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散场了
分类
作者 尚思伽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散场了》是著名专栏作家、小说家尚思伽的经典影剧评论集,尽显沉入骨肉的学养,下笔蕴含几声风雷,作者以优美而又凛冽的文字书写影剧观感,并整体审视了中国近年来戏剧、电影的发展得失。角度独特,笔触细腻,文字耐读,具体影剧的体悟与对中国电影、戏剧发展的整体关照相得益彰。

内容推荐

《散场了》收录作者尚思伽近年来发表于各大报刊的影剧评论,充分展现出了其文史素养高、艺术感觉敏锐的写作特点。笔触细腻,文字耐读。通过长期的分析评论,作者对当代中国电影、戏剧进以完整的审视,更是将其置于世界文化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相关得失。

目录

无声戏

 荒诞剧原来这模样

 天边外的契诃夫

 甜美《安魂曲》 无关契诃夫

 《切·格瓦拉》:一个记忆的标本

 郭德纲为何不能令我发笑

 不必要的丧失

 有感情朗读剧本

 逐白鹿

 披着羊皮的狼

 一时之快

 理智战胜瞌睡

 俄国式乡愁

 物是人非说《哗变》

 话剧走在小路上

 麻袋戏和礼服戏

 如同英超和甲A

 假如人艺学学百老汇

 我,是我一生中无边的黑暗

 《万家灯火》重燃,宋丹丹真亮

 “云门”开启 《水月》无情

 死于笑声

 林大将军横刀立马

 坐在剧场看电视

 创新如旧

 把所有的掌声献给演员

 中国有戏

 浮生觅曲 古今同梦

 WM:剧场考古

 在《操场》边醒来

 老天赏饭吃的人

 光荣骑士

 飞吧,海鸥

 梦寐之光

 笑,是一所大学

 硬邦邦的契诃夫

 “面子”问题

旧时影

 共和国的黄昏

 多余的话,关于《金刚》

 是金子也不发光

 格雷厄姆·格林的预言

 布拉格精神

 原来都在向《英雄》致敬

 “二老”满意《集结号》

 只谈风月,不谈风云?

 长江七号,一个冬天的童话

 《赤壁》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身体在说

 要疯狂,更要理性

 宣传是门艺术

 潘多拉星球,或潘多拉匣子

 他走了,偷走了我们的梦

后记

试读章节

荒诞剧原来这模样

5月13日晚,首都剧场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枯树,一块石头。黯淡的灯光下,爱斯特拉冈费力地脱他的靴子,然后弗拉基米尔走过来,这两个最著名的流浪汉开始东拉西扯,与观众一同等待着始终不会出场的戈多。这是爱尔兰Gate剧院的《等待戈多》,让我第一次见识了荒诞派戏剧的真正面貌。

开演之前,我和同伴看着人艺门口的海报,猜测那个张开双臂、神情有点疯狂的人是剧中哪个角色。我们都猜是爱斯特拉冈,因为另一主角弗拉基米尔应该是个“相对理性”的人物。结果我们错了,海报上竟然是幸运儿。后来我发觉,这个错误源于从前中国版《等待戈多》的演出风格留下的印象。Gate剧院的演出令我对贝克特这出“荒诞派”名剧豁然开朗,同时也意识到从前看过的中国版本比“荒诞”走得更远——简直已经到了“荒唐”的地步。

1998年任鸣导演的《等待戈多》和林兆华导演的《三姊妹?等待戈多》我都看过,但我从未意识到这是一出喜剧,至少是要用喜剧的方式去表演。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闲得无聊、相互斗嘴的饶舌表演,掉了裤子、换戴帽子的幽默段落,正是对爱尔兰传统喜剧的模仿(方式有点像中国的相声),演员甚至做出了杂耍艺人抛接物品的手势。波卓盛气凌人的派头,幸运儿胡言乱语的大段独白,喜剧色彩也十分鲜明。正如荒诞派剧作家尤涅斯库所说:“喜剧性是对于荒诞的直觉。”

喜剧表演方式剥掉了从前国内笨重的版本留给我的混乱印象,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台词,第一次清晰地浮现出了它的内涵。笑料之轻,衬托出主题之重,使这场漫长的等待变得更加令人绝望。观众接连不断的笑声证明,《等待戈多》从来就不是一出难懂的沉闷戏剧,贝克特的天才赋予它绝妙的轻松效果。然而逗趣也绝不是《等待戈多》的目的,幽默成为反抗常规、自我批判和自我解救的方式,不知不觉间,斗嘴的笑料上升为抒情诗——

弗拉基米尔:你说得对,咱们不知疲倦。

爱斯特拉冈:这样咱们就可以不思想。

弗拉基米尔:咱们有那个借口。

爱斯特拉冈:这样咱们就可以不听。

弗拉基米尔:咱们有咱们的理智。

爱斯特拉冈:所有死掉了的声音。

弗拉基米尔:它们发出翅膀一样的声音。

爱斯特拉冈:树叶一样。

弗拉基米尔:沙一样。

爱斯特拉冈:树叶一样。

关于《等待戈多》的文本意义以及戈多的象征,关于弗拉基米尔与爱斯特拉冈、波卓与幸运儿这两组互补的人物形象,戏剧史上已经研究烂了——时间流逝的无奈,个体迷失的焦虑,相互沟通的障碍等等,任何单一的理解都会损害这出戏的复杂性。但我觉得,尤其无法回避的是宗教信仰的困境,“拯救”这一西方文化母题,在“上帝死了”之后再次彰显了它的强大力量。全剧贯穿着众多基督教典故,幸运儿虽然大说胡话,却直接点题:“……有一

个胡子雪雪白的上帝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确确实实存在他在神圣的冷漠神圣的疯狂神圣的喑哑的高处深深地爱着我们……”上帝的恩典冷漠遥远、变幻无常,使获救的希望变得毫无意义,使日常生活变成无聊的闹剧,使我们感到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焦虑,自杀是终结等待的唯一出路,然而我们不是忘了带上吊的绳子,就是扯断了裤带,或许等待拯救根本就是我们避免自杀、凑合活着的借口,于是信仰成了荒诞,荒诞则成为我们对世界的意识,成了新的信仰。

深刻的文本要依靠出色的表演来呈现,这是戏剧的魅力所在。从当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威尼斯商人》,到Gate剧院的《等待戈多》,对比之下令我一次次对中国演员的表演方式充满疑问。外国演员是怎样训练出来的呢?《等待戈多》登场的一般只有两个人,最多不过四个人,竟然使一个空荡荡的大舞台生机盎然,他们形体准确,念白清晰,举重若轻,毫不做作,就连送信少年也无可挑剔,让人从眼睛、耳朵一直舒服到心里。幸运儿那一大段著名的独白,其表演技巧比起《天下第一楼》中林连昆的“报菜名儿”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许多中国演员会把声嘶力竭的念白和砸夯般的笨重动作当成话剧表演?在我看来,这种方式与演员的投入程度无关,相反,它容易营造虚假的气氛,强迫观众去接受,优秀的戏剧容不得廉价的感动。

相对于国人日益豪华的舞台制作,《等待戈多》的布景和灯光都过于简单了,这是由剧本决定的,创作者严格遵守着贝克特的舞台提示。记得当年任鸣导演的《等待戈多》,是不惜把舞台布置成酒吧的。如今中国的话剧制作,有一点钱的,气派都不小,传统派搭景求逼真,布光追变幻,先锋派大用多媒体,或者把马牵上舞台,让水倾泻而下……当然,只要与剧作契合,这些都无可厚非。不过《等待戈多》至少提示了我们,一个花不了什么钱的舞台同样可以生气勃勃。话剧舞台不是晚会演播厅,更不是张艺谋拍电影搭景,钱未必能砸出一个有灵魂的舞台,华丽的外衣有时反而伤害空间的深度。

爱尔兰人或许性格非常直率。《等待戈多》的导演在演出前面见媒体,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任鸣导演的版本。他对戏中加入音乐和舞蹈感到不可理解,“怎么能这么演呢?贝克特如果在世,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P2-7

序言

陈徒手

思伽是相处多年的报社同事,学识渊博,待人诚恳,做事认真。此次她的剧评影评结集出版,承蒙她的抬爱,让我写一篇小序,我是影剧的门外汉,接到此任务,荣幸之余,但又真是十足的诚惶诚恐。

作为同事,我们都知道思伽是一个地道的戏剧迷,下班了若能有一出好话剧看,上班时都是满怀欣悦、笑意盈盈。从《散场了》文章序列看,像2004年5月观看爱尔兰Gate剧院《等待戈多》、9月看以色列卡美尔剧院,都是她个人观剧史上最为惬意的美满日子,至今我们还记得她变得絮叨、逢人说戏的场景。

我们观戏多半是看热闹,散场后也疏于思考什么,忘掉的东西居多。从这个也可以反证,思伽对戏剧的热爱超乎常人,多年来北京剧场对她的熏陶已然是一种沉入肉骨的学养,有自己独一份的挑剔眼光,在专业评判上有取舍有见识,其气场有别于那些学院、科班出身的评家。每次有热点剧目上演完,我们更愿意读思伽及时而透彻的剧评,让自己的观剧感受有一个定性和着落。有的时候没有到现场观剧,读她的剧评也是一种解渴般的间接感受,多年受益匪浅。

思伽性情平和,少见愠怒,她稍许的不快只是偶尔表现在静默上。但是在她的评论文字里,她的锋芒却可以毫无顾虑地毕露,下笔也蕴含几声风雷。郭德刚正热时,她写了一篇《郭德刚为何不能令我发笑》,近乎是当时唯一找刺的评论,在那样人人称好的氛围中敢于讲一点逆耳的道理,也是需要一点反潮流的勇气。此篇文章后来获得北京新闻奖,算是新闻评奖中难得的“异类”,也可看出文章后续的影响面之广之大。

重读《散场了》,最深的感觉就是作者的思考不是简单的一个点,也不是浮光掠影地说一些印象,往往在更高的层级上展开问题谈论。她的评论文字不长,但却格外筋道,越嚼碎越有滋味和绵长。譬如她时常议论“外国演员是怎样训练出来的”这个话题,对外国演员赞叹有之,对中国表演者却有恨铁不成钢的感慨。爱尔兰Gate剧院《等待戈多》登场者不过四个人,但让作者难以释怀:“竟然使一个空荡荡的大舞台生机盎然,他们形体准确,念白清晰,举重若轻,毫不做作,就连送信少年也无可挑剔,让人从眼睛、耳朵一直舒服到心里。”由此发出深沉的疑问:“为什么许多中国演员会把声嘶力竭的念白和砸夯般的笨重动作当成话剧表演?”她指出中国演员可怕的“三板斧”:“他们中的大多数一上舞台总是给人松散的、晃来晃去的感觉,爆发就大声疾呼捶胸顿足翻来滚去,抒情就像诗朗诵般抑扬顿挫,还有一种时髦风气是孟京辉戏剧式的招牌念白。”

我能体会到思伽对中国演员欠缺的不满情绪,她在多篇文字中反复阐述,就是焦急于技术活的缺练和不觉悟。她写了这么一句大实话,却道出行业一个亟须解决的大通病:“因为他们的技术,还没有达到能让观众听上去像日常表达。”

思伽的评论文雅而舒展,行文多有平实,也有让人喜爱的警语。她也注意让文章的背景面更宽广,讲到契诃夫等名家剧作时分析得纤细而有用。她所下的断语有分量,恰如其分,批评得也很到位妥当,譬如说:“戏剧的文学性是林兆华导演的一个软肋”;冯远征演《哗变》“情绪上的回转不够”;形容话剧《白鹿原》“用春宫笔法描写男女,用漫画手法绘制革命”;等等,都是出神入化之处,值得朋友们回味不止。

只是可惜的一点是,思伽写剧评影评只是客串,写得过少。盼望她以后能够多看多写,继续贡献她的才识,这既有益于她自己平生挚爱的戏剧事业,也让我们大家在浮躁的生活里从中受教。

后记

空荡荡的舞台上,有两个家伙在骂架。

弗拉基米尔:窝囊废!

爱斯特拉冈:寄生虫!

弗拉基米尔:丑八怪!

爱斯特拉冈:鸦片鬼!

弗拉基米尔:阴沟里的耗子!

爱斯特拉冈:牧师!

弗拉基米尔:白痴!

然后,爱斯特拉冈发出了“最后一击”——“批评家!”

弗拉基米尔立刻认输。没有比这更具杀伤力的词汇了。

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代表所有的创作者,嘲笑了评论者。不过,我倾向于把它看做一个玩笑。像他这样的作家一定明白,创作和批评,只是领域的不同,能在巅峰闪耀者,皆是稀有的宝石,就像契诃夫只有一个,本雅明也独一无二。

然而评论确乎是可厌的,或者说是可怜的——即使不谈作为营销手段的评论及其操作系统,也回避微博的喧哗、网络的民主和暴力这类巨无霸话题,仅就文艺领域的“独立评论”而言——它陷入了某种荒谬的境地,脱不了自说白话的嫌疑。而且,无论说什么,无论点赞还是唱衰,都不会对当前的创作水准有分毫影响,多半是供媒体填充版面、让网站增加点击罢了。这是一个没有人要听别人说话的年代,创作者和批评者都是孤独的,而且把孤独当成了光环。在这个意义上,依托于他人作品的评论,“独立”了,但对原作、作者及其身处的时代,本质上都无能为力也无足轻重——当然,慎重起见,我们永远要把少数闪光之作排除在外。

因为观看作品的热情渐渐丧失,也早已确认了自己并非珠玉,对评论的态度就渐渐虚无,并开始懂得,“闭嘴”乃是人生必要的修炼。然而在媒体工作的积习,还是存留下一些文字。回头一看,它们竟铺成了我的来时路。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自恋之心犹存,旧文亦不忍扫除。蒙北大培文丁超兄、陈轩兄厚爱,得以把散落在各家报刊上的文字,筛选一过,修订一回,辑成这本小书。这些文章,或为应对稿约,或为奉命之作,但表达的都是我自己的意见,没有一篇背后藏着剧组的薪俸或人情。要特别感谢的,是彭伦先生,没有他和《书城》杂志的鼓励,我攒不下那些观剧的感想。

北京的剧场,大大小小,越建越多。有的藏在豪华写字楼深处,起个很文艺的名字,其实就是个礼堂,更适合开会和放电影。我曾是剧场的常客,如今去得少了,对剧场的喜爱之情却没有改变,无论它们是大是小,是豪华还是简陋。剧场是个具体的所在,但似乎又有一点抽象的感觉,像某种异次元空间,能被那闪烁着微光的黑暗吞没,是很幸福的事。一旦爱上剧场内的黑暗,即使面对一出烂戏,也能心平气和。无论如何,最终是灯亮,掌声涌起。散场后,随着人群走出,会觉得外面空气的味道,不一样了。我记得那些温柔或凛冽的味道,有时候比对戏的记忆更清晰。

盛筵必散。然而散场并非终局,因为新的观众,已经在剧院前排队,等候入场了。

2013年10月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7: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