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危言出没身体请注意(谣言粉碎机健康向)
分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作者 果壳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面对纷纷谣言,谁来调查真相成了大问题。虚假事实、夸张的表述、专家学者的名号、貌似科学的实验或者报道本身都可能影响人们的解读,给流言创造出没机会。

果壳里一群活跃在食品安全、健康知识等社会公益辟谣领域的科技青年、科研教授从科学的视角出发,秉持“严谨思考、分析真相”的理念运用专业知识为公众粉碎谣言、揭示真相,树立理性思考的生活方式,让谣言止于科学!

《危言出没身体请注意(谣言粉碎机健康向)》主要的侧重点为击破有关身体方面的谣言,帮助大家普及身体方面的常识与科学知识,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会科学的思考。

内容推荐

造假翡翠=放射+剧毒?蚊子有偏爱的血型吗?睡得越多,死得越快吗?秋裤能让人失去抗寒能力?献血有害健康吗?长腿妹更容易患癌症吗?面对众说纷纭。谁来调查真相?你能一眼洞穿谣言吗?

果壳爱科学,不爱流言;爱考证,不爱迷信;爱证据,不爱权威。《危言出没身体请注意(谣言粉碎机健康向)》是谣言粉碎机——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树立理性思考的生活方式,让轻信与盲从止于科学!

目录

第一章 面子问题

 含氟牙膏致癌吗?

 警惕美白牙齿“小妙招”

 洗牙会使牙齿变松吗?

 洗护二合一,头发没纠结

 小苏打不能清除小黑头

 甲硝唑片,治痘又可去黑头?

 着凉导致面瘫?

 刮腋毛易导致乳腺癌吗?

 只能使用更贵的护肤品吗?

 止汗剂会增加乳腺癌风险吗?

 运动健身,会让你变成肌肉女吗?

 用保鲜膜与辣椒霜减肥不靠谱

 造假翡翠=放射+剧毒?

 佩戴水晶能治病吗?

 穿高跟鞋会影响食欲吗?

 要担心唇膏、唇彩里的重金属吗?

 自测化妆品的抗氧化能力,靠谱吗?

 用诺贝尔奖技术包装的护肤“神”品

第二章 和你的里子好好谈一谈

 磨牙是因为肚里有蛔虫?

 饭后运动是健康大忌吗?

 献血有害健康吗?

 贫血就需要“补血”吗?

 疾病与血型有关吗?

 蚊子有偏爱的血型吗?

 使用解热止痛药需要担心吗?

 女性小便后要不要用纸巾擦?

 清凉卫生巾暗藏杀机?

 利用月经周期减肥真能“事半功倍”吗?

 分娩突破人类疼痛的极限了吗?

第三章 外面的世界没那么无奈

 抗生素滥用:危害有几何?

 不要误“毒”干洗剂

 购物小票中隐藏双酚A?

 自来水里有避孕药?

 一盘蚊香等于6包香烟吗?

 汽车空调能散发出致癌的苯吗?

 Wi-Fi杀精?

 围脖能保护甲状腺免受核辐射吗?

 高铁辐射很大吗?

 复印机是胎儿“杀手”吗?

 需要担心节能灯的紫外线辐射吗?

 是否要盖马桶盖?

 住酒店会被传染性病吗?

 荧光材料会产生有害辐射吗?

 坐飞机时高空辐射会致癌吗?

 “致癌植物”能不能养?

 花露水中有“农药”吗?

第四章 身在都市漂,哪能不挨谣

 长腿妹更容易患癌症吗?

 维生素B1驱蚊不靠谱

 狂犬病的危险被夸大了吗?

 温泉鱼疗会传播疾病吗?

 烫伤后敷面粉?小心火上浇油

 过度上网会导致脑萎缩吗?

 睡得越多,死得越快吗?

 “急救妙法”可不妙

 吸氧助考有用吗?

 秋裤能让人失去抗寒能力?

 “修正液毒死小白鼠”能说明什么?

 被水母蜇了怎么办?浇尿止疼可不靠谱

试读章节

秋裤能让人失去抗寒能力?

流言:

“假如一个国家穿了60年秋裤,就再也没可能脱下它了。”——1953年,苏联遗传学家李森科对斯大林说这句话的时候,数以亿计的秋裤没有经过任何论证,正源源不断地在中国强制推广。可悲的是,穿秋裤并非诞生于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而是诞生于新中国建立后,诞生于对“苏联老大哥”的盲信与言听计从中。放眼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的人民穿着秋裤:中国和朝鲜……给人穿上保暖的衬裤,人双腿和关节的抗寒性就会在几代之后丧失,变得完全无法在高纬度地区活动。李森科期望秋裤导致中国人失去在苏联远东地区生存的遗传基础,并带来体质弱化等一系列副作用,削弱中国的软实力,从而巩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永久占领。

真相:

坦率地说,这个一望即知是钓鱼的帖子最后能成为经久不息的流言,的确有些出人意料。别的暂且不论,秋裤作为一种保暖衣物和别的衣服有什么区别吗?如果穿上秋裤真的有损抗寒能力,那秋衣、毛裤、羽绒服、帽子、手套、棉靴难不成也都是阴谋?还有热炕、暖气和空调呢?

秋裤的起源

如果我们把秋裤定义为“长腿的、穿在外裤里面的衣物”,那么可以肯定的是,秋裤绝对不是50年代才发明的,也不是只有中国和朝鲜人在穿。事实上,穿两层裤子这种行为在西方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那时的欧洲人因为骑马的方便已经普遍抛弃了罗马式的袍子。服装史学家称那时在里面的裤子为“drawer”,外面的则称为“breech”。

不过今天的这种略带紧身、以保暖为目的的秋衣秋裤在英语里一般合称为“Longunderwear”或者“longjohns”。这种样式的秋裤可能最早在17世纪在英国出现,到18世纪的时候成为流行的睡衣,后来也成为了保暖用内衣。只需搜索一下“Longunderwear”这个词就可以看到大量穿秋裤的老外。

当下在欧美寒冷地区的人们穿着秋裤的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良好的室内保暖条件以及“以车代步”的生活方式得以普及。

真能让人失去抗寒能力吗?

“秋裤阴谋论”的核心是穿着秋裤60年后,人就会失去抗寒能力,从而无法在寒冷地区生存。假定这个抗寒能力真的是一个合适的生理指标,那么穿衣服会影响到抗寒能力吗?这个影响真的能在60年就产生永久效果吗?

这事得从两百年前的拉马克说起。

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

虽然现在我们总是把用进废退栽到拉马克头上去,但其实这有失公允,因为“越用越发达,越不用越退化”的想法至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而在19世纪初,这几乎是“常识”了,甚至连达尔文都没有否认这一点。拉马克的学术研究不在于提出了用进废退,而是把它和获得性遗传结合起来、用来解释物种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个才是他的独创。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了。首先,“越用越发达”这个说法只对某些特例成立。人类的肌肉和骨骼的确可以因为合理锻炼使用而变得强大,但不正确的使用也可以导致受伤甚至报废。接触某些病原体可以起到免疫的效果,但是除非是专门设计的疫苗,不然往往得不偿失。相当一部分其他器官则完全没有这回事,比如多数毒药长期接触不会产生耐受性,只能导致慢性中毒(但是砒霜很可能例外,此事下回另议)。事实上几乎所有器官的使用都伴随着损耗,只不过对于肌肉和免疫系统这些领域,人体生理采取了近似于“预备队”的机制,哪里出现需求就往哪里投入资源。但这些是特例,不能随便外推的。

其次,就算是那些可以“锻炼”的器官,也没有什么简单机制能让它传给后代。拉马克时代人们对遗传的具体机制一无所知,只能想当然地觉得一个人的一切身体属性都会传给后代;但是后续的科学进展证明并非如此。先是孟德尔发现决定性状的因子是离散的,不是一团糨糊的连续体;然后魏斯曼提出了种质学说,指出生殖细胞和体细胞是分离的,后者就算发生改变也不会自动影响到前者;最后则是由克里克提出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指出信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由DNA向外传递,而不能反过来。

P283-285

序言

人人有台“粉碎机”

徐来(果壳网主编)

“谣”,用《尔雅》中的解释就是“徒歌”,随口唱唱的,所以古人常常谣谚并称。后来,这种“口头文学”被用来制作预言,也就是所谓的谶谣。再后来,谣又长出了各种枝蔓,收进各种上下左右前后古今的离奇故事。随口唱唱的,变成了随口说说的。谣谚成了谣言。

科技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这并不难理解,正如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ArthurClarke)所说,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和魔法难辨差异。既然是巫魔一路,自然也就有了被叉上火刑架的资格,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科技这玩意儿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是想避就能避得了的。无论愿不愿意,它已经而且会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只不过,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随时都可能给我们平淡无奇的科学生活使一个绊儿。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科学传播就是不停地与那些科学谣言作斗争:食物相克、养生产业、食品安全、外星文化……

其时,正当果壳网草创。以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为主旨,以科技已经且必将继续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为信念,我们建立了“谣言粉碎机”这个主题站,以期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介绍公众最渴求、最希望得到解释的内容。

多年以来,中文互联网世界的信息洪流一直都脱不了“泥沙俱下”的评价。如何在这个局面下生产优质的、足以让读者信赖的内容,自然就成了果壳网及“谣言粉碎机”主题站工作的核心。

此前,在面对专业领域的疑惑时,大众媒体习惯于通过对专家的采访来梳理、解答专业性问题。这个做法快捷、直接,对大众媒体来说或许是恰当的。不过,专家的答复很有可能会受到研究领域、答复准备等条件的限制,而大众媒体在信源选择、内容剪裁方面也很有可能出现误差,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疏漏,造成乌龙报道、瑕疵报道。“专家变成‘砖家’”的结果,与此类报道关系密切。

“谣言粉碎机”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们并不谋求业内资深专家来为公众解说专业知识。我们更倾向于与相关专业的学生,青年教师及技术、研究人员合作,一方面由他们为我们提供更为快捷、详细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协助青年科学作者们提高与一般公众沟通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谣言粉碎机”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查证与解说来分析流言。这使得我们所制作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以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认知作为基础的。我们力求每一个数据、每一个重要的观点都来之有源,建立在科学界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共识之上。这个做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为个人的认识、判断或者疏漏而导致的事实偏差。

如前所述,泛科技谣言的来源,大概有五种情况: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

科技话语的专业性使大众媒体和一般读者很难确切把握其中的微妙之处,再加上大众媒体在制造新闻兴奋点的时候,又常因为种种原因,有意无意地歪曲、掩盖、模糊一部分事实,造成误会。同时,由于媒体在新闻技巧上的疏漏,比如使用不当信息源,对内容给予不当解读甚至误报,也会使自己成为泛科技谣言的源头。

奇怪的创作冲动,这里指一种名为“钓鱼”的行为。谣言的造作者故意撰写包含伪术语、伪理论,但又符合一些人内在期许的文章,诱使后者转载、援引,起到嘲弄的效果。著名的《高铁:悄悄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文即是“钓鱼”的典范,在温州动车事故之后,它甚至被误引入公开报道。一些典型的搞笑新闻,比如美国的《洋葱新闻》、《世界新闻周刊》的内容,也曾经被媒体、网友误作真实信息引用。此外,一些科技媒体的愚人节“报道”也曾被信以为真,《新科学家》就曾遭遇此种情况。

复古思潮的影响表现为,人们更倾向于信任传统的观念与方法,而排斥新的或者自己不熟悉、没有听说过的方法。特别是当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对实际生活并不产生恶性影响,或者成本很低时,人们尤其倾向于持保守态度——各种“食物禁忌”即属此列。

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最典型的案例是各种灾难传闻以及与外星人、UFO有关的流言。在此类话题面前,很多人将官方、半官方机构视为“信息隐藏者”,将科学报道者视为其同谋。比如,在每一次自然灾害发生之后,阴谋论通常都会甚嚣尘上。

最著名的逐利的商业动机造就泛科技谣言的案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有谣言称,美国一家著名日化公司的圆形老人头像商标是魔鬼的标识。这个谣言给该公司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事后的调查发现,谣言的源头是另一家公司的产品销售商,而相关的诉讼一直到2007年才终于尘埃落定。

泛科技谣言的成因不仅多样,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也面广量大,乍一看确实会让人产生目迷五色的无力感。不过,利用一些恰当的资源、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简单检索、分辨,一样可以对流言的真伪略有心得,虽不中亦不远。

我们曾经如此描述“谣言粉碎机”的工作流程:果壳网的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将分析流言的全过程尽可能完备地记录下来,以至于让一些急于了解“最终结论”的读者读起来觉得有些冗长;而在每篇文章的篇末,我们也总是尽可能列出相关的“参考资料”。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不了解科学探索过程的读者提供一种线索,使之逐渐熟悉自行探索的工具和方法,最终实现“人人有台谣言粉碎机”的愿景。  道路看起来很漫长,但幸好它就在脚下。

“谣言粉碎机”工作人员名录:

陈旻、李飘、宫珏、耿志涛、袁新婷、谢默超、龚迪阳、支倩、曹醒春

书评(媒体评论)

狭隘的来源往往是无知,启蒙的意义就如康德所说“敢于知道”。

——记者柴静

今天人们对科学的态度不仅仅是崇敬。流言造成了对科学的不信任,不信任又进一步为谣言的滋生、传播、泛滥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土壤。当许多人被林林总总的谣言所惑而不知所措时,果壳一群科学青年出色地承担起了辟谣的责任。本书展现了他们如何遏制科学谣言造成的灾害性破坏,重塑了科学和人类这一对伙伴的和谐关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

“谣言粉碎机”系列中《餐桌上的明白人》在我看来是最有实用价值的,有关食物的“民间说法”最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家科学地看待食物,也期望大家看完这套书以后逆向工程地思考一下:这些谣言产生的原因何在?

——北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魏坤琳

在一个“舆论比讨论有煽动力、谣言比事实有吸引力、歪理比真理有生命力”的新力学时代,果壳这群嫉谣如仇的科学人,简直是美学意义的存在,我愿他们的坚持走向社会学意义的成功。

——纪录片制作人陈晓卿

谣言飞来飞去飞得快,要把它们捉出来倒也不难,“不轻信”是理性的要义,而真知都经得起质疑。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0: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