

 胡汉民:书生革命家

 黄兴:辛亥时期孙中山军事上最重要的助手

 何香凝:一代女杰垂范人间

 廖仲恺:国民党左派的旗帜

 汪精卫:从辛亥志士到卖国汉奸

 朱执信:“中国有数之人才”

第三篇 革命阵营中的代表人物

 陈景华:民主革命的刚毅斗士

 陈炯明: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陈敬岳:甘为革命薪柴

 陈树人:“岭南先驱山河增辉”

 邓铿:以身许国的粤军名将

 邓荫南:“为国尽瘁老而弥坚”

 邓泽如:孙中山好友华侨革命家

 邓子瑜:任侠好义的惠州将军

 冯自由:国民党的“太史公”

 高剑父:“革命画家”

 古应芬:国民党的组织家、活动家

 黄隆生:参与设计中山装的兴中会会员

 黄明堂:“勋名不让刘冯”

 黄世仲:革命小说影

 李福林:从绿林大佬到广州市市长

 罗福星:光复台湾的先驱

 林冠慈:侠义孝顺的暗杀者

 陆皓东: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人

 黄景南:卖芽菜的革命华侨

 李纪堂:毁家捐助革命的香港富商

 刘思复:中国无政府主义第一人

 李铁夫:画坛巨擘革命先驱

 林义顺:为富有仁的小孟尝

 李煜堂:商人出身的广东军政府财政司司长

 倪映典:广州新军起义的主干

 潘达微:侠骨禅心的革命画师

 史坚如: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二位健将

 孙眉:全力支持孙中山革命的兄长

 宋铭黄:善刺绣的“女中豪杰”

 司徒美堂:洪门“大佬”爱国侨领

 王宠惠:沉浮于民国政坛的法学家

 伍汉持:国会议员流血第一人

 尢列:“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温生才:杀身成仁不让荆聂

 谢良牧:促成海军南下护法的关键人物

 谢英伯:记者、教师、革命党人

 谢逸桥:潮梅革命同志的“大哥”

 谢缵泰:多才多艺的革命者

 许崇智:始终拥护孙中山的粤军司令

 许雪秋:孙中山任命的东军都督

 徐慕兰:广东女子北伐队队长

 徐宗汉:刚勇革命女斗士

 徐绍桢:光复南京的开国功臣

 严珊珊:从女子北伐队员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演员

 杨仙逸:“革命空军之父”

 姚雨平:广东北伐军总司令

 邹鲁:革命者与教育家

 卓国华:“革命新娘”

 钟明光:舍身屠“龙”的华侨烈士

 钟荣光:“岭大之父”

 赵声:壮志未酬的革命军事家

 郑士良:惠州起义的司令官

 张永福:南洋支持革命之中坚

 张竹君:爱国女名医

第四篇 辛亥革命时期各界广东籍代表人物

 冯如:中国飞行之父

 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旗手

 梁启超:因时而变的思想影

 梁士诒:袁世凯的重要谋臣

 丘逢甲:支持革命的谘议局副议长

 唐绍仪:从民国开国总理到中山县县长

 伍廷芳:从清廷外交高官到南方和谈代表

 郑观应:维新改革的思想先驱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张振勋:“红顶”粤籍侨商

附录

 1.孙中山在广东主要革命活动大事记(1885—1925年

 2.黄花岗起义牺牲烈士名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改组国民党

从1919年后,孙中山就开始同共产国际和苏俄方面的人士接触。1921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共产党人张太雷陪同下在桂林与孙中山会面,共同讨论了中国国民党同苏俄及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问题。1922年6月,在经历了陈炯明的背叛事件后,孙中山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这时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了热情的双手。8月,中共中央在西湖会议上,正式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根本方针和具体方式。李大钊会后从杭州前往上海,同孙中山商讨了振兴国民党以便振兴中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孙中山认识到把中国国民党改组为真正的革命政党,是当前迫切的任务。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了讨论国民党改组的会议,指定了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9名党章起草委员会人选,成立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党务改进计划起草委员会。1923年1月,孙中山同苏联代表越飞进行了会谈,签署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开始实施“联俄”。同年8月16日,孙中山派遣蒋介石为团长,率领沈定一、张太雷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政治、军事和党务工作,并商谈苏联援助等事项。10月25日,国民党改组特别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成立了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发表改组宣言和党纲草案,筹备国民党“一大”。然而,部分国民党右派分子企图阻挠改组,反对国共合作。对此,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给予了坚决的回击。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不仅是国民党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同时,也成为大革命走向高潮的起点。孙中山的革命生涯进入新阶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广东的工人、农民、妇女等方面的工作都发展起来。

创立黄埔军校

辛亥革命以来,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过多次武装斗争,最终都因缺乏一支可靠的革命军而失败。1921年12月,孙中山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时,曾对马林的“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的建议表示赞许。1923年10月国民党党务讨论会通过了一项“设陆军讲武堂于广州”的提案。1924年1月,孙中山下令筹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任命蒋介石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5月2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并兼任粤军总司令参谋长。在苏联的帮助和国共两党的努力下,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宣告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因校址位于黄埔长洲岛上,故通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出席了开学典礼,并发表演说,他指出办校的宗旨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此后,孙中山曾多次到黄埔军校视察。

黄埔军校有别于旧式军校,它仿效苏联红军设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贯彻军事与政治并重、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军校内国共两党组织并存,既学习三民主义,又允许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这些都成为其作为新型军事学校的特点。黄埔军校为建立一支革命武装培育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他们在平定商团叛乱、东征和北伐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以积极支持的态度促进了广东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抱病北上

1924年10月,受到革命影响的冯玉祥所部军队在直奉战争中倒戈,发动北京政变,直系军阀把持的北京政府倒台。冯玉祥等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毅然决定北上。此时的孙中山已身患重病,但仍不辞劳瘁,殚精竭虑,全然不顾自己的健康。

11月,孙中山乘船离穗,船经黄埔时登岸检阅黄埔军校学生演习,学生的“忍苦耐劳、努力奋斗”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为“武力与国民相结合”和“武力为国民之武力”的原则正在实现而欣慰。他怀着这种心情踏上了北上的征途。12月,孙中山抵达天津,然而旅途劳顿,旧疾复发,在天津停留养病。他坚决不向军阀、官僚和政客们妥协,不允许用分赃的善后会议取代国民会议。12月31日,孙中山入京。在北京的最后时日里,他不顾癌症的折磨继续斗争,反对段祺瑞以国务会议名义通过的善后会议“条例”,指示国民党抵制善后会议。

长期的艰苦斗争使孙中山积劳成疾,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他留下了三份遗嘱,在《国事遗嘱》中,总结了数十年的革命经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号召革命党人和群众“继续努力”。在《致苏联遗书》中,他表达了对列宁缔造的苏维埃国家的深挚情意和巨大期望,期盼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家事遗嘱》表现了他尽瘁国事,不治家事的崇高品德。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近代化先驱,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制度;他积极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他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而奋斗不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P10-11

序言

作为20世纪中国的三位巨人之一、民主革命先行者与近代化前驱的孙中山,其主要业绩就是领导了划时代的辛亥革命。这场正规的民主革命无疑是古老的中国从中世纪迈入近代的重大步伐:以共和制度取代了绵延久远的封建帝制;推行了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主义运动;激励了“实业主义”的高昂履践;涤荡了许多陈腐的陋习。除旧布新气象俱现于社会各个领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期望。然而,历史的局限使得辛亥革命难免带有不成熟性和不彻底性,未能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真正改善民众无权与贫困的处境。为了捍卫与“再建共和”,孙中山在民国建立后不得不进行“二次革命”、反袁护国斗争和护法运动。然而,回天无力,十年的“艰难顿挫”,表明IN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临到了降弧期。孙中山却是“愈挫愈奋”,不断探索和追求,积极迎接新的时代,“另为彻底之革命运动”,完成辛亥革命“未竞之业”,从而实现了自我的第二次跨越。所以,辛亥革命的标志当是1911年秋的武昌首义,而其全过程则起迄于兴中会的建立和二次护法运动的终结。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物是历史的链条”。在合力推动的社会演进过程中,出类拔萃者总是率先倡导了先进的思潮和运动,他们的活动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在诸多方面留下了自身的印记,是以堪称“英雄造时势”。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杰出人物的作为并非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眼界、观念和理想必然为时代所制约,而其实践只能凭借于现实的舞台,因之,“时势造英雄”则是这个命题的更具本质意义的另一方面。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十分感谢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同志们展示了辛亥革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广东群像,不仅诉之于图片和实物,还编撰了史书。孙中山理所当然是首选,他无愧为共和国的缔造者: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了革命政党,发动了武装反清斗争,后又坚持了捍卫共和的艰苦战斗。同时,本书还反映了他的亲密战友、骨干和身份不同的相关成员。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因为近代革命运动不同手中世纪及先前的社会变革,领导者一般不再是个人,而是一个担当重任的集团。同时,政党亦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想像,辛亥革命,尤其是堪称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广东地区的风雨历程没有充分反映革命党人的群像,包括他们促成的广大群众的觉醒和奋争。如果缺失了黄兴、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以及民众的活动,将有悖于历史的真实。

本书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尊重史实、立论中肯,颇具可读性,并配合展览,确是历史教育的好教材,故特不揣浅陋,竭诚推荐。我和我的许多同行和同事们认为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演义”乃至“戏说”历史,影视、戏剧尤须艺术的构思,因为能够故以推广历史知识,但是,决不能胡乱涂抹,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误导读者、受众,特别是青少年。

还需说明,本书选录了某些经历复杂的人物,突出的代表是后期沦为民族败类的汪精卫,我以为这是应该和必须的。历史不是康庄大道,人们往往其主观原因而形成曲折的生活轨迹。孙中山在思想与实践方面不断攀登,显然是光辉的范例:从满怀爱国与变革热忱的青年,成长为正规的民主革命的开拓者;当民主革命新阶段到来后,他力求“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与时俱进地积极投身于国民革命运动。而充任过孙中山重要助手的汪精卫则是一个不断背弃革命事业和自己信念的反面典型:在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不久,他促成了“宁汉合流”依附了蒋介石;当日本军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的时候,他卖身投靠了中华民族的大敌。尽管蒋、汪存在着矛盾,加以日方的诱降,但他所谓的“曲线救国”的谬论掩饰不了其丑恶的面目,他将永远被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汪精卫在辛亥革命时期确是以革命者的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在诸多方面作出了贡献,成为革命民主派的核心角色。其后期的恶行不能抹杀前期的贡献,前期的业绩亦不能消弭后期的罪行。这里需要科学地分析,承认客观的历史事实。所以,恰如其分地反映汪精卫在那个历史阶段的作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当然,要特别注意不要对他溢美,他的前期活动也存在着缺陷,一些消极因素与后期活动的每况愈下应是有关系的。

期望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同志们不断推出新的成果,多作贡献。

后记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2011年10月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建立了辛亥革命纪念馆。该馆的主要责任是负责辛亥革命史迹文物的征集、保管、科学研究,开展辛亥革命主题及专题陈列展示;负责辛亥革命时期广东名人的专题研究;负责辛亥革命的历史研究与文化交流;承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相关工作。为此,我们设立了专题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名人展”,集中展示为辛亥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广东籍的五十六位名人。但其中除了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之外,有很多是大众所不熟知的辛亥革命广东人物。因此,我们决定编印一本通俗性的介绍以广东籍为主的辛亥革命人物传略。希望通过编辑本书,让广大观众和读者了解到更多的辛亥人物。

为保证本书的编辑质量,我们邀请了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张磊、中山大学历史系邱捷教授、文博专家黎显衡为顾问,三位前辈精心审稿、批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因编者才疏学浅,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0: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