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拼更要赢
——大陆新娘卢月香在台湾的拼搏之路
李大刚
缘起
依然记得很清楚,那是1991年的8月28日。这一天,身在广东大埔的卢月香突然接到了来自台湾的一个陌生电话。电话的那一头,通话人虽然素未谋面,但是那台湾男士富有磁性的闽南口音,温和亲切的语调,动人心扉的言辞,令她在极度意外之余又深感震撼。那一刻,卢月香一身工作服满是油污,正埋头在自家车队的修理间里,专心致志地排除一部大货车的油路故障。就这样,卢月香握着电话的手上,油泥尚未擦干净,可是这一番通话,足足持续了40多分钟。
这完全可以算是机缘天定。半年前,卢月香在大埔的一位朋友受台湾亲戚之托,希望在大陆物色一位有经营头脑、能够帮助打理家族生意的儿媳妇。这位朋友认定卢月香是最佳人选,便想极力玉成,几经辗转,将卢月香的照片捎到了海峡对面的施精健手中。但不知因何缘故,此事以后没有了下文,而卢月香亦是置之脑后再无印象。那一日,正值台风肆虐宝岛,施精健没有去公司上班,在台北木栅的家中避风躲雨。一阵大风呼啸而过,屋中案头上的书刊报纸“哗哗”作响散落一地。正应了那句俏皮话:“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百无聊赖的施精健就顺便着手整理案头。正是在此时此刻,被大风掀得底朝天的故纸堆里,一张靓女的玉照跃然在目,一个圆脸白皙的女生巧笑倩兮巧目盼兮。施精健的眼前一亮,登时如醍醐灌顶,那一刻,他隐隐地感觉到一种命运的无声召唤。翻过照片,果然天遂人愿,照片背面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清晰如故。于是,在屋外狂风骤雨的背景声中,他拨通了海峡彼岸卢月香的“大哥大”。
那时候的祖国大陆,正是改革开放之初风起云涌之年。芳龄仅仅27岁的美貌女子卢月香,从老家福建龙岩的永定来到广东大埔创业发展也已经数载。生意红红火火,事业顺水顺风,这位年轻的女企业家本无暇来考虑个人的婚姻问题。但是来自台湾的这样一番真诚而质朴的电话表白,却令她的心灵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撞击。因为早年的婚姻创痛而长时间刻意保持的情感空白,在那一瞬间陡然得到了极大的充实。
而更让卢月香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一次通话,不但刷新了她个人的情感印记,甚至于改变了她此后的全部人生道路。她的生命轨迹自此开始上演惊天逆转,完全超越了在广东大埔的车队、煤场这等小小家业,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向着一个完全未知的方向重新起航,以至令她迈入了海峡对岸的台湾政坛。
二、赴台
卢月香是风风火火的性格,向来没有婆婆妈妈那样煲电话粥的习惯。然而这一次却鬼使神差地破例了。继头一天长时间的通话后,接连5天,电话铃声每天准时准点响起,电话粥竟是愈煲愈热乎,情真意切,水到渠成。最后一天的通话里,施精健说他已经办好了婚姻登记必备的有关文书,例如单身证明等等,明日即将启程,前来广东大埔相会,共诉衷肠共叙情缘。
尽管卢月香心中已经有所预期,但还是大吃一惊。放下电话,卢月香按捺住情绪,让自己逐渐冷静下来。看起来,这位施先生倒是蛮有个性,半年未通音讯,面也没有见过,还不肯先寄照片来投石问路,只不过通了几番电话,居然就说过几天要来大陆娶她。像这样三下五除二,直截了当,是不是忽悠人暂且别说,总感觉有点搞笑。那时候能够嫁到台湾,在许多的大陆女性看来,其吸引力绝不亚于嫁到香港、澳门。然而对于卢月香这样事业型的成功女子而言,却并无丝毫诱惑力。如果说她确实是心有所动的话,那完全是一种以诚相待的直觉,她深深感受到了施精健的满腔赤诚。
数日以后,施精健果然践行诺言,风尘仆仆地登陆。那是10月初的一个周末,卢月香开着自家的丰田面包车到梅州机场去接。看那施精健,长得一表人才,相貌端庄谈吐不俗,性格豪爽慷慨大气。后面的几天时间接触下来,两个人情深深意绵绵,惺惺相惜精诚所至。说来也是缘分,其时还很稚嫩的儿子竟然跟施精健很亲,极力鼓励母亲下定决心。这样一来,卢月香更是在心里默认了,这个人值得信赖,完全可以做朋友,于是决定和他先交往,以后再图慢慢发展。
可是施精健不这么想。都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是心急更要吃热豆腐。不能仅此止步徘徊不前,夜长梦多,万一卢月香哪一天说一声“拜拜”,那岂不是鸡飞蛋打错失佳人了?他希望快刀斩乱麻,一锤定音。经历了那个台风夜的真挚沟通之后,他就有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再通过这么多天的深度交流碰撞,又在广东大埔这个卢月香的事业发展之地,和福建永定这个卢月香的生身之地几经盘桓了解,施精健还有什么好犹豫?和在台湾的母亲多次电话沟通以后,施精健更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早早抱得美人归,要尽快把卢月香娶回台湾去。
施精健紧锣密鼓地展开魅力攻势,采取的是“地方包围中央”的策略,从扫平外围人手。一番发自肺腑的大实话,先把卢月香的父亲卢老先生拿下了。施精健对老先生说:“我家里不是富豪,要有做才有饭吃。”卢老先生颇为动容。他原本对女儿将远嫁台湾百般不同意,生怕女儿遇到拆白党被骗财骗色,可是和施精健几天接触下来,老先生竟然倒戈,反而回头劝说女儿。卢老先生这杆大旗一举起来,没几天,卢月香一家上上下下竟然都对施精健赞赏有加。一时间卢月香竟没有了退路,好像有点被逼宫的感觉。
……
P1-3
李闽榕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承担着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大历史责任,还要承担抚养老小的社会保障责任,没有家庭就没有丰富多彩的大社会;婚姻是家庭的最基本关系之一,新郎、新娘是构建一个新家庭的最基本要素,没有婚姻就不会有持久的家庭。《大陆新娘》紧紧围绕家庭和婚姻这个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来体现人性、抒发情感,向读者深入展示纷繁复杂、五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丰富深厚情感。只要讲好故事,就容易引人入胜,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是我阅读《大陆新娘》书稿之后的第一个感受。
海峡两岸人民同宗同祖,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民众长期分离,但两岸婚姻在连接两岸社会血缘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崇尚血缘传承,崇尚认祖归宗、光宗耀祖和落叶归根,跨海婚姻在海峡两岸组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家庭,成为中华民族这棵横跨海峡两岸的参天大树的一丝丝细微根须。两岸分离、兄弟睨墙,是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伤痛,造成了许多家庭的生死别离。如何才能“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成为两岸民众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两岸交流、跨海婚姻,是改革开放新时代两岸平复历史创伤的良药,使两岸民众渐渐少了悲离,增添了许多的欢合。《大陆新娘》从两岸关系这个热点话题切入,来叙说家庭和婚姻这个文学永恒主题,讲述涵盖两岸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一定会深深荡动读者的情愫,令他们久久难以忘怀。这是我阅读《大陆新娘》书稿之后的第二个感受,也是促使我欣然为之作序的关键原因所在。
“大陆新娘”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这一特定名词中承载了太多的复杂因素。“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却无法完全涵盖两岸家庭。两岸婚姻的幸福和不幸,除了家庭和社会生活本身的原因之外,还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诸如两岸长期敌对与隔绝所产生的歧视、偏见与误解,由此也使“大陆新娘”必定要经受比一般民众更多的生活磨难和社会磨砺。
老一代的两岸婚恋侧重于“婚”。因为历史的原因,多是鳏居或丧偶的台湾老兵,回原籍娶年轻的大陆新娘的模式。用一位大陆新娘的话说是:“我们的结合,有着各自的不得已,很难说有没有爱情。”这种“老夫(台湾老兵)+少妻(大陆新娘)”的婚姻模式,加之台湾社会的偏见与歧视,造成了一些婚姻悲剧。当然也有不少夫妻“先结婚后恋爱”,弘扬忠诚厚道、善良贤惠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演绎出“你若真情相待,我便不离不弃;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
新一代的两岸婚恋则侧重于“恋”,最后的结合是恋爱的结果。郎才女貌或比翼齐飞,日久生情或一见钟情,必然与巧合、忠诚与背叛、欢笑与泪水……几乎包含了所有爱情悲喜剧的元素。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好事多磨,有情人终成眷属,古今中外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仍然是台湾当局出于政治目的对大陆新娘的歧视性规定,以及台湾社会对大陆的偏见与误解,使好事更多磨,眷属更难成。几乎每一位大陆新娘的命运,都一波三折。套用一句网络用语,她们中有的人的经历,甚至坎坷到“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据统计,嫁到台湾的大陆新娘已经达到40多万人,是什么机缘让她们中的16人,而不是别的大陆新娘的故事,走进我们的视野,收录到这本书中呢?那是因为,这16位大陆新娘,在争取自己合法权益的过程中,渐渐地聚集到了同一面旗帜之下,这面旗帜蓝底红星,高举这面旗帜的,叫作中华生产党。
台湾中华生产党的创党人卢月香,也是一位大陆新娘。她是这样解读这面旗帜的:蓝色代表主张“一个中国”的蓝营,左下角的五颗红星,大的一颗代表大陆,也象征着在台湾人民最大,环绕的四颗小星代表团结、友爱、包容、勤奋,象征自立自强的精神。
大陆新娘们聚集到这面旗帜下,是为了服务于广大在台的大陆新娘,追求两岸和平统一,追求大陆配偶的平等权利,帮助新住民争取在台的地位、权益、福利。中华生产党的旗下,已经聚集了4万党员。
看《大陆新娘》的书稿,自然会令我联想到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年隆重推出的《原乡》。
《原乡》是两岸作家合著的长篇小说,写的是大陆去台老兵思念家乡,经过不断抗争,冲破重重阻隔,终于与家乡亲人团聚的故事。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原乡》的故事落幕,而《大陆新娘》的故事,此时徐徐拉开了帷幕……
虽然《大陆新娘》是报告文学集,而《原乡》是原创小说,但从时间和内容上看,《大陆新娘》很像《原乡》的续集或者姐妹篇。这也是符合生活逻辑的。两岸因为政治的原因,人为地隔绝了30多年,但“破冰之旅”一旦开启,两岸人民相互交往必然势不可挡,而随着交往的频密和深入,产生“破冰之恋”,最终组成两岸家庭,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特别是老一代两岸婚恋的主体是鳏居或丧偶的台湾老兵,这就更使《大陆新娘》与《原乡》具有了客观现实的内在逻辑性。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在海峡文艺出版社策划《大陆新娘》选题时就向房向东社长建议,报告文学《大陆新娘》出版后,可立即着手将报告文学改编为同名长篇小说,《原乡》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可以延续下来,成为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二部曲。
有趣的是,《原乡》虽是虚构的,却如生活本身一样真实。当同名电视连续剧《原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台湾影视明星刘若英发微博感叹:“了解我从小跟祖父长大的人就知道,这题材对我来说是多么有感觉。看见分隔两地夫妻的思念,看着将军与部属曾经共同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念,太多感触。”而《大陆新娘》虽是纪实作品,但其曲折精彩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小说,而且因为其真实,有着更为打动人心的力量。例如:一对感情笃深的台湾老兵与大陆籍妻子,8年婚姻,其中有6年是在与绝症抗争,丈夫最大的心愿,是活到为妻子领到台湾身份证。最终,他在妻子获得身份证的14天后安然离世。例如:一位美丽的土家族女孩,在大陆已经是事业有成的“小老板”了,却不惜为爱远嫁台湾,从零开始,在歧视与偏见中顽强成长,短短数年,又在深圳设厂,在台湾开店,成为台湾夜市的一颗明珠。诸如此类的事例在《大陆新娘》一书,可以说比比皆是。
《大陆新娘》的故事,尽可能地包括了不同时期两岸婚姻的种种状态,它的主人公们,是“大陆女儿台湾媳”,一边是养育她们的故乡和父母,一边是她们的丈夫和孩子。她们给“两岸和平统一”的宏大主题,添上了最温馨最浪漫的一笔,没有谁比她们更盼望两岸和平,她们能够而且必然为两岸和平统一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两岸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作者李闽榕,系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版权)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李大刚的《大陆新娘》包括16篇报告文学,描述大陆姑娘嫁到台湾后的生活。有的突出大陆新娘在台湾奋力打拼、艰难谋生的坎坷经历,有的穿插表现文化差异、价值冲突所带来的摩擦与隔阂,但大多传达的是海峡两岸骨肉相连、同根同脉的文化内涵。
书中的故事尽可能地包括了不同时期两岸婚姻的种种状态,它的主人公们,是“大陆女儿台湾媳”,一边是养育她们的故乡和父母,一边是她们的丈夫和孩子。她们给“两岸和平统一”的宏大主题,添上了最温馨最浪漫的一笔,没有谁比她们更盼望两岸和平,她们能够而且必然为两岸和平统一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两岸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婚姻是家庭的最基本关系之一,新郎、新娘是构建一个新家庭的最基本要素,没有婚姻就不会有持久的家庭。李大刚的《大陆新娘》紧紧围绕家庭和婚姻这个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来体现人性、抒发情感,向读者深入展示纷繁复杂、五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丰富深厚情感。
且本书从两岸关系这个热点话题切入,来叙说家庭和婚姻这个文学永恒主题,讲述涵盖两岸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一定会深深荡动读者的情愫,令他们久久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