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道生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的一位本土文化名流。他以书画名世,中华民国首部教科书的绘图出自他的手笔;作为改良年画的旗手,推动了杨柳青年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他还是一位国术大师,襄办了中国北方第一个武术团体“天津中华武士会”。直至1937年隐居家乡,声名渐就湮灭。阎伯群、王振良编著的《布衣大师(允文允武的艺术名家阎道生)/天津记忆》讲述了阎道生艺术历程和人生轨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布衣大师(允文允武的艺术名家阎道生)/天津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阎伯群 |
出版社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阎道生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的一位本土文化名流。他以书画名世,中华民国首部教科书的绘图出自他的手笔;作为改良年画的旗手,推动了杨柳青年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他还是一位国术大师,襄办了中国北方第一个武术团体“天津中华武士会”。直至1937年隐居家乡,声名渐就湮灭。阎伯群、王振良编著的《布衣大师(允文允武的艺术名家阎道生)/天津记忆》讲述了阎道生艺术历程和人生轨迹。 内容推荐 阎伯群、王振良编著的《布衣大师(允文允武的艺术名家阎道生)/天津记忆》是一部再现阎道生艺术历程和人生轨迹的传记作品,以阎道生所遗日记、书信、书画等内容为线索,参阅了相关史料,对阎道生在天津近代文化史上的贡献进行了阐述,同时对阎道生人生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探幽烛微,钩沉索隐,堪称一部在诸多方面弥补了天津艺术史研究空白的力作。 目录 (代序)甘与草木同腐/阎尔艽 一、家世 二、读书图 三、扬芬港 四、小画师 五、遍游湖南北 六、剑光诗韵忆前尘 七、《大公报》助赈 八、教科书 九、改良年画 十、书画慈善 十一、立身武林 十二、扛鼎中华武士会 十三、师友王耀成 十四、杨明漪 十五、阅庐画例 十六、躬行教育 十七、马觉非和姜般若 十八、夫人 十九、生命的消长 二十、乡居 二十一、六月十四闹土匪 二十二、覆巢之下 二十三、兵荒 二十四、天伦之乐 二十五、1949 二十六、野地梨 二十七、土改与镇反 二十八、甘雨和风 二十九、长揖而归 三十、师徒情 三十一、家乡弟子 三十二、画笔空千载 三十三、晚景 三十四、古韵悠悠 三十五、吸得人间砚水枯 三十六、梓树 附录:梓树赋/彭鹏 后记/阎伯群 试读章节 阎宅是村中较低洼的地带,连同毗邻的天主教堂,一同浸水。院中有水二尺,这也是历年洪水的大致高度。祖母在西屋,对年年如此的水势习以为常,独自一人消磨着时光。母亲和大哥三姐去了八里外地势较高的褚河港村过秋。东屋是父亲、二姐与阎道生,读书声与水声交奏共鸣。二姐面容姣好,与未来出现在阎道生笔下的嫦娥姑娘恰似孪生。而有谁知道,这位女子将来的命运最苦。父亲留着清季的辫子,扑悠着羽扇,传递着来自远古先民的歌唱。这位乡村塾师,看上去神情专注,内心却另有所思,萌生出治水的念头,只待时日。短几上的龙须海棠,四季常开,陪伴了阎道生童年读书的时光。小花猫是最亲近小道生的生灵,是他梦里温暖的来源。高几上之壶,是得胜口村已经出嫁的大姐送来的瓷器,极为典重……四十八年后,这些记忆的碎片,在阎道生的笔下再次编织成一幅童年历史的影像。 阎丛介绍说:“当时我父亲在家读书时,我二姑家的两个族侄也跟着学。二姑嫁给本村曹家。这两个侄子与我父亲年龄相当,但低一辈,叫曹戴山、曹怀山。我父亲一会儿就学会了,这两个孩子却一天不会,气得不念了。不过,这俩人转天又来了,坚持下来。后来他们学有所成,成了扬芬港村有名的私塾先生。” 阎道生自幼根柢家学,从父读书识理。他按照传统的启蒙教育程序,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识字教材,但却缺少一门《百家姓》。阎恩焕教子重谐美,认为《百家姓》枯燥乏味,故而不教。至阎道生教子时,已然是学堂教育风行的年代,仍然沿袭了家学的特点,注重自然性和趣味性,甚至自编教材。1946年,他曾自择篇目,绘制《唐宋诗合解》一书,作为家传的启蒙读物。 阎道生早慧,在经过了识字教育阶段,开始接受读书教育,即学习“四书”、“五经”。在十二岁上,阎道生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兼习。阎恩焕是个智识之人,发现了孩子的绘画天赋,在教授学业的同时又寄予了更大的期许,希望孩子另有造化。所以我们看到,阎道生其后的学识进取方向,不是沿着科举的道路前进,而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发展。同时,阎道生并没有因为绘画耽误学业,却在父亲的教育下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少年时代的阎道生显示出多种爱好及才华,尤喜数学。过年时,其他孩子去外面看花会演出,阎道生就在书房里研究《算法统宗》一书。阎道生一生孜孜读书,博通经史,在文字学、金石学、音韵学等领域均有建树。20世纪20年代,阎道生以深厚的学养闻名天津教育界,北洋大学校长曾出面邀请阎道生担任古典文学讲师,阎道生因绘事繁忙未就。其实,这次婉谢的背后另有不为人知的隐情。阎道生性格恬默,不擅言谈,激动时略有口吃,尤其不适人前演讲,所以一生远离了课堂以及公众表达场合。 阎恩焕最为推崇清代颜李学说。颜李学派所倡导的注重实学,强调习行、习动,反对死读书的学风和垦荒、均田、兴水利,向往天地间田,宜天地间人,土地资源分享的社会理想为阎家所推崇。颜元所著《四存编》为家中子弟必读之书。书中的存性、存学、存治、存人和所弘扬的注重实事实学,反对伪道门、无神论等思想成为阎氏家族的家道和家风,也铸就了阎道生的思想基础和向往境界,致使阎道生一生不信教门。颜李学派强调和提倡的“动以致强”、“文武兼修”思想成为其终身以求的志向。 P11-12 序言 “书作田兮笔作农,此中意趣极从容。凉秋画意在黄菊,清夜诗声和冷蛩。败壁颓垣居李沆,绿葵紫蓼饱周颐。东皋辽阔真潇洒,闲向西风策短筇。” 这是我父亲阎至阳先生晚年写的一首七律,题曰《自述》。多么真挚、古朴、超脱。其中的安贫乐道、醉心自然的高尚情怀感动着我们。如今,重读父亲的诗文,让我们对一位隐者的精神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父亲是一位深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的儒生,受颜李之学影响,十几岁即投笔从戎,远赴武昌就读于武备学堂。肄业后,寄居天津,怀鸿鹄之志,在习书作画之余,力行年画改良,襄办中华武士会,参办书画慈善会,捐款修建家乡小学,筹创阅庐教育基金,致力修堤治水,济贫助学,抑恶扬善。为国为民之行,不胜枚举。 善良、耿直、忠厚,是父亲的本性;厌权势、淡名利、爱护弱势群体,是父亲的情操。对世态炎凉、时风日下的感触,使他在事业的黄金时期就埋下了烦尘厌俗的种子。在他的早年诗歌《赏梅》里有“傲骨独于寒处立,清标谁向淡中窥”两句,借物寄情,一语双关,阐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庭柳》里也有“欲赋新情贻洛里,且思高蹈步陶公”之句。可以看出,父亲在而立之年就萌生了躬耕南亩、寄兴东篱之志。 历史上不乏高洁隐逸之士。他们在入世之初都是怀着治国安邦、济世救民的雄心壮志的,而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仕途的肮脏。他们既不愿同流合污,也无力反抗,只能采取第三种态度,就是放弃自己理想的蓝图,退避三舍,隐遁山林。当然,“身在山林,心存魏阙”者自不乏其人,而沽名钓誉者当抑或有之。 七七事变后,父亲目睹国破家残,生灵涂炭,政治龌龊,民生凋敝,而自己改变社会、造福人类的举措屡屡碰壁,失败和挫折使他看破红尘。于是他毅然放弃飞黄腾达的前程,丢掉经世济民的幻想,遁迹僻乡,甘与草木同腐。半亩菜园,数株蟹爪,足以自食其力、逸性陶情。闲来泡上一壶茶,隔篱相呼,与村里的“素心人”“数晨夕”也。虽清贫简朴,却心地纯洁,能领略人间真乐。然而,阴霾笼罩着赤县的每寸土地,乾坤之大,根本没有阳光的“乐土”,所谓世外桃源只不过是一个幻境罢了。 我们和父亲相处几十年,他从来不述说以前的所作所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少披露。这也正和所谓“沉默寡言”、“不以其能示人”的评价若合一契。这虽然造成我们对他的事迹知之甚少,但他却把自己的真实人生用无声的语言展示给了我们,使我们对其前半生的行踪不言而喻,更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隐遁乡野,既没有闲云野鹤、仙风道骨的翩翩风度,更没有啸傲山林、遗世独立的清狂气质。他把自己视为天覆地载的普通一员,深深植于民众之中,诚恳忠厚,不张扬,不显露,每曰种地读书,吟诗作画,粗食陋衣,茅屋草舍,俨然“芦花滩里一白头老画徒”而已。 1957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台,号召各界人士帮助党整风。父亲被这种“大党风度”所感动,应邀参加了天津地区文化界的“鸣放会”,在会上又经人介绍参加了天津市国画研究会。他徒步往返天津参加活动,几次后即觉察到现实与入会初衷大相径庭。于是,他丢掉幻想,长揖而归。在“归去来兮”的路上,行吟河畔。诗曰:“白伫轻抛利也无,所思一片尽模糊。扔开布袋方潇洒,明月相随道不孤。”在“反右”斗争的严峻形势下,父亲能识破天机,激流勇退,明哲保身,成其高节,仍不失为明智之举。放下布袋,多少自在!在人生路上有明月相随,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明月者,多少文人雅客心目中的纯真和高洁,知我者惟此天上清光也。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古人一首诗:“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左思生在封建王朝,自度非攀龙之客,何生此尘埃之念,于是在万里水流中洗净尘心,真可谓云霄中人物。 父亲与左思似有所同,因尘心浮动,致使在乡居图的巨作中加了一笔浓重的点缀。“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一个波澜,使父亲悔恨莫及,感触颇深。他又以《齐宣王见颜屆》为题,借题发挥,把感知提升了高度:“以位荣颜獨,齐王欲进贤。君心难强合,臣意不投缘。有道当趋士,无求只乐天。辞归真潇洒,安步入云烟。”他用宏观的视角,客观地、理性地认识了现实。 父亲再度抒发郁闷,表白自己的胸襟,于是七律《秋怀》问世:“一生从不出人头,危行寡言有自由。识字不多强不识,忧天无益更无忧。画中寥落戴文进,象外逍遥庄子休。尚有闲情思二子,孤怀明彻对清秋。” 这首诗就是父亲生平做人的写真。他一生默默奉献,却从不愿出人头地,从不作自我表现。他的胸怀像秋天一样高爽、清朗,从来不计得失,不议功过,不争是非,不惊荣辱,所以晚年才这样从容自在。既乏回天之力,索性不再忧国忧民。他以书画遣怀,像戴文进那样疏落潇洒,用手中之笔宣泄胸中愤懑;他以庄子学说作解脱,遨游方外,顺应自然,让一切归于虚无。但是,弦音之外却流露出多少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老人家赤子之心可以知矣! 在父亲的诗集里,菊花诗极多。以物寄情,诸多自比,不可尽言,例如《菊赞》一首:“可怜丹桂依玄兔,尤笑红梅点寿阳。终古吾花不改节,疏篱老圃独芬芳。”他借用“丹桂”和“红梅”,嘲笑那些巴结权贵,依附势利的“巨擘”“大家”,为自己身处逆境的高节坚操而自豪。 在1960年写的《赠燕妮》一诗中,有“弹指年华七六春,浑浑噩噩任天钧”两句。在工96工年致李敦素的信中,有“若余者,常不分朝夕与岁月,及至意悟形开,才知尚是人间”的描述。这是何等大彻大悟的“糊涂”状态。庄子云:“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曰与心斗。”一位历经沧桑收益良多之人,宁静澹泊,清风自拂,举重若轻,大智若愚,这是一种多么坦荡、清明的处世精神。在父亲卧病前给张绍村画件的题识中,把这种利害之观、通变之道推向极致:“如今我二老,天下之大老。入水不能濡,入火不能燎。”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曰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老人家何等修养,多少年来“含冰负雪,昂昂自若”,无往而不安,无境而不适,柔如流水,坚若磐石,至入神矣! 历史上隐居是一种现象,入世和出世都是辩证的。父亲的隐居,应该说是对现实的回避。满腹心酸,一生怨苦,实不得已而为之。他在退隐的漫长岁月里,也有过徘徊和矛盾。在《中秋津门杂感》中,有这样一首诗:“思到胖羊坟首章,东方未白起彷徨。笑余误识陶彭泽,错避尘嚣归故乡。”没有掩饰,没有伪装,诗里诗外,透露着一个“真”字。 时代、环境、学识、性格,诸多因素,盘根错节,造就了父亲的一生。最后穷困潦倒,饥寒交迫,他的社会贡献和艺术成果几乎被完全埋没。这或许就是归隐者的归宿吧。当然,这种世俗的功利观念,是与高蹈者的物我齐一的虚无意识格格不入的。 2013年5月于天津塘沽 后记 本书的写作萌生于五年前,因为一直对我祖父阎至阳的研究怀有紧迫感,所以就计划写一部传记,抢救部分尚有的口传资料和家传的史料。但限于储备上的不足,只写了几个章节就搁笔了。其后,我祖父的研究在天津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推动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便不再急于写书,而是继续从事基础性的文献整理工作。 在我叔叔阎尔尤的主持下,我祖父遗留的书画、日记、书信、题画诗、剑谱、课子教材等文献初步得到了抢救和保护。《天津记忆》刊印了三种,台湾逸文出版社出版了四种。2012年1月,召开了阎道生文学艺术讨论会,《天津记忆》刊印了会议论文集一部,霸州市文联《霸州文苑》出版了“纪念阎道生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专刊”,另有画集和年画集作为讨论会资料发送;天津市图书馆“海津讲坛”以《不该被遗忘的阎道生》为题,举办了大型讲座。2013年5月,“问津讲坛”以《阎道生:允文允武的艺术大师》为题举办了学术讲座。在津门学术同人的切实努力下,我祖父在书画、武学、教育、慈善等方面的贡献开始为人知晓。 2013年夏,问津书院召开“问津文库”选题座谈会。王振良先生安排我撰写我祖父的传记,这本书的写作始列入日程。如同五年前萌生此念时一样,我对祖父的生平仍然知之甚微.他的子女们仅记得他归隐后的部分生活,而在津的诸多艺术活动已经无迹可寻。加之采访上的困难,我父亲、叔叔,以及二姑、三姑虽然健在,却很难完整地复述他们的经历。记忆是难以复制的,而历史又无法用我们庸常人的表述来回答。我们只能无奈地期盼着,演进中的历史能够给予像我祖父这样的众多历经苦难的民间知识分子以善待。 近两年,我父亲和叔叔开始撰写回忆录,梳理我祖父晚年的生活,这本书的许多内容来源于此。本书的后半部基本采用了我叔叔的文章,计有《六月十四闹土匪》《野地梨》《家乡弟子》《晚景》《古韵悠悠》《吸得人间砚水枯》《梓树》等章节,形成本书的点睛之笔。叔叔还有数万字关于我祖父书画成就的论述.但限于篇幅,无法全部收录。书中一些零星的琐事,多为我的父辈们闲谈时所讲。还有一部分内容来自家乡人的口传。祖父在家乡享有崇高声望,许多人保留着关于他的记忆。文章中涉及的史料分别来自祖父的日记、书信、手稿和民国时期的报纸、文献。也有的摘录于今人的学术成果,鉴于我自己对史料的解读尚处于粗浅阶段,其中必然舛误迭出,望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为我纠正。在本书的校订过程中,尹树鹏、张元卿、齐珏、黄海声、贾玉峰、彭鹏诸师友奉献了心力。校毕全书,彭鹏先生慨然咏怀,拟《梓树赋》一篇,在表达对先贤仰慕之情的同时,也为我们三十年的友情留下纪念。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河北省作家协会,将本书列入2015年度重点扶持作品。 总之,这本书是传记写作的一次尝试。是对我祖父一生的探微,期待更多人超越本书,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建议和指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